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橋頭地瓜帶動海南近萬農民增收 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

澄邁橋頭地瓜帶動全省近萬農民增收

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樑小奕 通訊員 王家專

12年前,當王文克決定返鄉的時候,他的家鄉——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窮得出了名,外地人都說“嫁女不嫁沙土郎”;

12年後,源自這裡的“橋頭地瓜”品牌全國聞名,地瓜產業帶動全省近萬農戶增收,一棟棟“地瓜樓”拔地而起……

到底是什麼讓小地瓜成為當地扶貧大產業?在王文克看來,是地方黨委政府、企業、農民各方的付出和努力。

"

澄邁橋頭地瓜帶動全省近萬農民增收

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樑小奕 通訊員 王家專

12年前,當王文克決定返鄉的時候,他的家鄉——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窮得出了名,外地人都說“嫁女不嫁沙土郎”;

12年後,源自這裡的“橋頭地瓜”品牌全國聞名,地瓜產業帶動全省近萬農戶增收,一棟棟“地瓜樓”拔地而起……

到底是什麼讓小地瓜成為當地扶貧大產業?在王文克看來,是地方黨委政府、企業、農民各方的付出和努力。

澄邁橋頭地瓜帶動海南近萬農民增收 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王文克(右)在楊其良負責管理的苗圃查看地瓜長勢。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王家專 攝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楊其良一邊忙碌一邊高興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14年他還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他逐步擴大地瓜種植面積,得益於產業發展,他不僅成功脫貧,還蓋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甜美。

那麼,以前的沙土村為什麼窮?以往村民主要依靠種植水稻,而這裡多為海邊沙地,種植水稻效益不高,大量村民進城打工,大片土地撂荒。

“變化始於2007年,‘地瓜書記’王文克返鄉,發展地瓜產業,為村民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楊其良回憶道。

彼時,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的王文克先後在深圳、北京、海口等地工作,已經在城裡有房有車。決定返鄉,是因為他發現:海邊沙地雖然種水稻不行,但出產的地瓜卻品質格外好。

“考慮到城裡人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我覺得這是商機,並且我相信,地瓜產業能夠幫助鄉親擺脫貧窮的困境。”王文克說,2007年,他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在沙土村試種100多畝地瓜獲得成功,年收益20多萬元,一下子激起了當地村民發展地瓜種植的積極性。

實施品牌化戰略

政府大力扶持

起初,橋頭地瓜的價格並不高,田頭收購價是每斤0.8元左右。為了鼓勵橋頭地瓜走品牌化之路,2009年,澄邁縣委、縣政府提出“商標富農”戰略,王文克帶領沙土村民成立合作社,並註冊了“橋沙”商標。

2010年,橋頭鎮與省農科院合作,建立了優質種苗培育基地,編制地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統一規範地瓜種植管理技術。

2011年,橋頭鎮組織成立產銷協會,積極推行地瓜產業標準化管理體系,組織人員對農戶種植地瓜選地、插苗至摘收、檢驗各環節標準的指導和監督,與各地瓜合作社聯合為村民建立種植檔案,對其種植地瓜進行統一檢測、包裝、定價和銷售。

2016年,橋頭鎮成立地瓜研究所,配備專職研發人員,目前已研發出脫毒種苗培育技術、田頭擴繁技術、標準化種植技術等3項技術和脫毒種苗培育1項專利……

“應該說,橋頭地瓜品牌的成功打造,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王文克感慨,由於實施標準化種植和打造品牌產生效益,橋頭地瓜產業越做越大,價格亦大幅增長,從原先的0.8元/斤到現在的5元/斤,每畝年產值過萬元。

種植戶積極響應

釋放規模效應

橋頭地瓜調動了全省各地農戶的種植積極性。據統計,目前橋頭地瓜在全省建有8個示範種植基地,帶動農戶種植近8萬畝,其中,橋頭鎮的種植面積就達到了2.8萬畝。

不僅如此,物流、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的日漸成熟也為農民提供了多種就業崗位。40歲的沙土村村民王永敢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每年3月至6月的地瓜採收季節,他忙於收購、運銷,也因此增加了收入,2014年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如今已成功脫貧。

“我們鼓勵貧困戶從事地瓜收購、發展地瓜種植,免費向貧困戶發放種苗、提供技術指導和簽訂保底價收購協議。”王文克介紹,沙土村共有1300多戶5300餘人,目前除了4戶家庭有特殊情況外,其他人基本全部脫貧,全村近95%的村民都住進了新房,大家稱之為“地瓜樓”。而他,作為沙土村黨支部書記,也被大家調侃為“地瓜書記”。

目前,澄邁縣有地瓜電商約184家,產品遠銷日本、加拿大等國和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區,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海南日報金江8月7日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