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長孫皇后與太宗少年成婚,一生攜手經歷過風雨,享受過榮華,看過飄搖的亂世,也走過安穩的盛唐。

貞觀九年,長孫皇后拋下了少年時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拋下了剛剛弱冠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拋下了剛剛出降的愛女長樂公主以及更為年幼的4個兒女,崩於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盛年而逝,留給丈夫、兒女的是無盡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離世悲慟萬分,諸位皇子公主也悲傷異常,尤其是晉王李治,哀慕感動了周圍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於是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撫養公主、皇子的皇帝。

歷史上李世民跟長孫皇后的關係怎麼樣?

十一月庚寅,長孫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親自為妻子撰寫碑文,特別提及了長孫皇后臨終前曾百般囑咐過要“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的心願,所以唐太宗親自選定了九嵕山為帝陵墓址,因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願望。 長孫皇后下葬時,唐太宗又特意挑選了名聲嘉美、英俊可愛、博通諸藝、富於才情的於尚範、袁公瑜、齊世武、獨孤士餮、宋思真、陸紹、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為挽郎。

據史書的記載,長孫皇后安葬進昭陵的元宮後,唐太宗下令讓人在五重石門外修建棧道,令宮人起居供養一如皇后生前。唐太宗又因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層觀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徵一起登上層觀,唐太宗指著昭陵讓魏徵看,魏徵則回答說:“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麼臣看到了。”唐太宗聞言潸然淚下,不得不毀掉了層觀。

在這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裡,唐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念妻子被魏徵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唐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給魏徵的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如此一字一血淚,當真令人唏噓不已。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將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為祭祀長孫皇后時用的廟樂。按照慣例,只有當皇帝駕崩後,皇后才能跟隨丈夫一同配享太廟,但唐太宗卻早早將長孫皇后配享太廟,並且連指定的廟樂也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釋道宣為妻子寫了《大般涅盤經卷》作為供養經,以此為長孫氏追福,這部經書後來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鐸所收藏。同年,魏王李泰發願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駕幸伊闕,親自檢閱佛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是龍門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畫奇偉,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裝飾之宏偉壯麗,乃至“有金銀之語”,足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對此佛龕之重視。

歷史上李世民跟長孫皇后的關係怎麼樣?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為已逝世的愛妻追福。同年將年僅8歲的小女兒封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戶。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則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卻大方地將衡山作為封邑,封給了這個嫡出的小女兒。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的事情敗露,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意圖謀反,按律當斬,但太宗實在不忍。最終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雙雙被貶,年幼但性格溫和的幼子李治被立為太子,意欲奪嫡的魏王李泰降了一級爵位,只被貶為了東萊郡王,後又改封順陽郡王。

同年,正值青春年少的長樂公主病逝,唐太宗對愛女的早逝悲痛異常,下令讓長樂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門的規格——這不僅是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 然而皇家的不幸並沒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親自撫養在膝下的晉陽公主也因病逝世,年僅十二歲。唐太宗悲傷不能自己,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於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傷,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餘錢於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不幸夭折的愛女的往生祈禱,同時也希望能夠藉此給予自己一絲絲的安慰。

貞觀十八年,李承乾逝世於黔州,唐太宗為他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親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時不禁潸然淚下。

貞觀二十一年,高士廉薨於長安崇仁裡,唐太宗帶著病體執意要親臨宅邸弔喪,並對前來阻攔的房玄齡說:“我這次前往,不只是為了君臣之義,更是為了當年允婚的情誼,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義重,你不用再勸我了。”於是唐太宗帶著數百騎士兵從興安門出發,一直到了延喜門,長孫無忌上前說道:“陛下聖體抱恙,此時前去弔喪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舊情,臣很感激,但亡舅臨終前曾說過:‘陛下對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後也許會親自前來弔喪,而我只不過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員,活著時對陛下沒什麼幫助,怎麼可以死後還要讓陛下如此勞煩,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十分愧疚的。”長孫無忌跪在唐太宗的馬前流著淚極力勸止,唐太宗這才答應回宮。

歷史上李世民跟長孫皇后的關係怎麼樣?

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評價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如此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面積之大甚至佔據了整個晉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奢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許,即使是太子,也沒有這個能力與膽量這麼做,而《詔建大慈恩寺》這封詔書也證明了這座規模宏偉的寺廟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後來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詔令太常卿李道宗帶領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等人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務必要讓大慈恩寺顯得莊嚴肅穆,並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請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隨後,唐太宗又帶領太子李治與百官後宮等在安福門樓執香爐,目送高僧與各種佛像、經卷、舍利等依次奉進大慈恩寺,各種奇珍異寶“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將長孫皇后所生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詮,唐太宗還因此特意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風,與京兆尹、馮翊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將州縣分為八個等級,岐州位列第二,僅次於雍州、洛州、幷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對衡山有多重視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儀式極為繁瑣,所以遺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駕崩,婚禮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於九成宮含風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元宮,與長孫皇后同穴而葬。

關於長孫皇后的種種事蹟,也歷來為世人所喜聞樂見,如長孫皇后所作《春遊曲》,唐太宗對妻子的這首詩是“見而誦之,嘖嘖稱美”。在一個男尊女卑,丈夫即是天的社會裡,即使嫁的是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說“不”,對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但長孫皇后卻常常氣定神閒對太宗說“不”。不想發表意見時,無論皇帝如何問,就是不說;不想讓兄長為官時,即使皇帝反對,兄長也一定要辭官;想要赦免兄長時,就算兄長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認為某人無罪時,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舊頂風而上,從容辯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後的墓葬形式都要親自選定。長孫皇后的強勢令人佩服,不過更令人佩服的是願意縱容長孫皇后強勢的那個男人。

歷史上李世民跟長孫皇后的關係怎麼樣?

在一個男權的世界裡,一個女人無論多麼強勢多麼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后能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一代賢后,唐太宗居功至偉。

唐太宗獨愛長孫皇后一人,連帶著愛屋及烏。長孫皇后臨終前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當一個皇后不用去擔憂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感情總是相向的,一如長孫皇后在當時太宗重病隨身帶著毒藥,一如當初發下“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的誓言。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不僅正史上的記載數不勝數,就連各種民間傳說也是層出不窮。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可偏偏有些人是例外。縱觀兩人。長孫皇后一生賢德,站在太宗的身後,為他生兒育女,操持後宮。不論對錯始終如一的堅守在太宗身邊。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女人是值得被愛的。而太宗自年少起的深情到死後同穴共葬,這一生,雖生在帝王家,卻也從未辜負過長孫皇后的一片脈脈情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