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電影《鬼吹燈》劇照

謝少初與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盜的文物都轉手賣給了蔡,《人物龍鳳帛畫》就這樣到了蔡季襄手中,最終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蔡季襄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幾乎在貧困潦倒中度過。1979年底,81歲的蔡季襄病逝於長沙。

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在悼詞說:“蔡季襄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其晚年對於挽救國家許多重要文物的命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這只是明面上的評價,“傳奇”二字,其實有著更不能言說的含義。多年後,高至喜說:“縱觀蔡季襄的一生,更準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譭譽參半。”


馬王堆發掘,盜墓賊立了功

長沙東郊馬王堆,解放前這裡是離瀏陽河不遠的一座小丘,土丘在一片稻田和農舍的曠野中很顯眼。人們傳說這是五代馬楚國王的王陵,於是叫它馬王堆。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電影《鬼吹燈》劇照

謝少初與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盜的文物都轉手賣給了蔡,《人物龍鳳帛畫》就這樣到了蔡季襄手中,最終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蔡季襄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幾乎在貧困潦倒中度過。1979年底,81歲的蔡季襄病逝於長沙。

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在悼詞說:“蔡季襄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其晚年對於挽救國家許多重要文物的命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這只是明面上的評價,“傳奇”二字,其實有著更不能言說的含義。多年後,高至喜說:“縱觀蔡季襄的一生,更準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譭譽參半。”


馬王堆發掘,盜墓賊立了功

長沙東郊馬王堆,解放前這裡是離瀏陽河不遠的一座小丘,土丘在一片稻田和農舍的曠野中很顯眼。人們傳說這是五代馬楚國王的王陵,於是叫它馬王堆。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

任全生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不知是不是謝少初)聯手勘查這裡,發現上面有七八個盜洞,但都非常淺,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很深的盜洞,但也沒有打在古墓的正頂上,位置有點偏。因此他們猜想這座墓應該還沒有被盜過,裡面的寶貝正等著他們去取。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任全生和謝夫子領著手下,駕著裝滿盜挖工具的馬車,來到了馬王堆。他們輪流挖洞,休息時間,任全生還喜歡卷支紙旱菸來抽,吐著煙霧,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電影《鬼吹燈》劇照

謝少初與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盜的文物都轉手賣給了蔡,《人物龍鳳帛畫》就這樣到了蔡季襄手中,最終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蔡季襄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幾乎在貧困潦倒中度過。1979年底,81歲的蔡季襄病逝於長沙。

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在悼詞說:“蔡季襄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其晚年對於挽救國家許多重要文物的命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這只是明面上的評價,“傳奇”二字,其實有著更不能言說的含義。多年後,高至喜說:“縱觀蔡季襄的一生,更準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譭譽參半。”


馬王堆發掘,盜墓賊立了功

長沙東郊馬王堆,解放前這裡是離瀏陽河不遠的一座小丘,土丘在一片稻田和農舍的曠野中很顯眼。人們傳說這是五代馬楚國王的王陵,於是叫它馬王堆。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

任全生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不知是不是謝少初)聯手勘查這裡,發現上面有七八個盜洞,但都非常淺,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很深的盜洞,但也沒有打在古墓的正頂上,位置有點偏。因此他們猜想這座墓應該還沒有被盜過,裡面的寶貝正等著他們去取。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任全生和謝夫子領著手下,駕著裝滿盜挖工具的馬車,來到了馬王堆。他們輪流挖洞,休息時間,任全生還喜歡卷支紙旱菸來抽,吐著煙霧,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墓坑

但是在挖了不過3米深的時候,黑暗的天空卻佈滿烏雲,電閃雷鳴,一個響雷過來,將墓土旁的一顆大樹擊成了兩半,還燃起了大火。剛好這時謝夫子和手下正在洞裡挖土,不然的話,這個雷就打在他們身上了。

幾個人都害怕極了,他們從洞口爬出來後,下起了大暴雨,兩人想再次進入洞中挖土,但洞裡的雨水也差不多兩尺深了。過了10多分鐘,這場暴雨並沒有減退,本來挖了三米深的盜洞都已經積滿了水。至此,這次盜墓計劃以失敗告終。

第二天雨停之後,他們又趕過來看了一下昨晚的現場,由於雨水夾雜著沙土,挖的盜洞全被填滿了。見到如此情景,他們頓時就心涼了,他們並不怕什麼鬼神,然而眼前這情況,似乎是“天意”,老天不讓他們盜這個墓。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電影《鬼吹燈》劇照

謝少初與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盜的文物都轉手賣給了蔡,《人物龍鳳帛畫》就這樣到了蔡季襄手中,最終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蔡季襄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幾乎在貧困潦倒中度過。1979年底,81歲的蔡季襄病逝於長沙。

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在悼詞說:“蔡季襄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其晚年對於挽救國家許多重要文物的命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這只是明面上的評價,“傳奇”二字,其實有著更不能言說的含義。多年後,高至喜說:“縱觀蔡季襄的一生,更準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譭譽參半。”


馬王堆發掘,盜墓賊立了功

長沙東郊馬王堆,解放前這裡是離瀏陽河不遠的一座小丘,土丘在一片稻田和農舍的曠野中很顯眼。人們傳說這是五代馬楚國王的王陵,於是叫它馬王堆。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

任全生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不知是不是謝少初)聯手勘查這裡,發現上面有七八個盜洞,但都非常淺,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很深的盜洞,但也沒有打在古墓的正頂上,位置有點偏。因此他們猜想這座墓應該還沒有被盜過,裡面的寶貝正等著他們去取。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任全生和謝夫子領著手下,駕著裝滿盜挖工具的馬車,來到了馬王堆。他們輪流挖洞,休息時間,任全生還喜歡卷支紙旱菸來抽,吐著煙霧,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墓坑

但是在挖了不過3米深的時候,黑暗的天空卻佈滿烏雲,電閃雷鳴,一個響雷過來,將墓土旁的一顆大樹擊成了兩半,還燃起了大火。剛好這時謝夫子和手下正在洞裡挖土,不然的話,這個雷就打在他們身上了。

幾個人都害怕極了,他們從洞口爬出來後,下起了大暴雨,兩人想再次進入洞中挖土,但洞裡的雨水也差不多兩尺深了。過了10多分鐘,這場暴雨並沒有減退,本來挖了三米深的盜洞都已經積滿了水。至此,這次盜墓計劃以失敗告終。

第二天雨停之後,他們又趕過來看了一下昨晚的現場,由於雨水夾雜著沙土,挖的盜洞全被填滿了。見到如此情景,他們頓時就心涼了,他們並不怕什麼鬼神,然而眼前這情況,似乎是“天意”,老天不讓他們盜這個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影視劇劇照

他們沒想到,他們的“迷信”保護了一批價值連城的國寶,其中的祕密,等待著後人來解答。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曾經橫行於古墓之下的土夫子們開始收斂,由於當時並沒有對於文物保護健全的法令,大部分土夫子得到從輕對待,更有諸多曾聞名業界的高人被召入了新建的文物部門,成了考古工作者,任全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電影《鬼吹燈》劇照

謝少初與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盜的文物都轉手賣給了蔡,《人物龍鳳帛畫》就這樣到了蔡季襄手中,最終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蔡季襄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幾乎在貧困潦倒中度過。1979年底,81歲的蔡季襄病逝於長沙。

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在悼詞說:“蔡季襄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其晚年對於挽救國家許多重要文物的命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這只是明面上的評價,“傳奇”二字,其實有著更不能言說的含義。多年後,高至喜說:“縱觀蔡季襄的一生,更準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譭譽參半。”


馬王堆發掘,盜墓賊立了功

長沙東郊馬王堆,解放前這裡是離瀏陽河不遠的一座小丘,土丘在一片稻田和農舍的曠野中很顯眼。人們傳說這是五代馬楚國王的王陵,於是叫它馬王堆。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

任全生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不知是不是謝少初)聯手勘查這裡,發現上面有七八個盜洞,但都非常淺,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很深的盜洞,但也沒有打在古墓的正頂上,位置有點偏。因此他們猜想這座墓應該還沒有被盜過,裡面的寶貝正等著他們去取。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任全生和謝夫子領著手下,駕著裝滿盜挖工具的馬車,來到了馬王堆。他們輪流挖洞,休息時間,任全生還喜歡卷支紙旱菸來抽,吐著煙霧,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墓坑

但是在挖了不過3米深的時候,黑暗的天空卻佈滿烏雲,電閃雷鳴,一個響雷過來,將墓土旁的一顆大樹擊成了兩半,還燃起了大火。剛好這時謝夫子和手下正在洞裡挖土,不然的話,這個雷就打在他們身上了。

幾個人都害怕極了,他們從洞口爬出來後,下起了大暴雨,兩人想再次進入洞中挖土,但洞裡的雨水也差不多兩尺深了。過了10多分鐘,這場暴雨並沒有減退,本來挖了三米深的盜洞都已經積滿了水。至此,這次盜墓計劃以失敗告終。

第二天雨停之後,他們又趕過來看了一下昨晚的現場,由於雨水夾雜著沙土,挖的盜洞全被填滿了。見到如此情景,他們頓時就心涼了,他們並不怕什麼鬼神,然而眼前這情況,似乎是“天意”,老天不讓他們盜這個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影視劇劇照

他們沒想到,他們的“迷信”保護了一批價值連城的國寶,其中的祕密,等待著後人來解答。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曾經橫行於古墓之下的土夫子們開始收斂,由於當時並沒有對於文物保護健全的法令,大部分土夫子得到從輕對待,更有諸多曾聞名業界的高人被召入了新建的文物部門,成了考古工作者,任全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夏鼐

1951年,考古學家夏鼐來到長沙進行調查,在馬王堆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他判斷是漢代墓葬。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並沒有進行發掘。

1971年底,為響應“戰備”動員,位於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這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裡冒出了嗆人的氣體,點燃氣體,發出神祕的藍色火焰。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侯良馬上意識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電影《鬼吹燈》劇照

謝少初與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盜的文物都轉手賣給了蔡,《人物龍鳳帛畫》就這樣到了蔡季襄手中,最終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蔡季襄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幾乎在貧困潦倒中度過。1979年底,81歲的蔡季襄病逝於長沙。

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在悼詞說:“蔡季襄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其晚年對於挽救國家許多重要文物的命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這只是明面上的評價,“傳奇”二字,其實有著更不能言說的含義。多年後,高至喜說:“縱觀蔡季襄的一生,更準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譭譽參半。”


馬王堆發掘,盜墓賊立了功

長沙東郊馬王堆,解放前這裡是離瀏陽河不遠的一座小丘,土丘在一片稻田和農舍的曠野中很顯眼。人們傳說這是五代馬楚國王的王陵,於是叫它馬王堆。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

任全生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不知是不是謝少初)聯手勘查這裡,發現上面有七八個盜洞,但都非常淺,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很深的盜洞,但也沒有打在古墓的正頂上,位置有點偏。因此他們猜想這座墓應該還沒有被盜過,裡面的寶貝正等著他們去取。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任全生和謝夫子領著手下,駕著裝滿盜挖工具的馬車,來到了馬王堆。他們輪流挖洞,休息時間,任全生還喜歡卷支紙旱菸來抽,吐著煙霧,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墓坑

但是在挖了不過3米深的時候,黑暗的天空卻佈滿烏雲,電閃雷鳴,一個響雷過來,將墓土旁的一顆大樹擊成了兩半,還燃起了大火。剛好這時謝夫子和手下正在洞裡挖土,不然的話,這個雷就打在他們身上了。

幾個人都害怕極了,他們從洞口爬出來後,下起了大暴雨,兩人想再次進入洞中挖土,但洞裡的雨水也差不多兩尺深了。過了10多分鐘,這場暴雨並沒有減退,本來挖了三米深的盜洞都已經積滿了水。至此,這次盜墓計劃以失敗告終。

第二天雨停之後,他們又趕過來看了一下昨晚的現場,由於雨水夾雜著沙土,挖的盜洞全被填滿了。見到如此情景,他們頓時就心涼了,他們並不怕什麼鬼神,然而眼前這情況,似乎是“天意”,老天不讓他們盜這個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影視劇劇照

他們沒想到,他們的“迷信”保護了一批價值連城的國寶,其中的祕密,等待著後人來解答。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曾經橫行於古墓之下的土夫子們開始收斂,由於當時並沒有對於文物保護健全的法令,大部分土夫子得到從輕對待,更有諸多曾聞名業界的高人被召入了新建的文物部門,成了考古工作者,任全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夏鼐

1951年,考古學家夏鼐來到長沙進行調查,在馬王堆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他判斷是漢代墓葬。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並沒有進行發掘。

1971年底,為響應“戰備”動員,位於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這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裡冒出了嗆人的氣體,點燃氣體,發出神祕的藍色火焰。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侯良馬上意識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辛追夫人復原圖

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對馬王堆進行了科學挖掘,其中有五六名土夫子參加,任全生也來了。土夫子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號墓的女屍在棺內難以取出時,任全生等人出主意,用五夾板斜插進去,將內棺側起,然後謹慎地將女屍移出,屍體得以完整出土。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辛追夫人。

2號墓在唐代就已被盜,後又經多次盜掘,破壞極為嚴重,棺槨倒塌,大量文物被毀,墓主人的遺骸散亂不堪。這就是辛追的丈夫、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墓,只是,盜墓者為何人,所盜文物是什麼,又去了哪裡,就成了永遠的祕密了。不然,或許作為家族領導者的利蒼,應該有比辛追更豐富的陪葬?

後來,立了功的任全生、李光遠等土夫子,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地方領導的表揚,他們還收到省軍區送來的獎勵:每人一瓶好酒,一條好煙。


“盜墓賊” 再掘子彈庫,發現《人物御龍帛畫》

任全生對曾經在子彈庫一帶盜墓非常懊悔,不僅販賣很多珍貴文物,還將楚國帛書流失美國。1973年,他跟領導建議,上次他盜掘的那處古墓可能還有“貨”,湖南省博物館批准他為考古隊長在子彈庫再次挖掘。發掘工作很順利,原來子彈庫古墓是一座戰國楚墓,墓主為一個四十歲左右的大夫級官員。

"

文/牧野

長沙河西,遍佈漢王陵

長沙河西從天馬山往北,經嶽麓山到望月公園(原王陵公園)至望城玫瑰園的狹長地帶,有一連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它們俯瞰著湘江,如今多數闢成公園或景區,在遠古的時候,它們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飛禽走獸出沒、人跡罕至的地方。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王陵公園規劃圖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每當一位長沙王的家族成員尤其是王與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儀式。渡船載著巨大的棺槨,從河東城區出發,將逝世者葬入這些山谷中。而後世也有一些貴族或平民墓葬在這裡,形成了連片的墓葬區。

漢代長沙國前後有兩系。吳氏長沙國共傳5代歷46年,如今王陵公園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墳垸等地,都發現了吳氏長沙王的陵墓,是吳氏家族的地下宮殿所在。劉氏長沙王陵在今河西嶽麓山、谷山一帶,共發現20餘座劉氏家族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漢代諸侯王(後)陵多座,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墓。當然,這些王(後)陵卻遠不如馬王堆出名,而馬王堆只是長沙國的丞相家族墓。

馬王堆所在的長沙城東,古時也是岡陵起伏、河汊縱橫,從戰國時期的楚國或更早的時期開始,這些叢林丘岡下,就成為古長沙人理想的葬地。在一隊隊白衣素服的送葬人的哀嚎痛哭中,不少丘岡變成了墓主的安眠地。

但他們是不得安眠的。盜墓,這個古老的、冒險的職業,千百年來,如影隨形,攪擾著他們的安寧。不會有金字塔內恐怖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的頭上降臨”,只有金錢刺激下瘋狂的盜掘。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跳馬山中,這裡埋藏著明長沙王陵。

一些漢王陵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來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遙遠而神祕。

相比之下,明朝長沙王陵似乎較為安寧。它們分佈在長沙南郊跳馬一帶的山中,發現被盜的痕跡或傳聞較少,但也只是相對。


長沙土夫子,為南派盜墓技藝最精湛者

唐宋時期,長沙盜墓就已經很興盛了。1974年,考古人員在長沙市鹹嘉湖發掘了陡壁山一號墓,墓建在山頂,以山為陵。在墓頂偏北處發現兩個盜洞,留下了唐代盜墓賊喝水用的碗,這個碗現在也成了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洛陽鏟

至民國初年,長沙盜墓尤為猖獗。究其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政府管理不善;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當時盜墓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谷山也是漢王陵區,辨識風水是“土夫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土夫子,最初其實是挖泥賣泥巴的苦力。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然而,在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甚至賺幾塊光洋,比挖泥划算多了。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賊。

他們模仿中醫,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望”即看風水,所判斷的風水寶地一挖一個準;“聞”最見功夫,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古墓的價值;“切”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取出墓內文物。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左)對長沙盜墓十分痛心。

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不過,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之盜掘,破壞無法統計”。僅長沙一地,聞名江湖的土夫子就有數十人。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子彈庫帛書流失海外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崗,在山崗的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有一排建築叫子彈庫。它建於民國時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是用於保存軍火的倉庫。解放後,子彈庫有軍隊駐守,周圍立有鐵絲網。後來,湖南省地質局遷至這裡,七十年代起,子彈庫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紀初,這裡蓋起了數幢高層住宅樓,改名“地質家園”,再也看不到山崗的形狀和軍火庫的痕跡。

1942年9月,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一個叫任全生的土夫子,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任全生被長沙盜墓界稱為第一人,他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相當準。

這次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洩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他們找到了一批銅兵器、漆器、木人偶及一些殘碎的紡織品,2000多年過去,漆器依然保存完好,劍依舊能閃出金屬的光澤。前者都被他們留了下來,而那件紡織品被當成廢品,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天心閣古玩市場。民國時期,長沙也多古董商。圖/洪心怡

唐鑑泉看到這塊帛書之後,將它裱裝到紙上,掛在自己店裡展示,但他並不知道它的價值。而另一古董商蔡季襄看中了它,以3000元法幣將其買下。

蔡季襄祖籍江蘇,生於長沙,家中殷富,開設有綢緞莊、典當鋪和錢莊等。自幼飽讀古文詩書,國文基礎深厚,並收藏文物、古董。而且,這一切與他的親戚、湖南著名紳士、學者葉德輝的指點分不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蔡季襄(中)和女兒女婿

當時,政府當局並沒有專門機構監管文物,湖南文物保護管理還設在省教育司下。這就導致了許多文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戶工商業主、軍政要員、古董商等,通過“土夫子”收購而得,蔡季襄就是他們的領軍人物。

當他看到這份殘破漆黑的紡織品時,他驚呆了,他懷疑這張其貌不揚的帛書來源於戰國時期。這篇帛書內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出土帛書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楚帛書

蔡季襄剛拿到帛書時,它被摺疊成數層,放在一個竹簍裡,底下還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書小塊。蔡將帛書上的泥土和汙穢用毛筆洗乾淨,將帛書展開,並對其進行臨摹和研究。

轉眼間到了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蔡季襄帶著家人加入了逃亡的大潮,他特地把帛書放進鐵管中帶走。不幸的是,當一家人逃到長沙與株洲交界湘江中的興馬洲時,遭遇了日軍,一名日軍軍官想要強暴蔡季襄的妻子,最後,他的妻子和一個女兒不堪凌辱,跳江自殺了……

蔡季襄帶著剩下的4個孩子逃到湘西。突然遭遇了人生如此大的變故,蔡季襄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傷的往事,他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那份帛書。雖然當時他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但他還是努力琢磨出了其中的大概意思。他發現裡面講述了人類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和死亡,這跟他當時的心境剛好不謀而合……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他將帛書的研究成果印成書,名為《晚周繒書考證》。此書一出,引起轟動,同時也引來美國人柯強的關注。

柯強在抗日戰爭前幾年,以雅禮中學教師的身份出現,冒充“文化考古學者”,掠奪長沙文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被派去做情報工作,柯強也不例外,他所在的情報組織就是今天CIA的前身。在日本還沒投降時,他就潛伏在上海的公寓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帛書原貌

因為帛書上面許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到上海,想拍攝紅外線照片,顯示出一部分文字。柯強託人引見,主動找上門來。他對蔡季襄說,家裡有兩部新式紅外線攝像機,可以幫忙。蔡季襄便將帛書帶到柯強住處,柯強拿著擺弄了一陣,藉口鏡頭出了毛病,要求把帛書多留一天。

蔡急於想弄清楚帛書上的文字,就答應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書,沒想到,柯已擅自託人將帛書帶回美國了。蔡預料到大事不好,氣憤地要求柯馬上退還。柯強欺騙蔡季襄說,拍攝完照片,大約一週後就可將帛書寄回。

一週後,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書,柯又找藉口推託。而不久,柯就乘飛機回美國了。如此國寶,竟被人騙走。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以民國長沙為背景的盜墓劇《老九門》劇照

1964年,因為缺錢,柯強出售了自己一部分的古董,其中就包括楚帛書。幾經易手,它到了美國藝術品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手裡。Arthur M. Sackler多次想把它歸還或賣給中國(包括賣給湖南省博物館),但都因機會錯失或價格沒有談攏而作罷。

考古學家李零教授曾經親眼見過一次帛書,發現美國人對它的保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上面都已經發黴了。

在異國他鄉流浪了那麼多年的楚帛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


盜出的《人物龍鳳帛畫》成為國寶

解放後的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浴新介紹,進入文管會工作,蔡季襄以極大的熱情搶救珍貴文物。他從各地物資儲備處、廢銅倉庫中清理文物數以千計,使不少珍貴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運。他修復文物也很有一套,比如用“蠟封”的方法保護漆器,用蒸餾水浸泡竹簡,效果都很好。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長沙元年”銅鼎

蔡將家中所遺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也有人說,蔡季襄是準備將其銷往國外,已在廣州裝箱,湖南有關方面聞訊後,扣押了這批文物。

這其中如“蓬八斗六升”銅方壺、帶漆銅劍、龍鳳紋鍇銀飾漆盾、三合石印、“長沙元年”銅鼎等等,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數千枚珍稀古錢幣、玉器、印章等等,也大大充實了以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

但所有這些都不如其中一件珍貴,那就是戰國《人物龍鳳帛畫》。在國家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它就名列其中。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人物龍鳳帛畫》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畫中女子被專家斷定為墓主人的形象,其細腰的體態,讓人聯想到“楚王愛細腰”的傳說。

它的現世,要回溯到1949年初。在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激盪歲月裡,長沙城的土夫子延續著最後的瘋狂。這個土夫子名叫謝少初,也是當時有名的盜墓高手。他從封土垂直打洞到槨板,再把棺槨鑿一個洞,發現槨內有長方形平頂的漆棺,棺內一個竹笥,是用來盛放墓主人衣物書籍的,裡面有摺疊好的一副帛畫。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電影《鬼吹燈》劇照

謝少初與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盜的文物都轉手賣給了蔡,《人物龍鳳帛畫》就這樣到了蔡季襄手中,最終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蔡季襄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幾乎在貧困潦倒中度過。1979年底,81歲的蔡季襄病逝於長沙。

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在悼詞說:“蔡季襄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其晚年對於挽救國家許多重要文物的命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這只是明面上的評價,“傳奇”二字,其實有著更不能言說的含義。多年後,高至喜說:“縱觀蔡季襄的一生,更準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譭譽參半。”


馬王堆發掘,盜墓賊立了功

長沙東郊馬王堆,解放前這裡是離瀏陽河不遠的一座小丘,土丘在一片稻田和農舍的曠野中很顯眼。人們傳說這是五代馬楚國王的王陵,於是叫它馬王堆。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

任全生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不知是不是謝少初)聯手勘查這裡,發現上面有七八個盜洞,但都非常淺,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很深的盜洞,但也沒有打在古墓的正頂上,位置有點偏。因此他們猜想這座墓應該還沒有被盜過,裡面的寶貝正等著他們去取。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任全生和謝夫子領著手下,駕著裝滿盜挖工具的馬車,來到了馬王堆。他們輪流挖洞,休息時間,任全生還喜歡卷支紙旱菸來抽,吐著煙霧,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如今的馬王堆墓坑

但是在挖了不過3米深的時候,黑暗的天空卻佈滿烏雲,電閃雷鳴,一個響雷過來,將墓土旁的一顆大樹擊成了兩半,還燃起了大火。剛好這時謝夫子和手下正在洞裡挖土,不然的話,這個雷就打在他們身上了。

幾個人都害怕極了,他們從洞口爬出來後,下起了大暴雨,兩人想再次進入洞中挖土,但洞裡的雨水也差不多兩尺深了。過了10多分鐘,這場暴雨並沒有減退,本來挖了三米深的盜洞都已經積滿了水。至此,這次盜墓計劃以失敗告終。

第二天雨停之後,他們又趕過來看了一下昨晚的現場,由於雨水夾雜著沙土,挖的盜洞全被填滿了。見到如此情景,他們頓時就心涼了,他們並不怕什麼鬼神,然而眼前這情況,似乎是“天意”,老天不讓他們盜這個墓。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盜墓影視劇劇照

他們沒想到,他們的“迷信”保護了一批價值連城的國寶,其中的祕密,等待著後人來解答。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曾經橫行於古墓之下的土夫子們開始收斂,由於當時並沒有對於文物保護健全的法令,大部分土夫子得到從輕對待,更有諸多曾聞名業界的高人被召入了新建的文物部門,成了考古工作者,任全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夏鼐

1951年,考古學家夏鼐來到長沙進行調查,在馬王堆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他判斷是漢代墓葬。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並沒有進行發掘。

1971年底,為響應“戰備”動員,位於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這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裡冒出了嗆人的氣體,點燃氣體,發出神祕的藍色火焰。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侯良馬上意識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辛追夫人復原圖

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對馬王堆進行了科學挖掘,其中有五六名土夫子參加,任全生也來了。土夫子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號墓的女屍在棺內難以取出時,任全生等人出主意,用五夾板斜插進去,將內棺側起,然後謹慎地將女屍移出,屍體得以完整出土。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辛追夫人。

2號墓在唐代就已被盜,後又經多次盜掘,破壞極為嚴重,棺槨倒塌,大量文物被毀,墓主人的遺骸散亂不堪。這就是辛追的丈夫、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墓,只是,盜墓者為何人,所盜文物是什麼,又去了哪裡,就成了永遠的祕密了。不然,或許作為家族領導者的利蒼,應該有比辛追更豐富的陪葬?

後來,立了功的任全生、李光遠等土夫子,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地方領導的表揚,他們還收到省軍區送來的獎勵:每人一瓶好酒,一條好煙。


“盜墓賊” 再掘子彈庫,發現《人物御龍帛畫》

任全生對曾經在子彈庫一帶盜墓非常懊悔,不僅販賣很多珍貴文物,還將楚國帛書流失美國。1973年,他跟領導建議,上次他盜掘的那處古墓可能還有“貨”,湖南省博物館批准他為考古隊長在子彈庫再次挖掘。發掘工作很順利,原來子彈庫古墓是一座戰國楚墓,墓主為一個四十歲左右的大夫級官員。

長沙百年盜墓史(上)

《人物御龍帛畫》

當年任全生等人打的盜洞在放置隨葬物的“頭箱”部位,他們鑿開槨板從裡面盜取了文物。此次再清理葬具,在盜洞附近的木槨蓋下面的隔板上,意外地發現一件絲織品,經過細緻地整理,無價珍寶《人物御龍帛畫》由此現世。

《人物御龍帛畫》是戰國中晚期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作,描繪墓主人乘龍昇天的情景。畫面正中一個有鬍鬚的男子,側身直立,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條巨龍,可聯想到屈原的詩句“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這幅畫非常的神祕與玄乎,被認為是一幅招魂幡畫,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也是國家首批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與《人物龍鳳帛畫》堪稱雙壁。

著名的土夫子任全生,再立一大功,終於將功補過。1975年,患了重病的任全生了無遺憾地離開了人世。

而長沙盜墓,即將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故事。


END

我們將繼續推出《長沙百年盜墓史》(下)

  • 本文作者 | 牧野,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文中部分標題和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均源於網絡。

想要投稿

如果您對家鄉有著特別的情感

並願意分享您精彩生動的故事

(文字或圖片)敬請發送到

[email protected]

我們會尊重和保證您的權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