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龍:李莊,如歌的行板

長江 樑思成 建築 抗日戰爭 休閒悅讀 2017-06-16

唐代曾為戎州州治。

宋代作為南溪縣治。

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九宮十八廟”, 四川宜賓長江邊上,站著一個有著146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鎮。

這就是:中國李莊!

已經記不清楚去“朝拜”過李莊多少次了。那年初夏,冒著濛濛細雨,我趕往李莊,是因為林徽因的緣故。那時的路實在太難走,25公里的鄉路由於正在改道,汽車足足跑了一個多小時。那滋味,刻骨銘心。

十年後的今天,當我的雙腳終於又結結實實地踏在李莊的土地上,看著眼前緩緩流過的長江和那一大片沉寂的古鎮,說不清心中是悲是喜。

李莊,我又來了,來翻看“萬里長江第一鎮”那部厚厚的歷史大書,來迎候來自全國各地的文朋詩友。

李莊位於長江南岸,幅員僅有67平方公里,人口不到5萬。 但在中國的版圖上,恐怕很難找得到第二個敢與李莊媲美的小鎮,不信,請看:

1940年,李莊士紳發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短短十六個字的一紙電文,改寫了李莊的歷史,國立同濟大學從昆明遷至四川宜賓李莊。

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中央研究院人類體質學研究所等齊聚李莊,不到四千人口的李莊小鎮,竟接納了一萬多外來文化學者。此舉,空前絕後,石破天驚!

這就是:中國李莊!

抗戰期間,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出小鎮一步,你就可以完成人生的全部學歷,這不是神話,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這就是:中國李莊!

在漫天戰火硝煙的大背景下,中國李莊一夜之間成為與重慶、成都、昆明齊名的四大抗戰文化中心。

沿著同濟大學工學院舊址西面圍牆邊上的一條小道前行一里多路,幾叢修竹掩映著一戶獨立的幾間木板房,這不起眼的農家小屋,就是中國建築科學之父樑思成先生抗戰期間的故居。那部被稱作研究中國建築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就完成於這一片蛙鳴聲中。

我在破舊的木板房內,閉目沉思,那面壁的油燈映照著中國知識分子不屈的脊樑。樑思成在炮火聲中完成的傑作,至今依然被奉為經典。大師們留下的足跡,對紅塵滾滾的社會,對浮躁的人生,都會留下許多啟迪後人的智慧、永遠探索不完的話題。

田野上開著一些美麗的小花,我相信,樑思成先生及夫人一定看到過;老茶館內坐著許多茶客,我相信,陶孟和、李方桂、李濟、羅哲文、童第周等大師一定品嚐過四川李莊的蓋碗茶。今天,當人們將戰火中搬出的神像重新請入廟宇,恢復歷史文化遺蹟,還古鎮的本來面目,同樣需要寬廣的胸懷。

漫步羊街、窄巷,穿行於歷史的時空隧道中,沉重的腳步敲擊著無言的青石板,那凹凸不平的路面被風雨沖洗得乾乾淨淨,古鎮上的民居眼睜睜地看著我,如樸實的山民。

走進李莊,友人的家在一條連汽車也進不去的窄巷深處,那不平的敞壩邊上長著兩棵樹,一棵是毛桃樹,還有一棵也是毛桃樹。小巷的出口便是大片大片的莊稼地,四周都是低矮的的小青瓦民房,無聲無息,只要談話停下來,似乎連掉下一根針都能聽見。

少不了李莊白肉,那薄如蟬翼的片片白肉,真不知是如何“片”下來的;少不了鮮嫩的豆花,那堆冰砌雪的美食得益於清泉的滋潤;少不了紅苕藤尖,那被都市人驚叫“這也能吃嗎?”,撲鼻的清香被海椒水蘸成送飯的佳餚;少不了油炸花生米,那自制的枸杞酒活生生地導演出一個個詩仙太白……胃裝不下太多的誘惑,眼卻捨不得離開那盛滿情誼的粗瓷大碗。當彎腰已成為過去的回憶,慢慢地在江邊行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沿江的壩子很長、很長,崛起的古建築驕傲地挺立在大江岸邊,默默地目送著遠去的長江。70多年的時光,似乎只是轉瞬之間的事情,青山不老,歲月無痕。

雨,早就停了。一抹斜陽戀戀不捨地照著遠山,在山與水之間這片壩子上,深藏著人世間最樸素的信念,最耐人尋味的回憶,最值得驕傲的文化血脈。我知道,李莊是看不夠的,李莊為傳承中華文明作出的特殊貢獻,必將載入史冊,成為我們文化人的聖地。

汽車駛過南廣河,宜賓城早已是燈火闌珊,熟悉的都市氣息撲面而來,過去與未來錯亂的畫面交織在我的腦海中。

歷史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短短半天,穿行於2000年的歲月中。用不著尋找,那千絲萬縷的每一個細節,被腳步與車輪定格為一串永恆的雕塑,裝飾著如歌的年代。

四川。宜賓。李莊,東經102°89′,北緯30°36′。

旋螺殿精緻無雙,奎星閣價值連城,九宮十八廟世間少有。

壯哉!中國李莊。


陳海龍:李莊,如歌的行板作者簡介:陳海龍,《宜賓晚報》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宜賓市作家協會祕書長。作品發表在《散文選刊》等全國各報刊雜誌,獲首屆四川省散文獎三等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