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給予孩子“大山一樣”的格局?

陳道明 黃磊 吳曉波 英國 加拿大 積極家庭教育 2019-02-03

父母的階層差異,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在孩子身上。父母自身的侷限性,甚至也容易限制住孩子能達到的高度和深度。

思想的貧窮最可怕,因為它會讓你“認命”。有人窮得有風骨、有堅持、有思想,照樣能教育出好的小孩。長期生活在貧窮中的父母,自信心缺乏,容易感染孩子。父母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相同的,卻又是不同的,一樣的深沉厚重,不一樣的表現方式。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細膩的,生活中的點滴之處往往都能體現出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和母親的細節之處相比,父親的愛顯得更加宏大。很多人都說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其實家長才是孩子的起跑線。什麼學校環境都沒有家庭環境重要;什麼老師都沒有家長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大。教育需量力,家長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父母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只有你把自己做好,孩子才能出色。

最近看到心理學家透過大量臨床案例,整理出來的4大阻礙孩子成長的父母:

1.重男輕女的父母:勒索女兒,滋養兒子,像樊勝美的父母,像徐婷的父母,這樣家庭出來的女兒,極度缺乏存在感,只有通過不停地給家裡寄錢,獲得父母的表揚,從而獲得心理滿足感和價值感,形成了犧牲自我,討好他人的人格。

2.不能與子女分離的父母:報選大學的時候,軟硬兼施要孩子報本地大學,工作的時候,威逼利誘讓孩子選本地的工作。這樣的孩子,常幻想著在不同的地方,有個同樣的自己,過著想過的生活。

3.過早要孩子盡孝的父母:一畢業,爺爺對孫子說以後每個月往爺爺的卡上打錢,剛工作一年,父親就要讓你償還家裡的負債,大年初三,家人當著所有親戚的面,問自己的孩子借錢。這樣的孩子,生活剛有積累,就被壓榨乾了,幹什麼事情畏手畏腳。

4.控制慾望強的父母:從叫什麼朋友,上什麼興趣班,結婚對象,穿衣風格,都要控制的父母。這樣的孩子,要麼沒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見,媽寶男、爹寶男,屬於精神沒斷奶,要麼就是極其叛逆,找準一切機會掙脫束縛。

父母的大格局會給孩子很多的空間,父母的大胸懷會減少孩子的很多壓力,下面三位優秀父母值得我們學習:

黃磊教育孩子的方式,真誠而自然。他從來不會強迫孩子做什麼,而是問孩子自己喜歡做什麼,黃磊曾給女兒寫過一封信《選擇以一種喜歡的方式活下去》,他希望女兒做自己喜歡的事,與喜歡的人相處、以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不必力爭成為少數,平凡而簡單就好。他在信中給女兒寫道:“幸福就是選擇一種你們喜歡的方式活下去。”與冰心所說的“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同樣的道理。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大山一樣”的格局?

吳曉波的女兒初中畢業後,一個人拖著兩個大箱子去了溫哥華讀書。她的成績很好,在加拿大也和同學們打成一片。但一年後卻退學了。原因是她想學音樂。曉波一開始擔心女兒的想法背後是一個90後“追星”的表現,但當聽到女兒斬釘截鐵的回答“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歡”後,毅然支持女兒退學決定,轉到上海一家音樂學校。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大山一樣”的格局?

陳道明的女兒13歲就去了英國讀書。他謙卑地說自己脾氣不好,幸好女兒繼承了媽媽的優點。與他現場提到“放養”的家教方法相呼應的是,他之前曾說過自己的主張——快樂教育。“我希望她第一身體好,第二要快樂,第三儘量有所成,但更要知道自己是凡人,是正常人,正常人做正常事,至於命運是否承載那麼多偉大,就交給命運吧。”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大山一樣”的格局?

黃磊、吳曉波和陳道明都是標準的好父親。好父親的評判標準不在於嚴厲與否,而是在子女的成長路上,是否能夠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想問題。我們能夠傳達一些人生智慧,我們也能夠給出一些方法指導,一來這些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教訓,二來必須明瞭,接下來在人生舞臺上的主演是孩子自己,我們當不了也當不得導演,僅是“上一代演員”而已。張華在《所謂好父親,就是要有大格局,會過小日子》寫到:

所謂大格局,至少包括三方面。

一是不拘泥。興趣廣泛,不自我設限。視野開闊,不輕易貼標籤;

二是無城府。看事物、想問題深入深邃,但不精於計算更不會去算計;

三是道可道。這是老子的哲學,也有佛教裡“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意思。通俗來說,就是凡事不急於求成或想著通過什麼方法或技巧達到什麼結果,而首先從事情的“因”入手,看出發點是否錯了或有偏差。

所謂小日子,也至少包括三方面。

一是有自己的一方世界。就像陳道明堅持沉浸在自己琴棋書畫的事情,就像吳曉波堅持每週一一定用來寫作。互聯網時代,這個世界越是開放,我們越應當有自己安靜甚至“封閉”的一處空間。

二是簡約而不簡單。祛除形式主義,拒絕面子文化。享受油鹽醬醋,挖掘小幸福裡的大滿足。大道至簡,這裡的簡不是敷衍,不是了草。

三是會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要謙卑,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人。更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在外面的場合再塑造什麼“責任感”也是海市蜃樓。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眼界,這裡的眼界,與走過多少路,見過多少人無關,與用什麼觀念和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接納這個世界有關。一個人最難做到的事,是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生活的中心,而只是在邊緣。很多家長到現在可能還不清楚,孩子與你其實都在生活的兩端,靠著愛、理解、支持而慢慢靠近。唯有賦予自己強大的信念,給予孩子絕對的尊重和足夠的自由,孩子才能有更多的勇氣去品味成長的甜蜜與苦澀,正如樹木在森林中生長的時候,先要找到陽光,然後需要方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