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與幸福,誰是激活我們的動力?

查爾斯·達爾文 感知主義者 2019-04-08

王建平:每日一文:《痛苦與幸福,誰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達爾文的進化論忽略了一點:生命進化的動力是來自於逃避痛苦還是趨向愉悅?生命的存在過程是一直不斷地逃避痛苦的感知,還是一直不斷地在尋求著感知的愉悅?這個問題對於人類顯現得更為明確:是不斷遭遇的痛苦磨難使人類獲得進步?還是對於幸福愉悅的嚮往與追求在促使人類進步發展?

痛苦與幸福,誰是激活我們的動力?

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在經受痛苦與死亡的威脅與折磨,來自於生存過程的難以予測的災害危險,來自於行為活動的意外傷害,來自於身體機能的各種疾病,來自於人與人矛盾衝突的激烈爭鬥,來自於時刻伴隨的死亡的恐懼……人類的生存史,看起來更像是生命過程的受難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受苦受難的過程,佛說人有十苦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八憂苦,九病惱苦,十流轉大苦。這各種苦痛幾乎佔據了人一生的時光。人為了躲避這些苦痛,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施行各種行為,生髮各種智慧,這就是與命運抗爭,減輕或取消痛苦,這個過程就是人類的進步過程。痛苦確實有促使人類進步的作用。

當然,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感知的滿足、快樂以及發現的欣喜,生活的舒適和幸福、愉悅也在激勵著人的進取。人從原始動物開始,就對周遭新奇的一切感興趣,這種感知事物的慾望是生命的本能,人的好奇心和創造欲逐漸改變了自己,然後改變世界。獲取感知的最大化,是所有生命體的原動力,更是人改變一切創造一切的強大力量,可以說,沒有感知欲就沒有創造力。人在生物行列中,是感知欲最強烈的種類,人使盡一切手段、窮盡一切能力,將天地之間能到達的地方都追究了個遍,上天入地、倒海翻江,直接目的就是使感知最大化,最終目的就是獲得感知的最大愉悅。感知的愉悅就是人們嚮往的幸福狀態,這種嚮往與期待就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創造推動力。

痛苦與幸福,誰是激活我們的動力?

人類的生存行為受到兩種作用力的影響,一種是躲避危險與痛苦,一種是求取愉悅與幸福。前一種力是被動的,大都出自於生命的本能行為;後一種是主動的,全部出自於人的精神感知行為。生命行為是出於生存競爭的需要,是求取個體生存利益的必要手段;而精神感知的追求是另一種不同於生存邏輯的行為,達到與生存需要不同的感知愉悅的目的。當這兩種力都在作用於人的時候,人分不清楚自己是為了不痛苦而活著還是為了得到幸福而活著。人們往往把不痛苦活著作為生存的下限,把幸福愉悅的生活作為生存的上限,其實絕大多數時候,人們都生活在下限上,因為生存競爭的殘酷性迫使人離不開痛苦,利用人之間的痛苦差來作為社會推動力已經成為人間常態。人們為了生存,為了溫飽而不惜流血流汗、當牛做馬就是生存下限在起作用,為了避免風餐露宿、飢寒交迫的生存,人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所以,直到如今,人類世界的主要推動力是痛苦,這是幾乎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生活在底限的人們並沒有泯滅幸福的嚮往,生活中那些短暫而又稀少的快樂仍然在激勵著人們對於幸福追求。當然,在可能性上,人們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因為,人類生存競爭複雜又殘酷的現實讓人的幻想不斷破滅,人們很清楚:這個生存體制就不是為了人的幸福愉悅準備的,生存競爭目的就只是為了人的生存。並不是人類創造的財富資源和智慧能力不足以構成幸福的條件,人類社會的重心放在生存競爭的秩序、管理和維護上,放在構築那條生存的底線上,放在每個人的生存利益上。這其中耗費的財富資源足以打造一個平安幸福的世界。但是,人們不會這樣做,甚至沒有想過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需要一個理由,而這個理由必須將生存競爭的邏輯模式徹底顛覆。直到如今,人們並沒有發現這個理由。

痛苦與幸福,誰是激活我們的動力?

數千年來,人類主要以痛苦的鞭策為發展的驅動力,滿世界隨處可以見到被痛苦驅趕如螻蟻一樣的人群,他們不得不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才可以活在最低生存線上,人類就是以這些人的血汗為代價來取得文明發展的。這是一幅悲壯的進軍圖,痛苦的魔力在驅趕著人群,讓他們集體奔走在苦難艱辛的路上。這幅圖何時才可以換成另外一幅:幸福的手在前方牽引著智慧的人類,讓他們行走在另一條美好無比的大道上。

需要人做出的回答是:痛苦的驅趕力大?還是幸福的牽引力大?二十一世紀文明高度發達的人類該怎樣回答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