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14至1915年間,最後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拍攝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雖然是最後一個來的但是收穫數量依舊巨大。

敦煌珍寶的被盜和遺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慘痛的代價。對於現僅有的珍寶,同樣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壞。石窟遺址及其文物受損所產生的原因一個是環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工程地質有關,另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氣象環境也有著密切關係;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所造成的。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14至1915年間,最後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拍攝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雖然是最後一個來的但是收穫數量依舊巨大。

敦煌珍寶的被盜和遺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慘痛的代價。對於現僅有的珍寶,同樣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壞。石窟遺址及其文物受損所產生的原因一個是環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工程地質有關,另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氣象環境也有著密切關係;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所造成的。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巖體屬於鈣泥質接觸式膠結礫岩, 由於巖體整體較為鬆散、孔隙率大, 容易風蝕、風化,從而導致崖面上部被風蝕、雨水沖刷後,斜坡上形成一層沙、碎石,且多危巖易坍塌,所以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破壞十分嚴重。80 年代對西千佛洞的加固,對防止巖體坍塌起了很好的加固保護效果。

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使壁畫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病害。例如壁畫顏料的變色褪色;壁畫顏料層的起甲和裂縫;顏料層黴變、汙染等等。60 年代末,選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為修復敦煌壁畫的原材料,其中陸續修復的壁畫多打3000平方餘米。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14至1915年間,最後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拍攝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雖然是最後一個來的但是收穫數量依舊巨大。

敦煌珍寶的被盜和遺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慘痛的代價。對於現僅有的珍寶,同樣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壞。石窟遺址及其文物受損所產生的原因一個是環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工程地質有關,另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氣象環境也有著密切關係;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所造成的。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巖體屬於鈣泥質接觸式膠結礫岩, 由於巖體整體較為鬆散、孔隙率大, 容易風蝕、風化,從而導致崖面上部被風蝕、雨水沖刷後,斜坡上形成一層沙、碎石,且多危巖易坍塌,所以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破壞十分嚴重。80 年代對西千佛洞的加固,對防止巖體坍塌起了很好的加固保護效果。

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使壁畫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病害。例如壁畫顏料的變色褪色;壁畫顏料層的起甲和裂縫;顏料層黴變、汙染等等。60 年代末,選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為修復敦煌壁畫的原材料,其中陸續修復的壁畫多打3000平方餘米。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壁畫的巔峰時期

唐朝時期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它與盛唐的背景同時也是息息相關的。在文人的筆下有不少的描述,例如

杜甫的《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14至1915年間,最後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拍攝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雖然是最後一個來的但是收穫數量依舊巨大。

敦煌珍寶的被盜和遺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慘痛的代價。對於現僅有的珍寶,同樣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壞。石窟遺址及其文物受損所產生的原因一個是環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工程地質有關,另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氣象環境也有著密切關係;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所造成的。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巖體屬於鈣泥質接觸式膠結礫岩, 由於巖體整體較為鬆散、孔隙率大, 容易風蝕、風化,從而導致崖面上部被風蝕、雨水沖刷後,斜坡上形成一層沙、碎石,且多危巖易坍塌,所以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破壞十分嚴重。80 年代對西千佛洞的加固,對防止巖體坍塌起了很好的加固保護效果。

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使壁畫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病害。例如壁畫顏料的變色褪色;壁畫顏料層的起甲和裂縫;顏料層黴變、汙染等等。60 年代末,選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為修復敦煌壁畫的原材料,其中陸續修復的壁畫多打3000平方餘米。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壁畫的巔峰時期

唐朝時期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它與盛唐的背景同時也是息息相關的。在文人的筆下有不少的描述,例如

杜甫的《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將唐朝進入開元盛世時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小城市中萬家人口的磅礴景象展示於眼前。一方面,唐朝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統治者政治清明、任用賢能,很大程度上讓唐朝的局面進入國盛民富,民風淳厚秩序井然的新階段。人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天下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

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的經濟從根本上依賴於經濟結構,在唐朝以後經濟關係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耕作技術的不斷完善,小農經濟的發展,促使手工業、農業、商業空前繁榮,"三業"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時期。糧倉裡的糧食儲備充足,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只有絡繹不絕往來的商賈和車輛。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14至1915年間,最後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拍攝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雖然是最後一個來的但是收穫數量依舊巨大。

敦煌珍寶的被盜和遺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慘痛的代價。對於現僅有的珍寶,同樣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壞。石窟遺址及其文物受損所產生的原因一個是環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工程地質有關,另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氣象環境也有著密切關係;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所造成的。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巖體屬於鈣泥質接觸式膠結礫岩, 由於巖體整體較為鬆散、孔隙率大, 容易風蝕、風化,從而導致崖面上部被風蝕、雨水沖刷後,斜坡上形成一層沙、碎石,且多危巖易坍塌,所以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破壞十分嚴重。80 年代對西千佛洞的加固,對防止巖體坍塌起了很好的加固保護效果。

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使壁畫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病害。例如壁畫顏料的變色褪色;壁畫顏料層的起甲和裂縫;顏料層黴變、汙染等等。60 年代末,選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為修復敦煌壁畫的原材料,其中陸續修復的壁畫多打3000平方餘米。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壁畫的巔峰時期

唐朝時期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它與盛唐的背景同時也是息息相關的。在文人的筆下有不少的描述,例如

杜甫的《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將唐朝進入開元盛世時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小城市中萬家人口的磅礴景象展示於眼前。一方面,唐朝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統治者政治清明、任用賢能,很大程度上讓唐朝的局面進入國盛民富,民風淳厚秩序井然的新階段。人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天下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

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的經濟從根本上依賴於經濟結構,在唐朝以後經濟關係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耕作技術的不斷完善,小農經濟的發展,促使手工業、農業、商業空前繁榮,"三業"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時期。糧倉裡的糧食儲備充足,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只有絡繹不絕往來的商賈和車輛。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亂之前,民族關係實行的是和解政策,唐朝的邊疆體系開始走向世界開放。促成了路上絲綢之路的崛起,推動了周邊國家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在《唐六典》有相關資料的記載,來大唐朝貢的國家就有70多個,周邊政治體系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和文化資源。隨著路上絲綢之路與邊境國家的往來,從西安往西沿河西走廊向西的絲綢之路沿線,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最繁榮昌盛、商業貿易最發達、最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區。荷西走廊也是中原農耕文化、遊牧文化、西域文化融合交流的地方。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14至1915年間,最後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拍攝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雖然是最後一個來的但是收穫數量依舊巨大。

敦煌珍寶的被盜和遺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慘痛的代價。對於現僅有的珍寶,同樣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壞。石窟遺址及其文物受損所產生的原因一個是環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工程地質有關,另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氣象環境也有著密切關係;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所造成的。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巖體屬於鈣泥質接觸式膠結礫岩, 由於巖體整體較為鬆散、孔隙率大, 容易風蝕、風化,從而導致崖面上部被風蝕、雨水沖刷後,斜坡上形成一層沙、碎石,且多危巖易坍塌,所以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破壞十分嚴重。80 年代對西千佛洞的加固,對防止巖體坍塌起了很好的加固保護效果。

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使壁畫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病害。例如壁畫顏料的變色褪色;壁畫顏料層的起甲和裂縫;顏料層黴變、汙染等等。60 年代末,選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為修復敦煌壁畫的原材料,其中陸續修復的壁畫多打3000平方餘米。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壁畫的巔峰時期

唐朝時期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它與盛唐的背景同時也是息息相關的。在文人的筆下有不少的描述,例如

杜甫的《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將唐朝進入開元盛世時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小城市中萬家人口的磅礴景象展示於眼前。一方面,唐朝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統治者政治清明、任用賢能,很大程度上讓唐朝的局面進入國盛民富,民風淳厚秩序井然的新階段。人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天下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

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的經濟從根本上依賴於經濟結構,在唐朝以後經濟關係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耕作技術的不斷完善,小農經濟的發展,促使手工業、農業、商業空前繁榮,"三業"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時期。糧倉裡的糧食儲備充足,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只有絡繹不絕往來的商賈和車輛。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亂之前,民族關係實行的是和解政策,唐朝的邊疆體系開始走向世界開放。促成了路上絲綢之路的崛起,推動了周邊國家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在《唐六典》有相關資料的記載,來大唐朝貢的國家就有70多個,周邊政治體系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和文化資源。隨著路上絲綢之路與邊境國家的往來,從西安往西沿河西走廊向西的絲綢之路沿線,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最繁榮昌盛、商業貿易最發達、最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區。荷西走廊也是中原農耕文化、遊牧文化、西域文化融合交流的地方。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正是因為如此,壁畫上的元素也受到了唐朝歷史的很大影響,例如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遊歷印度、西域的遊歷見聞,詳細的記載了有關於佛教的故事。而在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飛仙壁畫,飛仙是與的複合體。神話傳說中二人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對恩愛的夫妻。早期壁畫的飛天,筆法簡單樸實的對繁瑣的生活進行描繪。而到了唐代時期的飛天以及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心態制式、色彩運用都上升到了最高境界。表現的主題從佛傳神話逐漸與平凡生活相融合。

"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最近火遍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近年的來的良心劇之一了。它由史大師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敦煌的壁畫,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服飾、妝容等等,劇中大量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電視劇打造成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與調色質感讓人歎服。

國產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主要講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機,神童李必攜手死囚張小敬拯救長安。劇中,張小敬和長安兩個人物的浮沉與成長,映襯當代的芸芸眾生。這部劇精良在哪兒呢?

演員陣容強大

該劇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不僅有眾多的老戲骨,例如雷佳音、週一圍、吳曉亮等等,還有當紅小鮮肉易烊千璽,這部劇是在易烊千璽考上中戲前2年拍的,可以說是有很大的挑戰,在劇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劇組自拍

歷史還原度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大程度上還原歷史上的禮儀,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煙火氣背後尋找專屬中華的文化氣息。例如在劇中的叉手禮,屬於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流行於唐、五代、遼等時期。

在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相關記載: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胸二三寸許,方為叉手禮也。"

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屬於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表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在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多次出現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服化道考究

該劇在妝容和服裝上也有不少的細節,從主演到群演,主鏡頭到次鏡頭,只要是有人物出現的時候,在妝容和服裝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妝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五點、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脣脂面積都比嘴脣小。其中相對陌生的面靨屬於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花鈿屬於唐朝女子會在眉心、與嘴角畫動物、植物,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在《雜五行書》的"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額上,成五出花,"和《木蘭辭》中的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都有相關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網絡劇中女性妝容

服飾上借鑑了敦煌壁畫的冠服之秀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銀彩繡為飾,服飾色彩與各國服飾精華,融會貫通。初唐色彩溫柔諧和, 盛唐色彩鮮豔濃郁,一般為紅、淺紅、淡赭等。

《長安十二時辰》與敦煌壁畫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細節上處理源於敦煌壁畫,無論是對於唐朝服飾妝容的解析還是色調上的搭配。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主要以描寫、活動、關係為主,將人們善良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敦煌壁畫的表達手法和內容形式多數源於生活,表達了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而這部劇裡很多的考究都源自於敦煌的壁畫,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細節和還原根據。然而,現存的敦煌壁畫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大的損失,近代以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的賣國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盜取。

敦煌壁畫前世今生

19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由於缺乏原材料和資本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面積掠奪和佔領落後國家。因為清政府的落後腐敗,導致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東部地區領土的狂潮。但這並不能滿足瘋狂的侵略者對西北地區的進攻,遠在東部地區和處於剝削中的中國人民,還不知道乾旱的沙漠地區深處以及殘破的洞窟中,埋藏著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國大量文物丟失和搶奪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為賣國賊王道士與列強之間的交易: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7年6月21日,第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斯坦因。起初對於斯坦因的花言巧語,王道士還存在疑慮和害怕,沒有與其進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裝自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後,愚昧虔誠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結。並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絕對嚴守祕密的保證,前前後後換取了整整24箱寫本,以及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在1909年1月順利抵達倫敦,收藏於英國博物館。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09年2月25日,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兩銀子和王道士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拿走的經文多數屬於極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從藏經洞劫得的大批文獻安全運抵巴黎,收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與此同時,北京眾多著名學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和抄錄,發掘珍貴的寫本丟失,立刻上書清朝學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點之前,就已經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對其並不上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沿途又遺失了不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1914至1915年間,最後一個來敦煌盜寶的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拍攝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雖然是最後一個來的但是收穫數量依舊巨大。

敦煌珍寶的被盜和遺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慘痛的代價。對於現僅有的珍寶,同樣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壞。石窟遺址及其文物受損所產生的原因一個是環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工程地質有關,另一方面與石窟遺址的氣象環境也有著密切關係;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所造成的。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巖體屬於鈣泥質接觸式膠結礫岩, 由於巖體整體較為鬆散、孔隙率大, 容易風蝕、風化,從而導致崖面上部被風蝕、雨水沖刷後,斜坡上形成一層沙、碎石,且多危巖易坍塌,所以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破壞十分嚴重。80 年代對西千佛洞的加固,對防止巖體坍塌起了很好的加固保護效果。

壁畫的製作材料及結構,壁面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及水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使壁畫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病害。例如壁畫顏料的變色褪色;壁畫顏料層的起甲和裂縫;顏料層黴變、汙染等等。60 年代末,選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為修復敦煌壁畫的原材料,其中陸續修復的壁畫多打3000平方餘米。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莫高窟

敦煌壁畫的巔峰時期

唐朝時期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它與盛唐的背景同時也是息息相關的。在文人的筆下有不少的描述,例如

杜甫的《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將唐朝進入開元盛世時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小城市中萬家人口的磅礴景象展示於眼前。一方面,唐朝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統治者政治清明、任用賢能,很大程度上讓唐朝的局面進入國盛民富,民風淳厚秩序井然的新階段。人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天下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

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的經濟從根本上依賴於經濟結構,在唐朝以後經濟關係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耕作技術的不斷完善,小農經濟的發展,促使手工業、農業、商業空前繁榮,"三業"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時期。糧倉裡的糧食儲備充足,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只有絡繹不絕往來的商賈和車輛。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亂之前,民族關係實行的是和解政策,唐朝的邊疆體系開始走向世界開放。促成了路上絲綢之路的崛起,推動了周邊國家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在《唐六典》有相關資料的記載,來大唐朝貢的國家就有70多個,周邊政治體系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和文化資源。隨著路上絲綢之路與邊境國家的往來,從西安往西沿河西走廊向西的絲綢之路沿線,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最繁榮昌盛、商業貿易最發達、最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區。荷西走廊也是中原農耕文化、遊牧文化、西域文化融合交流的地方。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正是因為如此,壁畫上的元素也受到了唐朝歷史的很大影響,例如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遊歷印度、西域的遊歷見聞,詳細的記載了有關於佛教的故事。而在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飛仙壁畫,飛仙是與的複合體。神話傳說中二人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對恩愛的夫妻。早期壁畫的飛天,筆法簡單樸實的對繁瑣的生活進行描繪。而到了唐代時期的飛天以及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心態制式、色彩運用都上升到了最高境界。表現的主題從佛傳神話逐漸與平凡生活相融合。

《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設計來源——敦煌壁畫

飛天神女

李白雲: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最能表達其意。多種多樣的飛仙,有的婀娜多姿,手託花盤,漂游於雲;有的腳踏祥雲,身輕如燕,徐徐降落;有的沉魚落雁,出塵脫俗,舞動身姿。”

敦煌壁畫中的精品不勝枚舉,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壁畫裡的藝術瑰寶。

今天關於敦煌壁畫的發文就到這裡。看劇,瞭解歷史藝術,玩收藏。感謝藏友對老楊的支持,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