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成都地下的古城

第一位是前蜀王王建的后妃徐氏。

安史之亂後,中原板蕩,而蜀地卻能偏安一隅,前蜀皇室甚至大興土木,擴建宮苑,並將摩訶池納入皇家園林,引入活水,改稱“龍躍池”,宮苑則稱宣華苑。

在宣華苑,花蕊夫人度過了安逸恣肆的前半生,並時常作詩吟詠,《 全唐詩》入編一卷共一百多首。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花蕊夫人之筆。

她寫宮苑內的生活,“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龍躍池中水車濺起的水,從寢殿的簷頭滴落,均勻、緩慢的聲音一直持續,剛好為皇帝(王建)助眠,使他一夜安睡。

她寫後宮爭寵,“內人承寵賜新房,紅紙泥窗繞畫廊。種得海柑才結子,乞求自送與君王。”一名宮人新近受寵,賜住新房,得意地將房屋周圍貼滿紅紙。院裡種的柑橘,剛一成熟,便急不可待地乞求親自獻給君王。花蕊夫人作為宮中最高權勢的女性,她觀察這些小動作是平靜而冷淡的,底層宮人的哀怨和爭寵,在她眼裡,只是承平歲月裡的小小樂趣。

可惜“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僅花蕊夫人自己歌舞昇平,她的丈夫、兒子也都沉迷遊冶玩樂,最終將整個王朝也拖垮了,前蜀皇族最後落得滅族下場。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成都地下的古城

第一位是前蜀王王建的后妃徐氏。

安史之亂後,中原板蕩,而蜀地卻能偏安一隅,前蜀皇室甚至大興土木,擴建宮苑,並將摩訶池納入皇家園林,引入活水,改稱“龍躍池”,宮苑則稱宣華苑。

在宣華苑,花蕊夫人度過了安逸恣肆的前半生,並時常作詩吟詠,《 全唐詩》入編一卷共一百多首。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花蕊夫人之筆。

她寫宮苑內的生活,“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龍躍池中水車濺起的水,從寢殿的簷頭滴落,均勻、緩慢的聲音一直持續,剛好為皇帝(王建)助眠,使他一夜安睡。

她寫後宮爭寵,“內人承寵賜新房,紅紙泥窗繞畫廊。種得海柑才結子,乞求自送與君王。”一名宮人新近受寵,賜住新房,得意地將房屋周圍貼滿紅紙。院裡種的柑橘,剛一成熟,便急不可待地乞求親自獻給君王。花蕊夫人作為宮中最高權勢的女性,她觀察這些小動作是平靜而冷淡的,底層宮人的哀怨和爭寵,在她眼裡,只是承平歲月裡的小小樂趣。

可惜“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僅花蕊夫人自己歌舞昇平,她的丈夫、兒子也都沉迷遊冶玩樂,最終將整個王朝也拖垮了,前蜀皇族最後落得滅族下場。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唐代庭院建築

百年之內,成都又出了一位“花蕊夫人”,即後蜀孟昶之妃,碰巧也姓徐。

這一代花蕊夫人同上一代的人生軌跡沒什麼區別,前半生極盡豪奢,後半生則還要淒涼一些,被宋太祖擄回汴梁,最後仍是慘死。不過這位花蕊夫人於史書不存惡聲,反倒是以氣節留名青史。

亡國之時,花蕊夫人以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流傳千古。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成都地下的古城

第一位是前蜀王王建的后妃徐氏。

安史之亂後,中原板蕩,而蜀地卻能偏安一隅,前蜀皇室甚至大興土木,擴建宮苑,並將摩訶池納入皇家園林,引入活水,改稱“龍躍池”,宮苑則稱宣華苑。

在宣華苑,花蕊夫人度過了安逸恣肆的前半生,並時常作詩吟詠,《 全唐詩》入編一卷共一百多首。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花蕊夫人之筆。

她寫宮苑內的生活,“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龍躍池中水車濺起的水,從寢殿的簷頭滴落,均勻、緩慢的聲音一直持續,剛好為皇帝(王建)助眠,使他一夜安睡。

她寫後宮爭寵,“內人承寵賜新房,紅紙泥窗繞畫廊。種得海柑才結子,乞求自送與君王。”一名宮人新近受寵,賜住新房,得意地將房屋周圍貼滿紅紙。院裡種的柑橘,剛一成熟,便急不可待地乞求親自獻給君王。花蕊夫人作為宮中最高權勢的女性,她觀察這些小動作是平靜而冷淡的,底層宮人的哀怨和爭寵,在她眼裡,只是承平歲月裡的小小樂趣。

可惜“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僅花蕊夫人自己歌舞昇平,她的丈夫、兒子也都沉迷遊冶玩樂,最終將整個王朝也拖垮了,前蜀皇族最後落得滅族下場。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唐代庭院建築

百年之內,成都又出了一位“花蕊夫人”,即後蜀孟昶之妃,碰巧也姓徐。

這一代花蕊夫人同上一代的人生軌跡沒什麼區別,前半生極盡豪奢,後半生則還要淒涼一些,被宋太祖擄回汴梁,最後仍是慘死。不過這位花蕊夫人於史書不存惡聲,反倒是以氣節留名青史。

亡國之時,花蕊夫人以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流傳千古。

成都地下的古城

▲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花蕊夫人

無論正史野史,花蕊夫人和孟昶都十分恩愛。民間故事裡,孟昶死後,花蕊夫人還悄悄作畫紀念他。

當年在成都,因花蕊夫人喜愛芙蓉花,孟昶就滿城遍植芙蓉,成都故謂“蓉城”。孟昶善制曲,花蕊夫人能填詞,一個“美丰儀”,一個 “冰肌玉骨”, 他們是愛侶,也是知音,就像唐明皇和楊貴妃,像李煜和大小周後,如果沒有戰爭,如果笙歌曼舞永遠沐浴在宣華苑的春風和摩訶池(後蜀又改名宣華池)的波光中……

不知花蕊夫人後來有沒有想起,那年在摩訶池避暑,孟昶為她作的那一首詞:“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誰能料想,這竟是恰似“七月七日長生殿”的悲聲呢?一那年孟昶半夜醒來,走出寢殿,四下寂靜,天上只有幾點疏星。摩訶池畔,夜涼似水,還有多久,秋天就將到來?屆時西風席捲,落葉繽紛,時間不在任何人身上停留,恰如這池中活水,終將逝去。

假如流水能回頭,落紅不向人間老。

蜀王宮苑足風流

張儀向妻子證明讀書遊說也能立身,向秦惠文王報答知遇重用之恩,向歷史證明縱橫之術既能翻覆天下更能一統天下,卻是一生奔波,如履薄冰;王建、孟昶、花蕊夫人,看似風流一生,卻始終暗藏隱憂,最後慘淡收場。

張儀奠定了兩千年來成都城的基礎,花蕊夫人留下了“蓉城”的別號,摩訶池畔人來人往,但最能體現成都人文精神的,還應數明蜀王朱椿。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成都地下的古城

第一位是前蜀王王建的后妃徐氏。

安史之亂後,中原板蕩,而蜀地卻能偏安一隅,前蜀皇室甚至大興土木,擴建宮苑,並將摩訶池納入皇家園林,引入活水,改稱“龍躍池”,宮苑則稱宣華苑。

在宣華苑,花蕊夫人度過了安逸恣肆的前半生,並時常作詩吟詠,《 全唐詩》入編一卷共一百多首。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花蕊夫人之筆。

她寫宮苑內的生活,“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龍躍池中水車濺起的水,從寢殿的簷頭滴落,均勻、緩慢的聲音一直持續,剛好為皇帝(王建)助眠,使他一夜安睡。

她寫後宮爭寵,“內人承寵賜新房,紅紙泥窗繞畫廊。種得海柑才結子,乞求自送與君王。”一名宮人新近受寵,賜住新房,得意地將房屋周圍貼滿紅紙。院裡種的柑橘,剛一成熟,便急不可待地乞求親自獻給君王。花蕊夫人作為宮中最高權勢的女性,她觀察這些小動作是平靜而冷淡的,底層宮人的哀怨和爭寵,在她眼裡,只是承平歲月裡的小小樂趣。

可惜“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僅花蕊夫人自己歌舞昇平,她的丈夫、兒子也都沉迷遊冶玩樂,最終將整個王朝也拖垮了,前蜀皇族最後落得滅族下場。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唐代庭院建築

百年之內,成都又出了一位“花蕊夫人”,即後蜀孟昶之妃,碰巧也姓徐。

這一代花蕊夫人同上一代的人生軌跡沒什麼區別,前半生極盡豪奢,後半生則還要淒涼一些,被宋太祖擄回汴梁,最後仍是慘死。不過這位花蕊夫人於史書不存惡聲,反倒是以氣節留名青史。

亡國之時,花蕊夫人以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流傳千古。

成都地下的古城

▲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花蕊夫人

無論正史野史,花蕊夫人和孟昶都十分恩愛。民間故事裡,孟昶死後,花蕊夫人還悄悄作畫紀念他。

當年在成都,因花蕊夫人喜愛芙蓉花,孟昶就滿城遍植芙蓉,成都故謂“蓉城”。孟昶善制曲,花蕊夫人能填詞,一個“美丰儀”,一個 “冰肌玉骨”, 他們是愛侶,也是知音,就像唐明皇和楊貴妃,像李煜和大小周後,如果沒有戰爭,如果笙歌曼舞永遠沐浴在宣華苑的春風和摩訶池(後蜀又改名宣華池)的波光中……

不知花蕊夫人後來有沒有想起,那年在摩訶池避暑,孟昶為她作的那一首詞:“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誰能料想,這竟是恰似“七月七日長生殿”的悲聲呢?一那年孟昶半夜醒來,走出寢殿,四下寂靜,天上只有幾點疏星。摩訶池畔,夜涼似水,還有多久,秋天就將到來?屆時西風席捲,落葉繽紛,時間不在任何人身上停留,恰如這池中活水,終將逝去。

假如流水能回頭,落紅不向人間老。

蜀王宮苑足風流

張儀向妻子證明讀書遊說也能立身,向秦惠文王報答知遇重用之恩,向歷史證明縱橫之術既能翻覆天下更能一統天下,卻是一生奔波,如履薄冰;王建、孟昶、花蕊夫人,看似風流一生,卻始終暗藏隱憂,最後慘淡收場。

張儀奠定了兩千年來成都城的基礎,花蕊夫人留下了“蓉城”的別號,摩訶池畔人來人往,但最能體現成都人文精神的,還應數明蜀王朱椿。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明蜀王府復原模型

明代蜀王:治理有方

歷史上不乏“詩人心、皇帝身”的天子,譬如宋徽宗和李煜,可惜這種身份和精神的錯亂帶來的是亡國亡身的命運。

朱椿就很幸運了,他身為朱元璋之子,從小聰明伶俐,備受寵愛,幼年就被封為蜀王,長大後因為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寫得一手好文章,還被朱元璋稱為“蜀秀才”。

朱椿不僅愛學習,長得也帥。《 明史》稱他“容止都雅”,都,美也,而且指的是雍容閒雅、不同凡品之美。又說他“性孝友慈祥”,豈不正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嗎?同他老爹朱元璋粗放的形象可謂大相徑庭。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成都地下的古城

第一位是前蜀王王建的后妃徐氏。

安史之亂後,中原板蕩,而蜀地卻能偏安一隅,前蜀皇室甚至大興土木,擴建宮苑,並將摩訶池納入皇家園林,引入活水,改稱“龍躍池”,宮苑則稱宣華苑。

在宣華苑,花蕊夫人度過了安逸恣肆的前半生,並時常作詩吟詠,《 全唐詩》入編一卷共一百多首。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花蕊夫人之筆。

她寫宮苑內的生活,“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龍躍池中水車濺起的水,從寢殿的簷頭滴落,均勻、緩慢的聲音一直持續,剛好為皇帝(王建)助眠,使他一夜安睡。

她寫後宮爭寵,“內人承寵賜新房,紅紙泥窗繞畫廊。種得海柑才結子,乞求自送與君王。”一名宮人新近受寵,賜住新房,得意地將房屋周圍貼滿紅紙。院裡種的柑橘,剛一成熟,便急不可待地乞求親自獻給君王。花蕊夫人作為宮中最高權勢的女性,她觀察這些小動作是平靜而冷淡的,底層宮人的哀怨和爭寵,在她眼裡,只是承平歲月裡的小小樂趣。

可惜“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僅花蕊夫人自己歌舞昇平,她的丈夫、兒子也都沉迷遊冶玩樂,最終將整個王朝也拖垮了,前蜀皇族最後落得滅族下場。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唐代庭院建築

百年之內,成都又出了一位“花蕊夫人”,即後蜀孟昶之妃,碰巧也姓徐。

這一代花蕊夫人同上一代的人生軌跡沒什麼區別,前半生極盡豪奢,後半生則還要淒涼一些,被宋太祖擄回汴梁,最後仍是慘死。不過這位花蕊夫人於史書不存惡聲,反倒是以氣節留名青史。

亡國之時,花蕊夫人以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流傳千古。

成都地下的古城

▲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花蕊夫人

無論正史野史,花蕊夫人和孟昶都十分恩愛。民間故事裡,孟昶死後,花蕊夫人還悄悄作畫紀念他。

當年在成都,因花蕊夫人喜愛芙蓉花,孟昶就滿城遍植芙蓉,成都故謂“蓉城”。孟昶善制曲,花蕊夫人能填詞,一個“美丰儀”,一個 “冰肌玉骨”, 他們是愛侶,也是知音,就像唐明皇和楊貴妃,像李煜和大小周後,如果沒有戰爭,如果笙歌曼舞永遠沐浴在宣華苑的春風和摩訶池(後蜀又改名宣華池)的波光中……

不知花蕊夫人後來有沒有想起,那年在摩訶池避暑,孟昶為她作的那一首詞:“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誰能料想,這竟是恰似“七月七日長生殿”的悲聲呢?一那年孟昶半夜醒來,走出寢殿,四下寂靜,天上只有幾點疏星。摩訶池畔,夜涼似水,還有多久,秋天就將到來?屆時西風席捲,落葉繽紛,時間不在任何人身上停留,恰如這池中活水,終將逝去。

假如流水能回頭,落紅不向人間老。

蜀王宮苑足風流

張儀向妻子證明讀書遊說也能立身,向秦惠文王報答知遇重用之恩,向歷史證明縱橫之術既能翻覆天下更能一統天下,卻是一生奔波,如履薄冰;王建、孟昶、花蕊夫人,看似風流一生,卻始終暗藏隱憂,最後慘淡收場。

張儀奠定了兩千年來成都城的基礎,花蕊夫人留下了“蓉城”的別號,摩訶池畔人來人往,但最能體現成都人文精神的,還應數明蜀王朱椿。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明蜀王府復原模型

明代蜀王:治理有方

歷史上不乏“詩人心、皇帝身”的天子,譬如宋徽宗和李煜,可惜這種身份和精神的錯亂帶來的是亡國亡身的命運。

朱椿就很幸運了,他身為朱元璋之子,從小聰明伶俐,備受寵愛,幼年就被封為蜀王,長大後因為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寫得一手好文章,還被朱元璋稱為“蜀秀才”。

朱椿不僅愛學習,長得也帥。《 明史》稱他“容止都雅”,都,美也,而且指的是雍容閒雅、不同凡品之美。又說他“性孝友慈祥”,豈不正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嗎?同他老爹朱元璋粗放的形象可謂大相徑庭。

成都地下的古城

▲明代蜀王府宮牆基址

正是在朱椿時期,成都再次迎來繁榮富庶時期。他主政四川之後,優禮儒士,推崇文教,減免苛捐雜稅,革除官場弊病,實行寬政仁政,不僅蜀民安居樂業,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受到文教影響。延及朱椿子孫,也世代賢良,被譽為“世有共德” “世以忠孝賢良著聞”。

所以說,生在封建社會,寧為藩王享太平,不做皇帝徒辛勞。像朱椿這樣典型的儒家子弟範兒的藩王,如果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說不準將是什麼下場,還好他來了成都,天高皇帝遠,既使自己的志趣得以全面發展,也為百姓帶來了福祉。

就藩成都( 1390年)之後,朱椿在原來前後蜀宮苑的基礎上,修建了自己的蜀王府。

因朱元璋諭示“蜀之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壯麗無以示威”,蜀王府特地修得十分威嚴堂皇,不僅有內外雙重城垣,而且王府城牆比成都府城的城牆還高數尺。

蜀王府仿照皇城的規制,據說這裡還是曾經蜀先主劉備皇宮的舊址,到今天成都人仍津津樂道的“皇城”文化就源於此。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成都地下的古城

第一位是前蜀王王建的后妃徐氏。

安史之亂後,中原板蕩,而蜀地卻能偏安一隅,前蜀皇室甚至大興土木,擴建宮苑,並將摩訶池納入皇家園林,引入活水,改稱“龍躍池”,宮苑則稱宣華苑。

在宣華苑,花蕊夫人度過了安逸恣肆的前半生,並時常作詩吟詠,《 全唐詩》入編一卷共一百多首。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花蕊夫人之筆。

她寫宮苑內的生活,“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龍躍池中水車濺起的水,從寢殿的簷頭滴落,均勻、緩慢的聲音一直持續,剛好為皇帝(王建)助眠,使他一夜安睡。

她寫後宮爭寵,“內人承寵賜新房,紅紙泥窗繞畫廊。種得海柑才結子,乞求自送與君王。”一名宮人新近受寵,賜住新房,得意地將房屋周圍貼滿紅紙。院裡種的柑橘,剛一成熟,便急不可待地乞求親自獻給君王。花蕊夫人作為宮中最高權勢的女性,她觀察這些小動作是平靜而冷淡的,底層宮人的哀怨和爭寵,在她眼裡,只是承平歲月裡的小小樂趣。

可惜“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僅花蕊夫人自己歌舞昇平,她的丈夫、兒子也都沉迷遊冶玩樂,最終將整個王朝也拖垮了,前蜀皇族最後落得滅族下場。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唐代庭院建築

百年之內,成都又出了一位“花蕊夫人”,即後蜀孟昶之妃,碰巧也姓徐。

這一代花蕊夫人同上一代的人生軌跡沒什麼區別,前半生極盡豪奢,後半生則還要淒涼一些,被宋太祖擄回汴梁,最後仍是慘死。不過這位花蕊夫人於史書不存惡聲,反倒是以氣節留名青史。

亡國之時,花蕊夫人以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流傳千古。

成都地下的古城

▲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花蕊夫人

無論正史野史,花蕊夫人和孟昶都十分恩愛。民間故事裡,孟昶死後,花蕊夫人還悄悄作畫紀念他。

當年在成都,因花蕊夫人喜愛芙蓉花,孟昶就滿城遍植芙蓉,成都故謂“蓉城”。孟昶善制曲,花蕊夫人能填詞,一個“美丰儀”,一個 “冰肌玉骨”, 他們是愛侶,也是知音,就像唐明皇和楊貴妃,像李煜和大小周後,如果沒有戰爭,如果笙歌曼舞永遠沐浴在宣華苑的春風和摩訶池(後蜀又改名宣華池)的波光中……

不知花蕊夫人後來有沒有想起,那年在摩訶池避暑,孟昶為她作的那一首詞:“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誰能料想,這竟是恰似“七月七日長生殿”的悲聲呢?一那年孟昶半夜醒來,走出寢殿,四下寂靜,天上只有幾點疏星。摩訶池畔,夜涼似水,還有多久,秋天就將到來?屆時西風席捲,落葉繽紛,時間不在任何人身上停留,恰如這池中活水,終將逝去。

假如流水能回頭,落紅不向人間老。

蜀王宮苑足風流

張儀向妻子證明讀書遊說也能立身,向秦惠文王報答知遇重用之恩,向歷史證明縱橫之術既能翻覆天下更能一統天下,卻是一生奔波,如履薄冰;王建、孟昶、花蕊夫人,看似風流一生,卻始終暗藏隱憂,最後慘淡收場。

張儀奠定了兩千年來成都城的基礎,花蕊夫人留下了“蓉城”的別號,摩訶池畔人來人往,但最能體現成都人文精神的,還應數明蜀王朱椿。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明蜀王府復原模型

明代蜀王:治理有方

歷史上不乏“詩人心、皇帝身”的天子,譬如宋徽宗和李煜,可惜這種身份和精神的錯亂帶來的是亡國亡身的命運。

朱椿就很幸運了,他身為朱元璋之子,從小聰明伶俐,備受寵愛,幼年就被封為蜀王,長大後因為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寫得一手好文章,還被朱元璋稱為“蜀秀才”。

朱椿不僅愛學習,長得也帥。《 明史》稱他“容止都雅”,都,美也,而且指的是雍容閒雅、不同凡品之美。又說他“性孝友慈祥”,豈不正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嗎?同他老爹朱元璋粗放的形象可謂大相徑庭。

成都地下的古城

▲明代蜀王府宮牆基址

正是在朱椿時期,成都再次迎來繁榮富庶時期。他主政四川之後,優禮儒士,推崇文教,減免苛捐雜稅,革除官場弊病,實行寬政仁政,不僅蜀民安居樂業,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受到文教影響。延及朱椿子孫,也世代賢良,被譽為“世有共德” “世以忠孝賢良著聞”。

所以說,生在封建社會,寧為藩王享太平,不做皇帝徒辛勞。像朱椿這樣典型的儒家子弟範兒的藩王,如果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說不準將是什麼下場,還好他來了成都,天高皇帝遠,既使自己的志趣得以全面發展,也為百姓帶來了福祉。

就藩成都( 1390年)之後,朱椿在原來前後蜀宮苑的基礎上,修建了自己的蜀王府。

因朱元璋諭示“蜀之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壯麗無以示威”,蜀王府特地修得十分威嚴堂皇,不僅有內外雙重城垣,而且王府城牆比成都府城的城牆還高數尺。

蜀王府仿照皇城的規制,據說這裡還是曾經蜀先主劉備皇宮的舊址,到今天成都人仍津津樂道的“皇城”文化就源於此。

成都地下的古城

▲明代蜀王府苑囿區的河道南段影像

修建蜀王府時,舊摩訶池被掩埋泰半。到了清代,明蜀王府被改建為貢院,摩訶池更是僅剩一泓之水。再到民國三年( 1914年),摩訶池全部被填平,成為了軍隊演武場。

"

2013年

成都市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

考古發掘出大量古代文化

東華門遺址舉世震驚

隨著考古研究逐步深入

一部璀璨壯麗的成都史

逐漸從一座座雕花玉柱

一片片青灰瓦當中鋪展開來

……

成都地下的古城

1

一百年前,這裡是清貢院東華門所在地,“宮牆萬仞”屹立,新式學堂興起,繁華的東華門街尚未成型。

2

六百年前,這裡是“遍國朱甍,映日連雲,碧瓦飛翬”的明蜀王府,第一代蜀王朱椿溫潤如玉的儒冠王爺形象,在蜀民心中佈下了仁厚寬和、以文化人的種子。

3

一千年前,這裡是“太液波清水殿涼,畫船驚起宿鴛鴦”的摩訶池,前後兩位花蕊夫人曾在這裡慣看春花秋月,習聽絲竹管絃。

4

兩千三百年前,這裡則是張儀所築大城、少城,春鬆華茂,雜花生樹,成都,才剛剛迎來她“與秦塞通人煙”後的第一個春天。

成都地下的古城

▲東華門遺址出土明代琉璃天馬

九天開出一成都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但古蜀國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在今日之成都城。

我們今日所見的成都城創於何時?

李白謂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源於秦並蜀之後,張儀入蜀築城,成都,這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進了歷史。

張儀:築城

成都始於張儀,也是張儀走向人生巔峰的地方。張儀就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不僅為自己博取了當世的功名,更以其多謀善辯、智計無雙成為名留青史的縱橫家。

張儀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相。彼時秦國東進不利,於是,張儀做了一件改變各國勢力版圖、扭轉天下大局的大事,這就是西並巴蜀。

張儀利用巴蜀地區蜀國、巴國、苴國的矛盾,一舉吞併三國,秦國領土空前壯大,這才有了足以與齊、楚兩個大國抗衡的實力。

成都地下的古城

▲張儀幫秦國完成了多次兼併戰爭

從此以後,君臣珠聯璧合,奠定了後世子孫“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天下的偉大基業。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就像商鞅輔佐秦孝公開創秦國基業之後,卻落得五馬分屍下場一樣,張儀也不無擔憂。但這個時候,他卻回到了他一生功業最耀眼的地方——蜀。

兩城相併,功能互異

在蜀郡,他同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成都地下的古城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此後成都不斷擴建、重修,但根基始終在張儀所築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傳說張儀還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餘尺的樓閣。此樓漢曰百尺樓,晉稱白菟樓,唐前期尚存,唐人還有不少詩吟詠過,如岑參《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高樓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後期,張儀樓就消失於歷史煙雲中了。

成都,風光是你,落寞也是你。張儀一生輾轉多國,他鄉故鄉,皆非心鄉。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大約才是張儀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築城的次年,張儀回到故鄉魏國,官居宰相,一年後善終。戰國時代,縱橫捭闔於亂世,功成名就於千秋者,如商鞅,如鄒衍,如蘇秦,鮮有善終的。

不知張儀終究有沒有看到成都城和張儀樓的建成。兩千年後,當年的大城、少城埋人黃土,百尺樓散為塵煙,若值晴空萬里,成都也一樣能望見遠山和雪頂。

四萬八千歲裡,山川形勝如故;兩千三百餘年,古人來者俱無。試問天地如逆旅,誰人不是過客?

再回想《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張儀“舌在”的隱喻:舌在,文章就在;文章在,文化就在;文化在,則必將百代銘記。

假如流水能回頭

張儀築城後六十年,方有李冰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成都據有天險地利,縱使中原紛爭不斷,也能不受其擾,始終保持繁華富庶。西晉左思《蜀都賦》謂:“既麗且崇,實號成都。”

直到東晉永和二年( 346年),桓溫伐蜀,以其奢華太過,將之夷為平地,延續六百多年的少城毀於一旦。

文化名片:摩訶池

爾後又兩百多年,至於隋煬帝開皇年間( 586年),蜀王楊秀才重建少城。此次重建取土之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久經雨水蓄積,就成了一座大池。

當時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在當時人聽來,無疑是吉祥之兆,於是將大池名為摩訶池。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宋代卵石步道

在唐代,摩訶池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受到愛好到處“打卡”賦詩的詩人們爭相吟詠。

摩訶池四時皆景,春來,“穠李雪開歌扇掩,綠楊風動舞腰回。”(武元衡《摩訶池宴》)夏日,“珍木鬱清池,風荷左右披。”( 暢當《偶宴西蜀摩訶池》)晚秋,“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杜甫《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摩訶池只是富饒國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唐人好遊山水,博覽江山,摩訶池並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摩訶池真正被賦予最獨特的氣質和風韻,是歷經前後蜀兩代花蕊夫人的悽豔故事洗禮之後。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遺址

花蕊夫人

何謂“花蕊夫人”?“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翾輕也”,這樣的女子,應是風華絕代,誰知無獨有偶,短短一百年間,竟有兩位兼具才情美貌的后妃,都稱作“花蕊夫人”。

成都地下的古城

第一位是前蜀王王建的后妃徐氏。

安史之亂後,中原板蕩,而蜀地卻能偏安一隅,前蜀皇室甚至大興土木,擴建宮苑,並將摩訶池納入皇家園林,引入活水,改稱“龍躍池”,宮苑則稱宣華苑。

在宣華苑,花蕊夫人度過了安逸恣肆的前半生,並時常作詩吟詠,《 全唐詩》入編一卷共一百多首。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花蕊夫人之筆。

她寫宮苑內的生活,“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龍躍池中水車濺起的水,從寢殿的簷頭滴落,均勻、緩慢的聲音一直持續,剛好為皇帝(王建)助眠,使他一夜安睡。

她寫後宮爭寵,“內人承寵賜新房,紅紙泥窗繞畫廊。種得海柑才結子,乞求自送與君王。”一名宮人新近受寵,賜住新房,得意地將房屋周圍貼滿紅紙。院裡種的柑橘,剛一成熟,便急不可待地乞求親自獻給君王。花蕊夫人作為宮中最高權勢的女性,她觀察這些小動作是平靜而冷淡的,底層宮人的哀怨和爭寵,在她眼裡,只是承平歲月裡的小小樂趣。

可惜“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僅花蕊夫人自己歌舞昇平,她的丈夫、兒子也都沉迷遊冶玩樂,最終將整個王朝也拖垮了,前蜀皇族最後落得滅族下場。

成都地下的古城

▲摩訶池沿岸的唐代庭院建築

百年之內,成都又出了一位“花蕊夫人”,即後蜀孟昶之妃,碰巧也姓徐。

這一代花蕊夫人同上一代的人生軌跡沒什麼區別,前半生極盡豪奢,後半生則還要淒涼一些,被宋太祖擄回汴梁,最後仍是慘死。不過這位花蕊夫人於史書不存惡聲,反倒是以氣節留名青史。

亡國之時,花蕊夫人以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流傳千古。

成都地下的古城

▲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花蕊夫人

無論正史野史,花蕊夫人和孟昶都十分恩愛。民間故事裡,孟昶死後,花蕊夫人還悄悄作畫紀念他。

當年在成都,因花蕊夫人喜愛芙蓉花,孟昶就滿城遍植芙蓉,成都故謂“蓉城”。孟昶善制曲,花蕊夫人能填詞,一個“美丰儀”,一個 “冰肌玉骨”, 他們是愛侶,也是知音,就像唐明皇和楊貴妃,像李煜和大小周後,如果沒有戰爭,如果笙歌曼舞永遠沐浴在宣華苑的春風和摩訶池(後蜀又改名宣華池)的波光中……

不知花蕊夫人後來有沒有想起,那年在摩訶池避暑,孟昶為她作的那一首詞:“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誰能料想,這竟是恰似“七月七日長生殿”的悲聲呢?一那年孟昶半夜醒來,走出寢殿,四下寂靜,天上只有幾點疏星。摩訶池畔,夜涼似水,還有多久,秋天就將到來?屆時西風席捲,落葉繽紛,時間不在任何人身上停留,恰如這池中活水,終將逝去。

假如流水能回頭,落紅不向人間老。

蜀王宮苑足風流

張儀向妻子證明讀書遊說也能立身,向秦惠文王報答知遇重用之恩,向歷史證明縱橫之術既能翻覆天下更能一統天下,卻是一生奔波,如履薄冰;王建、孟昶、花蕊夫人,看似風流一生,卻始終暗藏隱憂,最後慘淡收場。

張儀奠定了兩千年來成都城的基礎,花蕊夫人留下了“蓉城”的別號,摩訶池畔人來人往,但最能體現成都人文精神的,還應數明蜀王朱椿。

成都地下的古城

▲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明蜀王府復原模型

明代蜀王:治理有方

歷史上不乏“詩人心、皇帝身”的天子,譬如宋徽宗和李煜,可惜這種身份和精神的錯亂帶來的是亡國亡身的命運。

朱椿就很幸運了,他身為朱元璋之子,從小聰明伶俐,備受寵愛,幼年就被封為蜀王,長大後因為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寫得一手好文章,還被朱元璋稱為“蜀秀才”。

朱椿不僅愛學習,長得也帥。《 明史》稱他“容止都雅”,都,美也,而且指的是雍容閒雅、不同凡品之美。又說他“性孝友慈祥”,豈不正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嗎?同他老爹朱元璋粗放的形象可謂大相徑庭。

成都地下的古城

▲明代蜀王府宮牆基址

正是在朱椿時期,成都再次迎來繁榮富庶時期。他主政四川之後,優禮儒士,推崇文教,減免苛捐雜稅,革除官場弊病,實行寬政仁政,不僅蜀民安居樂業,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受到文教影響。延及朱椿子孫,也世代賢良,被譽為“世有共德” “世以忠孝賢良著聞”。

所以說,生在封建社會,寧為藩王享太平,不做皇帝徒辛勞。像朱椿這樣典型的儒家子弟範兒的藩王,如果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說不準將是什麼下場,還好他來了成都,天高皇帝遠,既使自己的志趣得以全面發展,也為百姓帶來了福祉。

就藩成都( 1390年)之後,朱椿在原來前後蜀宮苑的基礎上,修建了自己的蜀王府。

因朱元璋諭示“蜀之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壯麗無以示威”,蜀王府特地修得十分威嚴堂皇,不僅有內外雙重城垣,而且王府城牆比成都府城的城牆還高數尺。

蜀王府仿照皇城的規制,據說這裡還是曾經蜀先主劉備皇宮的舊址,到今天成都人仍津津樂道的“皇城”文化就源於此。

成都地下的古城

▲明代蜀王府苑囿區的河道南段影像

修建蜀王府時,舊摩訶池被掩埋泰半。到了清代,明蜀王府被改建為貢院,摩訶池更是僅剩一泓之水。再到民國三年( 1914年),摩訶池全部被填平,成為了軍隊演武場。

成都地下的古城

▲1917年的蜀王府端禮門

流芳伊何,鑑猶水鏡。這面曾照見芸芸眾生的鏡子,從此蒙塵,要再過一百年,才會重新驚豔人間。

- THE END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