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

導語:

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長孫皇后之兄長。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貴,博古通今,學富五車,能文能武,年少時就跟隨李世民征戰天下,參與謀劃無數場戰役並且取得勝利,是李世民最為看重的謀臣之一。最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依舊不驕不躁,對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為何最終卻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終被迫自縊的下場?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解讀這位文臣興衰榮辱的一生。

"

導語:

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長孫皇后之兄長。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貴,博古通今,學富五車,能文能武,年少時就跟隨李世民征戰天下,參與謀劃無數場戰役並且取得勝利,是李世民最為看重的謀臣之一。最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依舊不驕不躁,對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為何最終卻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終被迫自縊的下場?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解讀這位文臣興衰榮辱的一生。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才華出眾,年少成名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世民在高家見到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垢(在歷史上,長孫皇后並沒有留下真名,後文統一稱長孫無垢),並且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十分賞識,而長孫無垢也對他一見鍾情。當時三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參雜任何政治利益,這也是為何李世民成為唐太宗之後,依舊希望能夠與長孫無忌坦誠相交的原因之一。

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去高家提親,而高士廉也看出了李世民日後必定不凡,因此兩家樂意交好。原本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就互相賞識,外加這一層親戚關係,長孫無忌更加樂意於追隨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之一。

策劃玄武兵變,擔任丞相

隋煬帝時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無數農民組織揭杆起義,當時最被看好的就是瓦崗軍,諸侯氏族也因此十分振奮,紛紛效仿反隋,想要取而代之。最終李淵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力壓群雄,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並且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無數場的戰役之中,李世民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為自己收穫了無數門客,他們在日後的玄武門兵變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勢力的爪牙無處不延伸,在地位與權勢的矇蔽之下,即便是之前一起奮戰抗敵的親兄弟,也終有一日會拔刀相見,朝堂的勢力關係就如同一張網,覆蓋了每一個角落,稍不謹慎就會被吸附吞噬。由於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又有長孫無忌等人的謀劃策略,李建成逐漸感到了威脅,因此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剛開始忍氣吞聲,甚至被迫上陣反擊突厥,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想要藉助這次機會除去李世民。在此之前,李建成一直向唐高祖暗示: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朝堂上有一半都是他的心腹之臣,唐高祖也因此心生嫌隙,將房玄齡等人趕出天策府,最終只剩下長孫無忌為之出謀劃策,多次幫助李世民死裡逃生。

最終李世民忍無可忍,在長孫無忌的勸說與策劃下,他們說服了尉遲敬德,最終在玄武門之下擊殺了李建成。這是一場非生既死的戰役,無數人的生命都掌握在這場戰役之中,這也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策劃的最成功的一次戰役。試想一下,假若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的結局又會如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會是什麼下場?

"

導語:

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長孫皇后之兄長。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貴,博古通今,學富五車,能文能武,年少時就跟隨李世民征戰天下,參與謀劃無數場戰役並且取得勝利,是李世民最為看重的謀臣之一。最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依舊不驕不躁,對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為何最終卻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終被迫自縊的下場?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解讀這位文臣興衰榮辱的一生。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才華出眾,年少成名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世民在高家見到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垢(在歷史上,長孫皇后並沒有留下真名,後文統一稱長孫無垢),並且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十分賞識,而長孫無垢也對他一見鍾情。當時三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參雜任何政治利益,這也是為何李世民成為唐太宗之後,依舊希望能夠與長孫無忌坦誠相交的原因之一。

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去高家提親,而高士廉也看出了李世民日後必定不凡,因此兩家樂意交好。原本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就互相賞識,外加這一層親戚關係,長孫無忌更加樂意於追隨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之一。

策劃玄武兵變,擔任丞相

隋煬帝時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無數農民組織揭杆起義,當時最被看好的就是瓦崗軍,諸侯氏族也因此十分振奮,紛紛效仿反隋,想要取而代之。最終李淵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力壓群雄,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並且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無數場的戰役之中,李世民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為自己收穫了無數門客,他們在日後的玄武門兵變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勢力的爪牙無處不延伸,在地位與權勢的矇蔽之下,即便是之前一起奮戰抗敵的親兄弟,也終有一日會拔刀相見,朝堂的勢力關係就如同一張網,覆蓋了每一個角落,稍不謹慎就會被吸附吞噬。由於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又有長孫無忌等人的謀劃策略,李建成逐漸感到了威脅,因此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剛開始忍氣吞聲,甚至被迫上陣反擊突厥,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想要藉助這次機會除去李世民。在此之前,李建成一直向唐高祖暗示: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朝堂上有一半都是他的心腹之臣,唐高祖也因此心生嫌隙,將房玄齡等人趕出天策府,最終只剩下長孫無忌為之出謀劃策,多次幫助李世民死裡逃生。

最終李世民忍無可忍,在長孫無忌的勸說與策劃下,他們說服了尉遲敬德,最終在玄武門之下擊殺了李建成。這是一場非生既死的戰役,無數人的生命都掌握在這場戰役之中,這也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策劃的最成功的一次戰役。試想一下,假若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的結局又會如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會是什麼下場?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長孫無垢出生名門,才德具備,並且是很好的賢內助,深受太宗的賞識和大臣的敬重,因此被冊封為皇后。而長孫無忌在此前的多次戰役中出謀劃策,是為天策府最為重要的成員之一,功勞甚大,因此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

自太宗繼位以來,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中扮演著多重身份,他既是能夠謀劃政事的文臣,也是能夠排兵佈局,在多次反叛戰役中起到核心指揮作用的軍師,更是深受太宗和皇后信任的皇親國戚,毫不誇張的說,他當時在朝堂當中的地位無人企及。同時他也是慧眼識炬之人,朝中的很多智士猛將都由他一手提拔,因此人人稱道。

久而久之,一些朝臣擔心長孫無忌的權勢過大,因此上書太宗,勸諫太宗削弱長孫無忌的官職,以防此人日後反叛,李姓後代只會被打得措手不及。太宗看了勸諫表後,立馬召來了長孫無忌,將勸諫表遞給他看,以表君臣同心,不讓雙方之間產生嫌隙。

第二天上朝,太宗當著所有朝臣的面,盛讚長孫無忌的品行,並且警告那些挑撥離間的權臣,自此以後,太宗在位期間,無人敢在朝堂上惡意詆譭長孫無忌。而長孫無忌卻在自己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體會到了危機感,他一心想要辭去丞相的官職,甚至想要告老還鄉,聰慧如他,或許早已在此時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太宗無可奈何,並且深知其品性,只好將他降職為開府儀同三司。

"

導語:

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長孫皇后之兄長。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貴,博古通今,學富五車,能文能武,年少時就跟隨李世民征戰天下,參與謀劃無數場戰役並且取得勝利,是李世民最為看重的謀臣之一。最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依舊不驕不躁,對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為何最終卻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終被迫自縊的下場?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解讀這位文臣興衰榮辱的一生。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才華出眾,年少成名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世民在高家見到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垢(在歷史上,長孫皇后並沒有留下真名,後文統一稱長孫無垢),並且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十分賞識,而長孫無垢也對他一見鍾情。當時三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參雜任何政治利益,這也是為何李世民成為唐太宗之後,依舊希望能夠與長孫無忌坦誠相交的原因之一。

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去高家提親,而高士廉也看出了李世民日後必定不凡,因此兩家樂意交好。原本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就互相賞識,外加這一層親戚關係,長孫無忌更加樂意於追隨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之一。

策劃玄武兵變,擔任丞相

隋煬帝時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無數農民組織揭杆起義,當時最被看好的就是瓦崗軍,諸侯氏族也因此十分振奮,紛紛效仿反隋,想要取而代之。最終李淵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力壓群雄,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並且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無數場的戰役之中,李世民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為自己收穫了無數門客,他們在日後的玄武門兵變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勢力的爪牙無處不延伸,在地位與權勢的矇蔽之下,即便是之前一起奮戰抗敵的親兄弟,也終有一日會拔刀相見,朝堂的勢力關係就如同一張網,覆蓋了每一個角落,稍不謹慎就會被吸附吞噬。由於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又有長孫無忌等人的謀劃策略,李建成逐漸感到了威脅,因此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剛開始忍氣吞聲,甚至被迫上陣反擊突厥,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想要藉助這次機會除去李世民。在此之前,李建成一直向唐高祖暗示: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朝堂上有一半都是他的心腹之臣,唐高祖也因此心生嫌隙,將房玄齡等人趕出天策府,最終只剩下長孫無忌為之出謀劃策,多次幫助李世民死裡逃生。

最終李世民忍無可忍,在長孫無忌的勸說與策劃下,他們說服了尉遲敬德,最終在玄武門之下擊殺了李建成。這是一場非生既死的戰役,無數人的生命都掌握在這場戰役之中,這也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策劃的最成功的一次戰役。試想一下,假若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的結局又會如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會是什麼下場?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長孫無垢出生名門,才德具備,並且是很好的賢內助,深受太宗的賞識和大臣的敬重,因此被冊封為皇后。而長孫無忌在此前的多次戰役中出謀劃策,是為天策府最為重要的成員之一,功勞甚大,因此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

自太宗繼位以來,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中扮演著多重身份,他既是能夠謀劃政事的文臣,也是能夠排兵佈局,在多次反叛戰役中起到核心指揮作用的軍師,更是深受太宗和皇后信任的皇親國戚,毫不誇張的說,他當時在朝堂當中的地位無人企及。同時他也是慧眼識炬之人,朝中的很多智士猛將都由他一手提拔,因此人人稱道。

久而久之,一些朝臣擔心長孫無忌的權勢過大,因此上書太宗,勸諫太宗削弱長孫無忌的官職,以防此人日後反叛,李姓後代只會被打得措手不及。太宗看了勸諫表後,立馬召來了長孫無忌,將勸諫表遞給他看,以表君臣同心,不讓雙方之間產生嫌隙。

第二天上朝,太宗當著所有朝臣的面,盛讚長孫無忌的品行,並且警告那些挑撥離間的權臣,自此以後,太宗在位期間,無人敢在朝堂上惡意詆譭長孫無忌。而長孫無忌卻在自己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體會到了危機感,他一心想要辭去丞相的官職,甚至想要告老還鄉,聰慧如他,或許早已在此時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太宗無可奈何,並且深知其品性,只好將他降職為開府儀同三司。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貞觀七年,唐太宗不顧長孫無忌的推辭,冊封他為司空,並且為他寫下了《威鳳賦》,稱讚長孫無忌在青年時期陪同自己實現宏圖偉志的功勞,並且堅持允許長孫無忌能夠進入自己的臥室議事,如此盛寵,當代只此一人。

賦予重任,輔佐新帝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臨終前他召來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讓他們輔佐心智單純的太子,儘管二人悲痛欲絕,但是為了大唐社稷,他們立馬收拾好心情,在朝政混亂之時,及時穩定大局,輔佐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而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主持輔佐在旁,盡進忠言,主持朝政。根基不穩的李治對長孫無忌十分敬重,朝中政事無論大小都要聽其意見,有心懷不軌之人向高宗進言詆譭長孫無忌,高宗直接命人將此人斬首,可見長孫無忌不僅是一個令人心生敬畏的朝臣,還是一個值得稱讚的師友和長輩。

"

導語:

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長孫皇后之兄長。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貴,博古通今,學富五車,能文能武,年少時就跟隨李世民征戰天下,參與謀劃無數場戰役並且取得勝利,是李世民最為看重的謀臣之一。最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依舊不驕不躁,對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為何最終卻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終被迫自縊的下場?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解讀這位文臣興衰榮辱的一生。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才華出眾,年少成名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世民在高家見到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垢(在歷史上,長孫皇后並沒有留下真名,後文統一稱長孫無垢),並且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十分賞識,而長孫無垢也對他一見鍾情。當時三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參雜任何政治利益,這也是為何李世民成為唐太宗之後,依舊希望能夠與長孫無忌坦誠相交的原因之一。

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去高家提親,而高士廉也看出了李世民日後必定不凡,因此兩家樂意交好。原本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就互相賞識,外加這一層親戚關係,長孫無忌更加樂意於追隨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之一。

策劃玄武兵變,擔任丞相

隋煬帝時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無數農民組織揭杆起義,當時最被看好的就是瓦崗軍,諸侯氏族也因此十分振奮,紛紛效仿反隋,想要取而代之。最終李淵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力壓群雄,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並且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無數場的戰役之中,李世民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為自己收穫了無數門客,他們在日後的玄武門兵變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勢力的爪牙無處不延伸,在地位與權勢的矇蔽之下,即便是之前一起奮戰抗敵的親兄弟,也終有一日會拔刀相見,朝堂的勢力關係就如同一張網,覆蓋了每一個角落,稍不謹慎就會被吸附吞噬。由於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又有長孫無忌等人的謀劃策略,李建成逐漸感到了威脅,因此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剛開始忍氣吞聲,甚至被迫上陣反擊突厥,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想要藉助這次機會除去李世民。在此之前,李建成一直向唐高祖暗示: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朝堂上有一半都是他的心腹之臣,唐高祖也因此心生嫌隙,將房玄齡等人趕出天策府,最終只剩下長孫無忌為之出謀劃策,多次幫助李世民死裡逃生。

最終李世民忍無可忍,在長孫無忌的勸說與策劃下,他們說服了尉遲敬德,最終在玄武門之下擊殺了李建成。這是一場非生既死的戰役,無數人的生命都掌握在這場戰役之中,這也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策劃的最成功的一次戰役。試想一下,假若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的結局又會如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會是什麼下場?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長孫無垢出生名門,才德具備,並且是很好的賢內助,深受太宗的賞識和大臣的敬重,因此被冊封為皇后。而長孫無忌在此前的多次戰役中出謀劃策,是為天策府最為重要的成員之一,功勞甚大,因此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

自太宗繼位以來,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中扮演著多重身份,他既是能夠謀劃政事的文臣,也是能夠排兵佈局,在多次反叛戰役中起到核心指揮作用的軍師,更是深受太宗和皇后信任的皇親國戚,毫不誇張的說,他當時在朝堂當中的地位無人企及。同時他也是慧眼識炬之人,朝中的很多智士猛將都由他一手提拔,因此人人稱道。

久而久之,一些朝臣擔心長孫無忌的權勢過大,因此上書太宗,勸諫太宗削弱長孫無忌的官職,以防此人日後反叛,李姓後代只會被打得措手不及。太宗看了勸諫表後,立馬召來了長孫無忌,將勸諫表遞給他看,以表君臣同心,不讓雙方之間產生嫌隙。

第二天上朝,太宗當著所有朝臣的面,盛讚長孫無忌的品行,並且警告那些挑撥離間的權臣,自此以後,太宗在位期間,無人敢在朝堂上惡意詆譭長孫無忌。而長孫無忌卻在自己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體會到了危機感,他一心想要辭去丞相的官職,甚至想要告老還鄉,聰慧如他,或許早已在此時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太宗無可奈何,並且深知其品性,只好將他降職為開府儀同三司。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貞觀七年,唐太宗不顧長孫無忌的推辭,冊封他為司空,並且為他寫下了《威鳳賦》,稱讚長孫無忌在青年時期陪同自己實現宏圖偉志的功勞,並且堅持允許長孫無忌能夠進入自己的臥室議事,如此盛寵,當代只此一人。

賦予重任,輔佐新帝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臨終前他召來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讓他們輔佐心智單純的太子,儘管二人悲痛欲絕,但是為了大唐社稷,他們立馬收拾好心情,在朝政混亂之時,及時穩定大局,輔佐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而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主持輔佐在旁,盡進忠言,主持朝政。根基不穩的李治對長孫無忌十分敬重,朝中政事無論大小都要聽其意見,有心懷不軌之人向高宗進言詆譭長孫無忌,高宗直接命人將此人斬首,可見長孫無忌不僅是一個令人心生敬畏的朝臣,還是一個值得稱讚的師友和長輩。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這樣的信任和依賴一直持續到了武則天的出現,在主持審判吳王李恪和房遺愛之後,長孫無忌就受到了有心之人的忌憚。房遺愛在死前汙衊長孫無忌玩弄朝政,以公報私,這也隱隱在高宗心目中埋下了防備的種子,在朝堂,即便親如一家人,各自心目中也會懷有鬼胎。

武則天重回後宮,高宗心中十分歡喜,想要廢除王皇后,讓武則天取而代之,此舉遭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對,高宗無奈之下只好帶著武則天來到長孫無忌家中,想要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持,而長孫無忌卻偏偏顧左右而言他,此類話題避之不談,二人只好失望而歸,武則天也因此暗暗記恨長孫無忌。

後來唐高宗固執己見,不顧朝臣反對,以皇位要挾,將王皇后貶為庶人,不久之後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大勢所趨之下,朝臣們都開始趨炎附勢,極盡諂媚,紛紛向武則天示好,而幾個年邁的前朝重臣開始在武則天的勢力籠罩之下被孤立。

被貶流放,無奈自縊

顯慶四年,許敬永上奏唐高宗,奏摺中提到了長孫無忌勾結權臣謀反,唐高宗命他徹查此事,而許敬宗早已看透了武則天的心思,長孫無忌是必除之人。因此他絞盡腦汁極力誤導高宗,唐高宗也生怕長孫無忌權勢過大,生怕查案之人過早暴露,一旦長孫無忌的勢力範圍察覺了蛛絲馬跡,長孫無忌一定會立馬採取行動。

同時武則天又日夜旁敲側擊,高宗對長孫無忌的信任被逐漸瓦解。然而他又猶豫這件事會被記入史冊,影響後代人對自己的看法,許敬宗立馬向他列舉了歷史上大義滅親的例子。最終唐高宗下定決心,在長孫無忌猝不及防之時將他貶謫流放黔州,就連他的幾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被除去官職流放到了嶺南,高宗親手斷送了母方氏族的權勢,意味著親手斷送了自己的庇護傘,同時也讓朝中忠臣感到失望。

"

導語:

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長孫皇后之兄長。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貴,博古通今,學富五車,能文能武,年少時就跟隨李世民征戰天下,參與謀劃無數場戰役並且取得勝利,是李世民最為看重的謀臣之一。最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依舊不驕不躁,對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為何最終卻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終被迫自縊的下場?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大家解讀這位文臣興衰榮辱的一生。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才華出眾,年少成名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世民在高家見到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垢(在歷史上,長孫皇后並沒有留下真名,後文統一稱長孫無垢),並且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十分賞識,而長孫無垢也對他一見鍾情。當時三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參雜任何政治利益,這也是為何李世民成為唐太宗之後,依舊希望能夠與長孫無忌坦誠相交的原因之一。

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去高家提親,而高士廉也看出了李世民日後必定不凡,因此兩家樂意交好。原本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就互相賞識,外加這一層親戚關係,長孫無忌更加樂意於追隨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之一。

策劃玄武兵變,擔任丞相

隋煬帝時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無數農民組織揭杆起義,當時最被看好的就是瓦崗軍,諸侯氏族也因此十分振奮,紛紛效仿反隋,想要取而代之。最終李淵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力壓群雄,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並且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無數場的戰役之中,李世民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為自己收穫了無數門客,他們在日後的玄武門兵變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勢力的爪牙無處不延伸,在地位與權勢的矇蔽之下,即便是之前一起奮戰抗敵的親兄弟,也終有一日會拔刀相見,朝堂的勢力關係就如同一張網,覆蓋了每一個角落,稍不謹慎就會被吸附吞噬。由於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又有長孫無忌等人的謀劃策略,李建成逐漸感到了威脅,因此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剛開始忍氣吞聲,甚至被迫上陣反擊突厥,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想要藉助這次機會除去李世民。在此之前,李建成一直向唐高祖暗示:李世民的勢力太過於龐大,朝堂上有一半都是他的心腹之臣,唐高祖也因此心生嫌隙,將房玄齡等人趕出天策府,最終只剩下長孫無忌為之出謀劃策,多次幫助李世民死裡逃生。

最終李世民忍無可忍,在長孫無忌的勸說與策劃下,他們說服了尉遲敬德,最終在玄武門之下擊殺了李建成。這是一場非生既死的戰役,無數人的生命都掌握在這場戰役之中,這也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策劃的最成功的一次戰役。試想一下,假若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的結局又會如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會是什麼下場?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長孫無垢出生名門,才德具備,並且是很好的賢內助,深受太宗的賞識和大臣的敬重,因此被冊封為皇后。而長孫無忌在此前的多次戰役中出謀劃策,是為天策府最為重要的成員之一,功勞甚大,因此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

自太宗繼位以來,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中扮演著多重身份,他既是能夠謀劃政事的文臣,也是能夠排兵佈局,在多次反叛戰役中起到核心指揮作用的軍師,更是深受太宗和皇后信任的皇親國戚,毫不誇張的說,他當時在朝堂當中的地位無人企及。同時他也是慧眼識炬之人,朝中的很多智士猛將都由他一手提拔,因此人人稱道。

久而久之,一些朝臣擔心長孫無忌的權勢過大,因此上書太宗,勸諫太宗削弱長孫無忌的官職,以防此人日後反叛,李姓後代只會被打得措手不及。太宗看了勸諫表後,立馬召來了長孫無忌,將勸諫表遞給他看,以表君臣同心,不讓雙方之間產生嫌隙。

第二天上朝,太宗當著所有朝臣的面,盛讚長孫無忌的品行,並且警告那些挑撥離間的權臣,自此以後,太宗在位期間,無人敢在朝堂上惡意詆譭長孫無忌。而長孫無忌卻在自己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體會到了危機感,他一心想要辭去丞相的官職,甚至想要告老還鄉,聰慧如他,或許早已在此時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太宗無可奈何,並且深知其品性,只好將他降職為開府儀同三司。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貞觀七年,唐太宗不顧長孫無忌的推辭,冊封他為司空,並且為他寫下了《威鳳賦》,稱讚長孫無忌在青年時期陪同自己實現宏圖偉志的功勞,並且堅持允許長孫無忌能夠進入自己的臥室議事,如此盛寵,當代只此一人。

賦予重任,輔佐新帝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臨終前他召來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讓他們輔佐心智單純的太子,儘管二人悲痛欲絕,但是為了大唐社稷,他們立馬收拾好心情,在朝政混亂之時,及時穩定大局,輔佐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而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主持輔佐在旁,盡進忠言,主持朝政。根基不穩的李治對長孫無忌十分敬重,朝中政事無論大小都要聽其意見,有心懷不軌之人向高宗進言詆譭長孫無忌,高宗直接命人將此人斬首,可見長孫無忌不僅是一個令人心生敬畏的朝臣,還是一個值得稱讚的師友和長輩。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這樣的信任和依賴一直持續到了武則天的出現,在主持審判吳王李恪和房遺愛之後,長孫無忌就受到了有心之人的忌憚。房遺愛在死前汙衊長孫無忌玩弄朝政,以公報私,這也隱隱在高宗心目中埋下了防備的種子,在朝堂,即便親如一家人,各自心目中也會懷有鬼胎。

武則天重回後宮,高宗心中十分歡喜,想要廢除王皇后,讓武則天取而代之,此舉遭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對,高宗無奈之下只好帶著武則天來到長孫無忌家中,想要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持,而長孫無忌卻偏偏顧左右而言他,此類話題避之不談,二人只好失望而歸,武則天也因此暗暗記恨長孫無忌。

後來唐高宗固執己見,不顧朝臣反對,以皇位要挾,將王皇后貶為庶人,不久之後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大勢所趨之下,朝臣們都開始趨炎附勢,極盡諂媚,紛紛向武則天示好,而幾個年邁的前朝重臣開始在武則天的勢力籠罩之下被孤立。

被貶流放,無奈自縊

顯慶四年,許敬永上奏唐高宗,奏摺中提到了長孫無忌勾結權臣謀反,唐高宗命他徹查此事,而許敬宗早已看透了武則天的心思,長孫無忌是必除之人。因此他絞盡腦汁極力誤導高宗,唐高宗也生怕長孫無忌權勢過大,生怕查案之人過早暴露,一旦長孫無忌的勢力範圍察覺了蛛絲馬跡,長孫無忌一定會立馬採取行動。

同時武則天又日夜旁敲側擊,高宗對長孫無忌的信任被逐漸瓦解。然而他又猶豫這件事會被記入史冊,影響後代人對自己的看法,許敬宗立馬向他列舉了歷史上大義滅親的例子。最終唐高宗下定決心,在長孫無忌猝不及防之時將他貶謫流放黔州,就連他的幾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被除去官職流放到了嶺南,高宗親手斷送了母方氏族的權勢,意味著親手斷送了自己的庇護傘,同時也讓朝中忠臣感到失望。

從當朝宰相到襤褸囚徒:一代名相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同年七月,高宗記起了長孫無忌的恩情,於是便讓許敬宗複審謀反案件,武則天和許敬宗自然不會讓他的勢力再度崛起,因此便派心腹袁公瑜去黔州複審。袁公瑜一見到長孫無忌,就開始囂張跋扈,甚至對他進行辱罵毆打,長孫無忌不堪羞辱,最終被迫自縊,一代忠臣落得如此下場,亦是整個朝堂的悲哀。

待到唐高宗再次追復其官職的時候,一切名利聲望又顯得十分可笑,也令其後代以及那些忠臣良將感到心寒。

唐太宗給予了他多大的恩寵,那麼唐高宗就給予了他多大的失望。少年時期憑藉自己的才華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兩人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並肩作戰,太宗甚至曾言:“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即便後來官至丞相,他也一直謙卑謹慎,因此人人視他為朝堂的主心骨。

結論:

高宗雖然心性純善,但是為人懦弱,沒有主見,容易被心懷鬼胎之人左右心思,原本忠言逆耳的朝堂盛行諂媚之風,朝臣們滿心算計互相揣測,長孫無忌等人也更加如履薄冰。他的一生從巔峰跌落之谷底,也的確讓人惋惜。


參考文獻:《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