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兒子“五百年來第一人”,各寫下什麼名句?

陳三立 陳寅恪 陳寶箴 譚嗣同 詩酒琴棋書畫花 2017-06-25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

父親是“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兒子“五百年來第一人”,各寫下什麼名句?

陳三立

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他於1892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變後,與父親陳寶箴一起被革職。

“同光體”是近代閩派、贛派等各種詩派的總稱。“戊戌變法”後一心致力於詩,寫出《渡湖至吳城》、《城北道上》、《園居看微雪》等多部優秀作品,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高觀亭春望》

腳底花明江漢春,樓船去盡水鱗鱗。

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

陳散原作此詩時,年已不惑,或親見,或耳聞,必有過類似技不如人、落後必捱打之激楚體驗。而這種感慨難言的心境,正是“樓船去盡水鱗鱗”的背景。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神州莽蕩如此,卻只堪憑欄袖手。這種悲憤,又是誰能瞭解的呢?

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

父親是“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兒子“五百年來第一人”,各寫下什麼名句?

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父親是“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兒子“五百年來第一人”,各寫下什麼名句?

《憶故居 》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鬆門鬆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陳寅恪才高氣傲,留學時拒絕胡適的幫助,抗戰時拒絕日本人的鉅額獻金,拒絕隨蔣去臺,拒絕當中科院歷史二所所長,拒絕“大秀才”康生的求見,拒絕對他即將出版的《金明館叢稿初編》改動一個詞,寧肯不出……能夠做出一系列拒絕的陳寅恪,註定了49年後會有非同尋常的坎坷之路......

父親是“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兒子“五百年來第一人”,各寫下什麼名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