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市地處中原腹心,境扼南北要衝,位於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線和107國道上,交通方便,物產豐饒,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原古縣之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葛作為農業大縣,國家領導人多次來到長葛進行調研,視察,改革開放以來,長葛依靠其交通的優勢,發展中小型民營工廠,同時不忘農業,國家領導人近些年來也是多次進行視察,現在的長葛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一定的發展,這是與長葛的歷史密不可分的。

一、行政區域

長葛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北靠新鄭,南鄰許昌,西連禹州,東北接尉氏,東南街鄢陵,縣城北距鄭州62公里,京廣線穿城而過。

秦至隋開皇五年(585年),其境域四至,已難於查考。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長葛縣,至1948年長葛縣人民政權建立,境域雖有變化,但相對穩定。縣境南北21.4公里,東西51.9公里,總面積648.6公里。縣城至八方邊界距離為:東至東魏莊鄢陵縣界34公里;西至大劉莊西禹縣界17公里;南至關莊南許昌縣界6.5公里;北至雙泉寨北新鄭縣界13公里;東南至尚莊東南許昌縣界10.5公里;東北至老莊尚東北尉氏縣界16公里;西南至沈莊西許昌、禹縣界12.5公里;西北至杜莊西北新政縣界10.5公里。

轄4個街道、10個鎮、2個鄉:分別是:建設路街道、長興路街道、長社路街道、金橋路街道、和尚橋鎮、坡胡鎮、後河鎮、石固鎮、老城鎮、南席鎮、大周鎮、董村鎮、古橋鎮、石象鎮、官亭鄉、增福廟鄉。

二、長葛得名與歷史沿革

長葛,蓋葛天氏故址也,其得名與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葛天氏有關。葛天氏是傳說中的遠古時期的氏族部落首領。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將葛天氏列為傳說中太昊帝宓羲氏與炎帝神農氏之間上上聖人之一。《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顯然葛天氏之樂的傳說早在先秦已經流傳。後人思永其澤,故名曰長葛。因為三皇五帝無稽可考,所以我們不能斷然承認,但是長葛的早期歷史,得到了考古學上的印證。解放後,在長葛境內的發現併發掘了石固文化遺址,出土了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鏟、石鐮、管形骨器、圜底壺、平底壺、假圈足壺、三足壺、三足缽、三足鼎、附加堆紋和坑點紋的三足缽、斂口缽、折肩壺、角把罐等器物。石固遺址中仰韶文化遺存最上邊的一、二期堆積內涵特殊,系中原地區首次發現。據研究,其文化類型屬於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又傳創邑之始,有葛條附樹故名。

唐、虞、夏、商無稱,至周東遷,始見於春秋,屬鄭國所轄,鄭武公在位時築長葛城。《春秋》載:"魯隱公五年(前718年)秋,宋人伐鄭圍長葛。六年冬宋人取長葛。"戰國時屬韓國或魏國,魏更名為長社。

秦始皇十七(前230年)年滅韓,以原韓國故地設置潁川郡,長社屬焉。漢承秦制,長社屬潁川郡。王莽新朝,盡改漢制,改潁川郡為左隊,長社屬之。東漢復西漢舊制,長社屬潁川郡。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採納荀彧建議,迎漢獻帝遷都於許,許縣遂為"國家重鎮",成為漢末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長社位於許縣的北面,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建安十二年張遼屯兵長社。

晉設潁川郡治下有:"長社,有長葛城。"長葛是長社的一部分。十六國時期,長社幾易其國,為軍事要地。南北朝,長社常是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因許昌城毀,潁川郡治徙長社,長社屬潁川郡。東魏設潁州(治長社),長社屬潁州穎川郡。後又把潁州、潁川郡及長社縣移治潁陰,潁州改為鄭州,長社屬鄭州潁川郡。北齊因之。北周改鄭州為許州,長社屬許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郡,行州縣制,該長社縣為。開皇六年(586年)初,於長社分置長葛縣,長葛屬許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潁川郡,長葛,長社二縣具屬。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改潁川縣為長社。長社、長葛二縣具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改許州為穎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許州,長葛、長社二縣屬之。

五代後梁改許為匡國軍,二縣具屬。後唐改許為忠武軍,二縣具屬。後晉、後漢、後周祚短,朝此夕彼,因革靡一,不得而詳。

宋元豐三年(1153年),升許州為潁昌府,治長社縣,屬七縣:郾城、陽翟(即今禹州),臨潁、舞陽、郟縣,而長社、長葛實備其數。

金,兩縣並屬許州昌武軍。金改穎昌府為許州昌武軍節度使(隸南京路),領縣五:長社、郾城、長葛、臨穎、襄城,治長社。

元,二縣並屬許州汴梁路,長社為許州治。

明洪武初,並長社為許州,長葛始終屬之。

清,長葛仍屬許州,不少變焉。

民國肇造,仍名長葛,民國二年,縣、許州改屬開封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長葛屬許昌專區,1969年改專區為地區,1993年,長葛屬許昌地區至今。

此歷代沿革之大略也。總覽古今大勢,隋唐以前,上溯至戰國,名不併列,有長葛無長社,有長社無長葛,或長葛長社具廢。隋唐以後,下推至於有明,長葛、長社分域並存,然疆域區畫不可詳已,自明以來,長葛(社)入許州,長葛名稱始一,疆域亦始定。

三、自然地理環境

長葛處於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呈緩傾斜狀。歷史上,境內曾有較多的岡、坡。民國十九年《長葛縣誌》記載的岡有20個,坡也有25個,足見歷史上境內岡坡相連,地形高低起伏之勢。後隨自然變化和農業耕作,特別是50年代後期以來不斷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建設,以及70年代後期平岡填溝,使境內岡、坡逐漸減少,地形日趨平坦,為如今的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提供了條件。

除岡坡之外,在縣西北方與新鄭、禹州交界的地方有淺山區,屬於伏牛山系嵩山餘脈,有陘山、紫金山、土山。其中陘山最高,自然景觀秀麗,西與具茨山相望。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畝,累石為墳。南有一坦石柱,相傳山神負石為子產累墳,見人而不動,遂化為石,人稱"老婆兒頂石頭",肖其形也。山西南有列石數峰,森森卓立,人呼為"將軍柱"。(今開石鑿山已不見)

紫金山因山頂佈滿紅中透黃的石頭,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而得名,所以又稱金龜山,紫金山下是傳說中遠古帝王葛天氏的出生地,紫金山東邊大溝內的懸崖上有葛母洞,這裡又是葛天氏與其母的安葬之地,民間也叫葛天氏陵。

其餘大部分地區為平原地區,這也就為長葛成為產糧大縣提供了土地保障。

長葛河流屬淮河流域潁河水系。50年代及其以前,多為常年性河流,後因庫塘截蓄、抽水灌田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河水流量逐漸減小,多數河流成為季節性河流。其中比較大的河流有雙洎河、清潠河、石樑河等。又有洧水過其境。現有人工運河"南水北調中線穿境而過。

長葛地處中原腹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風向隨季節變化顯著。四季氣溫的高低,降水的時空分佈差異很大。因此災害性天氣頻發,特別是明清以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影響農業發展。

四、人文歷史古蹟

長葛市地處中原腹心,境扼南北要衝,位於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線和107國道上,交通方便,物產豐饒,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原古縣之一。

(一)交通

交通為裕國便民之要政。古之驛傳杳矣。鐵路郵務於今交錯,公私文報,風馳電駛,瞬息千里,實為長葛人之福。

驛站之設前代已不可知,清朝,長葛作為連接新鄭和許州的驛站,到民國裁撤驛站變為郵傳。

長葛的道路自古已基本成型,由東或東南入汴,由南如許,從西到禹州,從北到新鄭,道路基本保持不變,建國後107國道,京珠高速,鄭堯高速穿境而過。

長葛鐵路為京廣線一部分,由縣西北而入,橫三十餘里,有和尚橋和官廳兩個車站,現在長葛站就是和尚橋車站。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從和尚橋車站向西修二十餘里到陘山,專為運石鋪路之用。現如今有京廣高鐵,擬建鐵路鄭萬高鐵、鄭合高鐵穿境而過並擬建有高鐵站。

(二)古蹟

上古葛天氏已無稽可查,從春秋見長葛以來,就一直見於歷史。解放以來,在長葛境內發掘有石固遺址,楊莊遺址,苗莊遺址,彭莊遺址,徐莊遺址等多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更加證明了長葛此地一直以來就是人們生活的樂土。

古有葛邑八景:陳太邱祠、鳳凰城遺址、遺址、雙洎河秋波、平岡夕照、葛仙靈池、洪福晨鐘、北橋冬濟等,然現多已不見。

此外,發現有春秋鄭伯所築長葛古城,又有縣西十二連城,形勢灣環,連綿不絕,如今崖絕壁壞,僅存遺址。在十二連城南面相對的有"紫禁城"亦為春秋所築。在縣北有鳳凰城,《寰宇記》曰:"漢黃霸治潁川,有鳳凰集此因名。城周圍三裡有奇。"

中原大鐵佛寺,西與京廣鐵路相鄰,東與佛耳崗水庫相連。在省會鄭州、古都開封、魏都許昌之中,交通十分便利。中原大鐵佛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興於宋,鼎盛於明、清,與登封大法王寺一脈相承,靈氣盛世,被譽稱為盤龍落鳳臥龜之靈地。

(三)名人名勝

陳寔,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東漢時期官員、學者。因曾任太邱縣長,故又稱“陳太邱”。少為縣吏都亭刺佐,後為督郵,復為郡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闢三府,再闢大將軍。

鍾繇,字元常。楷書鼻祖,潁川長社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徐庶,字元直,原潁川郡長社縣人。三國時蜀漢人物,後歸曹魏。徐庶本名福,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後改名徐庶,求學於儒家學舍。

鍾嶸,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仲偉。潁川長社人。曾任參軍、記室一類的小官。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後,仿漢代“九品論人。

棗據,字道彥,潁川長社人也。本姓棘,其先避仇改焉。父叔禕,魏鉅鹿太守。據美容貌,善文辭。弱冠,闢大將軍府,出為山陽令,有政績。遷尚書郎,轉右丞。賈充伐吳,請為從事中郎。

楊佩璋,字筱村,今河南長葛市後河鎮後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艱辛。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潔自守,以忠貞處世,不事逢迎,絕少私交,雖身居高位,而門可羅雀。

陳太邱養魚池,在紫金山下,有自流泉,終年池水不涸,傳為陳寔隱居紫金山時所開。

洗硯池,在鍾繇臺下,鍾繇曾學書檯上,洗硯於池,池水盡黑。

葛仙靈池,先傳葛玄遊長葛採藥陘山,署月入池中,數日不出,後白日衝舉。所遺池水,亙古不竭,滾滾上翻。浪花璀璨。

鄭莊公掘地見母處,此處原有潁考叔祀,金元明清均曾重修,民國時期改為學校。有明萬曆碑刻"鄭莊公見母黃泉處"。此外還有漢井群、花牌坊、舊縣衙等。

古社柏,為葛之名勝,現有二十六株,東西極大者二棵,皆二十四圍,餘亦二十圍。應劭注《漢書》,謂社樹暴長,因名長社,或即此柏。

(四)教育

儒學,為明清縣辦學府,長葛儒學設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末廢去。清代長葛先後又創辦有嘉惠書院、大中丞書院、陘山書院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潘守廉集資建設縣立甲種農業學校許長蠶桑中學,現在為長葛市一高,每年為社會輸送大批優秀高中畢業生,為長葛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現在的長葛,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勤勞智慧的長葛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結合當地的情況,充分發揮交通優勢,發展民營經濟,現在長葛人均GDP在許昌地區位列第一,經濟增速許昌最快,工業產值許昌地區最多,形成了八大產業群:金剛石製造及製品、機械裝備製造(三輪汽車)、電瓷電器、建築衛生陶瓷、有色金屬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人造板材加工。董村鎮的衡器製造,大周鎮的有色金屬冶煉,後河鎮的電瓷,衛浴製造等等已為全國知名。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已經開始注重文化民生,長葛人民生活必將越來越好,又是一個葛天氏的社會。

參考文獻:

《長葛縣誌》,1991年12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長葛縣誌》,民國19年,1989年修訂,標點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