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廣雷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新四軍時期陳毅如何做統戰工作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在新四軍歷史上,陳毅統戰工作的佳話廣為流傳。黃橋決戰勝利後,中央軍委專門批轉了陳毅領導新四軍在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驗,毛澤東批註:“為使各部隊團以上幹部深切研究統戰策略,破除其狹隘而不開展、顧小利而忘大利、稱英雄而少辦法的觀點,特將陳毅報告轉告你們作具體教育材料”。陳毅統戰藝術至今仍值得當前中國共產黨人學習和發揚。

重視宣傳教育,促進日偽敵軍覺醒

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陳毅領導新四軍的革命實踐中不僅對宣傳教育工作作過許多指示和論述,而且經常直接領導和參與宣傳教育工作的具體實踐。

1940年8月,新四軍進駐黃橋後,陳毅推薦其妻子張茜到新四軍蘇北政治部《抗敵週報》參加油印工作。9月,新四軍佔領姜堰後,陳毅親自委派專人赴外地購買印刷設備器材,還專程去印刷廠看望印刷工人,鼓勵他們為新四軍抗戰印好書報刊。在陳毅的領導下,新四軍編印大量宣傳品及日文報刊,如蘇北支部的《日本兵隊之聲》,蘇中支部的《新時代》。在此基礎上,新四軍廣泛發動群眾,沿路發放、張貼宣傳品,甚至穿過偽軍哨崗直接發放到偽軍據點。這些宣傳品以鮮活的事例反映出日偽軍內部的黑暗,官長對士兵的壓迫,不少日偽士兵產生了厭戰、怠戰、反戰情緒。

陳毅還創造性地運用黨中央對待日偽戰俘的政策,從多方面施之以艱苦細緻的教育轉化工作,新四軍制定《敵軍政治工作綱要》,明確指出“正確執行優待日軍俘虜的政策,可以削弱敵人的戰鬥力,並從事實中粉碎敵人的欺騙宣傳”。善待日軍俘虜,每日有計劃地對日俘進行思想教育,以1至2小時與他們正式講學,逐漸啟發日偽軍俘虜的階級覺悟,成功將一批日偽俘虜爭取過來。被釋放的日偽俘虜以其親身經歷,在日偽軍中進行策動,起到了很好的攻心瓦解作用。

  講究鬥爭策略,建立黨的“外圍軍”

在革命戰爭年代,陳毅講究鬥爭策略,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化敵為友,建立黨的“外圍軍”。

1939年,陳毅從江南茅山抗日根據地過江來到吳家橋,當時蘇北的軍事力量除了少數八路軍和新四軍外,主要有三股勢力:一是佔領南通、徐州、連雲港等水陸交通線上重要城鎮的日偽軍;二是控制蘇北大部分地區的韓德勤部,屬於蔣介石嫡系,擁有兵力七八萬人;三是駐紮在泰州、姜堰的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等部,擁有兵力2萬多人。陳毅仔細分析了蘇北局勢,確定了“擊敵、聯李、孤韓”的方針。1939年7月,陳毅進泰州城會見李明揚與李長江,達成合作意向,之後又兩進泰州,宣傳新四軍的抗日主張,使“二李”確立了中立立場,鞏固和“二李”統一戰線。

1940年6月,在韓德勤蠱惑挑撥之下,李長江指揮13個團10倍於新四軍的兵力進攻新四軍挺進縱隊駐地郭村,該部被迫奮力反擊,最終殲滅李長江部3個團的兵力,使得李長江部全線潰退。在即將進攻泰州之際,陳毅命令部隊停止進攻,他指出:戰役和戰術上的勝利,不等於戰略上的勝利。我們要打開蘇北局面,非把韓德勤打敗不可;要打敗韓德勤就必須爭取“二李”,不使他們投奔韓德勤。陳毅主動與“二李”議和,釋放俘虜並退出所佔“二李”防區。陳毅靈活運用“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原則,對“二李”的統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為黃橋決戰我軍勝利奠定了基礎。

善於以文會友,做好知識分子工作

陳毅知識淵博,興趣廣泛,他充分利用在詩詞、書法、圍棋等方面造詣,廣泛交往各界名流,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參加黨、軍隊、政府、群眾團體工作。如其在《記韓紫石先生》所言“餘從軍以來,每蒞一地,輒樂與當地賢士大夫遊”。

1941年秋,陳毅為打開鹽阜地區工作的新局面,登門拜訪鹽阜地區著名人士龐友蘭,請其為抗戰事業獻計獻策。但是龐友蘭認為共產黨的軍隊和國民黨沒有多大區別,而且新四軍人少槍孬,想要在鹽阜地區立穩腳跟並不現實。陳毅“三顧茅廬”,才得以見其真容。在交談中,陳毅措辭誠懇,態度謙恭。兩人說文道武、談論古今,詩歌詞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談,經過多次交流,龐友蘭改變了對新四軍的看法,從陳毅身上看到了新四軍的力量所在,積極為抗日出謀劃策,被選為鹽阜區參議長。陳毅對此高度評價,並賦詩讚他“丰姿再現海安身”。

陳毅以他的真誠相待、淵博知識團結了一大批開明地主紳士、知名人士,使他們能理解、同情和支持新四軍的抗戰。他還邀請外地知識分子來蘇北參與抗戰,他寫出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書信,通過地下組織轉交到各大城市知識分子階層手中,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投身革命,使蘇北會聚了民主鬥士鄒韜奮、新聞記者範長江、音樂家賀綠汀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在此基礎上,為充分發揮文化抗戰的作用,他倡導建立“名人文化村”,成立湖海藝文社,關心學社發展,親自參與學社活動並大量投稿,推動了文化抗戰的蓬勃發展。

  爭取海外人士,建立國際統一戰線

陳毅還把做好國際友人、在華人士的工作,作為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不懈地努力,在新四軍中樹立起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的旗幟。

1945年5月,陳毅邀請美國太平洋學會會員、《太平洋事務》駐遠東特約記者漢斯·希伯到鹽城採訪,陳毅熱情歡迎其到來,安排希伯到周邊的鄉鎮、村莊、部隊採訪,與新四軍將領、士兵、農民等進行多方面接觸。希伯寫出《重訪新四軍佔領區》等多篇報道,向世界真實地報道了新四軍堅持敵後抗戰的事蹟。抗戰期間先後有30多位記者寫了有關新四軍的報道,從而使新四軍聲名遠播,打破了敵對勢力的輿論封鎖。同時通過反覆溝通,奧地利醫學博士羅生特受陳毅邀請對新四軍衛生工作進行指導,並在陳毅等人介紹下成為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

積極組織在華外國人士,組建新四軍的“反戰聯盟”,如“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聯盟”。特別是組織流亡中國的朝鮮人成立“朝鮮青年聯合會蘇北分會”。對於流亡中國的朝鮮人,在政治上與中國人民平等,在生活上給予國際友人的待遇,在工作上給予指導和信任,朝鮮人李成鎬被新四軍第三師委任為抗大五分校教育長。1942年春,經過新四軍這個革命熔爐的薰陶,在新四軍的幫助下,在蘇北工作的朝鮮人王信虎、李成鎬、盧希必等人成立“朝鮮青年聯合會蘇北分會”,他們到日軍據點附近,甚至不顧炮火的危險,靠近陣地前沿喊話,不少朝鮮士兵倒戈逃跑,成效顯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