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別拿悲情來要挾城市治理

城市規劃 建築 文章 社會 人民網 2017-04-26

上週末,一篇《誰是殺死一個書店的凶手》在朋友圈廣為傳播,一度刷屏。究其事因,是北京南鑼鼓巷樸道草堂書店的一個店門,因涉及違建,被城管限期拆除並封門。店主以此為題,在該店微信公眾號發文,很快博得10萬多網友關注。

在世界閱讀日的節點,結合當下部分實體書店的關停倒閉,店主這篇文章受到關注,情理之中。

但同時,有媒體第二天就對此事進行了“解密”:該書店原有的門,通向一個只有會員才能進入的閱讀區,普通顧客要花100元才能進去體驗。事實清楚:店主為招攬生意在原有牆體上開牆打洞,屬於違規。而封門後,書店也可以繼續經營。

文章從標題到內容固然悲情,但卻不應成為要挾正當城市治理的工具。

在臨街的居民樓一層違規“開牆打洞”經商,這現象在北京十分普遍,20世紀70、80年代建成的沿街老舊小區住宅裡,幾乎隨處可見,據統計竟然有1.6萬處。

曾有人說,“開牆打洞”是雙贏,老社區的沿街居戶把房子租給商戶,能收更高租金;做小生意的商戶,能就近服務社區居民。這種論調,只是僅僅站在了當事雙方的立場。

對商戶來說,“開牆打洞”的店鋪租金比同地段純店鋪租金低,店鋪處於居民區,人多,有消費力,且同行競爭少,做生意比較容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飯店、小超市、服裝店都是藉助這一方式運行。

也要看到,底層變為商鋪後,對於樓上住戶的生活勢必產生不良影響。擅自拆改牆體,不僅破壞房屋結構,影響建築穩定性,降低房屋使用壽命。另外,也留下了秩序混亂、垃圾遍佈、安全隱患等問題,陌生的人流和噪音等問題影響小區環境,導致業主安全感降低。而商鋪經營項目的多樣化也容易誘發日常糾紛,諸如共用樓道、共用排汙、傾倒垃圾、夜間營業等現象,都在不斷危害公共利益。

更重要的是,城市規劃有統一佈局,商業區、生活區、工業區都應有各自的界限。如果隨意改變沿街建築的使用屬性,變居民樓為商鋪,不僅會人為增加安全隱患,更易堵塞城市的“毛細血管”,提高了本不該增加的治理成本。

此外,此次整治“開牆打洞”是與整治無證無照經營相結合的。很多藏身住宅區的商鋪,都是無照經營,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存在食品等安全隱患。

同時,更要看到,整治行動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核心功能的重要抓手。北京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要求城區應是文明規範的城區,街巷應是文明規範的街巷,要扛起深化文明創建的旗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