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唐楷鑑,入選2019年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

“田秀才”種出“大德”好文章

——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唐楷鑑

唐楷鑑,男,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村民,生於1943年,現年75歲。曾連任縣8—12屆政協委員、文史專員,現為城固縣首屆鄉賢文化促進會會長。從小受良好家風影響和古鎮文化薰陶,酷愛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長期為本縣的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個“田秀才”筆耕不輟“種”文化,他把文化追求當作了自己一生奮鬥的“事業”,在詩詞、楹聯、文史、書法作品創作中取得了驕人成績,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贏得市縣文化界普遍讚譽。

少年坎坷唯愛讀書

"

“田秀才”種出“大德”好文章

——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唐楷鑑

唐楷鑑,男,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村民,生於1943年,現年75歲。曾連任縣8—12屆政協委員、文史專員,現為城固縣首屆鄉賢文化促進會會長。從小受良好家風影響和古鎮文化薰陶,酷愛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長期為本縣的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個“田秀才”筆耕不輟“種”文化,他把文化追求當作了自己一生奮鬥的“事業”,在詩詞、楹聯、文史、書法作品創作中取得了驕人成績,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贏得市縣文化界普遍讚譽。

少年坎坷唯愛讀書

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唐楷鑑,入選2019年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唐楷鑑生性靈睿,上世紀60年代卻因家庭出身原因,失去上學機會,只能回到赤貧的家中,面朝黃土背朝天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為了生計,他只好在泥土裡摸爬滾打,一干就是數十年。在苦累的農事活動間隙,他卻在貪婪地讀書。他不顧家人反對,如飢似渴地翻讀著家裡所有的塵封舊書。還把《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硬背下來,一本《綱鑑易知錄》,他一讀就是十年。後來就拜剛大學畢業的同鄉王祥玉為師,把“文學史、文學概論”一類的教材全部借來讀,越讀越痴迷。

唐楷鑑為什麼痴迷讀書呢?他原想只為能當教師或當作家作準備,後來越讀越覺得古人講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那些道理鼓勵人產生一種向上的精神,培養一種可貴的品德,人有了這種精神才存君子氣質,至於貧賤富貴則是次要的。於是,他就有了一種遠大地品德追求。他把多讀書積累知識叫作“利己”。他認為人必須要有文化,只有多讀書才能“利己”,再用自己的學識修養去教化人感染人,這叫“利人”。文明人必須先“利己”再“利人”,再為社會服務,以自己的好言行影響身邊的,這也就是修德行。1975年唐楷鑑在縣文化館文學班學習時,首倡辦了城固縣第一份鋁印文學小報《橘鄉新苗》(前6期)。從此,他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開始實踐自己“以文化人”的理念。

靠著勤奮和努力,唐楷鑑很快在當地鄉村嶄露頭角,成為小有名氣的“文化人”。他創作了很多讚美歌唱城固山水人文詩詞楹聯,在省市各專業刊物發表,又開始研究以張騫文化為主的城固人文歷史,首倡並主編了我縣第一本學術刊物《博望文史》(2014年),先後撰寫了《城固碑石坊遺錄》、《城固三十年藝文志備錄》等文章,編輯出版了《城固楹聯彙編》一書,並彙集作品出版了《弘文閣詩文集》,對弘揚城固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有力地推動作用。

隨著成績的取得,和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探索精神的感召,與他聯繫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來求書法的、有求寫序的、有探索詩詞寫作的,儘管他疲於接待,但仍是笑臉相迎。就逢年過節給村人擬寫對聯,每年都在200副以上,50年間共寫過近萬副對聯,且大部分都是免費書寫,贈送鄉鄰張貼的。他常說:當今中青年能擠時間愛好傳統文化藝術,已經難能可貴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傳統的根脈,我們一定要有文化自信。

公益文化以“公”為重

"

“田秀才”種出“大德”好文章

——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唐楷鑑

唐楷鑑,男,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村民,生於1943年,現年75歲。曾連任縣8—12屆政協委員、文史專員,現為城固縣首屆鄉賢文化促進會會長。從小受良好家風影響和古鎮文化薰陶,酷愛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長期為本縣的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個“田秀才”筆耕不輟“種”文化,他把文化追求當作了自己一生奮鬥的“事業”,在詩詞、楹聯、文史、書法作品創作中取得了驕人成績,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贏得市縣文化界普遍讚譽。

少年坎坷唯愛讀書

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唐楷鑑,入選2019年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唐楷鑑生性靈睿,上世紀60年代卻因家庭出身原因,失去上學機會,只能回到赤貧的家中,面朝黃土背朝天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為了生計,他只好在泥土裡摸爬滾打,一干就是數十年。在苦累的農事活動間隙,他卻在貪婪地讀書。他不顧家人反對,如飢似渴地翻讀著家裡所有的塵封舊書。還把《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硬背下來,一本《綱鑑易知錄》,他一讀就是十年。後來就拜剛大學畢業的同鄉王祥玉為師,把“文學史、文學概論”一類的教材全部借來讀,越讀越痴迷。

唐楷鑑為什麼痴迷讀書呢?他原想只為能當教師或當作家作準備,後來越讀越覺得古人講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那些道理鼓勵人產生一種向上的精神,培養一種可貴的品德,人有了這種精神才存君子氣質,至於貧賤富貴則是次要的。於是,他就有了一種遠大地品德追求。他把多讀書積累知識叫作“利己”。他認為人必須要有文化,只有多讀書才能“利己”,再用自己的學識修養去教化人感染人,這叫“利人”。文明人必須先“利己”再“利人”,再為社會服務,以自己的好言行影響身邊的,這也就是修德行。1975年唐楷鑑在縣文化館文學班學習時,首倡辦了城固縣第一份鋁印文學小報《橘鄉新苗》(前6期)。從此,他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開始實踐自己“以文化人”的理念。

靠著勤奮和努力,唐楷鑑很快在當地鄉村嶄露頭角,成為小有名氣的“文化人”。他創作了很多讚美歌唱城固山水人文詩詞楹聯,在省市各專業刊物發表,又開始研究以張騫文化為主的城固人文歷史,首倡並主編了我縣第一本學術刊物《博望文史》(2014年),先後撰寫了《城固碑石坊遺錄》、《城固三十年藝文志備錄》等文章,編輯出版了《城固楹聯彙編》一書,並彙集作品出版了《弘文閣詩文集》,對弘揚城固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有力地推動作用。

隨著成績的取得,和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探索精神的感召,與他聯繫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來求書法的、有求寫序的、有探索詩詞寫作的,儘管他疲於接待,但仍是笑臉相迎。就逢年過節給村人擬寫對聯,每年都在200副以上,50年間共寫過近萬副對聯,且大部分都是免費書寫,贈送鄉鄰張貼的。他常說:當今中青年能擠時間愛好傳統文化藝術,已經難能可貴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傳統的根脈,我們一定要有文化自信。

公益文化以“公”為重

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唐楷鑑,入選2019年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唐楷鑑在城固文化圈裡,始終以“公益”為重。已至古稀之年的他,再鼓餘勇,克服精力不濟的困擾,作了一些別人不肯做的文化公益事業。2015年,在本縣張騫文化研究會的主持下,他領銜對上世紀我縣召開的兩屆張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書50萬字)進行糾誤校勘,使這部研究張騫的基礎文獻得以正式出版。2016年,又參編大型文獻《城固藝文志》,負責了第一部古代卷的遴選和斷句標點,為彌補城固三百年文化斷代史作出了顯著貢獻。凡是縣上公益文化活動,唐先生都積極參加,在桔園景區楹聯撰書,以及劉家營廣場、新世紀廣場、縣體育場、漢江岸寶鼎公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處都有唐楷鑑題寫的墨跡被勒於石上,永久弘揚。他這種把枯燥沉悶的重腦力勞動當作為文化“公益”奉獻機會的精神,是崇高而神聖的!

2018年清明節公祭張騫,為了給這一屆公祭活動增加新的內容,唐老不遺餘力,提前半年給“吟詠張騫的詩詞”作註釋和說明。這是一項需要歷史、人文、古漢語、詩詞專業的知識,又費時費力的腦力勞動,但唐老毫不退縮,幾乎把所有家務活推脫,全身心投入到校勘工作之中。終於在公祭日前完成任務,使參祭人員都捧上了一本《題詠張騫詩詞選注》的寶貴資料。

古稀之年餘熱生輝

"

“田秀才”種出“大德”好文章

——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唐楷鑑

唐楷鑑,男,城固縣原公鎮原公村村民,生於1943年,現年75歲。曾連任縣8—12屆政協委員、文史專員,現為城固縣首屆鄉賢文化促進會會長。從小受良好家風影響和古鎮文化薰陶,酷愛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長期為本縣的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個“田秀才”筆耕不輟“種”文化,他把文化追求當作了自己一生奮鬥的“事業”,在詩詞、楹聯、文史、書法作品創作中取得了驕人成績,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贏得市縣文化界普遍讚譽。

少年坎坷唯愛讀書

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唐楷鑑,入選2019年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唐楷鑑生性靈睿,上世紀60年代卻因家庭出身原因,失去上學機會,只能回到赤貧的家中,面朝黃土背朝天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為了生計,他只好在泥土裡摸爬滾打,一干就是數十年。在苦累的農事活動間隙,他卻在貪婪地讀書。他不顧家人反對,如飢似渴地翻讀著家裡所有的塵封舊書。還把《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硬背下來,一本《綱鑑易知錄》,他一讀就是十年。後來就拜剛大學畢業的同鄉王祥玉為師,把“文學史、文學概論”一類的教材全部借來讀,越讀越痴迷。

唐楷鑑為什麼痴迷讀書呢?他原想只為能當教師或當作家作準備,後來越讀越覺得古人講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那些道理鼓勵人產生一種向上的精神,培養一種可貴的品德,人有了這種精神才存君子氣質,至於貧賤富貴則是次要的。於是,他就有了一種遠大地品德追求。他把多讀書積累知識叫作“利己”。他認為人必須要有文化,只有多讀書才能“利己”,再用自己的學識修養去教化人感染人,這叫“利人”。文明人必須先“利己”再“利人”,再為社會服務,以自己的好言行影響身邊的,這也就是修德行。1975年唐楷鑑在縣文化館文學班學習時,首倡辦了城固縣第一份鋁印文學小報《橘鄉新苗》(前6期)。從此,他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開始實踐自己“以文化人”的理念。

靠著勤奮和努力,唐楷鑑很快在當地鄉村嶄露頭角,成為小有名氣的“文化人”。他創作了很多讚美歌唱城固山水人文詩詞楹聯,在省市各專業刊物發表,又開始研究以張騫文化為主的城固人文歷史,首倡並主編了我縣第一本學術刊物《博望文史》(2014年),先後撰寫了《城固碑石坊遺錄》、《城固三十年藝文志備錄》等文章,編輯出版了《城固楹聯彙編》一書,並彙集作品出版了《弘文閣詩文集》,對弘揚城固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有力地推動作用。

隨著成績的取得,和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探索精神的感召,與他聯繫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來求書法的、有求寫序的、有探索詩詞寫作的,儘管他疲於接待,但仍是笑臉相迎。就逢年過節給村人擬寫對聯,每年都在200副以上,50年間共寫過近萬副對聯,且大部分都是免費書寫,贈送鄉鄰張貼的。他常說:當今中青年能擠時間愛好傳統文化藝術,已經難能可貴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傳統的根脈,我們一定要有文化自信。

公益文化以“公”為重

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唐楷鑑,入選2019年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唐楷鑑在城固文化圈裡,始終以“公益”為重。已至古稀之年的他,再鼓餘勇,克服精力不濟的困擾,作了一些別人不肯做的文化公益事業。2015年,在本縣張騫文化研究會的主持下,他領銜對上世紀我縣召開的兩屆張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書50萬字)進行糾誤校勘,使這部研究張騫的基礎文獻得以正式出版。2016年,又參編大型文獻《城固藝文志》,負責了第一部古代卷的遴選和斷句標點,為彌補城固三百年文化斷代史作出了顯著貢獻。凡是縣上公益文化活動,唐先生都積極參加,在桔園景區楹聯撰書,以及劉家營廣場、新世紀廣場、縣體育場、漢江岸寶鼎公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處都有唐楷鑑題寫的墨跡被勒於石上,永久弘揚。他這種把枯燥沉悶的重腦力勞動當作為文化“公益”奉獻機會的精神,是崇高而神聖的!

2018年清明節公祭張騫,為了給這一屆公祭活動增加新的內容,唐老不遺餘力,提前半年給“吟詠張騫的詩詞”作註釋和說明。這是一項需要歷史、人文、古漢語、詩詞專業的知識,又費時費力的腦力勞動,但唐老毫不退縮,幾乎把所有家務活推脫,全身心投入到校勘工作之中。終於在公祭日前完成任務,使參祭人員都捧上了一本《題詠張騫詩詞選注》的寶貴資料。

古稀之年餘熱生輝

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唐楷鑑,入選2019年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2017年夏天,縣上安排各地編寫村志,唐楷鑑所在的原公村被列入首批示範村。這是一項全新工作,在當前農村本土文化人缺乏的情況下是十分困難的。完成這項工作村支部首先想到的是請唐老先生出面擔綱。當時他正臥病調養,村支書很為難地向他說明情況,他略加思索後說:不必商量了,我不編誰編!經過近兩個月時間對所需資料的蒐集整理,終於提交了一部近10萬餘字的《原公村村志》樣本。

雖然年過7旬,但精神矍鑠,作為當地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民間藝術家”,他還利用道德講堂為廣大村民宣講孝道文化、處世之要和教授書法藝術,深受群眾喜愛。原公鎮原公村年輕的黨支部書記陳治心懷敬意地說:“唐老師知識淵博、為人實在,做事公道,在村裡遇見不文明行為,他能教化群眾維持村上的穩定和諧,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有擔當、作引領,以他高尚的人品帶動村風民風的好轉,是本村值得尊敬的也很難得的老先生。”本村老人王元福說:“我比唐先生年長,但我們都叫他唐老師,是因為他能把文化上的事說清楚、道明白。而且他從不願抬高自己,不浮躁,這一點“德行”就是我們鄉里的真老師!”

2018年4月27日,陝西省首家縣級“鄉賢文化促進會”在我縣成立,唐楷鑑會上“全票通過”當選為城固縣鄉賢文化促進會會長。他在表態發言中表示,推動鄉賢文化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在傳播鄉賢文化、重德守信、引領文明新風、推動鄉村振興、助推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城固鄉賢”應有的積極作用。

古稀之年餘熱生輝。他紮根於最基層,卻能扛著文化大旗行走在鄉村的大街小巷;他崇德向善,把所有心血默默奉獻給一生熱愛的文化工作,為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就是一種令人景仰的大德。 (城固宣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