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學術思想探討'

"

胡希恕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學術思想探討

王成果

【摘要】胡希恕先生從“陽微結”解讀柴胡桂枝幹薑湯方證,歸納該方的應用指徵為:有柴胡證,不嘔而渴、心下滿、大便幹、乏力、氣上衝,臨床多用於慢性病,久病虛衰無力,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熱、肝炎等,常合用當歸芍藥散,療效顯著。

柴胡桂枝幹薑湯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一張名方,臨床應用得當,對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因此受到歷代經方家的推崇。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以擅用經方、療效卓著著稱,而柴胡桂枝幹薑湯,也是他臨床使用頻率較高的方劑之一,從胡希恕講課的語氣中,明顯感覺到他對此方的青睞與自信,現對胡希恕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的學術思想進行探討如下:

1 胡希恕對傷寒論原文147條的理解:

傷寒論原文147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胡希恕對此條的理解,與各家註解不同,可謂獨具慧眼。胡希恕認為,此條與148條密切相關,148條的“陽微結”是對本條“心下滿微結”的進一步闡述,所謂“陽微結”,就是“陽明的微結證”,表現為心下滿、微有結滯感,大便硬。從條文內容分析,傷寒五六日的時候,以發汗的方法治療而表不解,當繼用桂枝湯,但醫者不詳察,卻用下法治療,導致邪熱內陷,出現“陽微結”,並同時伴有表證及半表半里的證候,其中胸脅滿、心煩、往來寒熱為半表半里的柴胡證;胃有熱,加之下傷津液,故渴;胃內沒有停水,故不嘔;誤下導致氣上衝,氣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頭汗出;氣上衝導致水液不下行,加之下傷津液,則小便不利。

2 胡希恕對傷寒論原文第148條的解讀:

《傷寒論》第148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胡希恕以縝密的思維,抽絲剝繭般的對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症候進行了剖析:“頭汗出、微惡寒”,既說明表未解,也排除了陰證;“脈細”而不大,說明“心下滿、大便硬”還不是典型的陽明內結,只是微結;“口不欲食”,胡希恕認為此處與“默默不欲飲食”相同,是柴胡證的指徵,並指出陽明病的不欲食,當裡實內結相當嚴重,必見蒸蒸汗出、甚則譫語,而非僅僅“頭汗出”,這也為半表半里提供了證據,從而得出此為三陽並病,治療可以獨取少陽,可選柴胡劑,以及“陽微結”為陽明病的微結證的結論,為147條的“胸脅滿微結”做了很好的註解。

3 胡希恕對柴胡桂枝幹薑湯方義的理解: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的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胡希恕認為,本方可以看做是由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變化而來。裡不虛,故不用人蔘、大棗;不嘔,亦不用半夏;但是渴明顯,故用栝蔞牡蠣散,不僅可以解渴,而且散結、潤下通便,用桂枝甘草湯則治氣上衝,同時也能解表;黃芩苦寒伍乾薑之辛溫,辛開苦降以裡微結;縱觀整方用藥比例,柴胡與花粉用量較大,說明本方仍以柴胡為主藥,《神農本草經》雲:柴胡苦平,主治心腹腸胃中結氣,正合心下滿微結之病機;生津止渴多用天花粉【1】,胡老認為花粉苦寒,不僅解渴、解熱、緩下,而且還有補益強壯的作用。

4 胡希恕臨床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的經驗

對於經方的應用,很多人認為不可能求證之全,只要病機相符則收效顯著【2】,而胡希恕先生則注重辯方證,曾言:“辯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他從方證的角度,把柴胡桂枝幹薑湯的應用指徵歸納為:有柴胡證,不嘔而渴,病人自覺心下結滯微滿,但納食可,大便偏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3】);或有心悸、頭汗出等氣上衝症狀,或有微發熱的表證,突出的症狀表現是特別乏力。臨床多用於慢性病,久病虛衰無力,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熱、肝炎等,常合用當歸芍藥散。

5 胡希恕驗案賞析

5.1 案一【4】:

胡某,男性,14歲,病歷號177285,1965年10月18日初診。四年前曾患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西藥治療黃退,但食納不佳,肝功時有波動,時頭暈目眩。近一年來大約每半月有一次癲癇發作,發作時先覺氣上衝咽,旋即四肢抽搐,繼則牙關緊閉,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經常服用西藥鎮靜藥,但仍每半月發作一次,常感乏力,每發作過後尤為明顯,因食慾不振而現身體瘦弱,舌淨無苔,脈弦微數。與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

柴胡12g,黃芩10g,花粉12g,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生龍牡各15g,當歸10g,川芎10g,生薑10g,蒼朮10g,茯苓10g,澤瀉15g,炙甘草9g

結果:上藥服六劑食納好轉,他症如前,繼服六劑頭暈好轉,未發癲癇,又服一週力氣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損,服一月也未見癲癇發作。又服一月停藥觀察也未見發作。

按:對於此案的的理解,要結合胡希恕的臨床經驗,胡希恕對於慢性肝炎乏力明顯,大便偏幹者,喜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從方證上來講,“頭暈目眩、氣上衝咽”為有氣上衝,“脈弦”為柴胡證,“脈數”為有熱,“身體瘦弱、舌淨無苔”為津液虧虛之象,“乏力”在柴胡證的前提下,為柴胡桂枝幹薑湯的重要指徵。

“口吐白沫”為內有痰飲,乏力體瘦說明虛象明顯,病久則必有淤血。虛性的淤血證,加之有飲,為當歸芍藥散的明證。

故取柴胡桂枝幹薑湯與當歸芍藥散二方合用,療效顯著。

5.2 案二【5】:

吳某,女,58歲,病案號157498 初診日期1965年4月28日:腰髂肩背痠痛兩年多,常有胸悶、心悸、自汗、盜汗、眠差易醒、頭暈、膝酸乏力、告苔白、告質暗、脈沉弦細。證屬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方證:

柴胡三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茯苓四錢,黃芩三錢,花粉四錢,乾薑二錢,當歸三錢,川芎二錢,蒼朮四錢,澤瀉五錢,炙甘草二錢。

結果:上藥服六劑,胸悶心悸、乏力好轉,上方加酸棗仁五錢,防己五錢繼服六劑,自汗盜汗睡眠好轉。繼續加減服用一月餘,諸症已。

按:“腰髂肩背痠痛”可為表未解,“胸悶、頭暈、脈弦”為柴胡證,“心悸、頭暈”為氣上衝,“自汗、盜汗”必傷津液,“膝酸乏力”為柴胡桂枝幹薑湯的主要指證之一,根據胡希恕經驗,在柴胡證的前提下,見氣上衝、津液虛、乏力明顯等表現,當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腰髂肩背痠痛”也可為血虛有淤,“舌質暗”為有淤血,“脈沉細”為血虛有水,“乏力”為氣虛,根據胡希恕的經驗,虛性的淤血證【6】,用當歸芍藥散。

綜上所述,此案為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方證。

6 參考文獻

[1] 馬坤.《傷寒論》或然症的加減用藥規律[J].吉林中醫藥,2011,31(5):453-454.

[2] 王淑穎.經方驗案2則[J].吉林中醫藥,2011,31(4):357-357,374

[3] 馮世倫.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10

[4] 馮世倫,張長恩.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09-310

[5] 馮世倫.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希恕[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51

[6] 馮世倫.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1

本文方藥僅供中醫經方學習參考,不能自己試用。

本文轉自網絡,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