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三楚英豪強,扼腕嘆滄桑

記得以前看元末爭鬥的小說和史料時,總在想這陳友諒就是瓜,難道不知道水戰最重要的就是風向,諸葛亮的《借東風》他不知道?全國人民都曉得的《火燒赤壁》他不知道?

後來想想,這風向問題怕是他考慮不周,而這後面的他可能是真不知道,因為這時候的羅貫中還在張士誠那裡當謀士,《三國演義》還沒開始寫吶。不過當時民間的雜劇傳奇應該還是有這內容的,如何也不瞭解呢?不懂。我只是想,那老羅把這火燒赤壁寫得那麼精彩,這裡面是不是也有陳友諒同學的一份貢獻哈。

陳友諒當時是唯一可以同朱元璋一較長短的梟雄,可惜的是,在一決勝負的鄱陽湖一戰,他那號稱六十萬的水陸軍,聯巨舟為陣,同朱元璋的二十萬人一頓亂戰後,東北不與陳郎便,被朱元璋借風勢火攻,大敗虧輸,中箭身亡。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陳友諒,湖北沔陽人,農民起義領袖,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先隨徐壽輝起兵,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後挾徐壽輝,自立為漢王。次年,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1363年,率大軍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44歲。

同那些吃不飽飯或受到壓迫揭竿起義的民眾不同,陳友諒雖是漁家出身,家境貧寒,但卻是個有文化之人,而且後來還當了個如宋江一樣的小吏,比起那討口子的朱重八,那可以說是天上地下了,他不但每天衣足飯飽,有時甚至還能收到一些孝敬吶。

徐壽輝起兵反元,他本是個賣布的出身,但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但也以紅巾軍為號,一時也成了氣候,還建國為帝,國號天完。說起他這國號名,還有點小名堂,大字上加一橫,元字上加個寶蓋,表示要把大元朝死死地壓在下面。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陳友諒正是在徐壽輝派部將倪文俊攻破沔陽時,參加了進去,成為了倪文俊的手下。因為有點小文化,不久後便由於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與戰功積累,他很快被升為領軍元帥,這與倪文俊的提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可以說,倪文俊是陳友諒的貴人和恩人。

倪文俊同徐壽輝反目,途窮後倪文俊逃往黃州,向陳友諒尋求幫助。準備依靠這個在自己面前鞍前馬後,看上去盡職盡責,又善解人意,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親信,東山再起。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當他一踏進為他設置的歡迎儀式,還沒看清楚陳友諒親切的笑容時,早己埋伏好的刀斧手一齊殺出。倪文俊就這樣死在了他曾經最信任的部下的手中。所部被陳友諒全部接收,使陳友諒一躍成為實力最強,可以左右徐壽輝的最大勢力。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這一局可以說是陳友諒完勝,也奠定了他以後地位之本,但從長遠看,這可是產生了重大的信任危機,倪文俊雖然對天完來說是叛逆,但卻是陳友諒的恩公。倪可以死在任何人手上,卻獨獨不能在此時死在陳的手上。但可悲的是,這才是剛剛開始。接下來他又殺了天完國水軍大將趙普勝。

趙普勝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彌勒教創始人,號稱“彭祖”,事實上是天完紅巾軍精神領袖,彭瑩玉的弟子,號稱“雙刀趙”,其水師勢力基本控制長江安徽段。就因其不太聽話而殺掉趙普勝,完全是自毀長城,只能讓對手獲利。

同殺倪文俊不同,倪是“背主”,趙可沒有“背主”。 手下又人才濟濟,有傅友德,丁普郎等等,可惜這些人後來都投朱元璋去了。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殺了趙普勝,等於寒了這些彭瑩玉嫡傳弟子們的心,更是讓多年經營的水軍人心浮動,戰力大減,也可以相見,如果不殺趙普勝,就不會有鄱陽湖慘敗。可以說,這殺趙普勝不僅親痛仇快,自損臂膀,而且,信任危機更加深一層。

接下來,陳友諒殺了天完國皇帝徐壽輝,自立為帝,這可真是一著臭棋,因為此時的徐壽輝早就如同囚徒,陳友諒何不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當時尊奉,或者名義上尊奉徐壽輝的人還不算少。比如佔據隴蜀的隴蜀王明玉珍,比如在江西西部的天完太尉歐普祥等。殺了這徐壽輝後,明玉珍就自立了,歐普祥就投降朱元璋了。

陳友諒的實力在當時來說是最大的,他佔據著長江上游,對朱元璋形成了很大的壓力,而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張士誠是個沒進取心之人,所以,朱元璋便一心想先滅了這陳友諒,再收拾張士誠,所以,鄱陽湖之點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過程就不細述了,也複雜,也戲劇,同那赤壁之戰如出一轍,不同的是赤壁近乎虛構,而這陳朱大戰是實打實的。結果是陳友諒大敗戰死,從此,他所建立的所謂漢王朝退出了爭天下的角逐,不久後即被朱元璋所剪滅。

朱元璋曾對陳友諒和張士誠有個評價,他說:“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陳友諒和張士誠不同,陳友諒是個“狠主”。他性格強硬,多疑,善嫉恨。朱元璋說陳友諒“志驕”,眼裡容不下半點沙子。倪文俊、徐壽輝,趙普勝,這些曾經對他有恩有愧的人,都死在他的刀下。他不講忠義,不講投桃報李,不講友誼,不講體恤,他的世界只有一個出路: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如果用陳友諒和朱元璋相比的話,一樣地出身底層,一樣有雄才大略,但是陳友諒沒有一個領袖應該有的氣度。為了一己私利,剷除前進路上的敵人,甚至是身邊的朋友。

反觀朱元璋,在打天下之時還是很有呢有義的,不然那郭子興如何能將馬大腳許配給他,在郭子興被困之時,也是這朱元璋力排眾議前去解救,所以,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有人分析說陳友諒敗在殺徐壽輝而失天下信,其實這個是沒道理的,遠的說項羽殺懷王,大家不都還是忠心耿耿地一起打天下;近的如他同時的朱元璋,不是一樣把小明王韓林兒弄死,兩人半斤對八兩,沒有本質的區別。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但他的確是失了天下信,殺徐壽輝只是其中之一,《明史》對他有個評價叫“友諒性熊猜,好以奸術馭下”,此言精準,一個“熊猜”將其特性烘托得無以復加,他是個心中只有自己,目光短淺,是個真真兒地“成也無情,敗也無情”的人。

當然,作為一個爭奪天下之人,哪個都是為自己,陳友諒失敗很大原因在於,他不懂得無論你的目的以及你本人是否光明正大,你都需要一面叫做光明正大為民為天下這樣的旗幟,一個把自己的陰險與冷酷無情的一面肆意暴露在己方與敵方面前的人註定不會風光太久。

陳友諒的故事多多,我之所以剪去了那枝枝蔓蔓,單把他失人心,失天下信的幾個重大事件理出來,雖說從表面上看,鄱陽湖一戰,誰能獲勝,誰就能問鼎中原。歷史竟然如此雲波詭譎,有著近乎相似經歷的陳朱兩人,割據長江中上游,佔盡天時地利,強盛一時的陳友諒,竟慘敗於一個半路出家的和尚朱元璋,身死魂滅,自有其深層次原因的。

陳友諒:失天下信者失天下的典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