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長安村落'

"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在長安:長安村落


坐落於終南五臺山東側康峪溝口,距五臺街道辦事處駐地留村東南約1.5公里。村名系土改時所取。包括三個自然村,康峪溝、東胡青、西胡青,康峪溝為村委會駐地。對於東胡青、西胡青,當地老人認為是“東湖庭,西湖庭”,問其村子取名緣由,老人說這是兩個大寺院名稱。查清《咸寧縣誌·南山諸谷圖》稱之為“東胡坑”。其解釋是:“坑”乃為黃土地貌特有的地形。其溝南起南山,北接化龍溝一條曲折陡峭的黃土深溝。西胡青亦為類似的一條黃土溝,因同為兩條黃土山溝,固有東、西方位之稱,以示區分。也許是人們看煩了乾巴巴的黃土坡,盼望著山溝有些生氣吧,而“青”是最富生機,又飽含活力的字眼。


"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在長安:長安村落


坐落於終南五臺山東側康峪溝口,距五臺街道辦事處駐地留村東南約1.5公里。村名系土改時所取。包括三個自然村,康峪溝、東胡青、西胡青,康峪溝為村委會駐地。對於東胡青、西胡青,當地老人認為是“東湖庭,西湖庭”,問其村子取名緣由,老人說這是兩個大寺院名稱。查清《咸寧縣誌·南山諸谷圖》稱之為“東胡坑”。其解釋是:“坑”乃為黃土地貌特有的地形。其溝南起南山,北接化龍溝一條曲折陡峭的黃土深溝。西胡青亦為類似的一條黃土溝,因同為兩條黃土山溝,固有東、西方位之稱,以示區分。也許是人們看煩了乾巴巴的黃土坡,盼望著山溝有些生氣吧,而“青”是最富生機,又飽含活力的字眼。


在長安:長安村落


許多年來,村民主要居住在這三條黃土深溝中的土窯洞、山草棚與小小的鞍間平房中。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與生產力的發展,陸續搬至溝外居住。


"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在長安:長安村落


坐落於終南五臺山東側康峪溝口,距五臺街道辦事處駐地留村東南約1.5公里。村名系土改時所取。包括三個自然村,康峪溝、東胡青、西胡青,康峪溝為村委會駐地。對於東胡青、西胡青,當地老人認為是“東湖庭,西湖庭”,問其村子取名緣由,老人說這是兩個大寺院名稱。查清《咸寧縣誌·南山諸谷圖》稱之為“東胡坑”。其解釋是:“坑”乃為黃土地貌特有的地形。其溝南起南山,北接化龍溝一條曲折陡峭的黃土深溝。西胡青亦為類似的一條黃土溝,因同為兩條黃土山溝,固有東、西方位之稱,以示區分。也許是人們看煩了乾巴巴的黃土坡,盼望著山溝有些生氣吧,而“青”是最富生機,又飽含活力的字眼。


在長安:長安村落


許多年來,村民主要居住在這三條黃土深溝中的土窯洞、山草棚與小小的鞍間平房中。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與生產力的發展,陸續搬至溝外居住。


在長安:長安村落


除三條溝中的三個自然村外,其他地方還散居著一些住戶。一個居民點叫“點子”,位於南臺溝溝口河西。這塊沖積扇地,高約30米,頂寬百米,居民們就住在上邊。建於清初,《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其地時附於留村之後。另一個居民點,就是“沙窩”,顧名思義,就是河沙沖積成的地帶。據說2000年時,這兒大約有50戶,208人,200多畝耕地。2010年,有7個村民小組,290戶,1128人,耕地808畝。


"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在長安:長安村落


坐落於終南五臺山東側康峪溝口,距五臺街道辦事處駐地留村東南約1.5公里。村名系土改時所取。包括三個自然村,康峪溝、東胡青、西胡青,康峪溝為村委會駐地。對於東胡青、西胡青,當地老人認為是“東湖庭,西湖庭”,問其村子取名緣由,老人說這是兩個大寺院名稱。查清《咸寧縣誌·南山諸谷圖》稱之為“東胡坑”。其解釋是:“坑”乃為黃土地貌特有的地形。其溝南起南山,北接化龍溝一條曲折陡峭的黃土深溝。西胡青亦為類似的一條黃土溝,因同為兩條黃土山溝,固有東、西方位之稱,以示區分。也許是人們看煩了乾巴巴的黃土坡,盼望著山溝有些生氣吧,而“青”是最富生機,又飽含活力的字眼。


在長安:長安村落


許多年來,村民主要居住在這三條黃土深溝中的土窯洞、山草棚與小小的鞍間平房中。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與生產力的發展,陸續搬至溝外居住。


在長安:長安村落


除三條溝中的三個自然村外,其他地方還散居著一些住戶。一個居民點叫“點子”,位於南臺溝溝口河西。這塊沖積扇地,高約30米,頂寬百米,居民們就住在上邊。建於清初,《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其地時附於留村之後。另一個居民點,就是“沙窩”,顧名思義,就是河沙沖積成的地帶。據說2000年時,這兒大約有50戶,208人,200多畝耕地。2010年,有7個村民小組,290戶,1128人,耕地808畝。


在長安:長安村落


進康峪溝不遠,溝口雄峙一天然巨型石門。聽說康峪溝有康大石、康二石、康三石的傳說。歷史上朝廷修灞河時,修一次,被洪水沖毀一次。後有人稟報終南山有石名康大石威力無窮,於是派人去終南山康峪溝山中採集山石,加工後做橋墩,這次雖然也失敗了,可其功效比以前的石頭卻強之百倍。於是親自前往康峪溝私查暗訪,後來才知道所採之石為康三石與康二石。扛力最大、神力最大的是老大康大石。當地人還傳說,終南山石砭峪口經常發洪水,使石砭峪口造成洪災,後請來康峪溝康大神石後,才扛住洪水,確保一方平安。清《咸寧縣誌·南山諸谷圖》載,石砭峪口明明白白標記著康大石的地名。官員聽後大喜,遂於康峪口請來康大石,千百民工啟運,形如長龍,浩浩蕩蕩直抵灞河邊。說來也巧,用康大石修起之灞橋,堅固無比。從此康峪溝之康大石威名遠揚,遠近皆知,亦記入方誌。


"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在長安:長安村落


坐落於終南五臺山東側康峪溝口,距五臺街道辦事處駐地留村東南約1.5公里。村名系土改時所取。包括三個自然村,康峪溝、東胡青、西胡青,康峪溝為村委會駐地。對於東胡青、西胡青,當地老人認為是“東湖庭,西湖庭”,問其村子取名緣由,老人說這是兩個大寺院名稱。查清《咸寧縣誌·南山諸谷圖》稱之為“東胡坑”。其解釋是:“坑”乃為黃土地貌特有的地形。其溝南起南山,北接化龍溝一條曲折陡峭的黃土深溝。西胡青亦為類似的一條黃土溝,因同為兩條黃土山溝,固有東、西方位之稱,以示區分。也許是人們看煩了乾巴巴的黃土坡,盼望著山溝有些生氣吧,而“青”是最富生機,又飽含活力的字眼。


在長安:長安村落


許多年來,村民主要居住在這三條黃土深溝中的土窯洞、山草棚與小小的鞍間平房中。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與生產力的發展,陸續搬至溝外居住。


在長安:長安村落


除三條溝中的三個自然村外,其他地方還散居著一些住戶。一個居民點叫“點子”,位於南臺溝溝口河西。這塊沖積扇地,高約30米,頂寬百米,居民們就住在上邊。建於清初,《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其地時附於留村之後。另一個居民點,就是“沙窩”,顧名思義,就是河沙沖積成的地帶。據說2000年時,這兒大約有50戶,208人,200多畝耕地。2010年,有7個村民小組,290戶,1128人,耕地808畝。


在長安:長安村落


進康峪溝不遠,溝口雄峙一天然巨型石門。聽說康峪溝有康大石、康二石、康三石的傳說。歷史上朝廷修灞河時,修一次,被洪水沖毀一次。後有人稟報終南山有石名康大石威力無窮,於是派人去終南山康峪溝山中採集山石,加工後做橋墩,這次雖然也失敗了,可其功效比以前的石頭卻強之百倍。於是親自前往康峪溝私查暗訪,後來才知道所採之石為康三石與康二石。扛力最大、神力最大的是老大康大石。當地人還傳說,終南山石砭峪口經常發洪水,使石砭峪口造成洪災,後請來康峪溝康大神石後,才扛住洪水,確保一方平安。清《咸寧縣誌·南山諸谷圖》載,石砭峪口明明白白標記著康大石的地名。官員聽後大喜,遂於康峪口請來康大石,千百民工啟運,形如長龍,浩浩蕩蕩直抵灞河邊。說來也巧,用康大石修起之灞橋,堅固無比。從此康峪溝之康大石威名遠揚,遠近皆知,亦記入方誌。


在長安:長安村落


康峪溝不只傳說優美,其景色也是優美異常,如詩如畫。

如今的新農村,家家是磚混結構的農家小院,小車、摩托車、電腦進入尋常百姓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