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右剎身上的十字蓮花圖樣

經過徐賓的“唐朝大數據”推算,終於明白了,這十字蓮花,原來是景教的LOGO。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右剎身上的十字蓮花圖樣

經過徐賓的“唐朝大數據”推算,終於明白了,這十字蓮花,原來是景教的LOGO。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徐賓這一段闡述已經很明白了,景教傳入長安已經近百年了,可是從官方文件到普通老百姓都稱呼景教寺為波斯寺。從唐朝的很多記載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人對於祆祠和景教寺分不清楚,統統稱為波斯寺。

張小敬趕到了位於義寧坊的景教寺,見到了寺中的執事伊斯。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右剎身上的十字蓮花圖樣

經過徐賓的“唐朝大數據”推算,終於明白了,這十字蓮花,原來是景教的LOGO。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徐賓這一段闡述已經很明白了,景教傳入長安已經近百年了,可是從官方文件到普通老百姓都稱呼景教寺為波斯寺。從唐朝的很多記載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人對於祆祠和景教寺分不清楚,統統稱為波斯寺。

張小敬趕到了位於義寧坊的景教寺,見到了寺中的執事伊斯。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劇透一下,伊斯在後面的劇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伊斯答應給他尋找他要的那個人,但是他還是傲嬌的說。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右剎身上的十字蓮花圖樣

經過徐賓的“唐朝大數據”推算,終於明白了,這十字蓮花,原來是景教的LOGO。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徐賓這一段闡述已經很明白了,景教傳入長安已經近百年了,可是從官方文件到普通老百姓都稱呼景教寺為波斯寺。從唐朝的很多記載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人對於祆祠和景教寺分不清楚,統統稱為波斯寺。

張小敬趕到了位於義寧坊的景教寺,見到了寺中的執事伊斯。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劇透一下,伊斯在後面的劇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伊斯答應給他尋找他要的那個人,但是他還是傲嬌的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看來伊斯對自己老是被人稱為波斯寺也是耿耿於懷啊。

你說人家伊斯也不夠就是個教士,張小敬還喂人家吃了一把狗糧。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右剎身上的十字蓮花圖樣

經過徐賓的“唐朝大數據”推算,終於明白了,這十字蓮花,原來是景教的LOGO。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徐賓這一段闡述已經很明白了,景教傳入長安已經近百年了,可是從官方文件到普通老百姓都稱呼景教寺為波斯寺。從唐朝的很多記載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人對於祆祠和景教寺分不清楚,統統稱為波斯寺。

張小敬趕到了位於義寧坊的景教寺,見到了寺中的執事伊斯。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劇透一下,伊斯在後面的劇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伊斯答應給他尋找他要的那個人,但是他還是傲嬌的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看來伊斯對自己老是被人稱為波斯寺也是耿耿於懷啊。

你說人家伊斯也不夠就是個教士,張小敬還喂人家吃了一把狗糧。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張小敬喂伊斯吃狗糧

這就引出了在長安的另一種宗教——景教。下面我們聊聊景教。

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塊黑黢黢的石碑,這塊石碑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這塊石碑上,人們意外的發現了原來在將近一千年前的唐朝,居然已經有一支基督教分支曾經在大唐的土地上廣泛傳播,那就是大秦景教。這個發現,一下把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時間提前了幾百年,當時中國所有的基督教士都喜出望外,因為這樣就可以證明基督教進入中國古已有之,對於他們的傳教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右剎身上的十字蓮花圖樣

經過徐賓的“唐朝大數據”推算,終於明白了,這十字蓮花,原來是景教的LOGO。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徐賓這一段闡述已經很明白了,景教傳入長安已經近百年了,可是從官方文件到普通老百姓都稱呼景教寺為波斯寺。從唐朝的很多記載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人對於祆祠和景教寺分不清楚,統統稱為波斯寺。

張小敬趕到了位於義寧坊的景教寺,見到了寺中的執事伊斯。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劇透一下,伊斯在後面的劇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伊斯答應給他尋找他要的那個人,但是他還是傲嬌的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看來伊斯對自己老是被人稱為波斯寺也是耿耿於懷啊。

你說人家伊斯也不夠就是個教士,張小敬還喂人家吃了一把狗糧。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張小敬喂伊斯吃狗糧

這就引出了在長安的另一種宗教——景教。下面我們聊聊景教。

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塊黑黢黢的石碑,這塊石碑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這塊石碑上,人們意外的發現了原來在將近一千年前的唐朝,居然已經有一支基督教分支曾經在大唐的土地上廣泛傳播,那就是大秦景教。這個發現,一下把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時間提前了幾百年,當時中國所有的基督教士都喜出望外,因為這樣就可以證明基督教進入中國古已有之,對於他們的傳教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那麼,大秦景教到底是個什麼宗教呢?這裡的大秦,是泛指羅馬帝國地區,而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叫做聶斯托利派。聶斯脫利派創始人聶斯脫利(約380~451年) 生於敘利亞的日爾曼尼亞,公元428年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任命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他主張“二性二位說”。一方面同意基督具有神和人兩個本性,另一方面又不贊成此二性統合為統一的本體,認為是神性本體附在人性本體上,故馬利亞只是作為人的耶穌之母, 而非作為神的基督之母。這樣的觀點在保守傳統的基督教會中無疑是無法被人接受的。在431年的以弗所公會上, 聶斯脫利受到批判,被視為“異端”。435年,聶斯脫利被革職流放,信徒因遭鎮壓向東流亡,基督教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等地傳播。

在貞觀九年(635年),景教高僧阿羅本到達長安,當時太宗皇帝命令宰相房玄齡迎接,並且請他在皇家藏書樓翻譯聖經。至此,景教應該是正式傳入了唐朝境內。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下旨準其傳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對此事有這樣的記載:“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詔曰:‘道無常名,聖無常休,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籤。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京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可是好好的聶斯托利派幹嘛叫了景教啊?原來是阿羅本進入中國以後,希望在這裡傳教,可是你跟唐朝的人說聶斯托利派人家根本聽不懂,所以得起箇中國的名字,後來就按照“真常之道 ,妙而難 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只好勉強稱呼為景教了。

到了玄宗時期,景教受到了皇家的重視,玄宗欽賜五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畫像。按說這事跟基督教義有點偏差了,基督教堂一般只供一個耶穌十字架之類的,這供皇帝畫像可是沒有過的,但是景教的僧侶都是受寵若驚,看來此時的景教,已經逐漸淡化了其基督教的影子了。

到了天寶四載(745年),玄宗下旨將波斯寺改為大秦寺,這也算全了伊斯的願望。後來安史之亂,很多景教僧人都加入了唐軍幫助唐軍平叛。當時郭子儀總戎朔方,肅宗任命景教教士伊斯(這個名字耳熟不?)為朝廷高官,擔任同朔方節度副使,“為公抓牙作軍耳目 ”,協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 。其實這個伊斯就是劇中的伊斯,此人在肅宗、代宗、德宗三朝身為“白衣景士”,幫助郭子儀出謀劃策,為郭子儀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5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本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長安的生活相關。這一次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一份長安輿圖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起還是8.6分的高分。劇中所呈現的大唐盛世景象,真是讓人神往。

劇中,當張小敬追查長安輿圖追到了大唐西市,跟一位突厥狼衛發生了一場追擊。經過曲裡拐彎的一頓追逐,張小敬終於追到了懷遠坊,闖進了一處祭祀的場所。其中所有的人都身穿紅袍,以布掩口鼻,彷彿正在進行什麼虔誠的祭祀儀式。

因為狼衛失手殺了主持祭祀的人,現場的紅衣教徒們憤怒了,直接衝了上去。將這位狼衛群毆死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懷遠坊的大司儀還專門跑到靖安司興師問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讓很多觀眾感覺很意外,什麼宗教能在長安這麼大勢力,居然能跑到官府問罪?劇中的這些紅衣教徒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赫赫有名的祆(音同仙)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拜火教。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很多國際友人都來到長安經商和居住,甚至還可以做官。彼時的長安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各個國家的人也帶來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這些宗教也逐漸在大唐境內生根發芽,不斷傳承。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還有很多本來小眾的宗教也得到了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三個典型代表,也就是稱為“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

本文中,我們就以此入手,來聊聊當時大唐長安的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聊聊“三夷教”在長安的傳播。

01 祆教:聖火指引善惡分明

前面說了,懷遠坊的祆教大司儀(這個名稱應該是為了過審而特意改過的,其實這個負責管理祆教的人一般被稱為大薩寶,本文後面統一稱呼為大薩寶),要來靖安司興師問罪。當李泌問大薩寶他們怎麼處理張小敬的時候,大薩寶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這明擺著要燒死張小敬啊,後來賀知章出面,跟大薩寶做了一番談話,才算化解了這場輿論危機。

這位大薩寶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基於祆教的教義來闡述的。

祆教,是中國古代對於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祆教最早由瑣羅亞斯德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這個時間基本上跟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差不多處於同時間段的,創立地點在古波斯帝國(現在伊朗),創立後被波斯帝國定為國教,後來一直到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希一世創立了薩珊王朝,再次立祆教為國教,祆教迎來了第二次復興。當時在薩珊王朝的錢幣上,都可以看到祆教的祭壇。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薩珊王朝金幣能夠看到祆教的祭壇,有火焰在燃燒

隨著薩珊王朝的迅速崛起,東征西討,祆教也就隨之開始向中亞地區發展。最終到了公元五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北魏、北齊、北周皇帝都曾經有過奉祀。

祆教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祆教的這個“祆”字本身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祆”字不是中國原有的字,而是造出來的字。這個字左半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右半邊是個天,左右合起來,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在《舊唐書·西戎傳》中,曾記載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事火祆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

具體的說,祆教的教義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所信仰的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它們之間要經過長期的鬥爭,光明最終會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帶領下戰勝黑暗的邪惡力量,取得勝利。而人在其中,需要選擇自己屬於那種力量,“愚痴受到永世的懲罰,真理引向豐頤的生命”。

在祆教信仰中,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火焰具有清淨、光輝,活力的特質象徵了神的絕對和至善。同時,火焰又是正義之眼,一切善惡都在火焰面前無所遁形。

正因為火這樣重要,所以祆教教徒必須面對火焰祈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又把祆教稱作拜火教。其實據我所找到的資料記載,祆教教徒並不喜歡“拜火教”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只崇拜阿胡拉·馬茲達一位真神,而所謂拜火只是教徒在對著火焰祈禱,不是真的崇拜火。

與“三夷教”中的景教和摩尼教不同,景教和摩尼教進入中國以後,都曾經有過翻譯經典以及傳教的行為。跟他倆相比,祆教是非常傲嬌的一種宗教。祆教在長安從不傳教,也不翻譯經典,只在胡人之中流傳,所以教徒中胡人居多,漢人很少。對於那種擴大影響,廣招信徒的事,祆教從來都不做,採取“愛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態度。這樣傲嬌的態度反而增加了祆教的神祕感,讓南北朝的很多好奇的王宮貴胄都尊奉了祆教。正是因為祆教從不傳教的態度,使得景教、摩尼教都稱自己的教徒聚集地點為“寺”,而祆教的聚集點往往被稱為“祠”。

為了貫徹唐朝的“祆人治祆”的態度,唐朝從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就為祆祠管理設立了專門的官員,當然了,這管理官員往往也是祆教的上層人物,這個官職就叫做薩寶。這官可是有品級的,視作從五品的官。也就是劇中的大司儀的原型。

其實,祆教因為胡人信仰廣泛,所以祆祠既是一個祭祀場所,其實也是胡人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在這裡,西域各國的胡人聚在一起,暢談生活經歷人生傳奇,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後來到了中晚唐時期,武宗滅佛讓祆教也遭了秧,此後,祆教在長安日漸衰敗,最終逐漸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劇中有一個小小BUG,就是在我查到的資料中,祆教多是尚白衣,不穿紅衣的。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中探討。

02 摩尼教:為善去惡,唯光明故,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跟到了唐朝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祆教相比,摩尼教就屬於比較年輕的宗教了。它是在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所以叫做摩尼教。如今作為一種宗教,摩尼教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它創立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曾經廣泛存在於亞洲、歐洲和北非,從大西洋西岸,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直到中國東南海濱,都曾經有過摩尼教活動的蹤跡。

摩尼教的最初的教義,是吸收了很多祆教的成分,可以稱作是祆教的改良版。後來摩尼教分為了兩支,一支向西傳播,一支向東傳播。為了傳教,他們也需要把教義跟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所以西去的那一支就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教義,東傳的一支就吸收了中國的佛教、道教和民間神話之類的元素。所以到了後期,這兩支基本上成了兩種不同的宗教了。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摩尼教神祗,摩尼光佛

摩尼教的原始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 謂初際、 中際和後際, 即過去、 現在和未來。 摩尼認為, 在未有天地之前, 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 光明王國充滿善美, 而黑暗王國則盡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 互不干擾。 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 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產物。摩尼教的創立正是為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 重新迴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為, 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 那時地球將毀滅, 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 回覆到初際的情景, 這亦就是後際。

從這個教義上看,大家很明顯看得出來,這“二宗”基本上就是祆教的教義,而這“三際”基本上跟佛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有點類似。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唐朝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這一年,有一位叫做拂多誕的摩尼教僧人,帶著一本名叫《二宗經》的摩尼教經典來求見武則天。武則天當時正好處在要代唐自立稱帝的時間段,需要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支持一下,這會來了這麼一個外國宗教,也沒啥人聽過的,正好可以為武則天所用。

所以在武則天稱帝的時間段,摩尼教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優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摩尼教都是屬於合法宗教。但是在開元二十年,朝廷認為摩尼教是旁門左道,妄稱佛教,欺騙百姓,命令國內人員不得信奉。這一下給了摩尼教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大唐境內的摩尼教徒幾乎絕跡。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唐朝境內雖然不讓傳播,摩尼教卻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中得到了廣泛流傳。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只好向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回鶻求助,回鶻可汗在率軍進攻叛軍中間,遇到了一位摩尼教的高僧,受其感化,決定信仰摩尼教,並且把摩尼教定為回鶻的國教。由於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大功,摩尼教很快就依仗回鶻的勢力,在唐朝境內大肆擴張。朝廷懾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 768 年) 至元和二年( 807 年),先後允許在京師、 荊州、 揚州、 洪州、 越州、 河南府、 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 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 841~846 年) 初元,約 70 餘年間,是為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聲勢之盛,僅次於佛教。

後來武宗滅佛,摩尼教也遭遇了跟祆教一樣的遭遇,大量的摩尼教寺廟被焚燬,摩尼僧人大量被還俗。

在唐朝以後,摩尼教逐漸轉入了地下,因為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義經常容易被農民起義採用,唐以後的很多農民起義背後都有著摩尼教徒的背景。從唐以後,摩尼教因為其“朝拜日夕拜月”的傳統,被很多人把日和月合在一起,自此以後,中原的摩尼教逐漸改名為——明教。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明教眾人

提起來這個名字,那可就是如雷貫耳了,大概全球華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也是拜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所賜,小說中的明教那可是匯聚了很多英雄好漢,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英雄讀來都是讓人神往的。這裡的明教,就是以歷史上的明教也就是摩尼教作為原型的,只是明教緣起之地的波斯,在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摩尼教遺蹟也被毀之殆盡,所以是不會有什麼波斯總教來找聖女的橋段了。

03 景教:在哪都是異端的宗教

在《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更新的第20集中,李泌從奄奄一息的狼衛曹破延口中得知了狼衛的主使右剎的信息,曹破延只給出了“十字蓮花”四個字就力竭而死。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右剎身上的十字蓮花圖樣

經過徐賓的“唐朝大數據”推算,終於明白了,這十字蓮花,原來是景教的LOGO。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徐賓這一段闡述已經很明白了,景教傳入長安已經近百年了,可是從官方文件到普通老百姓都稱呼景教寺為波斯寺。從唐朝的很多記載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人對於祆祠和景教寺分不清楚,統統稱為波斯寺。

張小敬趕到了位於義寧坊的景教寺,見到了寺中的執事伊斯。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劇透一下,伊斯在後面的劇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伊斯答應給他尋找他要的那個人,但是他還是傲嬌的說。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看來伊斯對自己老是被人稱為波斯寺也是耿耿於懷啊。

你說人家伊斯也不夠就是個教士,張小敬還喂人家吃了一把狗糧。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張小敬喂伊斯吃狗糧

這就引出了在長安的另一種宗教——景教。下面我們聊聊景教。

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塊黑黢黢的石碑,這塊石碑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這塊石碑上,人們意外的發現了原來在將近一千年前的唐朝,居然已經有一支基督教分支曾經在大唐的土地上廣泛傳播,那就是大秦景教。這個發現,一下把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時間提前了幾百年,當時中國所有的基督教士都喜出望外,因為這樣就可以證明基督教進入中國古已有之,對於他們的傳教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那麼,大秦景教到底是個什麼宗教呢?這裡的大秦,是泛指羅馬帝國地區,而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叫做聶斯托利派。聶斯脫利派創始人聶斯脫利(約380~451年) 生於敘利亞的日爾曼尼亞,公元428年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任命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他主張“二性二位說”。一方面同意基督具有神和人兩個本性,另一方面又不贊成此二性統合為統一的本體,認為是神性本體附在人性本體上,故馬利亞只是作為人的耶穌之母, 而非作為神的基督之母。這樣的觀點在保守傳統的基督教會中無疑是無法被人接受的。在431年的以弗所公會上, 聶斯脫利受到批判,被視為“異端”。435年,聶斯脫利被革職流放,信徒因遭鎮壓向東流亡,基督教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等地傳播。

在貞觀九年(635年),景教高僧阿羅本到達長安,當時太宗皇帝命令宰相房玄齡迎接,並且請他在皇家藏書樓翻譯聖經。至此,景教應該是正式傳入了唐朝境內。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下旨準其傳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對此事有這樣的記載:“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詔曰:‘道無常名,聖無常休,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籤。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京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可是好好的聶斯托利派幹嘛叫了景教啊?原來是阿羅本進入中國以後,希望在這裡傳教,可是你跟唐朝的人說聶斯托利派人家根本聽不懂,所以得起箇中國的名字,後來就按照“真常之道 ,妙而難 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只好勉強稱呼為景教了。

到了玄宗時期,景教受到了皇家的重視,玄宗欽賜五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畫像。按說這事跟基督教義有點偏差了,基督教堂一般只供一個耶穌十字架之類的,這供皇帝畫像可是沒有過的,但是景教的僧侶都是受寵若驚,看來此時的景教,已經逐漸淡化了其基督教的影子了。

到了天寶四載(745年),玄宗下旨將波斯寺改為大秦寺,這也算全了伊斯的願望。後來安史之亂,很多景教僧人都加入了唐軍幫助唐軍平叛。當時郭子儀總戎朔方,肅宗任命景教教士伊斯(這個名字耳熟不?)為朝廷高官,擔任同朔方節度副使,“為公抓牙作軍耳目 ”,協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 。其實這個伊斯就是劇中的伊斯,此人在肅宗、代宗、德宗三朝身為“白衣景士”,幫助郭子儀出謀劃策,為郭子儀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

《長安十二時辰》:波斯祆教?大秦景教?長安城哪來這麼多宗教?

劇中“跑窟王子”伊斯

看不出來吧,劇裡萌萌噠的帥哥伊斯居然歷史上還真有這人!而且還立下了這麼大的功績!根據《景教碑》中的記載,這位伊斯應該就是出錢刻碑的“甲方”了。“三夷教”中只有景教有功績立碑,可見景教在唐朝傳播要遠遠超過祆教和摩尼教了。

事實也是如此,景教在唐代的傳播,是“三夷教”中最為成功的,也是本土化最為深入的。景教不僅連教名都是按照中國文化重新起的,連教義都是跟中國的佛道儒家緊密相連,比如在碑文中記載:“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風而生二氣”這意思說的是耶穌的十字架,但是風格絕對是道教經文的風格,“棹慈航以登明宮 ,含靈於是乎既濟”這似乎又有點佛教那意思,稱呼耶穌受難昇天叫“升真”,好像耶穌昇天成了“耶穌真人”了。現在看來,除了有點滑稽之外,還是能夠看出景教積極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的努力。

可是景教聲勢再大,終究大不過皇家,武宗滅佛過程中,景教寺也受到了波及,從此,景教在中國也就一蹶不振了。

回顧景教的歷史,創始的時候在東羅馬帝國也是異端,進入中國以後,雖然努力與中國文化結合,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時間段,但是仍然被中國文化視為異端,在哪裡都是異端,景教的命運,也是非常坎坷的了。

————————————————————————————————

唐代“三夷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在大唐的傳播,無不體現了大唐盛世的包容心態,和唐朝文化的多樣性,正是心懷天下的大唐盛世,才讓我們看到了多種文化在唐朝發生碰撞融合的過程,正如賀知章在劇中所吟誦的那首詩:“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唐朝的那種胸有四海的心態,如今讀來,也讓我們不禁神往。

參考文獻:

1、《唐代長安與祆教文化的交往》 彭樹智 人文雜誌 1999年第1期

2、《西域祆教文明》 周菁葆 西北民族研究 1991年第1期

3、《唐代摩尼教教史研究綜述 》 王媛媛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唐代摩尼教傳播過程辨析》 芮傳明 史林 1998年第3期

5、《唐代景教之流行及其消亡》 邱樹森、王秀麗 史學研究 2002.6

6、《從景教碑試論唐長安景教興衰》 葛承雍 碑林集刊

——————————————————————————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