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觀的生成有助於全球政治學的構建

沉默的大多數 藥品 時政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14

【王存剛:全球史觀的生成有助於全球政治學的構建】

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王存剛表示,全球史觀的形成,催生了“全球政治學”(Global Politics)的理念和構建全球政治的行動。這種全球政治學不是以往國際政治學的改良版,而是革命版。它將政治學、比較政治和國際政治整合在一個框架內,摒棄了以往功能主義的、區隔國內和國際的做法;它所研究的對象不再侷限於國家行為體,而是包括各種超國家行為體和次國家行為體,由此導致對國際行為體之間的關係的觀察更為立體;它所展現的思維不再糾纏於傳統的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而是嶄新的複雜系統思維;它在價值取向上不再是保守主義或者循環論,而是發展主義或者進化論的。正是基於上述情況,全球政治學比以往的國際政治學在研究議程上更為豐富,其所形成的判斷也可能更有解釋力。

【孔繁圃:建立“分級、分路、分段”的醫療器械審評新模式】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主任孔繁圃認為,近年來,醫療器械審評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成績固然可喜,但短板不容忽視,醫療器械審評仍面臨諸多風險,亟待化解。事實證明,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往往意味著較大的廉政風險。如何防止掌握“生殺大權”的審評員被“圍獵”,不僅涉及其個人的廉潔自律,更關係到公眾用械的安全有效。從權力制衡的角度審視,審評權不能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而應建立“分級、分路、分段”的審評新模式,將審評任務按照難易程度分為不同等級,並將其分配到配備不同審評資源的路徑中審評,重大事項共同商議、集體決策,從而徹底改變單一主審的審評模式。同時,輔之以信息公開制度,讓審評人員信息、審評進度查詢、審評報告內容等信息觸網可查,使審評始終在陽光下運行,接受社會監督,降低廉政風險。

【李志平:講好鄉愁故事應增強城市的歷史感與文化感】

李志平指出,如何增強群眾對城市的鄉愁,是當前基層治理一大課題。一是構建歷史感。在城市建設中費盡心力保護和恢復重建歷史遺存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城市的現狀也將是明天的歷史。如果想進一步把根留住,就需要為社會基層治理引入專業的態度和思維。例如,可以借鑑國外經驗,對城市普通人進行訪談,讓沉默的大多數發聲,以他們的人生經歷、人生故事和人生見聞充實城市歷史,在街道社區推動和開展口述歷史的實踐,讓社區口述歷史進入檔案館、博物館,讓社區居民隨時都能看到社區歷史、社區生活和社區先人故事。二是提升文化感。要強化社會基層治理中的文化建設。通過引入文化因素,讓社區居民的痛苦和喜悅,成為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從而讓孤立的人產生歸屬感,使零散、疏離的小團體找到聯結,轉型成精神相通、休慼與共的社區。

【楊小微: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存在 “重鑑定、輕改變”問題】

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小微表示,近年來,在中國省市、片區和區縣都湧現出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研製及其評價實踐的範例,凝結了價值豐富的理論元素和實踐智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指標在功能上重達標、輕促進,重鑑定、輕改變。教育現代化評價進程中,我們往往只關注了評價的鑑定和考核作用,而忽視了其對教育現代化的形成、改進、推動和促進作用。許多地區忽略了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化”的過程,僅僅將其視為一個達標活動,受評單位“斤斤計較”於分數得失,鑽進了“指標囚籠”,未能意識到問題而自覺地圖謀改進,這樣一來扭曲了教育評價的初衷,阻礙了教育現代化的良性發展。二是評價結果的運用缺乏建設性。已有實踐中,教育現代化評價結果僅僅用於判定高下和排列順序,而未用於分析和發現問題、發現成果和經驗、尋找更好的推進路徑或更有效的政策工具,導致對後續的教育現代化推進工作缺少建設性的支撐。

【潘璠:樓市調控應從國情著眼,不能簡單比較居民槓桿率】

潘璠指出,縱觀當下各地樓市調控措施,限購雖見效快且效果明顯,但若傷及剛需和改善性需求則難以長久,帶來的反覆及副作用得不償失。所以,調控應以堅持居住屬性,以去槓桿為主要手段。判斷和分析中國居民槓桿率的高低應有綜合視角,不宜與發達國家簡單做直接對比。首先,隨著中國經濟總量上升和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帶來的人口增長,中國人均GDP水平要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且難度會越來越大。其次,我國目前社保、醫保的覆蓋程度和保障水平,與發達國家也依然有較大差距。在很多普通民眾遇大病重病就難以承受的基礎上,高槓杆帶來的鉅額房貸在拉高生活成本的同時,無疑也增加了民眾日常生活的不確定性。所以,如果不從中國的實際情況著眼,簡單地與發達國家比較居民槓桿率,不僅意義不大,甚至還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誤導宏觀決策。

(光明網記者 趙偉露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