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花,茶是茶

花茶 綠茶 烏龍茶 一杯茶 2017-05-22

一般南方愛喝茶的人都喝綠茶,偶爾喝烏龍茶,但不喝花茶。懂茶的人都看不起花茶,說不入流可能苛刻了一點,但終究覺得不上品。我也覺得,茶裡最好不雜任何其他味道,哪怕是花香。花香好是好,但掩了茶香,奪了真趣。偶爾喝上一口,覺得像在喝稀釋了的香精,全無好感。

花是花,茶是茶

十年前去北京,給一位長輩帶去了龍井。這位長輩喝了,客氣地說:“很不錯,不過比不上我們平時喝的香片。”我聽了目瞪口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後來漸漸知道,這是多數北方人的集體看法。香片就是花茶,稍稍講究的南方人都是看不起的,而北方人卻往往情有獨鍾。我沒有地域偏見,唯獨在這一點上,覺得是南方人高出一籌,北方人喝一輩子花茶,其實是不懂真茶滋味的。

花是花,茶是茶

其實,我們的祖先喝茶原來是很粗放的。直到唐代,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類一起煮飲還很普遍,聽到這些如果還不至於讓愛茶的人昏倒的話,再告訴你一句,他們還加鹽!你還能支持得住嗎?到了宋代,謝天謝地清飲一派總算佔了上風,茶裡去掉了鹽和香料。蘇軾說,唐人煎茶用姜或鹽,但現在有人用這兩樣,就會被人大大取笑(《東坡志林》)。

花是花,茶是茶

他的弟弟蘇轍在《和子瞻煎茶》中寫道:“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嘲笑北方人飲茶放種種調料,可見當時的南北差異,以及清飲已經成為主流的歷史背景。

花是花,茶是茶

自從知道清飲來自不易,更加不喜歡花茶,不管花已經比那些調料文雅許多,但也是香料的近親,也是打擾茶之清淨的不受歡迎的東西。後來才知道,這裡面也有誤會。花茶也有它的講究。早在宋代,已有記載:“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香氣全者,量茶藝多少,摘花為伴。”而且只有用綠茶中的烘青(或少量用炒青),和香花拼和在一起窨製出來的窨花茶,才是真正的花茶。而市面上多數只是拌花茶,那些花幹,是後來拌進去騙眼睛的――看得見花的,花的魂已失去;真正的花茶是看不見花的,而花已經在茶裡。這裡面好像有一種人生的真義,多少消除了我對花茶的成見。

花是花,茶是茶

“口之於味,有同嗜焉”,用喝茶一事來驗證,卻不是這樣。江浙滬一帶齊齊重綠茶,福建、臺灣一帶酷愛鐵觀音、凍頂,口味刁鑽的廣東人偏能接受味道沉澀的普洱茶,這些都還罷了,始終想不通北京人對香片的忠誠不二。花茶是南方產的,卻幾乎全部供北方人飲用,這是為什麼?前人認為這是因為江南一帶是出產之地,容易獲得新茶。而花茶容易保存,可以遠銷北方。這是不是全部根源?總覺得不會如此簡單,應該和氣候、飲食還有些關聯。

花是花,茶是茶

後來讀《浮生六記》,“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為芸孃的慧心感動,從此對花茶雖敬而遠之,但可以坐視別人棄明前龍井而痛喝香片,但笑不語,不再己之所好強加於人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