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朝代,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哪怕不是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就是地方割據政權,像涼、燕、趙、魏、吳、越、楚等,甚至是少數民族政權,農民起義軍政權,黃巢建“齊”、徐壽輝建“大完”、李自成建“大順”、張獻忠建“大西”,也沒有一個國家,國號和統治者的姓是一樣的。

唯獨有一個南北朝時的南朝“陳”,建立者叫陳霸先。雖然南北朝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但畢竟還是擁有當時的半壁江山,南陳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號和自己姓一樣的王朝,這是為什麼呢?

好多人說,是他開國的皇帝陳武帝陳霸先,沒什麼文化?“小人乍富”,自己當了皇帝,要光宗耀祖一把,把自己的姓,當作自己國家的國號。甚至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中也說“武帝既有功於樑,自以為姓出於陳,自吳興郡公進封陳公;及受命,國遂號曰陳。”也認為“陳”的國號出自姓氏,先不說胡三省觀點“對不對”,首先陳霸先不是“吳興郡公進封陳公”,而是“義興郡公”

陳霸先為什麼以自己的姓氏“陳”為國號,是他沒文化嗎

圖1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

要真是這樣,也太沒文化了吧,太不講傳承了吧。

首先陳霸先確實出身不高。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南史·陳·本紀》也說陳霸先“其本甚微”。不過說是“甚微”,陳霸先的爺爺陳道巨是太常卿,曾祖劉猛是懷安令,高祖劉詠是安成太守,再往上依次是散騎侍郎、步兵校尉、尚書郎公、盱眙太守、丞相掾,太子洗馬,官宦世家,只是他爸爸陳文贊沒有官職記載。

可見陳霸先只是不是“王謝”那樣的世家大族,但也算不上“其本甚微”。

而姚思廉的《陳書·本紀·高祖》說的原本就是“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實之後也。世居潁川。”壓根沒說陳霸先“其本甚微”,說“其本甚微”是李延壽加上的,李還在“漢太丘長陳實之後也”前加上了“自雲”兩字,變成了“自雲漢太丘長實之後也。”

陳霸先為什麼以自己的姓氏“陳”為國號,是他沒文化嗎

圖2 《陳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

《南史》是貞觀年間史學家李延壽所作,但主要依據還是唐初史學家姚思廉(557-637)的《陳書》。而且姚思廉的父親姚察就曾在樑、陳為官,陳亡後,入隋繼續為史官。而李延壽本是河南人相州人,又比姚思廉晚,《南史》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此時姚思廉已經去世20多年了。所以二者對比,《陳書》的記載應該更加可信。

其次,陳霸先文化還可以,《南史·陳本紀》說“少倜儻有大志,不治生產。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不治生產”說明家庭條件好,“讀兵書”說明受過教育。總之,肯定不是沒文化。

《陳書·本紀·高祖》更是說“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推服。”何止是沒有文化,簡直是文化很高,懂得太多了。

陳霸先為什麼以自己的姓氏“陳”為國號,是他沒文化嗎

圖3 侯景之亂 形勢圖

那為什麼還要用自己的姓作為國號呢?這就要從公元548年爆發的“侯景之亂”說起。

552年正月,49歲的陳霸先“率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二月,與王僧辯在白茅灣(今安徽懷寧以東)會師。二人“登岸結壇,刑牲盟約。”三月,在建康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暴亂勢力,侯景被部下所殺。陳霸先因此授“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進封長城縣公。”兩人又共同擁立了梁元帝蕭繹在江陵登基,成為地位僅次於王僧辯之下的重臣;後又進位“司空”。

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殺。三月王僧辯與陳霸先商定,以晉安王蕭方智為樑王(雙字變單字)、太宰,秉承皇帝旨意,就是攝政王的意思。“十二月,晉安王至自尋陽,入居朝堂。”

555年,王僧辯為北齊軍勢所懾,屈事北齊,迎立北齊扶植的貞陽侯蕭深明為樑帝,以蕭方智為太子,二人因此發生矛盾。同年九月,陳霸先襲殺死王僧辯,廢蕭淵明,十月,擁蕭方智為帝,“改承聖四年為紹泰元年”,是為梁敬帝。

556年9月,又改紹泰二年為太平元年,進陳霸先“位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揚州牧,進封義興郡公。”曹操當年就是“丞相”。

陳霸先為什麼以自己的姓氏“陳”為國號,是他沒文化嗎

圖4 侯景(503~552年),本姓侯骨,字萬景,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羯族

太平二年(557年)正月,詔加“帝班劍十人,並前為三十。丁未,詔贈皇兄道譚南兗州刺史、長城縣公,諡曰昭烈。”陳道譚是陳霸先之大哥,文帝陳蒨、宣帝陳頊之父,廢帝陳伯宗、後主陳叔寶之祖父,侯景之亂時陳道譚“為東宮直閣將軍,侯景之亂,領弩手二千援臺,於城中中流矢卒。”陳霸先是老二,共兄弟三人,還有個弟弟叫陳休光。從他哥哥當年的官職看,陳家出身應該不像李延壽說的那樣。

到了八月,又“進位太傅,加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幾天後又“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羽葆是指帝王儀仗中以鳥羽聯綴為飾的華蓋;鼓吹指樂隊。建安十七年開始,曹操就“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三國志》)。

九月,又授陳霸先“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同時還得兼朝廷的“相國、揚州牧”

和當年的曹操封“魏公”一樣。曹操在封魏公,以冀州的“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建“魏國”,在魏國裡可以“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同時兼著漢的“冀州牧”。

陳霸先為什麼以自己的姓氏“陳”為國號,是他沒文化嗎

圖5 漢代的冀州、幷州

當年曹操封魏公前並天下十四州,復為九州,魏公國建都在屬冀州的魏郡的鄴城,前一年還特意“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鉅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所以曹操才叫魏公。等於是“魏”的封號是根據地名來冊封的,並不是曹操自己可以隨意選擇封號。

後來封司馬昭為晉公時,《晉書·帝紀》載“今以幷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弘農,雍州之馮翊凡十郡,南至於華,北至於陘,東至於壺口,西逾於河,提封之數,方七百里,皆晉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實紀綱諸夏,用率舊職。”受封建國是當年周天子封的“晉國”,故稱晉公。

再看齊高帝蕭道成,“以青州之齊郡,徐州之樑郡,南徐州之蘭陵、魯郡、琅邪、東海、晉陵、義興,揚州之吳郡、會稽,凡十郡,封公為齊公。”(《南齊書》·樑·蕭子顯)

梁武帝蕭衍,“以豫州之樑郡、歷陽,南徐州之義興,揚州之淮南、宣城、吳、吳興、會稽、新安、東陽十郡,封公為樑公。”(《梁書》·唐·姚思廉)

可見都是以地名為封號的。

陳霸先為什麼以自己的姓氏“陳”為國號,是他沒文化嗎

圖6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紹伯,小字鬥將,南朝齊開國皇帝

不過蕭道成當年封國的十個郡裡,也轄有樑郡,那為什麼他不用“樑”而用“齊”建國呢?《南齊書·崔祖思傳》載:“宋朝初議封太祖(蕭道成)為樑公,祖思啟太祖曰:‘讖書雲'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天命。’從之。”就是最開始是打算封樑公的,但有讖書“金刀利刃齊刈之”,意思是“劉(金刀利刃)”姓將被“齊”給“刈(yì,割)”取代。

那陳霸先的陳公國轄哪十個郡呢?“南豫州之陳留、南丹陽、宣城,揚州之吳興、東陽、新安、新寧,南徐州之義興,江州之鄱陽、臨川十郡”。

這個“陳”字是從“陳留”來的。“齊、樑”都是一個字的,“陳留”是兩個字的地名。此前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即王莽30歲時,初封新都侯(今河南新野),國號為“新”;李特之子李雄於公元304年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為“成”。公元936年,34歲的“父皇帝”冊立45歲的“兒皇帝”石敬瑭國號為“晉”,也是因為石敬瑭早年追隨晉王李存勖,起兵於太原,太原古稱“晉陽”,故得名“晉”。

公元557年,十月戊辰(初三),又進陳霸先為陳王。當年,曹操從魏公到魏王等了三年,陳霸先只用了一個月。三天後,辛未(初六),梁敬帝把皇位禪讓給了陳王,陳霸先正式成為皇帝,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

陳霸先為什麼以自己的姓氏“陳”為國號,是他沒文化嗎

圖7 南朝陳版圖

不過誰都知道陳留在今河南開封一帶,漢獻帝當年就被封為“陳留王”,作為南朝疆域最小的陳,怎麼也出了個陳留了呢?

紹泰元年(555年)王僧辯的女婿杜龕佔據吳興反叛,於第二年兵敗被殺,“割故鄣、廣德置廣樑郡”,後來又改成為“陳留”郡,然後再冊封為“陳公”的,有說法是取“為陳保留意”。可見陳霸先也確實有讓自己的“陳姓”能夠萬古流芳的想法。也許也確實是想讓自己的姓成為自己國家的國號,但終究還敵不過,從曹魏、西晉、南朝、北朝,乃至此後的隋(楊堅父親楊忠,攻克隨郡,被封為“隨國公”,楊堅厭惡“隨”字帶“走”,改成“隋”),一以貫之的禪讓傳統,必須是以所“分封建國”的地名作為自己禪讓後的國號。

陳霸先想用姓來命名,“對不起,不行!沒這麼來的,我們只認地名!”只能從先把廣德縣升級為廣樑郡,再改成陳留郡,幻想陳姓能永治天下,這一系列操作,真是煞費苦心。無奈歷史的發展往往與人的意願相反,“陳留”沒留住“陳”,“楊隋”走得更快了,一個三世而亡(33年),一個兩世而亡(38年)!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文:王劍

參考文獻:《南齊書·崔祖思傳》《梁書》《晉書·帝紀》《陳書》《資治通鑑》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