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主人公之一張小敬,劇中姚汝能後來寫《安祿山事蹟》,全書上中下卷,裡面對張小敬梟首楊國忠有描述,說他是“騎士”,沒有具體寫他從軍經歷,當然談不上什麼不良帥。

實際上,姚汝能的真實性不比張小敬強多少。除了《安祿山事蹟》題寫他是華陰縣尉外,再無任何事蹟;這一點很像與白居易一起合作留下《長恨歌傳》的陳鴻,寫下這篇小說後他就從歷史上神祕消失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古典文化氣質是一種“包裝”,這種手段就是導演充實娛樂提煉的時尚元素,原本就不用承載過多厚重,劇中反映的真實只是片面的,有很多內容都並不真實。

首先,靖安司職責加入現代化情報部門的設定,什麼大案牘術呈現,模仿大數據的功能,包括在望樓上進行信號聯絡。用沙盤加人偶模擬電腦顯示屏和監控,統統強行植入現代化元素,唐朝官軍使用弓弩同現代手槍的姿勢,這種古怪的“古風”,和該劇動作場景“現代氣質”本質是一樣的,冠以“好看”的噱頭。

靖安司並沒有確鑿記載,唐代負責京師治安,在大的方面是京兆府(因為管轄不止長安一座城市,還有周圍新豐、藍田、武功、盩厔、三原等二十多個縣),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長安每個城坊都是封閉式,早晚定期關閉坊門,有牌樓負責觀望治安。有一些評論還認為望樓是虛構,但唐代坊門前,的確有觀察治安的門樓,而城坊的圍牆也並不高,像今天北方很多遺留明清的土牆也並不高。明清的牌坊其實就在門樓基礎上演變來,只不過已經沒有實際資料參考,不是劇中模樣而已。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主人公之一張小敬,劇中姚汝能後來寫《安祿山事蹟》,全書上中下卷,裡面對張小敬梟首楊國忠有描述,說他是“騎士”,沒有具體寫他從軍經歷,當然談不上什麼不良帥。

實際上,姚汝能的真實性不比張小敬強多少。除了《安祿山事蹟》題寫他是華陰縣尉外,再無任何事蹟;這一點很像與白居易一起合作留下《長恨歌傳》的陳鴻,寫下這篇小說後他就從歷史上神祕消失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古典文化氣質是一種“包裝”,這種手段就是導演充實娛樂提煉的時尚元素,原本就不用承載過多厚重,劇中反映的真實只是片面的,有很多內容都並不真實。

首先,靖安司職責加入現代化情報部門的設定,什麼大案牘術呈現,模仿大數據的功能,包括在望樓上進行信號聯絡。用沙盤加人偶模擬電腦顯示屏和監控,統統強行植入現代化元素,唐朝官軍使用弓弩同現代手槍的姿勢,這種古怪的“古風”,和該劇動作場景“現代氣質”本質是一樣的,冠以“好看”的噱頭。

靖安司並沒有確鑿記載,唐代負責京師治安,在大的方面是京兆府(因為管轄不止長安一座城市,還有周圍新豐、藍田、武功、盩厔、三原等二十多個縣),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長安每個城坊都是封閉式,早晚定期關閉坊門,有牌樓負責觀望治安。有一些評論還認為望樓是虛構,但唐代坊門前,的確有觀察治安的門樓,而城坊的圍牆也並不高,像今天北方很多遺留明清的土牆也並不高。明清的牌坊其實就在門樓基礎上演變來,只不過已經沒有實際資料參考,不是劇中模樣而已。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其次,唐朝多元文化在劇中只是裝潢點綴,實際展示非常有限,還不乏錯誤。

劇中葛老大談何家村埋寶,用一兩個外國演員,說一口蹩腳中文,象徵性讓觀眾通過西市見識唐朝瑰麗的多元文化。

第一集開始展示西市開市。門外擠滿不同服飾的各路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提醒觀眾當時長安各族商旅雲集,有多少多元文化的表達?是涉及“柘枝舞”,河滿子還是霓裳羽衣曲?是展示天竺三大士還是出現了葉法善、羅公遠?是還原了大秦寺、火祆經還是摩尼教?唐代多元文化僅停留在西市的浮光掠影,以及劇中各奔人物的衣食住行,如愛嚼薄荷葉?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主人公之一張小敬,劇中姚汝能後來寫《安祿山事蹟》,全書上中下卷,裡面對張小敬梟首楊國忠有描述,說他是“騎士”,沒有具體寫他從軍經歷,當然談不上什麼不良帥。

實際上,姚汝能的真實性不比張小敬強多少。除了《安祿山事蹟》題寫他是華陰縣尉外,再無任何事蹟;這一點很像與白居易一起合作留下《長恨歌傳》的陳鴻,寫下這篇小說後他就從歷史上神祕消失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古典文化氣質是一種“包裝”,這種手段就是導演充實娛樂提煉的時尚元素,原本就不用承載過多厚重,劇中反映的真實只是片面的,有很多內容都並不真實。

首先,靖安司職責加入現代化情報部門的設定,什麼大案牘術呈現,模仿大數據的功能,包括在望樓上進行信號聯絡。用沙盤加人偶模擬電腦顯示屏和監控,統統強行植入現代化元素,唐朝官軍使用弓弩同現代手槍的姿勢,這種古怪的“古風”,和該劇動作場景“現代氣質”本質是一樣的,冠以“好看”的噱頭。

靖安司並沒有確鑿記載,唐代負責京師治安,在大的方面是京兆府(因為管轄不止長安一座城市,還有周圍新豐、藍田、武功、盩厔、三原等二十多個縣),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長安每個城坊都是封閉式,早晚定期關閉坊門,有牌樓負責觀望治安。有一些評論還認為望樓是虛構,但唐代坊門前,的確有觀察治安的門樓,而城坊的圍牆也並不高,像今天北方很多遺留明清的土牆也並不高。明清的牌坊其實就在門樓基礎上演變來,只不過已經沒有實際資料參考,不是劇中模樣而已。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其次,唐朝多元文化在劇中只是裝潢點綴,實際展示非常有限,還不乏錯誤。

劇中葛老大談何家村埋寶,用一兩個外國演員,說一口蹩腳中文,象徵性讓觀眾通過西市見識唐朝瑰麗的多元文化。

第一集開始展示西市開市。門外擠滿不同服飾的各路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提醒觀眾當時長安各族商旅雲集,有多少多元文化的表達?是涉及“柘枝舞”,河滿子還是霓裳羽衣曲?是展示天竺三大士還是出現了葉法善、羅公遠?是還原了大秦寺、火祆經還是摩尼教?唐代多元文化僅停留在西市的浮光掠影,以及劇中各奔人物的衣食住行,如愛嚼薄荷葉?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原著有一段引子,李必聽從上司建議,讓崔六郎潛入突厥商隊偵查狼衛情報,結果招致狼衛混入長安製造危機。劇集為了製造緊張氣氛,崔六郎開頭已經失敗被殺,狼衛混入長安。一方面得到消息可能潛伏在某地,靖安司帶人去搜捕,另一方面李必逼張小敬與其合作,認為張小敬有塞外經歷,熟悉部族習慣,所以感覺他合適這一任務。

這裡對狼衛的想象顯然基於突厥的文化圖騰是狼,可該組織重要首領曹破延卻並不是突厥人,這是其一。

其二,對狼衛混入商隊的說法,實際突厥、回紇這些部族很少經商,雖然流行胡商這一泛稱,各部族應該都有商人,可當時胡商畢竟以波斯人和昭武九姓的部分人為主。以康氏為首,另有石、安、史、米、曹、何等,其實姓氏也好,部落也罷,他們也並不止九個部族。

國內以榮新江先生等習慣用國外說法稱呼九姓為粟特人,粟特也並不是一個標準稱呼,只是一種淵源上的泛稱。真正的粟特嚴格來說是在魏晉南北朝,唐代還有沒有粟特是有爭議的,九姓研究從20世紀初有現代史學以後,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國內外研究說法很多。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主人公之一張小敬,劇中姚汝能後來寫《安祿山事蹟》,全書上中下卷,裡面對張小敬梟首楊國忠有描述,說他是“騎士”,沒有具體寫他從軍經歷,當然談不上什麼不良帥。

實際上,姚汝能的真實性不比張小敬強多少。除了《安祿山事蹟》題寫他是華陰縣尉外,再無任何事蹟;這一點很像與白居易一起合作留下《長恨歌傳》的陳鴻,寫下這篇小說後他就從歷史上神祕消失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古典文化氣質是一種“包裝”,這種手段就是導演充實娛樂提煉的時尚元素,原本就不用承載過多厚重,劇中反映的真實只是片面的,有很多內容都並不真實。

首先,靖安司職責加入現代化情報部門的設定,什麼大案牘術呈現,模仿大數據的功能,包括在望樓上進行信號聯絡。用沙盤加人偶模擬電腦顯示屏和監控,統統強行植入現代化元素,唐朝官軍使用弓弩同現代手槍的姿勢,這種古怪的“古風”,和該劇動作場景“現代氣質”本質是一樣的,冠以“好看”的噱頭。

靖安司並沒有確鑿記載,唐代負責京師治安,在大的方面是京兆府(因為管轄不止長安一座城市,還有周圍新豐、藍田、武功、盩厔、三原等二十多個縣),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長安每個城坊都是封閉式,早晚定期關閉坊門,有牌樓負責觀望治安。有一些評論還認為望樓是虛構,但唐代坊門前,的確有觀察治安的門樓,而城坊的圍牆也並不高,像今天北方很多遺留明清的土牆也並不高。明清的牌坊其實就在門樓基礎上演變來,只不過已經沒有實際資料參考,不是劇中模樣而已。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其次,唐朝多元文化在劇中只是裝潢點綴,實際展示非常有限,還不乏錯誤。

劇中葛老大談何家村埋寶,用一兩個外國演員,說一口蹩腳中文,象徵性讓觀眾通過西市見識唐朝瑰麗的多元文化。

第一集開始展示西市開市。門外擠滿不同服飾的各路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提醒觀眾當時長安各族商旅雲集,有多少多元文化的表達?是涉及“柘枝舞”,河滿子還是霓裳羽衣曲?是展示天竺三大士還是出現了葉法善、羅公遠?是還原了大秦寺、火祆經還是摩尼教?唐代多元文化僅停留在西市的浮光掠影,以及劇中各奔人物的衣食住行,如愛嚼薄荷葉?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原著有一段引子,李必聽從上司建議,讓崔六郎潛入突厥商隊偵查狼衛情報,結果招致狼衛混入長安製造危機。劇集為了製造緊張氣氛,崔六郎開頭已經失敗被殺,狼衛混入長安。一方面得到消息可能潛伏在某地,靖安司帶人去搜捕,另一方面李必逼張小敬與其合作,認為張小敬有塞外經歷,熟悉部族習慣,所以感覺他合適這一任務。

這裡對狼衛的想象顯然基於突厥的文化圖騰是狼,可該組織重要首領曹破延卻並不是突厥人,這是其一。

其二,對狼衛混入商隊的說法,實際突厥、回紇這些部族很少經商,雖然流行胡商這一泛稱,各部族應該都有商人,可當時胡商畢竟以波斯人和昭武九姓的部分人為主。以康氏為首,另有石、安、史、米、曹、何等,其實姓氏也好,部落也罷,他們也並不止九個部族。

國內以榮新江先生等習慣用國外說法稱呼九姓為粟特人,粟特也並不是一個標準稱呼,只是一種淵源上的泛稱。真正的粟特嚴格來說是在魏晉南北朝,唐代還有沒有粟特是有爭議的,九姓研究從20世紀初有現代史學以後,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國內外研究說法很多。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即便昭武九部有經商傳統,但多數人還是推崇武勇,如有劃時代影響的安祿山、史思明等眾多番兵番將,自然也就包括《長安十二時辰》的反派曹破延,明顯他是九部的曹國人。這才可能混在商隊中,正如安祿山年輕時當過牙郎,類似今天做邊貿的中介經紀人。那麼,該劇尷尬的就是,從曹破延的人混入商隊潛進長安這一計劃說,作為昭武九部還是符合唐朝歷史文化背景的;但從狼衛與突厥設定的關係,又是不尊重當時民俗文化的,把昭武九部和突厥誤認為是一個群體。

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行走在絲路進行貿易,是今天對古代商貿活動通過一些表述產生浪漫化的想象。

在古代分區域、分階段絲路貿易都被一些人壟斷,外人想要插手是很困難的。一方面,邊關市場是管理嚴格的,商人進行了限定,就像入貢者主要就是參與貿易,每一次數量是有限定的,偶爾會有人數超員情況,但多出的人也是被安置的;而內地商人要自主買賣在古代並不容易,尤其唐朝,至少制度層面對出境是十分嚴格;其次,越大宗交易越有壟斷性質,從古至今都一樣。在外族也如此,商人這一行業也有一定排他性,尤其利益巨大的絲路貿易。

如宋末的西北塞外發生過一個著名的商隊事件。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主人公之一張小敬,劇中姚汝能後來寫《安祿山事蹟》,全書上中下卷,裡面對張小敬梟首楊國忠有描述,說他是“騎士”,沒有具體寫他從軍經歷,當然談不上什麼不良帥。

實際上,姚汝能的真實性不比張小敬強多少。除了《安祿山事蹟》題寫他是華陰縣尉外,再無任何事蹟;這一點很像與白居易一起合作留下《長恨歌傳》的陳鴻,寫下這篇小說後他就從歷史上神祕消失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古典文化氣質是一種“包裝”,這種手段就是導演充實娛樂提煉的時尚元素,原本就不用承載過多厚重,劇中反映的真實只是片面的,有很多內容都並不真實。

首先,靖安司職責加入現代化情報部門的設定,什麼大案牘術呈現,模仿大數據的功能,包括在望樓上進行信號聯絡。用沙盤加人偶模擬電腦顯示屏和監控,統統強行植入現代化元素,唐朝官軍使用弓弩同現代手槍的姿勢,這種古怪的“古風”,和該劇動作場景“現代氣質”本質是一樣的,冠以“好看”的噱頭。

靖安司並沒有確鑿記載,唐代負責京師治安,在大的方面是京兆府(因為管轄不止長安一座城市,還有周圍新豐、藍田、武功、盩厔、三原等二十多個縣),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長安每個城坊都是封閉式,早晚定期關閉坊門,有牌樓負責觀望治安。有一些評論還認為望樓是虛構,但唐代坊門前,的確有觀察治安的門樓,而城坊的圍牆也並不高,像今天北方很多遺留明清的土牆也並不高。明清的牌坊其實就在門樓基礎上演變來,只不過已經沒有實際資料參考,不是劇中模樣而已。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其次,唐朝多元文化在劇中只是裝潢點綴,實際展示非常有限,還不乏錯誤。

劇中葛老大談何家村埋寶,用一兩個外國演員,說一口蹩腳中文,象徵性讓觀眾通過西市見識唐朝瑰麗的多元文化。

第一集開始展示西市開市。門外擠滿不同服飾的各路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提醒觀眾當時長安各族商旅雲集,有多少多元文化的表達?是涉及“柘枝舞”,河滿子還是霓裳羽衣曲?是展示天竺三大士還是出現了葉法善、羅公遠?是還原了大秦寺、火祆經還是摩尼教?唐代多元文化僅停留在西市的浮光掠影,以及劇中各奔人物的衣食住行,如愛嚼薄荷葉?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原著有一段引子,李必聽從上司建議,讓崔六郎潛入突厥商隊偵查狼衛情報,結果招致狼衛混入長安製造危機。劇集為了製造緊張氣氛,崔六郎開頭已經失敗被殺,狼衛混入長安。一方面得到消息可能潛伏在某地,靖安司帶人去搜捕,另一方面李必逼張小敬與其合作,認為張小敬有塞外經歷,熟悉部族習慣,所以感覺他合適這一任務。

這裡對狼衛的想象顯然基於突厥的文化圖騰是狼,可該組織重要首領曹破延卻並不是突厥人,這是其一。

其二,對狼衛混入商隊的說法,實際突厥、回紇這些部族很少經商,雖然流行胡商這一泛稱,各部族應該都有商人,可當時胡商畢竟以波斯人和昭武九姓的部分人為主。以康氏為首,另有石、安、史、米、曹、何等,其實姓氏也好,部落也罷,他們也並不止九個部族。

國內以榮新江先生等習慣用國外說法稱呼九姓為粟特人,粟特也並不是一個標準稱呼,只是一種淵源上的泛稱。真正的粟特嚴格來說是在魏晉南北朝,唐代還有沒有粟特是有爭議的,九姓研究從20世紀初有現代史學以後,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國內外研究說法很多。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即便昭武九部有經商傳統,但多數人還是推崇武勇,如有劃時代影響的安祿山、史思明等眾多番兵番將,自然也就包括《長安十二時辰》的反派曹破延,明顯他是九部的曹國人。這才可能混在商隊中,正如安祿山年輕時當過牙郎,類似今天做邊貿的中介經紀人。那麼,該劇尷尬的就是,從曹破延的人混入商隊潛進長安這一計劃說,作為昭武九部還是符合唐朝歷史文化背景的;但從狼衛與突厥設定的關係,又是不尊重當時民俗文化的,把昭武九部和突厥誤認為是一個群體。

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行走在絲路進行貿易,是今天對古代商貿活動通過一些表述產生浪漫化的想象。

在古代分區域、分階段絲路貿易都被一些人壟斷,外人想要插手是很困難的。一方面,邊關市場是管理嚴格的,商人進行了限定,就像入貢者主要就是參與貿易,每一次數量是有限定的,偶爾會有人數超員情況,但多出的人也是被安置的;而內地商人要自主買賣在古代並不容易,尤其唐朝,至少制度層面對出境是十分嚴格;其次,越大宗交易越有壟斷性質,從古至今都一樣。在外族也如此,商人這一行業也有一定排他性,尤其利益巨大的絲路貿易。

如宋末的西北塞外發生過一個著名的商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也是中亞地區的花喇子模強大(比唐朝昭武九部更靠西,今土庫曼斯坦大部與烏茲別克斯坦西部鹹海附近,鹹海歷史上就叫花喇子模海。從部族上屬波斯和突厥混合後裔,所以花喇子模有經商傳統又以武力著稱),他們不服崛起的蒙古,懷疑假冒草原商隊,在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奇母肯特)劫奪財物不說,還殺了商隊400多人,引來成吉思汗的征伐。

這一事件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商貿活動只是雙方表面的藉口,主要原因是蒙古消滅西遼以後,想要繼續向西拓展。就事論事來說,花喇子模在一百多年來一直是絲路貿易壟斷者,哪怕之前塞爾柱為宗主還是契丹西遼為宗主時,花喇子模都在天山一線佔據貿易優勢,他們為兩個宗主代管交稅,最後花喇子模憑藉經濟實力崛起,反超西遼。成吉思汗派出一支四五百人的大型商隊進入絲路,兩三百年來,蒙古缺少在天山沿途的貿易傳統和資質,就這一點,足以讓花喇子模覺得利益受到巨大侵害。

再如清朝中期的浩罕人(今屬於烏茲別克東部,歷史上也佔據吉爾吉斯一部分)也壟斷天山南北絲路,百多年裡也迅速崛起,一如花喇子模翻版,後來借英俄扶持還一度進犯西北。他們不僅在清朝河西走廊壟斷買賣,塞外在新疆、中亞各集市也包攬代理經營。從乾隆中期起,官府就把絲綢之路貿易交給浩罕人打理,他們成了絲路商人的總代表,為後來埋下嚴重隱患,可見中亞問題專家潘志平先生的相關研究。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主人公之一張小敬,劇中姚汝能後來寫《安祿山事蹟》,全書上中下卷,裡面對張小敬梟首楊國忠有描述,說他是“騎士”,沒有具體寫他從軍經歷,當然談不上什麼不良帥。

實際上,姚汝能的真實性不比張小敬強多少。除了《安祿山事蹟》題寫他是華陰縣尉外,再無任何事蹟;這一點很像與白居易一起合作留下《長恨歌傳》的陳鴻,寫下這篇小說後他就從歷史上神祕消失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古典文化氣質是一種“包裝”,這種手段就是導演充實娛樂提煉的時尚元素,原本就不用承載過多厚重,劇中反映的真實只是片面的,有很多內容都並不真實。

首先,靖安司職責加入現代化情報部門的設定,什麼大案牘術呈現,模仿大數據的功能,包括在望樓上進行信號聯絡。用沙盤加人偶模擬電腦顯示屏和監控,統統強行植入現代化元素,唐朝官軍使用弓弩同現代手槍的姿勢,這種古怪的“古風”,和該劇動作場景“現代氣質”本質是一樣的,冠以“好看”的噱頭。

靖安司並沒有確鑿記載,唐代負責京師治安,在大的方面是京兆府(因為管轄不止長安一座城市,還有周圍新豐、藍田、武功、盩厔、三原等二十多個縣),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長安每個城坊都是封閉式,早晚定期關閉坊門,有牌樓負責觀望治安。有一些評論還認為望樓是虛構,但唐代坊門前,的確有觀察治安的門樓,而城坊的圍牆也並不高,像今天北方很多遺留明清的土牆也並不高。明清的牌坊其實就在門樓基礎上演變來,只不過已經沒有實際資料參考,不是劇中模樣而已。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其次,唐朝多元文化在劇中只是裝潢點綴,實際展示非常有限,還不乏錯誤。

劇中葛老大談何家村埋寶,用一兩個外國演員,說一口蹩腳中文,象徵性讓觀眾通過西市見識唐朝瑰麗的多元文化。

第一集開始展示西市開市。門外擠滿不同服飾的各路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提醒觀眾當時長安各族商旅雲集,有多少多元文化的表達?是涉及“柘枝舞”,河滿子還是霓裳羽衣曲?是展示天竺三大士還是出現了葉法善、羅公遠?是還原了大秦寺、火祆經還是摩尼教?唐代多元文化僅停留在西市的浮光掠影,以及劇中各奔人物的衣食住行,如愛嚼薄荷葉?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原著有一段引子,李必聽從上司建議,讓崔六郎潛入突厥商隊偵查狼衛情報,結果招致狼衛混入長安製造危機。劇集為了製造緊張氣氛,崔六郎開頭已經失敗被殺,狼衛混入長安。一方面得到消息可能潛伏在某地,靖安司帶人去搜捕,另一方面李必逼張小敬與其合作,認為張小敬有塞外經歷,熟悉部族習慣,所以感覺他合適這一任務。

這裡對狼衛的想象顯然基於突厥的文化圖騰是狼,可該組織重要首領曹破延卻並不是突厥人,這是其一。

其二,對狼衛混入商隊的說法,實際突厥、回紇這些部族很少經商,雖然流行胡商這一泛稱,各部族應該都有商人,可當時胡商畢竟以波斯人和昭武九姓的部分人為主。以康氏為首,另有石、安、史、米、曹、何等,其實姓氏也好,部落也罷,他們也並不止九個部族。

國內以榮新江先生等習慣用國外說法稱呼九姓為粟特人,粟特也並不是一個標準稱呼,只是一種淵源上的泛稱。真正的粟特嚴格來說是在魏晉南北朝,唐代還有沒有粟特是有爭議的,九姓研究從20世紀初有現代史學以後,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國內外研究說法很多。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即便昭武九部有經商傳統,但多數人還是推崇武勇,如有劃時代影響的安祿山、史思明等眾多番兵番將,自然也就包括《長安十二時辰》的反派曹破延,明顯他是九部的曹國人。這才可能混在商隊中,正如安祿山年輕時當過牙郎,類似今天做邊貿的中介經紀人。那麼,該劇尷尬的就是,從曹破延的人混入商隊潛進長安這一計劃說,作為昭武九部還是符合唐朝歷史文化背景的;但從狼衛與突厥設定的關係,又是不尊重當時民俗文化的,把昭武九部和突厥誤認為是一個群體。

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行走在絲路進行貿易,是今天對古代商貿活動通過一些表述產生浪漫化的想象。

在古代分區域、分階段絲路貿易都被一些人壟斷,外人想要插手是很困難的。一方面,邊關市場是管理嚴格的,商人進行了限定,就像入貢者主要就是參與貿易,每一次數量是有限定的,偶爾會有人數超員情況,但多出的人也是被安置的;而內地商人要自主買賣在古代並不容易,尤其唐朝,至少制度層面對出境是十分嚴格;其次,越大宗交易越有壟斷性質,從古至今都一樣。在外族也如此,商人這一行業也有一定排他性,尤其利益巨大的絲路貿易。

如宋末的西北塞外發生過一個著名的商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也是中亞地區的花喇子模強大(比唐朝昭武九部更靠西,今土庫曼斯坦大部與烏茲別克斯坦西部鹹海附近,鹹海歷史上就叫花喇子模海。從部族上屬波斯和突厥混合後裔,所以花喇子模有經商傳統又以武力著稱),他們不服崛起的蒙古,懷疑假冒草原商隊,在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奇母肯特)劫奪財物不說,還殺了商隊400多人,引來成吉思汗的征伐。

這一事件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商貿活動只是雙方表面的藉口,主要原因是蒙古消滅西遼以後,想要繼續向西拓展。就事論事來說,花喇子模在一百多年來一直是絲路貿易壟斷者,哪怕之前塞爾柱為宗主還是契丹西遼為宗主時,花喇子模都在天山一線佔據貿易優勢,他們為兩個宗主代管交稅,最後花喇子模憑藉經濟實力崛起,反超西遼。成吉思汗派出一支四五百人的大型商隊進入絲路,兩三百年來,蒙古缺少在天山沿途的貿易傳統和資質,就這一點,足以讓花喇子模覺得利益受到巨大侵害。

再如清朝中期的浩罕人(今屬於烏茲別克東部,歷史上也佔據吉爾吉斯一部分)也壟斷天山南北絲路,百多年裡也迅速崛起,一如花喇子模翻版,後來借英俄扶持還一度進犯西北。他們不僅在清朝河西走廊壟斷買賣,塞外在新疆、中亞各集市也包攬代理經營。從乾隆中期起,官府就把絲綢之路貿易交給浩罕人打理,他們成了絲路商人的總代表,為後來埋下嚴重隱患,可見中亞問題專家潘志平先生的相關研究。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還原西市貿易看就僅僅是歷史表象,劇中提及開市在巳時,實際唐朝的東、西兩市每日要午時開市,也沒有經營十二時辰。每次擊鼓300下開市,到傍晚太陽下山時,擊鉦300下閉市。唯一特殊就是上元節,因為晚間是元宵節觀燈,沒有宵禁。

劇中一些鏡頭掃過特效還原的城坊,實際長安只是西城,以隋朝新建的大興城為主體。而東面歸萬年縣,是另外一半,以中路朱雀大街為界,要兩縣一起才是108坊。而靖安司在歷史上並不靠譜,唐朝維繫京師主要是金吾衛禁軍,在每個城坊駐紮幾十人或上百人。

實際上治理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京兆府則負責周圍新豐、藍田、三原等二十來個縣。正如張小敬之所以被關押進牢獄,就是殺了萬年縣的長官。

第三,從主題來說也十分虛幻,與歷史真實缺乏聯繫。

《長安十二時辰》通過狼衛事件想要寓意即將到來的轉折和中衰,但狼衛危機並也沒有真正觸動當時唐朝危機的本質。如對狼衛性質的失誤,劇中主要反派人物曹破延這一名字已經說明屬於自昭武九部,曹氏、安氏、史氏都是昭武九姓中最具代表性的,他們是唐朝佔據西域以後,遷移了大量九部百姓到內地,從河西走廊到河套地區再到華北,到處分部聚居,安祿山和史思明正是這一批昭武九部的後裔,大部分都在唐朝從軍,所以湧現有很多番兵番將,狼衛事件本身隱藏著天寶時期的安全隱患。

故事主線也僅僅是李必、張小敬破解狼衛危機,劇情硬核並不見玄宗的真正危機,僅在烘托一種氛圍,畢竟一天十二時辰,無法演出更多的事實。就像經典的《殺人回憶》,觀眾都看不到那個具體的“凶手”,但一直籠罩在壓抑氛圍和驚恐危機中。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他自《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之後又一部作品被改編,故事講述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這天,熱鬧繁華的長安充滿節日氣息,結果面臨空前的破壞,主人公李必和張小敬負責解除危機,被網友戲稱為“長安版24小時”。

據說原本拍攝完成的版本是60集,如今一再拖延,最後定檔的是48集。導演曹盾在一些宣傳中稱,他們原本就準備了兩版,還說本來就更加滿意這48集的版本,似乎暗示該劇並沒有遇到什麼審查刪減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如今播出以後,劇中場景、服飾被廣泛讚譽迴歸唐代美學。人物都以唐代壁畫作造型參考,像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唐軍甲冑和佩刀,李必服飾的道士冠冕形象,即便有一些批評聲音,偶爾認為易烊千璽比較“輕飄”的臺詞功底,或者劇情節奏有些失衡。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營造一個充滿質感的唐朝氛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改名?那麼,該劇究竟是否當真還原了真實的“唐朝”?

導演曹盾認為要拍出長安的某種“時尚”氣息,“人物活在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中,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感紮實了,所有情節才紮實。”對於許多觀眾都看出向美劇《24小時》借鑑,甚至作者馬伯庸都承認這一點,曹盾卻堅持認為《長安》一劇是完全獨特的唐朝故事,是屬於中華文化獨有的東西,刻意把文化傳統解讀成當今影視圈的“時尚”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能夠非常細膩臨摹古代文化氣質,本身卻是一出現代偵破劇,甚至都不是“神探狄仁傑”一類古代公案色彩的劇。該劇充滿現代眼光、現代主題,完全現代欣賞方式的題材內容,和導演口口聲聲歷史質感與中華文化沒有多少關係。原作者把故事“移植”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和一班真實人物、虛構人物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主人公之一張小敬,劇中姚汝能後來寫《安祿山事蹟》,全書上中下卷,裡面對張小敬梟首楊國忠有描述,說他是“騎士”,沒有具體寫他從軍經歷,當然談不上什麼不良帥。

實際上,姚汝能的真實性不比張小敬強多少。除了《安祿山事蹟》題寫他是華陰縣尉外,再無任何事蹟;這一點很像與白居易一起合作留下《長恨歌傳》的陳鴻,寫下這篇小說後他就從歷史上神祕消失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古典文化氣質是一種“包裝”,這種手段就是導演充實娛樂提煉的時尚元素,原本就不用承載過多厚重,劇中反映的真實只是片面的,有很多內容都並不真實。

首先,靖安司職責加入現代化情報部門的設定,什麼大案牘術呈現,模仿大數據的功能,包括在望樓上進行信號聯絡。用沙盤加人偶模擬電腦顯示屏和監控,統統強行植入現代化元素,唐朝官軍使用弓弩同現代手槍的姿勢,這種古怪的“古風”,和該劇動作場景“現代氣質”本質是一樣的,冠以“好看”的噱頭。

靖安司並沒有確鑿記載,唐代負責京師治安,在大的方面是京兆府(因為管轄不止長安一座城市,還有周圍新豐、藍田、武功、盩厔、三原等二十多個縣),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長安每個城坊都是封閉式,早晚定期關閉坊門,有牌樓負責觀望治安。有一些評論還認為望樓是虛構,但唐代坊門前,的確有觀察治安的門樓,而城坊的圍牆也並不高,像今天北方很多遺留明清的土牆也並不高。明清的牌坊其實就在門樓基礎上演變來,只不過已經沒有實際資料參考,不是劇中模樣而已。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其次,唐朝多元文化在劇中只是裝潢點綴,實際展示非常有限,還不乏錯誤。

劇中葛老大談何家村埋寶,用一兩個外國演員,說一口蹩腳中文,象徵性讓觀眾通過西市見識唐朝瑰麗的多元文化。

第一集開始展示西市開市。門外擠滿不同服飾的各路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提醒觀眾當時長安各族商旅雲集,有多少多元文化的表達?是涉及“柘枝舞”,河滿子還是霓裳羽衣曲?是展示天竺三大士還是出現了葉法善、羅公遠?是還原了大秦寺、火祆經還是摩尼教?唐代多元文化僅停留在西市的浮光掠影,以及劇中各奔人物的衣食住行,如愛嚼薄荷葉?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原著有一段引子,李必聽從上司建議,讓崔六郎潛入突厥商隊偵查狼衛情報,結果招致狼衛混入長安製造危機。劇集為了製造緊張氣氛,崔六郎開頭已經失敗被殺,狼衛混入長安。一方面得到消息可能潛伏在某地,靖安司帶人去搜捕,另一方面李必逼張小敬與其合作,認為張小敬有塞外經歷,熟悉部族習慣,所以感覺他合適這一任務。

這裡對狼衛的想象顯然基於突厥的文化圖騰是狼,可該組織重要首領曹破延卻並不是突厥人,這是其一。

其二,對狼衛混入商隊的說法,實際突厥、回紇這些部族很少經商,雖然流行胡商這一泛稱,各部族應該都有商人,可當時胡商畢竟以波斯人和昭武九姓的部分人為主。以康氏為首,另有石、安、史、米、曹、何等,其實姓氏也好,部落也罷,他們也並不止九個部族。

國內以榮新江先生等習慣用國外說法稱呼九姓為粟特人,粟特也並不是一個標準稱呼,只是一種淵源上的泛稱。真正的粟特嚴格來說是在魏晉南北朝,唐代還有沒有粟特是有爭議的,九姓研究從20世紀初有現代史學以後,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國內外研究說法很多。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即便昭武九部有經商傳統,但多數人還是推崇武勇,如有劃時代影響的安祿山、史思明等眾多番兵番將,自然也就包括《長安十二時辰》的反派曹破延,明顯他是九部的曹國人。這才可能混在商隊中,正如安祿山年輕時當過牙郎,類似今天做邊貿的中介經紀人。那麼,該劇尷尬的就是,從曹破延的人混入商隊潛進長安這一計劃說,作為昭武九部還是符合唐朝歷史文化背景的;但從狼衛與突厥設定的關係,又是不尊重當時民俗文化的,把昭武九部和突厥誤認為是一個群體。

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行走在絲路進行貿易,是今天對古代商貿活動通過一些表述產生浪漫化的想象。

在古代分區域、分階段絲路貿易都被一些人壟斷,外人想要插手是很困難的。一方面,邊關市場是管理嚴格的,商人進行了限定,就像入貢者主要就是參與貿易,每一次數量是有限定的,偶爾會有人數超員情況,但多出的人也是被安置的;而內地商人要自主買賣在古代並不容易,尤其唐朝,至少制度層面對出境是十分嚴格;其次,越大宗交易越有壟斷性質,從古至今都一樣。在外族也如此,商人這一行業也有一定排他性,尤其利益巨大的絲路貿易。

如宋末的西北塞外發生過一個著名的商隊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也是中亞地區的花喇子模強大(比唐朝昭武九部更靠西,今土庫曼斯坦大部與烏茲別克斯坦西部鹹海附近,鹹海歷史上就叫花喇子模海。從部族上屬波斯和突厥混合後裔,所以花喇子模有經商傳統又以武力著稱),他們不服崛起的蒙古,懷疑假冒草原商隊,在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奇母肯特)劫奪財物不說,還殺了商隊400多人,引來成吉思汗的征伐。

這一事件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商貿活動只是雙方表面的藉口,主要原因是蒙古消滅西遼以後,想要繼續向西拓展。就事論事來說,花喇子模在一百多年來一直是絲路貿易壟斷者,哪怕之前塞爾柱為宗主還是契丹西遼為宗主時,花喇子模都在天山一線佔據貿易優勢,他們為兩個宗主代管交稅,最後花喇子模憑藉經濟實力崛起,反超西遼。成吉思汗派出一支四五百人的大型商隊進入絲路,兩三百年來,蒙古缺少在天山沿途的貿易傳統和資質,就這一點,足以讓花喇子模覺得利益受到巨大侵害。

再如清朝中期的浩罕人(今屬於烏茲別克東部,歷史上也佔據吉爾吉斯一部分)也壟斷天山南北絲路,百多年裡也迅速崛起,一如花喇子模翻版,後來借英俄扶持還一度進犯西北。他們不僅在清朝河西走廊壟斷買賣,塞外在新疆、中亞各集市也包攬代理經營。從乾隆中期起,官府就把絲綢之路貿易交給浩罕人打理,他們成了絲路商人的總代表,為後來埋下嚴重隱患,可見中亞問題專家潘志平先生的相關研究。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還原西市貿易看就僅僅是歷史表象,劇中提及開市在巳時,實際唐朝的東、西兩市每日要午時開市,也沒有經營十二時辰。每次擊鼓300下開市,到傍晚太陽下山時,擊鉦300下閉市。唯一特殊就是上元節,因為晚間是元宵節觀燈,沒有宵禁。

劇中一些鏡頭掃過特效還原的城坊,實際長安只是西城,以隋朝新建的大興城為主體。而東面歸萬年縣,是另外一半,以中路朱雀大街為界,要兩縣一起才是108坊。而靖安司在歷史上並不靠譜,唐朝維繫京師主要是金吾衛禁軍,在每個城坊駐紮幾十人或上百人。

實際上治理西城是長安縣,東城是萬年縣,京兆府則負責周圍新豐、藍田、三原等二十來個縣。正如張小敬之所以被關押進牢獄,就是殺了萬年縣的長官。

第三,從主題來說也十分虛幻,與歷史真實缺乏聯繫。

《長安十二時辰》通過狼衛事件想要寓意即將到來的轉折和中衰,但狼衛危機並也沒有真正觸動當時唐朝危機的本質。如對狼衛性質的失誤,劇中主要反派人物曹破延這一名字已經說明屬於自昭武九部,曹氏、安氏、史氏都是昭武九姓中最具代表性的,他們是唐朝佔據西域以後,遷移了大量九部百姓到內地,從河西走廊到河套地區再到華北,到處分部聚居,安祿山和史思明正是這一批昭武九部的後裔,大部分都在唐朝從軍,所以湧現有很多番兵番將,狼衛事件本身隱藏著天寶時期的安全隱患。

故事主線也僅僅是李必、張小敬破解狼衛危機,劇情硬核並不見玄宗的真正危機,僅在烘托一種氛圍,畢竟一天十二時辰,無法演出更多的事實。就像經典的《殺人回憶》,觀眾都看不到那個具體的“凶手”,但一直籠罩在壓抑氛圍和驚恐危機中。

《長安十二時辰》:夢迴唐朝的歷史還原到底有幾分真實

總體而言,可以明顯感受到《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的巧妙,也的確用心製作。但對於觀眾的瘋狂點贊,直指體現了古風古韻,除了“化服道”用心涉及一些皮相之外,並不清楚到底這一個關於危機的故事究竟表達了“唐朝歷史的何種危機”?

更不用提對唐朝歷史具有什麼看法和表達?我們說美劇《24小時》也是一個娛樂劇集,對美國一向被譽為“國際警察”而言,這種反恐從來都有現實的警醒意義。

我們的《長安十二時辰》對歷史認識故意含糊其詞, 當然,可以說該劇旨在懸疑探案,能夠做到還原歷史也值得肯定。既然重心並不在凸顯歷史,不具備多少現實問題的參照。這種情形下,該劇強調多麼有歷史氛圍啊,歷史質感啊,還原了大唐文化啊,究竟歷史氛圍對這部劇“意義何在”?實在就顯得很讓人“費解”,甚至自相矛盾。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導演曹盾說這種精雕細琢的“古風”,是拿到影視圈充當“時尚”的一種潮流範兒,歷史成了營銷出來的“消費品”。

當前種種原因,導致影視作品的歷史古裝題材存在很大艱難,《長安十二時辰》等一些劇能夠提升嚴謹製作水準是難得的用心。但如果想憑藉投機心理做一些技術包裝,對於整個行業後面的良性化發展不見得有多少好處。

距離復刻唐代歷史的真實性,還原長安的盛況,《長安十二時辰》實際上還僅是一部分真實,有些還完全不真實。雖然可以存在一些瑕疵紕漏,當前的宣傳口吻卻顯得並不適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