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有矛就要有盾,隨著武器殺傷性的提升。防具也在日益發展變化,可是中國盔甲的發展進程卻是曲折的,在三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夠製作工藝複雜的鎖子甲,在隋唐研發出了代表中國盔甲最高水平的明光鎧,但是到了明清時期裝備部隊的卻成了棉甲,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對於軍隊來說,衡量盔甲好壞的不僅僅是從防護性能,還要從製造成本,機動性上來考量,從先秦到唐宋,中國盔甲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同步。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動盔甲性能提升,戰國末期,中原各國陸續的掌握了冶鐵技術,到了秦末部隊開始使用少量的鐵製盔甲替代皮質鎧甲,漢朝初年中原獲取了生鐵炒煉技,於是到西漢中期輕便堅硬的鐵質盔甲已經成為部隊主要護具,中原文明在南北朝發明了生熟鐵混合的灌鋼法,為之後明光鎧的普及奠定的基礎,材料性能的提升讓部隊防護能力上的一個又一個臺階。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有矛就要有盾,隨著武器殺傷性的提升。防具也在日益發展變化,可是中國盔甲的發展進程卻是曲折的,在三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夠製作工藝複雜的鎖子甲,在隋唐研發出了代表中國盔甲最高水平的明光鎧,但是到了明清時期裝備部隊的卻成了棉甲,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對於軍隊來說,衡量盔甲好壞的不僅僅是從防護性能,還要從製造成本,機動性上來考量,從先秦到唐宋,中國盔甲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同步。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動盔甲性能提升,戰國末期,中原各國陸續的掌握了冶鐵技術,到了秦末部隊開始使用少量的鐵製盔甲替代皮質鎧甲,漢朝初年中原獲取了生鐵炒煉技,於是到西漢中期輕便堅硬的鐵質盔甲已經成為部隊主要護具,中原文明在南北朝發明了生熟鐵混合的灌鋼法,為之後明光鎧的普及奠定的基礎,材料性能的提升讓部隊防護能力上的一個又一個臺階。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但是高昂的成本卻使的護具不能被普及推廣開來,先秦之前的解決方法是讓士兵自備護具,秦漢之後才開始由國家發放。即使是到了盛唐時期,官兵的披甲率還不到60%,很大原因就是太過於昂貴了,盔甲的成本一在於材料,二在於工藝和維護,在農業社會的生產結構下金屬始終是稀缺的,即便到了明朝成化正德年,全國生鐵產量的總量不過三四十萬斤,以官方的統計口徑,明朝的人口在五六千萬之間,算起來每人都分不了幾顆釘子,而這些生產出來的生鐵還要優先用於殺傷性武器的生產和農具的製造,真正能夠勻給盔甲製作的配額不多,材料成本高居不下,在產能受限的條件下,要想大規模製造普及護具就只有降低金屬成分,工藝也是一個問題, 製作一副明光鎧需要192至265個工作日,至少要40多位工人共同完成,在薛仁貴遠征高苟麗的時候,30萬大軍中僅有部分將領和他的親兵1000多人才能穿上明光鎧,為降低對金屬的依賴,也有人另闢蹊徑製作了比如藤甲、竹甲。材料隨處可見,但是工藝繁瑣,前面的乾燥、侵油、刷漆,到後面的維護,防潮,防腐防蟲,還要耗費大量人工。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有矛就要有盾,隨著武器殺傷性的提升。防具也在日益發展變化,可是中國盔甲的發展進程卻是曲折的,在三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夠製作工藝複雜的鎖子甲,在隋唐研發出了代表中國盔甲最高水平的明光鎧,但是到了明清時期裝備部隊的卻成了棉甲,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對於軍隊來說,衡量盔甲好壞的不僅僅是從防護性能,還要從製造成本,機動性上來考量,從先秦到唐宋,中國盔甲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同步。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動盔甲性能提升,戰國末期,中原各國陸續的掌握了冶鐵技術,到了秦末部隊開始使用少量的鐵製盔甲替代皮質鎧甲,漢朝初年中原獲取了生鐵炒煉技,於是到西漢中期輕便堅硬的鐵質盔甲已經成為部隊主要護具,中原文明在南北朝發明了生熟鐵混合的灌鋼法,為之後明光鎧的普及奠定的基礎,材料性能的提升讓部隊防護能力上的一個又一個臺階。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但是高昂的成本卻使的護具不能被普及推廣開來,先秦之前的解決方法是讓士兵自備護具,秦漢之後才開始由國家發放。即使是到了盛唐時期,官兵的披甲率還不到60%,很大原因就是太過於昂貴了,盔甲的成本一在於材料,二在於工藝和維護,在農業社會的生產結構下金屬始終是稀缺的,即便到了明朝成化正德年,全國生鐵產量的總量不過三四十萬斤,以官方的統計口徑,明朝的人口在五六千萬之間,算起來每人都分不了幾顆釘子,而這些生產出來的生鐵還要優先用於殺傷性武器的生產和農具的製造,真正能夠勻給盔甲製作的配額不多,材料成本高居不下,在產能受限的條件下,要想大規模製造普及護具就只有降低金屬成分,工藝也是一個問題, 製作一副明光鎧需要192至265個工作日,至少要40多位工人共同完成,在薛仁貴遠征高苟麗的時候,30萬大軍中僅有部分將領和他的親兵1000多人才能穿上明光鎧,為降低對金屬的依賴,也有人另闢蹊徑製作了比如藤甲、竹甲。材料隨處可見,但是工藝繁瑣,前面的乾燥、侵油、刷漆,到後面的維護,防潮,防腐防蟲,還要耗費大量人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總的算起來比鐵製的盔甲還貴,最後沒辦法了為了降低成本,有人發明了至盔,牛皮紙和宣紙疊一疊,壓實浸上水將就是用,據說效果還不錯,很多農民起義軍的就是紙盔。明朝薩爾滸之戰,藩屬國朝鮮也派遣了軍隊,這隻朝鮮部隊穿的也是紙盔,此外還影響盔甲發展的就是機動性能了,早期中期盔甲強調的防護性,所以就越來越厚,越來越沉。宋代步人甲的重量可以達到29公斤,宋朝部隊機動能力緩慢,一方面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戰馬,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鎧甲太沉了,穿這麼重的鎧甲既走不動道也打不了仗。中國早期中期盔甲是札甲,衣服和盔甲是分開的,打仗的時候得現穿,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時候曾經7天沒有卸甲,原因就在於穿這套行頭太費事太耗時,明朝時期部隊裝備的是棉甲,裡面使用鉚釘打在一起的鐵葉子,外面是棉布,這個東西即是衣服也是盔甲,往身上一套立馬就可以打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 要是裝備明光鎧卸甲的時候搞不好會撕下一片肉。明清時期的棉甲減少了金屬材質,盔甲的重量也輕了,成本也下來了,部隊機動能力更強,護具更容易被大規模裝備部隊,明清時期火器已經較為普遍地出現在戰場了,金屬盔甲容易被彈丸打碎後嵌到肉裡造成二次殺傷,棉甲外部的棉布材質可以抵消部分動能,即便被打穿也不會造成嚴重創傷,因此優勢就凸現出來,每一項裝備的製造和運用都不是被單一推動的。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有矛就要有盾,隨著武器殺傷性的提升。防具也在日益發展變化,可是中國盔甲的發展進程卻是曲折的,在三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夠製作工藝複雜的鎖子甲,在隋唐研發出了代表中國盔甲最高水平的明光鎧,但是到了明清時期裝備部隊的卻成了棉甲,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對於軍隊來說,衡量盔甲好壞的不僅僅是從防護性能,還要從製造成本,機動性上來考量,從先秦到唐宋,中國盔甲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同步。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動盔甲性能提升,戰國末期,中原各國陸續的掌握了冶鐵技術,到了秦末部隊開始使用少量的鐵製盔甲替代皮質鎧甲,漢朝初年中原獲取了生鐵炒煉技,於是到西漢中期輕便堅硬的鐵質盔甲已經成為部隊主要護具,中原文明在南北朝發明了生熟鐵混合的灌鋼法,為之後明光鎧的普及奠定的基礎,材料性能的提升讓部隊防護能力上的一個又一個臺階。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但是高昂的成本卻使的護具不能被普及推廣開來,先秦之前的解決方法是讓士兵自備護具,秦漢之後才開始由國家發放。即使是到了盛唐時期,官兵的披甲率還不到60%,很大原因就是太過於昂貴了,盔甲的成本一在於材料,二在於工藝和維護,在農業社會的生產結構下金屬始終是稀缺的,即便到了明朝成化正德年,全國生鐵產量的總量不過三四十萬斤,以官方的統計口徑,明朝的人口在五六千萬之間,算起來每人都分不了幾顆釘子,而這些生產出來的生鐵還要優先用於殺傷性武器的生產和農具的製造,真正能夠勻給盔甲製作的配額不多,材料成本高居不下,在產能受限的條件下,要想大規模製造普及護具就只有降低金屬成分,工藝也是一個問題, 製作一副明光鎧需要192至265個工作日,至少要40多位工人共同完成,在薛仁貴遠征高苟麗的時候,30萬大軍中僅有部分將領和他的親兵1000多人才能穿上明光鎧,為降低對金屬的依賴,也有人另闢蹊徑製作了比如藤甲、竹甲。材料隨處可見,但是工藝繁瑣,前面的乾燥、侵油、刷漆,到後面的維護,防潮,防腐防蟲,還要耗費大量人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總的算起來比鐵製的盔甲還貴,最後沒辦法了為了降低成本,有人發明了至盔,牛皮紙和宣紙疊一疊,壓實浸上水將就是用,據說效果還不錯,很多農民起義軍的就是紙盔。明朝薩爾滸之戰,藩屬國朝鮮也派遣了軍隊,這隻朝鮮部隊穿的也是紙盔,此外還影響盔甲發展的就是機動性能了,早期中期盔甲強調的防護性,所以就越來越厚,越來越沉。宋代步人甲的重量可以達到29公斤,宋朝部隊機動能力緩慢,一方面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戰馬,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鎧甲太沉了,穿這麼重的鎧甲既走不動道也打不了仗。中國早期中期盔甲是札甲,衣服和盔甲是分開的,打仗的時候得現穿,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時候曾經7天沒有卸甲,原因就在於穿這套行頭太費事太耗時,明朝時期部隊裝備的是棉甲,裡面使用鉚釘打在一起的鐵葉子,外面是棉布,這個東西即是衣服也是盔甲,往身上一套立馬就可以打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 要是裝備明光鎧卸甲的時候搞不好會撕下一片肉。明清時期的棉甲減少了金屬材質,盔甲的重量也輕了,成本也下來了,部隊機動能力更強,護具更容易被大規模裝備部隊,明清時期火器已經較為普遍地出現在戰場了,金屬盔甲容易被彈丸打碎後嵌到肉裡造成二次殺傷,棉甲外部的棉布材質可以抵消部分動能,即便被打穿也不會造成嚴重創傷,因此優勢就凸現出來,每一項裝備的製造和運用都不是被單一推動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盔甲是不是真的存在,中國古代鎧甲的興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