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三十而立的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 人工智能 創業 市場營銷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7-06-08

在參加一次產品經理沙龍活動後,我感觸很深,中年危機氛圍的瀰漫。作為一名早已三十而立的普通產品經理,無數話語浮上心頭,想與已經而立或邁向而立之年的各位產品經理分享討論下。

寫給三十而立的產品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同時三十歲應能夠建立自己學術體系的初步雛形,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回到產品經理,那麼而立之年是否也應該“立”些許屬於自己的東西?

(一)

先來看看而立之年會遇到的普遍性問題:

1、生長激素方面

寫給三十而立的產品經理

一般認為30歲以後即為衰老的開始,生長激素的逐步下降代表著我們的體力也會呈現下滑的趨勢。

2、智力方面

寫給三十而立的產品經理

心理學中霍恩和卡特爾把智力分為液態智力和晶態智力,液態智力是指加工處理信息和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的能力,通俗來說就是注意力、反應速度和思維敏捷度等能力。晶態智力是指通過掌握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智力,是以詞彙概念、言語理解、常識等以記憶存儲信息為基礎的能力。

在30歲以後液態智力會不斷下降,而晶態智力,則一直保持穩定,而且隨著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而呈上升趨勢。所以進入而立之年的產品經理們想拼加班、拼激情、拼反應是不可能獲得先機,最能夠依仗的就是豐富經驗和閱歷基礎上的晶態智力。

3、社會方面

  • 企業因素:從企業的角度,老人發展潛力有限且工資較高,遠不如新人有發展想象空間而且便宜,某公司還傳出了直接嗝屁35歲以上員工的傳聞,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 科技因素:現在都在談論人工智能,事實上重複簡單而機械的勞動已經有很多已經被機器人所代替。那麼隨著未來科技的加快,產品經理工作內容的規範化和模式化,產品經理某些工作內容被替代也不是不可能,現在不是有報道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取代部分媒體內容編輯的工作了麼。

那麼,如何應對上述客觀環境帶來的種種不利,瞭解自身現狀並樹立目標是比較可行的方法,正如孔子一般,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有個前輩總結了下不同級別的產品經理的類型,個人覺得有些道理:

  • 人與產品合一:牛X閃閃的人物,人即產品,開創了產品的新方向或者奠定了基礎,例子幾乎人所共知,就不多說了;
  • 行業翹楚:在互聯網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和業界的名聲,能夠到這個級別的通常都已處於高層或者合作人;
  • 獨當一面:能夠獨立負責一款產品的從0到1的整體過程,對產品的規劃、商務合作、開發、推廣等均比較瞭解,這種一般是骨幹或者基層領導級別;
  • 支撐者:支撐的意思代表並非產品控制者。對產品規劃思路及相關工具很熟悉,迫於公司原因或者分工原因沒有負責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或負責用戶需求分析,或負責產品原型設計等一項或幾項部分。負責產品以延續性產品為主,處於文檔修修補補能用三年的狀態。
  • 新入者:獲取頭銜不久的新人,產品的思維和經驗都在積累之中,通常從助理和打雜入手。

產品經理如果沒有成為總監、創業者或者合夥人,畢竟領導的位置稀少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待在領導崗位。那麼我們處於支撐者和獨當一面的可能性會很大,特別是比較大型的公司,支撐者的可能性會更高。很多而立之年的產品經理可能正處於支撐者狀態,能做很多事情又覺得很多不能做,能承擔責任又不能全權,有向上的希望又有下降的危機。人人都想做產品總監,但總監只有一個;人人都想創業,但這座獨木橋可比高考艱難和危險百倍,最終無奈成為一名光榮的“普通”產品經理。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想做一名“普通”產品經理也不容易。新來的產品經理體力比我好,學得比我快,多半還比我更便宜。最要命的是,年齡的隔閡會讓我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特別是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行業。00後,05後的視野和喜好,就算是90後的產品經理,誰還能拍著胸脯說我很瞭解麼?而我能依仗的是豐富的經驗和閱歷,看似如鏡花水月,水中沙堡,脆弱而不堪一擊,前途在哪裡?

但“普通”並不代表著平庸,其實“普通”產品經理也可以獲得獨有的精彩,但前提是要擺脫“支撐者”的區域和思維定式,我可以“普通”,但我仍然是非凡的。

(二)

下面是沙龍之中總結的意見和建議,以及許多過來人的感悟,也許會有一些幫助。

多多益善

“支撐者”類型的產品經理雖然風險低不過成長空間也有限,大家都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域,溫水慢慢煮著青蛙。不管是接近或已經而立之年的同學最好逼著自己承擔更多的任務。也許並不是自己分內事,但並不妨礙你去嘗試。

新產品也許是老闆拍板要做,但可以自己分析下盈利模式,分析產品方案可行性以及如果自己是老闆應該如何讓產品生存下去。延續或者升級產品,需求雖然較為確定,但自己重新做下用戶研究,做做調研和用戶回訪,看看自己的用戶畫像和已有的是否一致。產品推廣方案也可以自己私下策劃個版本,與負責同事的方案進行對比討論下,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否有吻合之處。多做一些事情,特別是暫時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雖然也許吃力不討好,但機會可能就來自於此,每多做的一件事情其實為未來多增加了一種可能。

平臺加成

誰都會變老,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坐上應有的位置。不管是比體力還是比智力都處於下滑趨勢的而立之年來說,經驗和閱歷是唯一的優勢和殺手鐗。那麼,我們的經驗和閱歷是有價值和通用性的麼?

我們通常會低估平臺的加成,在現有公司的平臺體系中,自己可能感覺良好。但脫離這個平臺後,自身的經驗和閱歷的說服力會消減多少,自己所謂的經驗和閱歷是否與現有平臺捆綁太緊?因為不要說 “普通”產品經理,就算是CEO級別的精英任務在新平臺水土不服的例子比比皆是。

個人覺得真實的價值和能力需要脫開平臺來評價。產品用戶過千萬,日活幾十萬,下載量排名等等一系列成就,作為產品經理的確與有榮焉。但排除掉創始人、公司名氣、營銷、運營等配套資源加成,真正產品起到的作用是幾成?用戶認可的產品上傾注了自己的思想麼?脫離現有公司的平臺和資源,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才是要好好思考的地方。

跨領域學習

沒有沒用的知識,只是還沒有找到使用的位置。產品經理這個活現在越來越難幹,產品模塊化、標準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而且用戶的要求也越來越挑剔,網上介紹如何學習的方法很多此處不再累述。積極個人拓展知識面,讓自己變成一名複合知識類型的產品經理,兼容幷蓄對提升自我知識底蘊非常關鍵。就拿現階段火熱的人工智能威脅論來說,人工智能對垂直行業的知識積累和處理程度對人類的威脅很大,比如牛X哄哄阿爾法狗;但在跨知識領域積累交叉分析方面,人類就擁有很大較高的勝算,這也是我們人類的底蘊所在。

都說好的產品經理是半拉心理學家,跳出自己的行業知識領域來看待問題和用戶的需求,有時會更加的透徹。用戶需求從歷史、人文或者經濟學等角度來理解也許會給你不小的驚喜。

你我皆凡人,所以不必糾結是不是“普通”,這世界總得有人幹活,幹好活,所以在而立之年找到方向和目標,發揮“工匠”精神,照樣能幹出花來,不是麼?

本文由@老王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