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友諒——我從未想過做英雄

不少朋友說荊楚之地人傑地靈,能寫的人物不少,屈原、孟浩然、米芾、張居正、李時珍、徐壽輝哪一個都是光輝的存在,隨便拿出來寫一個都足以讓人羨慕,但我挑來挑去卻挑上了陳友諒,不少朋友感到奇怪,說我不會選人。

陳友諒的大名應該說沒有不知道的,甚至比起米芾、徐壽輝還要響亮一些,就其緣由全在金庸先生,一部《倚天屠龍記》讓不認識陳友諒的人都知道有這個人存在,他是丐幫八袋長老,是霹靂手成昆的徒弟,為人性陰毒,善權謀之輩,先後利用宋青書,殺真幫主史火龍用自己人替代;軟禁少林方丈以此要挾“奪取屠龍刀,控制整個參與屠獅大會的江湖人士”。與主角相比,他實在妄自做了一回人,朋友說起的時候也是一陣咬牙切齒,恨不得能穿越過去對著陳友諒的肚皮恨恨踹上幾腳。

但不管心頭有多恨,沒人否認陳友諒是一個人物。

不是英雄,但至少是一個梟雄。

梟者,強橫而野心勃勃,能勇無謀之人,為利己而不擇手段,則可用其“梟”字…… 項羽是英雄,劉邦是梟雄。趙雲是英雄,呂布是梟雄。


同是笑看風雲的人物,同樣是馳騁江湖的豪傑,其結果而言卻並不是殊途同歸,好在陳友諒似從一開始就沒想做英雄,梟雄才是他畢生追求的道路。

他出生漁民,其祖上本姓謝,到了其父這一代,日子過不下去,為了活命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卑微的出身帶給了陳友諒骨子裡的自卑,讓他迫切的希望改變這一切。

他開始讀書,書還讀得不錯,讀書之餘還學了一點武藝,憑著這些他終於考入了當地的縣衙做了一名地道的公務員。

這個工作並沒有帶給他多大的榮耀,存在骨子裡的自卑依舊在,他發現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依舊看不起他,那不屑的眼神讓他感到莫名的煩躁。

他發現原來讀書也並不能改變他的出身。

他開始思索如何走出去,如何讓那些鄙夷的眼神不存在。

經過在長時間的思考後,他終於尋到了一條可以讓那些鄙視的眼神不存在的道路,那就是站在這些人的上面,讓他們仰望自己。

為此他放棄了縣衙的公務員走上造反的道路。

作為一個梟雄,陳友諒第一次正式露臉是作為紅巾軍的簿書掾。

用現代的話說兒,這官兒其實就是一個文員,幫著領導寫點演講稿,順道修飾一下朝廷的公文,職位並不高,但位置卻十分的顯眼。

只因為這種文筆活兒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

這樣的人第一要讀過書,通曉大意,還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為人還得有點修養才行。


"
陳友諒——我從未想過做英雄

不少朋友說荊楚之地人傑地靈,能寫的人物不少,屈原、孟浩然、米芾、張居正、李時珍、徐壽輝哪一個都是光輝的存在,隨便拿出來寫一個都足以讓人羨慕,但我挑來挑去卻挑上了陳友諒,不少朋友感到奇怪,說我不會選人。

陳友諒的大名應該說沒有不知道的,甚至比起米芾、徐壽輝還要響亮一些,就其緣由全在金庸先生,一部《倚天屠龍記》讓不認識陳友諒的人都知道有這個人存在,他是丐幫八袋長老,是霹靂手成昆的徒弟,為人性陰毒,善權謀之輩,先後利用宋青書,殺真幫主史火龍用自己人替代;軟禁少林方丈以此要挾“奪取屠龍刀,控制整個參與屠獅大會的江湖人士”。與主角相比,他實在妄自做了一回人,朋友說起的時候也是一陣咬牙切齒,恨不得能穿越過去對著陳友諒的肚皮恨恨踹上幾腳。

但不管心頭有多恨,沒人否認陳友諒是一個人物。

不是英雄,但至少是一個梟雄。

梟者,強橫而野心勃勃,能勇無謀之人,為利己而不擇手段,則可用其“梟”字…… 項羽是英雄,劉邦是梟雄。趙雲是英雄,呂布是梟雄。


同是笑看風雲的人物,同樣是馳騁江湖的豪傑,其結果而言卻並不是殊途同歸,好在陳友諒似從一開始就沒想做英雄,梟雄才是他畢生追求的道路。

他出生漁民,其祖上本姓謝,到了其父這一代,日子過不下去,為了活命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卑微的出身帶給了陳友諒骨子裡的自卑,讓他迫切的希望改變這一切。

他開始讀書,書還讀得不錯,讀書之餘還學了一點武藝,憑著這些他終於考入了當地的縣衙做了一名地道的公務員。

這個工作並沒有帶給他多大的榮耀,存在骨子裡的自卑依舊在,他發現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依舊看不起他,那不屑的眼神讓他感到莫名的煩躁。

他發現原來讀書也並不能改變他的出身。

他開始思索如何走出去,如何讓那些鄙夷的眼神不存在。

經過在長時間的思考後,他終於尋到了一條可以讓那些鄙視的眼神不存在的道路,那就是站在這些人的上面,讓他們仰望自己。

為此他放棄了縣衙的公務員走上造反的道路。

作為一個梟雄,陳友諒第一次正式露臉是作為紅巾軍的簿書掾。

用現代的話說兒,這官兒其實就是一個文員,幫著領導寫點演講稿,順道修飾一下朝廷的公文,職位並不高,但位置卻十分的顯眼。

只因為這種文筆活兒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

這樣的人第一要讀過書,通曉大意,還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為人還得有點修養才行。


陳友諒——我從未想過做英雄


當時的紅巾軍不過是一群沒飯吃,活不下去的百姓聚眾鬧了點事情而已,後來動靜大了,朝廷也難以節制,便任由這幫百姓落草為王。

當時的紅巾軍就是這種模式,紅巾軍的領袖是徐壽輝,憑著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群眾先後攻佔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聲勢頗為浩大。

此人麾下能人不少,耍大刀的、排兵佈陣的,拉幫結派的不少,識文斷字的卻沒幾個,而陳友諒卻是難得少數幾個當中最出色的人才。

如此一來,陳友諒的位置就顯得十分重要,作為上司的徐壽輝和當時的二把手丞相倪文俊對他十分看重,彼此都有拉攏之意。

如果陳友諒一直這麼幹下去,他很可能會是一個很優秀的文員,每年寫出一篇又一篇華麗的文案博得上司的歡喜,那麼歷史上也將少出一個梟雄,元末明初的這場風雲變幻的舞臺必然黯然了不少。

總算老天爺沒讓這個如果發生。

似乎所有的農民起義到了最後都會鬧出點矛盾來,紅巾軍也不例外。

作為最高統帥徐壽輝,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威望不小,此人什麼都好,唯獨沒什麼本事。

二把手倪文俊則勇悍善戰,"用多槳船疾如風,晝夜兼行湖江,出人不意,臨戰多克捷,功勳不少,素來看不上徐壽輝。

平日裡兩人還面子上還過得去,矛盾的爆發點在於倪文俊的野心。

有本事的人都有點野心。

有野心沒有錯,錯的是不該冒險。

倪文俊顯然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憑著腦子一熱,便做出了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的舉動,卻沒做好保密工作,事情敗露不得已只能自漢陽逃往黃州,因為黃州是陳友諒的老巢。

他相信陳友諒一定會幫自己的。

但他忘了,一個比他更有野心的人在等待一個壯大自己的機會。


"
陳友諒——我從未想過做英雄

不少朋友說荊楚之地人傑地靈,能寫的人物不少,屈原、孟浩然、米芾、張居正、李時珍、徐壽輝哪一個都是光輝的存在,隨便拿出來寫一個都足以讓人羨慕,但我挑來挑去卻挑上了陳友諒,不少朋友感到奇怪,說我不會選人。

陳友諒的大名應該說沒有不知道的,甚至比起米芾、徐壽輝還要響亮一些,就其緣由全在金庸先生,一部《倚天屠龍記》讓不認識陳友諒的人都知道有這個人存在,他是丐幫八袋長老,是霹靂手成昆的徒弟,為人性陰毒,善權謀之輩,先後利用宋青書,殺真幫主史火龍用自己人替代;軟禁少林方丈以此要挾“奪取屠龍刀,控制整個參與屠獅大會的江湖人士”。與主角相比,他實在妄自做了一回人,朋友說起的時候也是一陣咬牙切齒,恨不得能穿越過去對著陳友諒的肚皮恨恨踹上幾腳。

但不管心頭有多恨,沒人否認陳友諒是一個人物。

不是英雄,但至少是一個梟雄。

梟者,強橫而野心勃勃,能勇無謀之人,為利己而不擇手段,則可用其“梟”字…… 項羽是英雄,劉邦是梟雄。趙雲是英雄,呂布是梟雄。


同是笑看風雲的人物,同樣是馳騁江湖的豪傑,其結果而言卻並不是殊途同歸,好在陳友諒似從一開始就沒想做英雄,梟雄才是他畢生追求的道路。

他出生漁民,其祖上本姓謝,到了其父這一代,日子過不下去,為了活命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卑微的出身帶給了陳友諒骨子裡的自卑,讓他迫切的希望改變這一切。

他開始讀書,書還讀得不錯,讀書之餘還學了一點武藝,憑著這些他終於考入了當地的縣衙做了一名地道的公務員。

這個工作並沒有帶給他多大的榮耀,存在骨子裡的自卑依舊在,他發現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依舊看不起他,那不屑的眼神讓他感到莫名的煩躁。

他發現原來讀書也並不能改變他的出身。

他開始思索如何走出去,如何讓那些鄙夷的眼神不存在。

經過在長時間的思考後,他終於尋到了一條可以讓那些鄙視的眼神不存在的道路,那就是站在這些人的上面,讓他們仰望自己。

為此他放棄了縣衙的公務員走上造反的道路。

作為一個梟雄,陳友諒第一次正式露臉是作為紅巾軍的簿書掾。

用現代的話說兒,這官兒其實就是一個文員,幫著領導寫點演講稿,順道修飾一下朝廷的公文,職位並不高,但位置卻十分的顯眼。

只因為這種文筆活兒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

這樣的人第一要讀過書,通曉大意,還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為人還得有點修養才行。


陳友諒——我從未想過做英雄


當時的紅巾軍不過是一群沒飯吃,活不下去的百姓聚眾鬧了點事情而已,後來動靜大了,朝廷也難以節制,便任由這幫百姓落草為王。

當時的紅巾軍就是這種模式,紅巾軍的領袖是徐壽輝,憑著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群眾先後攻佔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聲勢頗為浩大。

此人麾下能人不少,耍大刀的、排兵佈陣的,拉幫結派的不少,識文斷字的卻沒幾個,而陳友諒卻是難得少數幾個當中最出色的人才。

如此一來,陳友諒的位置就顯得十分重要,作為上司的徐壽輝和當時的二把手丞相倪文俊對他十分看重,彼此都有拉攏之意。

如果陳友諒一直這麼幹下去,他很可能會是一個很優秀的文員,每年寫出一篇又一篇華麗的文案博得上司的歡喜,那麼歷史上也將少出一個梟雄,元末明初的這場風雲變幻的舞臺必然黯然了不少。

總算老天爺沒讓這個如果發生。

似乎所有的農民起義到了最後都會鬧出點矛盾來,紅巾軍也不例外。

作為最高統帥徐壽輝,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威望不小,此人什麼都好,唯獨沒什麼本事。

二把手倪文俊則勇悍善戰,"用多槳船疾如風,晝夜兼行湖江,出人不意,臨戰多克捷,功勳不少,素來看不上徐壽輝。

平日裡兩人還面子上還過得去,矛盾的爆發點在於倪文俊的野心。

有本事的人都有點野心。

有野心沒有錯,錯的是不該冒險。

倪文俊顯然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憑著腦子一熱,便做出了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的舉動,卻沒做好保密工作,事情敗露不得已只能自漢陽逃往黃州,因為黃州是陳友諒的老巢。

他相信陳友諒一定會幫自己的。

但他忘了,一個比他更有野心的人在等待一個壯大自己的機會。


陳友諒——我從未想過做英雄


據說,在投奔陳友諒的前一夜,倪文俊的母親夢見一隻白虎死,而倪文俊自己也見大星落舟前,笑曰:"不知何大官人又死吾手!"

第二日,果然如夢所見。

倪文俊的死給陳友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處,因功升任平章政事,併吞並了倪文俊的舊部。

他開始四處攻城略地,四月,破龍興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

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

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

九月,破贛州。

十一月,破汀州。

天完國的地盤在他的調度下一天比一天大。

赫赫戰功讓無人敢鄙視。

昔日的自卑不復存在,強大的自信讓他開始思索如何走向更高的位置。

徐壽輝,彼可取而代之。

隱忍了多年的陳友諒在心裡默默唸了聲,當這種念頭在腦海裡叨唸了多次後,便當做了理想來施展。

他比倪文俊更謹慎,更小心。

他心頭清楚徐壽輝不過是徒有其表的草頭皇帝,除掉他很容易,難以對付的是他的兄弟,第一個就是趙普勝。

於是,不久後,趙普勝以圖謀不軌的名義被殺掉。

丁普郎和傅友德也被諸多限制,兩人都是聰明人,一看情形不對,各自跑路了。

偌大的天完國轉眼便成了陳友諒的囊中之物,要做到這一步,還需殺一個人——皇帝徐壽輝。

徐壽輝並不想死,他雖不聰明,但知道看情勢。

趙普勝死後,他知趣的將權勢交給了陳友諒,只希望能活下去,只可惜陳友諒並沒有打算放過他。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 年)六月十六日,悶了好些天的天開始下了大雨。



剛剛攻克了朱元璋採石的陳友諒邀請徐壽輝前來五通廟拜神,徐壽輝並不想去,但他知不去的後果。

“等漢王滅了朱元璋,這天下就是我們了!”

“只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我把皇位讓給你,我做個平章可好?”徐壽輝哀求的說。

“不行!”陳友諒語氣無比的冷。

“你好狠!”

“無毒不丈夫。”陳友諒說出了最後一句話,兩側的士兵便用鐵錘擊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 年)六月十六日,陳友諒與暴風雨中,於五通廟登基為帝,定國號為漢,年號大義。

這一年,他四十歲。

看到這兒,你一定以為,這下陳友諒該滿足了。

如此想,那就錯了。

野心一旦在心底發了芽,便會以不可逆轉的局面生長。

坐上大漢國皇帝寶座的陳友諒發現,那些鄙視他的人依舊存在,他們固然畏懼權勢,但並不畏懼他這個人。

這種屈辱感,讓他很生氣。

尋常人生氣氣的不過是自己,梟雄則不然,他氣的是天下。

經過一番思索,陳友諒將目光轉向天下。

天下之主,足以讓任何人仰視。

能坐天下的人並不多,陳友諒扳著指頭算來算去,算上自己不過三個人而已。

他、張士誠、朱元璋。

無論怎麼躲避,決戰這一天終究會到來,他相信這一點朱元璋、張士誠都是這麼看的。

張士誠目光短淺,不足為慮。

怕的是和尚朱元璋。

這個和尚胸懷韜略,深謀遠慮,且善於用人,和尚不除,天下難定。

他仗著人多,船大,又是和尚的上游,便順江而下向東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可他上當了,他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他一時不察便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決戰之地在龍灣。

這並不是最佳的決戰之地,但他已經沒有退路。

他白手起家,起刀筆負販,因亂僭竊,恃其富強靠著殺戮,靠著背叛才爬到了今日,他已經輸不起了。

如果失敗了,他將失去一切,被人唾棄,被人嘲笑,沒有尊嚴的死去。

而這是他不能忍受的。

既選擇了就用不著後悔,朱元璋你不是要打麼,那麼來吧。

望著龍灣的夜景,陳友諒發出了怒吼。

決戰一觸即發,情況雖不利,但他的水軍還是取得了不錯的勝利,但在這個節骨眼上鎮守洪都的將領叛變了,投降了朱元璋,這是一個要命的消息。

陳友諒不明白,為何他的人一直在背叛他,難道就是因為自己的出身。

巨大的屈辱,讓他暗下了決心。

除掉朱元璋,我就是天下之主。

血戰了數月,他敗了,一直不敗的他,敗了。

敗給了一個比自己還不如的和尚。

陳友諒陷入了絕望,懂得打擊士氣的朱元璋派人送來了兩封信,一改前面的卑微語氣,變得虎虎有生氣。

信上的內容想想就生氣。

“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他怒不可恕,又心有不甘,但他更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道理。

所以他開始思索如何逃走。

可惜一個人的運氣並不是永遠那麼好,一隻冷箭此時從天而降,不偏不奇貫穿了他的頭顱,帶著一肚子疑問的陳友諒當即死去。

後記:嚴格的說陳友諒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梟雄,他為人處世有著自己的一套理念,那就是該怎麼著就怎麼著,殺人也好,陰謀詭計也罷,都做在明面上,因此我們差不多看到了一個

道德敗壞,壞事做盡,不講信義,喜好權勢殺戮的陳友諒,這種法則用於盛世自然是不行的,可用在亂世,沒人會說什麼,甚至可以說是當時唯一的生存之道。

他唯一的錯誤之處便是過分迷信了這一點,並且通過歷史的車輪將這種法則發展到極致,而不知得收斂從而人心盡失,最終敗於朱元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