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62年(同治二年)經歷了戰火毀損天心閣被“砌而更新”修輯一新的天心閣清代詩人李紹巂有詩描述: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霞薄,插頂上天門,攪覺星斗落;我今一登臨,極目真遼闊,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湘流作帶環,麓屏為扁鑰;遠浦送帆來,晴嵐疑翠幔,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峰塔指故間,萬戶倚樓角。舉目白雲低,風動響鈴鐸;聖蹟昭古今,縱筆搖山嶽。”

登臨天心閣總能讓文人墨客賞心悅目,心入佳境,詠句驚人!辛亥革命後保留下來的天心閣成了供人們憑弔遊覽的風景名勝。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可惜一九三八年的長沙文夕大火。把這座古老的城樓燒得片瓦不留。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62年(同治二年)經歷了戰火毀損天心閣被“砌而更新”修輯一新的天心閣清代詩人李紹巂有詩描述: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霞薄,插頂上天門,攪覺星斗落;我今一登臨,極目真遼闊,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湘流作帶環,麓屏為扁鑰;遠浦送帆來,晴嵐疑翠幔,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峰塔指故間,萬戶倚樓角。舉目白雲低,風動響鈴鐸;聖蹟昭古今,縱筆搖山嶽。”

登臨天心閣總能讓文人墨客賞心悅目,心入佳境,詠句驚人!辛亥革命後保留下來的天心閣成了供人們憑弔遊覽的風景名勝。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可惜一九三八年的長沙文夕大火。把這座古老的城樓燒得片瓦不留。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歷史上“屢毀屢修”的天心閣,於1983年又一次重建。重建的主閣共三層,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有兩層副閣左右映襯,高閣用遊廊相連,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只用挑樑,沒有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色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慄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

六十二頭石獅各具神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蘭天,整座城樓如飛鳥張翼,渾然一體。三十二幅閣角懸掛鐵馬銅鈴,風搖鈴響,清越悠揚。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古樸,猶如一副繪滿歷史的畫,一首雅緻的古詩!

遊者登臨,可極目西南,觀氤氳雲氣來衡嶽,瞰湘江北去,聽日夜濤聲下洞庭,觀麓山之紅葉,看橘洲臥長虹,攬新長沙之勝景。嘆古城歷史之滄桑,驚改革發展之神速!遊者必會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62年(同治二年)經歷了戰火毀損天心閣被“砌而更新”修輯一新的天心閣清代詩人李紹巂有詩描述: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霞薄,插頂上天門,攪覺星斗落;我今一登臨,極目真遼闊,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湘流作帶環,麓屏為扁鑰;遠浦送帆來,晴嵐疑翠幔,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峰塔指故間,萬戶倚樓角。舉目白雲低,風動響鈴鐸;聖蹟昭古今,縱筆搖山嶽。”

登臨天心閣總能讓文人墨客賞心悅目,心入佳境,詠句驚人!辛亥革命後保留下來的天心閣成了供人們憑弔遊覽的風景名勝。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可惜一九三八年的長沙文夕大火。把這座古老的城樓燒得片瓦不留。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歷史上“屢毀屢修”的天心閣,於1983年又一次重建。重建的主閣共三層,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有兩層副閣左右映襯,高閣用遊廊相連,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只用挑樑,沒有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色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慄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

六十二頭石獅各具神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蘭天,整座城樓如飛鳥張翼,渾然一體。三十二幅閣角懸掛鐵馬銅鈴,風搖鈴響,清越悠揚。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古樸,猶如一副繪滿歷史的畫,一首雅緻的古詩!

遊者登臨,可極目西南,觀氤氳雲氣來衡嶽,瞰湘江北去,聽日夜濤聲下洞庭,觀麓山之紅葉,看橘洲臥長虹,攬新長沙之勝景。嘆古城歷史之滄桑,驚改革發展之神速!遊者必會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以古城牆和古閣樓為主要景點的天心公園始建於1924年,到如今已經佔地3萬餘平方米。今存的天心閣古城牆,長226.2米(為明代所築古城牆的1/35),高13.4米,頂面寬6.1米,佔地5125平方米。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62年(同治二年)經歷了戰火毀損天心閣被“砌而更新”修輯一新的天心閣清代詩人李紹巂有詩描述: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霞薄,插頂上天門,攪覺星斗落;我今一登臨,極目真遼闊,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湘流作帶環,麓屏為扁鑰;遠浦送帆來,晴嵐疑翠幔,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峰塔指故間,萬戶倚樓角。舉目白雲低,風動響鈴鐸;聖蹟昭古今,縱筆搖山嶽。”

登臨天心閣總能讓文人墨客賞心悅目,心入佳境,詠句驚人!辛亥革命後保留下來的天心閣成了供人們憑弔遊覽的風景名勝。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可惜一九三八年的長沙文夕大火。把這座古老的城樓燒得片瓦不留。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歷史上“屢毀屢修”的天心閣,於1983年又一次重建。重建的主閣共三層,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有兩層副閣左右映襯,高閣用遊廊相連,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只用挑樑,沒有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色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慄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

六十二頭石獅各具神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蘭天,整座城樓如飛鳥張翼,渾然一體。三十二幅閣角懸掛鐵馬銅鈴,風搖鈴響,清越悠揚。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古樸,猶如一副繪滿歷史的畫,一首雅緻的古詩!

遊者登臨,可極目西南,觀氤氳雲氣來衡嶽,瞰湘江北去,聽日夜濤聲下洞庭,觀麓山之紅葉,看橘洲臥長虹,攬新長沙之勝景。嘆古城歷史之滄桑,驚改革發展之神速!遊者必會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以古城牆和古閣樓為主要景點的天心公園始建於1924年,到如今已經佔地3萬餘平方米。今存的天心閣古城牆,長226.2米(為明代所築古城牆的1/35),高13.4米,頂面寬6.1米,佔地5125平方米。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內還有由蔣介石親筆題名的為紀念抗戰長沙四次會戰陣亡將士的“崇烈亭”。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62年(同治二年)經歷了戰火毀損天心閣被“砌而更新”修輯一新的天心閣清代詩人李紹巂有詩描述: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霞薄,插頂上天門,攪覺星斗落;我今一登臨,極目真遼闊,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湘流作帶環,麓屏為扁鑰;遠浦送帆來,晴嵐疑翠幔,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峰塔指故間,萬戶倚樓角。舉目白雲低,風動響鈴鐸;聖蹟昭古今,縱筆搖山嶽。”

登臨天心閣總能讓文人墨客賞心悅目,心入佳境,詠句驚人!辛亥革命後保留下來的天心閣成了供人們憑弔遊覽的風景名勝。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可惜一九三八年的長沙文夕大火。把這座古老的城樓燒得片瓦不留。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歷史上“屢毀屢修”的天心閣,於1983年又一次重建。重建的主閣共三層,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有兩層副閣左右映襯,高閣用遊廊相連,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只用挑樑,沒有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色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慄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

六十二頭石獅各具神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蘭天,整座城樓如飛鳥張翼,渾然一體。三十二幅閣角懸掛鐵馬銅鈴,風搖鈴響,清越悠揚。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古樸,猶如一副繪滿歷史的畫,一首雅緻的古詩!

遊者登臨,可極目西南,觀氤氳雲氣來衡嶽,瞰湘江北去,聽日夜濤聲下洞庭,觀麓山之紅葉,看橘洲臥長虹,攬新長沙之勝景。嘆古城歷史之滄桑,驚改革發展之神速!遊者必會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以古城牆和古閣樓為主要景點的天心公園始建於1924年,到如今已經佔地3萬餘平方米。今存的天心閣古城牆,長226.2米(為明代所築古城牆的1/35),高13.4米,頂面寬6.1米,佔地5125平方米。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內還有由蔣介石親筆題名的為紀念抗戰長沙四次會戰陣亡將士的“崇烈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有建於1946年的抗戰紀念性建築“崇烈塔”。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62年(同治二年)經歷了戰火毀損天心閣被“砌而更新”修輯一新的天心閣清代詩人李紹巂有詩描述: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霞薄,插頂上天門,攪覺星斗落;我今一登臨,極目真遼闊,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湘流作帶環,麓屏為扁鑰;遠浦送帆來,晴嵐疑翠幔,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峰塔指故間,萬戶倚樓角。舉目白雲低,風動響鈴鐸;聖蹟昭古今,縱筆搖山嶽。”

登臨天心閣總能讓文人墨客賞心悅目,心入佳境,詠句驚人!辛亥革命後保留下來的天心閣成了供人們憑弔遊覽的風景名勝。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可惜一九三八年的長沙文夕大火。把這座古老的城樓燒得片瓦不留。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歷史上“屢毀屢修”的天心閣,於1983年又一次重建。重建的主閣共三層,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有兩層副閣左右映襯,高閣用遊廊相連,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只用挑樑,沒有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色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慄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

六十二頭石獅各具神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蘭天,整座城樓如飛鳥張翼,渾然一體。三十二幅閣角懸掛鐵馬銅鈴,風搖鈴響,清越悠揚。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古樸,猶如一副繪滿歷史的畫,一首雅緻的古詩!

遊者登臨,可極目西南,觀氤氳雲氣來衡嶽,瞰湘江北去,聽日夜濤聲下洞庭,觀麓山之紅葉,看橘洲臥長虹,攬新長沙之勝景。嘆古城歷史之滄桑,驚改革發展之神速!遊者必會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以古城牆和古閣樓為主要景點的天心公園始建於1924年,到如今已經佔地3萬餘平方米。今存的天心閣古城牆,長226.2米(為明代所築古城牆的1/35),高13.4米,頂面寬6.1米,佔地5125平方米。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內還有由蔣介石親筆題名的為紀念抗戰長沙四次會戰陣亡將士的“崇烈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有建於1946年的抗戰紀念性建築“崇烈塔”。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由蔣介石、陳誠、張治中等人帶頭款捐款,為紀念長沙會戰陣亡將士修建的全麻石牌坊式建築“崇烈門”。

有建在天心閣古城牆東北角可遠眺湘江,觀賞嶽麓紅葉的“映山堂”茶樓。

"

​地處古城長沙的東南角的古城閣——天心閣,以它“極目千里,瞰閣萬家”的巍峨之勢,成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而享譽海內外。

天心閣以及天心公園,樓閣高聳,城牆古樸,廊亭別緻,古木如抱,濃蔭覆地,綠草如茵,花香四季。一直是昔日長沙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場所,記得兒時的我常常和小夥伴們去天心閣公園玩耍。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文革爆發那年,我們幾個熊孩子揹著大人,在天心閣城樓下第一次嘗試了抽香菸;60年代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到天心閣玩,偶遇長沙曲藝團二胡演奏家羅星光先生在城樓下的屯兵洞內拉胡琴,優雅的琴聲通過圓洞的放大,音色美極了,我們聽得如醉如痴……於是乎每個星期天我們總會跑到天心閣去聽他拉二胡。

後來參加了工作,也愛和朋友們去天心閣城樓上的茶館喝茶聊天。有時和朋友登臨城閣堞樓,看城南妙高峰青翠如屏、俯瞰城樓之下長沙青瓦民居,櫛比鱗次,圜闠相望、街巷縱橫。眺嶽麓山蒼莽蔥蘢,夜瞰長沙城內萬家之燈火,引無數人間家國情懷湧上心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善化縣(今長沙地區)的廩生(科舉生員)叫俞儀的,寫了一首《天心閣眺望》的詩:

“樓高渾似踏凌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

這是對長沙天心閣勝景的最初描述,據此可推論,天心閣至少在明代就高高聳立在古長沙城東南的城牆之上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根據有關資料:

長沙古城在明朝初年在元代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垣修整。修整後的長沙城牆用整塊條石和特大青磚砌成,從基角到頂部有2丈4尺高,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2尺,周長為 2639丈5尺(合8798米),廣五里,袤十里,城外繞以護城河。”

“修繕後的長沙共設九座城門,東有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貨門;北有湘春門(北門)、新開門;南僅有正南門(後改為黃道門、得勝門)。城門的深廣都是一丈九尺。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往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樓上建有更樓六、七座,城門還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幾乎可以肯定,現存的天心閣城樓和城牆,正是昔日長沙古城垣的一部分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到了近代,長沙人口劇增,工商發達,市城擴大,“南門到北門,七裡容三分”的古環城城牆已經成為擴展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障礙。民國初年的省議會和1920第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的譚延闓,多次議決要拆除長沙的古城牆和填塞護城河(俗稱便河)。1923年至1924年,長沙市政公所的馬路工程處指揮將巍然屹立在湘江之濱的長沙古城牆拆除。

估計當時的環城馬路建設中,天心閣並不影響從天心閣到南門口的城南路、天心閣到瀏城橋的天心路(建湘路。車站路)的一縱一橫的馬路建設,故而城南一小段城牆及天心閣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今天供人們尋幽訪古的千古名勝。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據傳源於星象之說。中國古代的風水觀,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因這裡地形高峻,星象家認為地脈隆起,為文運昌盛之祥兆,於是在城牆上建二閣,取名“天心”“文昌”。以二閣遙對嶽麓,上應星象,以振其勢。可後來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和一座閣樓被保留下來,故人們就將這座保留的閣樓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因其險要高峻,基址佔據全城最高地勢,加之座落百尺城垣之上,理所當然的成為城牆關隘的防護要塞。清時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的城高三十二米,加閣高共四十八米,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南北兩月城,月城內有炮洞十一個,並派有重兵把守。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率先鋒部隊圍攻長沙,誤把天心閣作為攻克長沙的主要障礙,在天心閣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設炸藥,爆炸攻打。雖使城垣閣樓損毀,但為時兩個多月的進攻,終未能攻進長沙。西王肖朝貴也在天心閣城樓下中炮身亡。

今天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肖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無積極意義還無法定論)以紀念這段歷史!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1862年(同治二年)經歷了戰火毀損天心閣被“砌而更新”修輯一新的天心閣清代詩人李紹巂有詩描述:

“城南聳高閣,直與丹霞薄,插頂上天門,攪覺星斗落;我今一登臨,極目真遼闊,物色卷橫空,煙霞飛漠漠,湘流作帶環,麓屏為扁鑰;遠浦送帆來,晴嵐疑翠幔,雁字寫長天,漁叟沿江泊;峰塔指故間,萬戶倚樓角。舉目白雲低,風動響鈴鐸;聖蹟昭古今,縱筆搖山嶽。”

登臨天心閣總能讓文人墨客賞心悅目,心入佳境,詠句驚人!辛亥革命後保留下來的天心閣成了供人們憑弔遊覽的風景名勝。當時有聯雲;“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可惜一九三八年的長沙文夕大火。把這座古老的城樓燒得片瓦不留。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歷史上“屢毀屢修”的天心閣,於1983年又一次重建。重建的主閣共三層,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有兩層副閣左右映襯,高閣用遊廊相連,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只用挑樑,沒有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色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慄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

六十二頭石獅各具神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蘭天,整座城樓如飛鳥張翼,渾然一體。三十二幅閣角懸掛鐵馬銅鈴,風搖鈴響,清越悠揚。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古樸,猶如一副繪滿歷史的畫,一首雅緻的古詩!

遊者登臨,可極目西南,觀氤氳雲氣來衡嶽,瞰湘江北去,聽日夜濤聲下洞庭,觀麓山之紅葉,看橘洲臥長虹,攬新長沙之勝景。嘆古城歷史之滄桑,驚改革發展之神速!遊者必會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以古城牆和古閣樓為主要景點的天心公園始建於1924年,到如今已經佔地3萬餘平方米。今存的天心閣古城牆,長226.2米(為明代所築古城牆的1/35),高13.4米,頂面寬6.1米,佔地5125平方米。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天心閣內還有由蔣介石親筆題名的為紀念抗戰長沙四次會戰陣亡將士的“崇烈亭”。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有建於1946年的抗戰紀念性建築“崇烈塔”。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由蔣介石、陳誠、張治中等人帶頭款捐款,為紀念長沙會戰陣亡將士修建的全麻石牌坊式建築“崇烈門”。

有建在天心閣古城牆東北角可遠眺湘江,觀賞嶽麓紅葉的“映山堂”茶樓。

長沙滄桑歷史:為何千年古城裡,只剩天心閣一段城牆?

此外公園還有茗香園、薰風亭、逸響亭、名人石刻畫廊、太平軍魂、雕塑等景點。

天心閣作為長沙市古城的歷史性建築和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符號,將永遠是長沙人的驕傲!

  • 文/小橋,長沙生活集經授權發佈。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