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產後護理 婚姻 抑鬱症 玩具 發現佩奇 陪寶寶寫日記 2019-04-20

前兩天在外面吃飯的時候,旁邊坐著一位年輕母親帶著一個大概兩三歲的孩子,孩子一直在哭,母親在旁邊拿著零食和玩具不停地哄著:“寶寶不要哭了,寶寶不鬧了啊。”可是孩子不聽她的,依然哭鬧。後來這個母親沒有辦法,竟然拿著孩子的手往自己臉上打,邊打邊說:“寶寶,都是媽媽不好,你打媽媽好嗎,你打媽媽。”

看到她的這種行為我很驚訝,我雖然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哭,但從她這種做法大致也能想得出來,一定是沒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這樣,而母親看到孩子哭心生不忍,讓她很自責,就用讓孩子“打自己”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平衡孩子心裡的落差。

可以想象得出這個母親平時一定很溺愛孩子,所以才會這樣無原則無底線地用這種方式哄孩子,殊不知這樣下去,早早地給孩子埋下了打人的惡習,這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無法得到滿足都是別人的錯,我可以通過打人或者罵人這種暴力行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而孩子母親的這種心理,其實就是“巨嬰”心理。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流行起一個詞語,這個詞語叫“巨嬰”。網上用一句話來解釋這個詞語非常貼切,那就是: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可稱為巨嬰。

之前網絡上也有很多關於“成年巨嬰”的話題,多是指孩子成長之後依然啃老,或者是自己不願意出去工作,依賴父母生存,以至於到最後父母子女之間反目為仇,釀成了很多的悲劇。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巨嬰”,是“巨嬰父母”。上面故事裡的母親,其實就是典型的“巨嬰父母”的代表。

從心理層面來講,媽媽的這種做法,就是巨嬰心理的變相滿足和情緒發洩。這個媽媽極有自己可能在童年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滿足,比如娛樂,物質上的短缺,同時父母的教育方式給自己留下了心理創傷,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愛。因此,她會把孩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拼命的去溺愛滿足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滿足了自己在心理上也會得到填充和滿足。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01、“巨嬰式”父母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口欲期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有對母親帶著兩歲的兒子乘坐高鐵,途中因為嫌兩歲的兒子太鬧騰,母親就自己在中途下了車,硬生生地把孩子自己丟在車上,連件棉衣都沒給孩子留下。最後還是姥爺知道之後報了警,在鐵路警察的幫助下,小男孩才順利回了家,一家人得以團聚。

身為母親的我,僅是看到這個新聞就感到無比地心疼,無法想象身處這個事件中心的孩子當時是怎麼樣的一個心理。我也無法想象,如果不是有好心人的幫助,最終孩子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很顯然,這位母親的邏輯是這樣的:你不聽我的話,我就要讓你受到應有的懲罰,狠狠地感受一次被拋棄的難過,看你以後還敢不敢再不聽話!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這個母親就像孩子一樣,任性妄為,不計後果,以自我為中心,自己不開心就可以丟下一切,反正上有父母,下有警察,孩子總不至於真丟了,自己發洩最重要。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其實有很多,跟孩子發生衝突時哭天抹淚地找姥姥或者奶奶主持公道,或者在孩子哭鬧時扔給孩子一部手機,自己該幹什麼幹什麼。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揭露道:“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

這些“巨嬰式”的成人拒絕長大,即使升級為父母,也仍然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他們看似成人,但內心仍是小孩子,害怕失敗,控制慾極強。他們希望孩子事無鉅細的聽自己的,認為自己這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他們不想失去對孩子的控制,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巨嬰父母”很可能會養出“巨嬰式”的孩子,而這種周而復始,一直持續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02、婚姻中的責任要自己承擔

我曾經聽說過一個關於產後抑鬱和巨嬰老公的故事:一位媽媽生了孩子之後,老公什麼事情都不管,整天沉迷遊戲,為此兩個人關係一度緊張。後來老公把自己母親喊過來幫忙照顧孩子,但同在一個屋簷底下,婆媳關係很快就惡化了,直到有一天媳婦忍無可忍對婆婆破口大罵,而婆婆對媳婦說:“你這麼沒用,怎麼不去死呢?”

媳婦聽了婆婆的話,把自己和孩子鎖進了臥室,掐死孩子後自己隨即切腕自殺了。

晚上回家的丈夫,撞開房門看到的是脖頸發青的孩子和躺在血泊裡的妻子,撕心裂肺地嚎叫痛哭起來。可是再多的悔恨也換不回曾經的一切,逝去的永遠也回不來了。

據中國精神科醫師協會的一份數據調查顯示:中國婦女患有產後抑鬱症狀的人群比例高達50%-70%,超過10%的人由於產後護理不周,發展成嚴重的抑鬱症。

而這個“產後護理不周”的主要原因,大多都是因為家裡有個“巨嬰爸爸”。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很多男人即使到了婚齡,在心理上也還是嬰兒。他們根本不知道作為丈夫和父親,需要給妻子和家庭什麼。

有人說“一個人不管年齡再大,在父母眼中也還是個孩子”,他們認為自己即便是結婚生子了,依舊可以依賴於父母為自己安排一切,卻沒意識到在兩個人的婚姻中,照顧愛人和孩子是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他人可以幫忙但絕對無法代勞。

美國心理學家胡特用“不含敵意地堅決”一詞來解決巨嬰心理問題:要堅決拒絕依賴父母或妻子,也要堅決拒絕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而此種拒絕並不含有敵意,並不意味著父母是錯的,不好的,而是捍衛自己獨立的權利。

但我認為,在捍衛自己獨立權利的同時,一個人首先得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明白自己必須去承擔的責任有哪些。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03、如何擺脫“巨嬰”生活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即便是開頭那個丟下孩子在高鐵上的母親,恐怕也僅僅是因為想讓孩子“長點教訓”而並非是真想不要孩子,只是她用錯了方式而已。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如何才能擺脫“巨嬰式父母”的生活方式,培養出一個性格獨立、心理健全的孩子呢?

(一)、自己要懂得獨立

很多人都說現代壓力太大,有父母幫忙照顧孩子和收拾家務會讓自己輕鬆很多,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跟父母同住的時候,總是會有“自己上班很累,父母收拾家務照顧家裡都是應該的”這樣的心理,由此便越來越依賴於父母的照顧和幫助,久而久之覺得離開父母便難以獨立生存。這就更加助長了自己的“巨嬰”心理,也給孩子起到了不好的示範作用。

如果實在是工作和生活無法協調開,也要儘量想出折中的辦法,比如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孩子很小的時候,妻子因為工作關係不得不繼續上班,而他害怕父母同住會產生各種矛盾,就早上讓孩子跟自己一起起床,早早地把孩子送去父母那裡,晚上下班再去把孩子接回來。這樣既解決了工作和帶娃之間的矛盾,又避免了婆媳之間的矛盾,一舉兩得,這也不失為一個明知之舉。

所以想要獨立,首先自己要不去依賴父母,而分開住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二)、要捨得分離

這個分離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自己的父母。很多人一邊喊著要獨立,一邊又依賴父母提供物質支持和生活幫助。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要有獨立面對生活的勇氣,勇於去脫離惰性思想的控制;而作為一名父母,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凡事都要自己出面解決,認為孩子離不開自己。

只有懂得跟孩子分離的父母,才是真的愛孩子,而且分離的越早,孩子越成功。否則,只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巨嬰”。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三)、懂得承擔責任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才是一個心理健全的人。

我們在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承擔責任。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跌倒,就會怪地不平穩;孩子寫作業出錯,就怪伴侶不檢查仔細;孩子起晚了,就怪自己沒早點叫孩子…….這些種種生活中的小事,都從側面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出了問題就去抱怨和推脫責任,這種行為就會導致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覺得我的一切錯誤都不是我的問題,是周圍環境的問題。

西方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說過:“我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要教孩子推卸責任,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永遠不可能有出息。”

聰明的父母,都會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孩子有意識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有為自己的未來承擔責任的意識,繼而去培養孩子塑造未來的意識。

“不聽話就讓你受到懲罰”,生活中最怕的不是虎媽,而是巨嬰父母

不想讓孩子成為將來的“巨嬰”,首先父母要有意識規範自己的言行,在該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時候,不去依賴父母和家人,只有自己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獨立的人!

《Dr.魏的50堂科學育兒課》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加我的微信:xupei4635,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