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文:木木 讀史專欄作者

正經八百的歷史書中,長孫皇后似乎從一生下來就那麼地端莊慈祥,雍容華貴,很美、很好,但也很不像真人,混淆在眾多面目模糊的后妃們中間。

對我這種喜歡鑽研歷史的邊邊角角,始終對歷史課本抱有懷疑態度的人來說,要我在不瞭解其心路歷程的情況下,接受這樣一個太假的人物,真有些勉為其難。

所以,只有知道了她的兒時,她的少女時代,她的關心與憂心,她怎麼一步步走到皇后的位置上的,她又是怎麼做皇后的,最重要的是,她對於李世民的感情,只有瞭解了這些,我真地相信了惟有她當得起“大唐盛世牡丹”的稱號。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後宮女子的終極目標就是做皇后,而皇后的終極目標就是做太后,對於長孫皇后來說,她的終極目標不是做太后,而是如何維護皇帝的聲名,如何在維護皇族的同時又能保全長孫家族。

後宮中的女子,大都是渴望與皇帝親密相處的,因為榮寵關係到自己在後宮的排名與位階,還牽連著身後整個家族的騰達。

皇帝可以在輕憐蜜愛的同時冷靜理智,不被愛情所困,他所擁有的她們都那麼美,那麼出色,卻依然沒有誰能成為打破他理智防線的那個例外,只有對長孫皇后,他才會敞開心房,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親歷玄武門之變,親眼看著李世民從一個快意少年成長為“天可汗”,長孫皇后比李世民身邊任何一個女人都更早更快更深刻地意識到,那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丈夫,而是一位皇帝,真真正正的皇帝。

所以,對於長孫皇后,長孫家族的勢落比騰達更為重要。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雖然李世民一再說明:是因為長孫無忌的能力、謀略、功勞等而重用他。

長孫皇后依然屢次推辭,但是李世民不聽她的,堅持對長孫無忌委以重任。

所以,成為皇后之後,長孫也就不再勸自己的丈夫了,而是乾脆釜底抽薪,把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燒向了自己的兄長——長孫無忌,她力勸長孫無忌辭官。

要說起來,長孫無忌這官辭得有點冤,因為他的官位不是靠長孫皇后得來的,而是靠他自己出生入死以及一次次在關鍵歷史時刻為李世民出謀劃策而該得的。

要不怎麼說李世民令人仰慕呢,他是個文武奇才。

為了疼老婆,他甚至親自寫了一篇《威鳳賦》,來表達對大舅子的欣賞和寬慰。

建議後世的青年才俊們好好向李世民學學怎麼管理人才:並不是只有物質的東西,才能讓人傾心啊!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長孫皇后的賢良是出了名的,她的第二把火就是主動為李世民尋訪絕色佳人。

於是,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美的女子——鄭氏,登上了歷史舞臺,李世民很給面子地積極響應,歡天喜地地笑納了妻子的好意。

可是事與願違,鄭氏原來訂過娃娃親,婆家是陸家,這事可就不好辦了。

唐代的男女們,豪放是豪放,但是帝王家,名聲還是要的。

通常這個時候跳出來的,不用猜,大家也知道是魏徵了。

我納悶的是,魏徵咋就那麼八卦呢,咋就對皇帝的後宮之事那麼上心呢?

魏徵一如歷史書中描寫地那樣,義正詞嚴,很不給面子地教訓李世民:你這樣做不對,吧啦吧啦……

但另一邊,陸家也跳出來了,連連搖頭擺手說:你們弄錯了,沒有那回事!

魏徵就舉了個例子——李淵娶太子舍人之妻的例子。

要說這魏徵,還真是個不怕死的,拿誰舉例不好,還偏拿李世民他爹。

好在李世民是明君啦,聽了他的話,把鄭氏還給陸家了。

鄭氏的事情鬧了笑話,但是長孫氏為丈夫納妾的行動並沒有停止,她還那麼年輕,還遠遠沒有到色衰而愛弛的年紀,而且,李世民對她的感情,那麼真,那麼深,更而且,她跟堅持一夫一妻制的獨孤伽羅皇后同是鮮卑女子,她究竟心裡咋想的,怎麼就能一次次把美女讓自己丈夫懷裡送?

除了對李世民的愛,似乎沒有別的解釋。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如果有,那麼就是她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她已經學會了安置自己,即使沒有丈夫的陪伴,也能獲得心靈的安寧,依靠什麼呢?

她的才學,她的豐富的精神世界。

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什麼長孫皇后那麼節儉,對物質沒有什麼要求,因為但凡有精神追求的女子,大都對物質的感覺比較遲鈍。

長孫皇后的學識高到什麼程度?

史書記載說,她的學識淵博到“常與太宗對談古今,對他深有啟發”。

她對李世民的幫助不僅僅在於每到關鍵時刻就挺身而出,還在於她一次次保下了魏徵,且方式巧妙,例如歷史上有名的那次:

她更換朝服,對李世民正禮跪拜,恭賀他因由魏徵而得成明君。

從長孫皇后為了李世民而對魏徵如此惺惺相惜的事情下,似乎也就可以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魏徵會對李世民納妾之事那麼反感?

也許,在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心裡,是有那麼一點點替長孫皇后著急的吧——你這是鬧哪樣,還幫他找女人?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即使是就這樣做皇后,長孫皇后也已經做到最好了,更何況,後面還發生了“毒藥事件”:

李世民病重不治,長孫皇后衣不解帶晝夜侍奉,她在自己的衣帶上時刻都繫著毒藥,“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如果你死了,我也一起死!

這顆毒藥,讓我們又看到了多年前,少年夫妻的耳鬢廝磨山盟海誓;

看到了玄武門之變時,兩人相伴歷險的情景。

一次又一次,他們實踐著同生共死的誓言,如果能有這樣的情義,我們這些凡俗女子,也是願意赴死的吧。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李世民活過來了,但是長孫皇后卻病倒了。

病在肺,病在多年來獨自抑鬱,暗自焦慮,夜不能寐,病在太過於心思細膩,時時處處為他為所有人著想,卻惟獨忘了為自己著想。

誰能想到,那個永遠溫和、寬和、平和的女子,揹著人時,卻是這樣的自苦。

嫁給李世民二十三年的時間,八千多個日子,她是怎麼數過來的。

是的,李世民很愛她,對她很好,好得不能再好,卻惟獨給不了她最想要的專一專情,於是,那些好,便成了——有限歡喜、無限心酸。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如果她嫁的愛的人不是李世民,那麼,命運,可否就此改寫。

但是,對於長孫皇后這樣的女子,即使明明知道後面的結局,也依然會奮不顧身、義無反顧地愛上李世民,依然會為他做那許多委屈了自己的事情。

在長孫皇后病重無治之際,李世民親力親為大赦天下並祈求神助,然而就如同長孫皇后自己所說的那樣:

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變易。如果行善可以延壽,我自問一生也從未做過問心有愧的事;如果無效,又何必妄求福報?

貞觀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年僅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后逝於立政殿。

她以自己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近乎完美地詮釋——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這個傳奇女子,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那麼地清醒、自如。

臨終前,關注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朝廷重臣房玄齡,至死,她都是在為丈夫,為皇帝著想。

情深不過結髮妻,李世民對於長孫皇后的情深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情深如此,他依然還是把感情分給了那麼多的女子,眾多妃嬪。

直到他在遺物中發現了長孫皇后親手編纂的《女則》十卷,他對於結髮妻子的思念洶湧而來,無法抑制。

傾心相愛的兩個人之間的思念,往往會從彼此身上最細微的小細節開始,例如衣服、例如手指、例如頭髮、例如對方喜歡吃的菜、例如對方喜歡看的書……

李世民被手中長孫皇后翻閱得已經陳舊的《女則》擊中了心底最深最柔軟的角落。

也是到了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失去的,不僅僅是妻子,是皇后,更是自己一半的生命。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那些他與別的女子兩情繾綣的夜晚,燈半昏,月半明時,她一個人度過的那些孤清,瞬間合著思念,在李世民的心裡留駐,驅散了正值盛年的他對於歡愛的激情,從此以後,天下所有的女子,都比不上一個已經逝去的長孫皇后。

她死了,卻比她活著的時候,更讓他牽心。

李世民無心再立皇后,也許在他的心裡,只有長孫是他的妻子。

李世民甚至只願意讓長孫為自己所生的兒子繼承大統,哪怕是最得他歡心的李恪,最終也只能輸給嫡幼子李治;

哪怕李承乾和李泰鬧得那麼不像話,他也一個都捨不得殺;

即使明知李治排行第九,不管哪一方面都很難使眾臣甘心服氣,他也不惜犧牲形象,當眾尋死覓活,只為達到扶立幼子李治的目的。

一代聖主明君,為了長孫皇后,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而長孫皇后也以她自己的言行在說明:在感情的世界裡,如果真的愛一個男人,最重要的是包容。

現代女人因為追求獨立自主的緣故,也因為自身受教育水平和薪資水平等的提升,更因為自己的努力和清醒,越來越難以在一段感情中去做到遷就和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包容,這一點,應該說是社會的進步,女性的進步。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對於男人,要不要遷就,可不可以遷就呢?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婚姻是原本兩個成長環境完全不同的人,從此生活在了同一個環境裡,倘若沒有遷就,這日子,還真是過不下去。

伴侶之間,磨合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互相試探和遷就的過程,都是在互相支撐,努力找一個平衡,唯有平衡,才能持久,只是,無論是遷就還是包容,都應該是有底線的。

伴侶不是老天爺按照我們的要求定製的,所以,基本上,無論你選擇了誰,無論跟誰在一起生活,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只有心甘情願地相愛,才能心甘情願地一起去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有限歡喜,無限心酸,終以死亡成全了愛


長孫皇后那麼愛李世民,所以才能那麼心甘情願地為他著想。

這樣的兩個人,就像高山遇到一灣清泉,就像流水依徊著高山,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是一對真正的夫妻,相容一體。

他們之間,無論是一見傾心的相許,還有後來漫長歲月裡不負初心的相依,甚至是生死相隔裡綿長的相思,都令人擊節讚歎,並且欽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