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企70年發展樣本:揚子江藥業50年通關密鑰:變革創新保質量'

"

高瑜靜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莊重宣言通達世界,到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的詳細規劃提挈每一位人民;從計劃經濟夯實基礎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從跟隨世界到引領世界;不計其數的中國醫藥企業組建人民健康的“護衛隊”,更成為中國醫藥創新融匯全球科技創新藍海的“弄潮兒”。創建於1971年的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揚子江藥業”),經歷著其間的波瀾壯闊。

歷經艱苦創業、順應改革開放潮流中壯大、通過自主研發搶佔行業制高點,正成為新中國企業生存發展領先的篳路藍縷,揚子江藥業也不例外。

不過,在新時代發展洪流中,有無數企業順勢而生,恰似百舸爭流。唯有掌握通關密鑰的企業,才能揚帆遠航。作為連續4年榮登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第一名的揚子江藥業,其走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中國70年發展史上一個縮影。

敢為人先圖變革

“一葉飄搖揚子江,白雲盡處是蘇洋。便如伍子當年苦,只少行頭寶劍裝。”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長江邊賦詩,嗟嘆強兵稀少、物資匱乏以至於無法保家衛國的遺憾。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1971年,在長江邊的口岸鎮,十幾名工人試產著“百乃定”“百爾定”兩種針劑。他們的“行頭寶劍裝”是一個儀表廠的幾間狹小的車間、簡陋的設備。而這正是揚子江藥業的創業起點。

艱苦的環境,錘鍊著創業者製藥濟世的初心。經歷兩年的摸索,實踐初見成效。1973年,工人們帶著創業成果,從口岸鎮的儀表廠分離出來,成立了“泰興縣口岸鎮製藥廠”,正式在製藥領域紮根生長。

彼時,我國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集中於城鎮,醫療設備簡陋,醫療技術水平低下,缺醫少藥成為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中央統一制定藥品生產計劃,藥品生產企業只擁有生產權,沒有經營權,生產出來的藥品實行統購統銷,藥品配送由國家醫藥公司負責。

直至1978年,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正式成立,把中西藥品、醫療器械的生產、供應、使用統一管理起來,結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藥“無頭”和多頭管理的局面。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團結依靠中醫、西醫和中西結合三支力量,成為我國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主基調。在當時的“計劃式”宏觀調控下,中小企業進入關停並轉整頓期,製藥行業同樣經歷一番“淘洗”。

期間,泰興縣口岸鎮製藥廠負責人徐鏡人,帶領藥廠“曲線”圖存,轉為“泰興縣製藥廠口岸車間”,得以繼續獨立生產經營。1985年,泰興縣製藥廠口岸車間改名為“揚州市揚子江製藥廠”。

從1989年至1992年,徐鏡人因故離廠,廠裡規章制度形同虛設,至1993年他返廠復職,廠子已虧損超過200萬元。

徐鏡人迴歸之後,立刻開始大刀闊斧的改制。同時,痛下決心狠抓產品質量,升級生產設備。在同行仍固守傳統的時候,他大膽建立全國營銷網絡,直面競爭的衝擊。

自此,這家制藥廠開啟了向民族醫藥巨頭攀登的征程。

臨深履薄保質量

“在揚子江,我們一直強調‘任何困難都不能把我們打倒,唯有質量’,這是我們的質量精神。”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徐鏡人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不同於一般商品,醫藥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靠性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醫藥企業的質量誠信是保證產品安全的前提。多年來,揚子江一直踐行“為父母製藥,為親人制藥”的質量文化,高標準做好每一粒藥,用一流的產品質量護佑人民的生命健康。揚子江藥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1992年10月,國務院頒佈《中藥品種保護條例》,鼓勵研製開發臨床有效的中藥品種,對質量穩定、療效確切的中藥品種實行分級保護。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為提高中藥品種質量、保護中藥企業合法權益而制定的法規條律。

歷經幾次風波後,揚子江藥業對生產質量的重要性有著更深的體察。

“揚子江發展史上的幾次波折均與產品質量有關,工廠險些倒閉。假如我們的產品質量真有問題,揚子江當年就垮臺了。”徐鏡人語重心長地說道。

為此,揚子江藥業將“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貫穿質量管理體系,以“四個最嚴”的要求加強藥品全生命週期管理,確保各個環節無質量瑕疵。

對異常問題概不放過、深究到底,是揚子江藥業的生產操作規範,更是公司敬畏質量的體現。

QC(質量控制)小組,更成為鍛造揚子江工匠精神的“煉爐”。120多個QC小組活躍在集團各條戰線,員工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方法。集團蟬聯全國醫藥行業QC發表一等獎總數“十五連冠”,獲得17項國際QC金獎,已累計開展各類QC課題1000多個,攻克了“凍乾粉針劑西林瓶壁外藥粉附著”“中藥微量重金屬元素測定新方法”等許多技術難關和行業共性難題。

九死一生謀創新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句話,道出了創新的不易。對於關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製藥企業而言,創新更是挑戰重重。

長期以來,我國市場中存在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國產仿製藥。為此,國務院從2012年就推出了一致性評價的相關政策。通過對已批准上市的仿製藥,按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以確保藥品仿製過程中的質量安全。

在徐鏡人看來,未來仿製藥市場的競爭,通過一致性評價是准入門檻,產品的價格是勝敗的關鍵,在經過大浪淘沙之後會留下一批優秀的仿製藥生產企業,醫藥行業真正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目前,揚子江已有9個品種12個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其中馬來酸依那普利片等拳頭產品,在同品種市場佔有率領先全國。

這位從20世紀70年代就投身於醫藥製造領域的醫藥人,對中國醫藥政策演變了然於心。無論是90年代中期國家提出“全面振興發展中醫事業”,還是輔助用藥新政,徐鏡人對政策影響及趨勢預判均有著深刻見解。

近年來,做中醫藥起家的揚子江藥業不斷探索化學創新藥、仿製藥、生物藥等領域,目前在研的化學創新藥、仿製藥、中藥和生物藥達100多個,確保長中短期產品研發有序進行。

從德國、美國、意大利等引進了全自動的生產設備後,揚子江建立起現代化生產線。同時,公司依託藥物製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製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研發平臺,形成了總人數超過1000人的研發團隊,其中博士近百人,碩士近600人,形成了一支由資深科學家、高層次人才領銜,以博士為核心、以碩士為中堅力量,學歷結構合理、專業分佈科學的科研團隊。

在徐鏡人看來,目前採用的現代科技手段,如藥材基源、道地產區研究、指紋色譜研究等多種現代研究方法,只是中藥現代化的一部分;中藥成分複雜,必須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論。單一的中藥化學成分不能替代中醫藥,化學合成的方法更不是中藥現代化。

繼往開來求發展

無論是出於對生物製藥前景的看好,還是迫於業績壓力的轉型,中藥企業佈局生物藥,都是一場全新的戰役。創新藥從研發、臨床試驗,再到後期的產品上市、市場推廣都與其原有的模式有很大差異,除了內部體系要變革,管理者的思路和理念也要及時更新。

“從國內到國外,創新藥的風險是沒有方法規避的,想做就有風險。只有把自己的研發團隊技術打紮實,只有想清楚是做最基礎的還是想做高端的,在這個上面考慮企業承受風險的能力。如果想做首創新藥,成功了是一片藍海,失敗了可能股價跌。這是很現實的。人生就是這樣,企業經營是這樣,創新藥也是這樣。”一位醫藥業內人士直言道。

在新時代洪流中,有無數企業順勢而生,恰似百舸爭流。而只有堅固的船體,才能在潮漲潮落、大浪淘沙中繼續揚帆遠航。

對於揚子江藥業而言,推進中醫藥國際標準化便是其堅固的船體。今年2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佈了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王瑞教授團隊主導制定的《中醫藥——板藍根藥材》國際標準。板藍根有了國際標準再次證明了中醫藥標準化的可行性。

在構建符合中藥複雜體系特點以及廣泛適用的中藥整體質量標準體系基礎上,揚子江藥業走出國門探索國際化,這也是我國民族製藥巨頭下一階段的攀登挑戰。

東方風來滿眼春,揚帆弄潮正當時。揚子江這艘醫藥鉅艦必將走向更加遼闊的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