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春日午後,柳枝兒正毛茸茸地綠,坐在窗下翻書,是關於陳寅恪的。看過不少恪老的書,卻對其生平不甚了了。翻著翻著,便禁不住懊悔,差點拈斷三千青絲:何其謬也!怎得至今時才知憐其寂寞?

從來不覺“寂寞”二字有如此憾心攝魂之力,唯其用給陳寅恪先生,才駭然驚世——寂寞陳寅恪,他的寂寞是真寂寞,亙絕千古,獨弦堪堪泠。

悴其寂寞,因有二。

寂寞陳寅恪

一是沒有身前名。陳寅恪曾先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多所名校,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堪稱百年來真正的大牌大儒,卻不像梁啟超、胡適等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更沒有哪怕一個像樣的學位來裝點門面,就連受聘成為清華研究院導師也得惠於梁啟超等大學者大名人的薦舉。知道陳寅恪的人興許還沒有知道朱自清的人的萬分之一多,但朱自清、吳宓等人卻都是恪老的鐵“粉絲”,每逢先生授課,無不風雨無阻去往聽之。

把那本小傳推薦給一朋友看,完了那位訝然作評曰:“這陳某人留學經歷咋那麼像方鴻漸?”

如此評?夠毒!因其毒,才更讓人泫泫然憐恪老之寂寞。 所謂蓋棺定論,試想恪老著作等身,譽滿天下,今人尚且有此一問,何況當年乎?遙想當年,陳寅恪二十餘年輾轉求學,同去學政、學商、學法的,人人拿得一個兩個博士學位榮歸故里搏得豐名厚利,獨陳寅恪經綸滿腹卻無一文憑榜身立命,世俗壓力該有多大?難聽話該有多少?血氣方剛大好男兒又怎麼樣守得如許寂寞只守一片冰心虛靜苦讀?陳寅恪做到了。其幼女陳美延曾追記道:“父親在德留學期間,官費停寄,經濟來源斷絕,父親仍堅持學習。每天一早買少量最便宜麵包,即去圖書館度過一天,常常整日沒正式進餐。”

陳寅恪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先生致學,唯求“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最難能可貴的是,陳寅恪講學特別注意自然啟發,著重新的發現,對學生只指導研究,從不點名,從無小考,即便是大考,也只依照學校的規章舉行,卻沒有不及格的。可嘆今時今日我們一代又一代人還在為了掙個好文憑而努力奮鬥著。先生如此風儀,誰與爭鋒?

陳寅恪的蓋棺之論是“中國現代最富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是身後名。

寂寞陳寅恪

二是沒有傳承者。

陳寅恪死不瞑目的。其不瞑目跟失明、臏足、受盡折磨悽慘離世有關,但卻不盡然。最令先生不能瞑目的當是其一世心血所積的治學方法未能傳承下來。這一點,黃萱也許難辭其咎——事隔近百年,我無德無為庸人一枚,自是無此資格指責曾為陳寅恪立下汗馬功勞的那位端莊俏麗、高貴典雅的大功臣。就連恪老都說:“我之尚能補正舊稿,撰著新文,均由黃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幫助我便為完全廢人,一事無成矣。”勿容置疑,黃萱在恪老身邊的十三年期間,陳先生完成了《論再生緣》、《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重要著作,累計近百萬字,字字無不結匯黃萱心血。

黃萱在學術上對陳寅恪傾情相助十多年並屢結碩果,這是功德無量的事實。另一方面,黃萱對恪老臨終以求的拒絕傷他最深這也是事實。文革中先生自知來日無多,便對來探望他的黃萱求懇道,“我的研究方法,你是最熟悉的,我死之後,你可為我寫篇談談我是如何做科學研究的文章。”黃萱當場拒絕!黃萱拒絕的理由冠冕堂皇,她說,“陳先生,真對不起,你的東西我實在沒學到手。”一生大智慧的先生只好長長長長地嘆道,“沒學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

我的理解是,黃萱拒絕的實質原因該是不願被牽連,換個和緩的詞兒該是女性對將知未知災難的一種本能害怕。當時當境,“革命者”呼聲頻起,整個陳宅如狂飆突至,風雷激盪。早已激流勇退的黃萱不願再趟這混水也是情有可原的。儘管,她明知道,她的拒絕比會使先生傷心、難過,甚至比歷受長達四年貼大字報、批鬥、抄家以及種種生不如死的折磨加起來還要難受、還要傷心,可她還是拒絕了。她明知道,她之於先生,除了是最默契的助手,更是最能激發生命情感、最能照亮人性亮麗的知己。黃萱小先生二十歲,可先生卻堅持讓女兒們稱黃萱為“伯母”。在漫長的十三年裡,先生從來沒有對黃萱發過哪怕一次脾氣,而先生的脾氣之大、之怪那是出了名的。她明知道先生對她的看重,她明知道先生對她的信任,她卻還是拒絕了,拒絕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儒窮其一生而得地治學方法總結傳承的懇求。

寂寞陳寅恪

“革命者”瘋狂逞威,躺在床上氣脈已竭的陳寅恪,再次被迫向當權者作交代,數十年風雨如磐的老妻唐篔心臟病發,倆老相對而泣。1969年5月5日下午,陳寅恪終至淚盡泣血,口不能言方休。延至10月7日晨5時30分,心力衰竭的陳寅恪於悽風苦雨中溘然長逝。一個月後的11月21日,唐篔撒手人寰,追隨陳寅恪而去。

先生故去二十年之後,在廈門鼓浪嶼寬闊美麗別墅裡安度怡靜晚年的黃萱不無感傷地回憶說:“當時我的回話陳先生自是感到失望。但我做不到的東西又怎忍欺騙先生?先生的學識恐怕沒有人能學,我更不敢說懂得其中的一成。”她的感傷裡,也該是有幾分屬於慚愧吧?

黃萱曾如是感慨:“寅師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唯其近,其評才切。也唯其親,才致陳寅恪抱憾而終。泰山其頹,樑木其壞,哲人其萎。嘆三百年得一見的史學大師就此抱恨歸。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plqiyu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