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團|茶藝心聲

茶藝 綠茶 紅茶 古往今來國茶 2017-05-19

茶藝團|茶藝心聲

總有人問我:“你真的這麼喜歡自己的專業嗎?”說來也奇怪,茶學這個專業好像有一種魔力,在大一到大三的匆匆時光裡,讓我從被動喝茶、學茶的懵懂,轉變為了主動淘茶、泡茶的熱愛。對於它的熱愛,我想,是從拾起專業自信開始的。

茶藝團|茶藝心聲

茶被賦予的文化價值使得它在大多數人眼裡成了優雅,氣質的代名詞,茶學,無非就是每天品茶,聊聊文化的小資生活。但人們似乎並不願意走近它,因為茶,並不是現代社會的主流文化,在用鋼筋混泥土堆砌的快節奏社會裡,金融,軟件,媒體等學科似乎成了不止我一個人所夢寐以求的專業。而茶學,只是我的無奈之舉,它如此的格格不入,以至於在此之前我羞於開口說出我的專業,支支吾吾的怕被當成一個“異類”。在我心裡,它就如同一座圍城,只不過牆外的人不想進,牆內的人想出去罷了。

茶藝團|茶藝心聲

直到課程的深入,實驗課後修剪枝條連拿筷子都顫顫巍巍的雙手,摘芽葉被晒的通紅又慢慢變黑的手背,手工炒制時燙出的水泡,晚飯啃著麵包還是飢腸轆轆的等待著紅茶的發酵,以及審評課喝飄的身體,都讓我像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病人一樣,瘋狂的享受被“虐待”的滋味。因為這樣的它,讓我覺得真實,接地氣。

茶藝團|茶藝心聲

它不僅是揚葩振藻,徜徉恣肆的茶文化,也不僅是美輪美奐,賞心悅目的茶藝。它提醒著我,這些作為茶種植製作之後最終端的表現形式,給予大眾的是視覺,味覺、思維的享受,而製作種植過程遠沒有表面的光鮮亮麗,它與大多數農產品一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澆鑄。因為這塊地基,牢牢牽引著茶文化、茶藝越飛越高不至於迷失方向。就像風箏有了人的牽引,才會扶搖直上,若失去這些,最終還是會迷失方向而掉落。茶借水而發的優雅,是悠久的文化底蘊和茶藝師韻律,氣質美所賦予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感嘆得來的不易,而是去體會優雅背後隱藏的玄機,不是去機械重複泡茶的手法,而是通過實踐的經驗,去感知、去創造美。其實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實驗課,讓我去感受種茶,製茶的艱辛,才會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珍惜,才會讓我拾起專業自信。這時的我不再想走出這座城,只想深陷在這座城的魅力之中。

茶藝團|茶藝心聲

回憶小時候,爺爺總愛在晚飯後泡上一杯家鄉產的不知名綠茶,每天晚飯後,不羈的抓出一把,時而多時而少,那濃濃的茶湯,就是小時候,我對茶的記憶。它那麼的接近生活,在那個時候,茶之於我是無比稀鬆平常的小事,它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是爺爺用半輩子的時間積累的習慣。讀了大學後,每次回家,爺爺都會用家鄉的綠茶,為我接風洗塵,這就成了每逢歸家後的小小儀式,但略苦澀的口感,總讓我避恐不及,我嘗試著用專業知識去解釋下茶量的多少與茶湯品質優劣的關聯,但無用,似乎只有那一杯濃綠苦澀的茶湯才是爺爺的摯愛。

茶藝團|茶藝心聲

對於爺爺來說,茶就是飯後的休閒,是為孫女接風洗塵的小儀式,是隻喝家鄉綠茶的執念。茶農眼中的茶,是前行的背囊,是稀鬆平常的生活,茶藝師眼中的茶,是視覺的震撼,是味蕾的享受,老舍眼中的茶是溫柔的,輕輕的刺激和淡淡的相依,而我眼中的茶,不僅能登上大雅之堂,給人片刻的放鬆,也是辛勤勞累汗水澆鑄的平凡的生活。

茶藝團|茶藝心聲

一千個人眼裡有對茶的一千種解讀,正是這麼多色彩斑瀾的理解,才是它大放異彩的可能,而我們也無需為他人的解讀而彷徨不安。從走近這座城開始,茶就不再只是我每日飯後的休閒,每次拜訪的待客之道,而是我要傾注心血去呵護的寶藏。但我希望它還是那座圍城,只是牆外的人想進,牆內的人不願意走出。

茶藝團|茶藝心聲

-End-


-版權信息-

執行總編:周繼紅

責任編輯:趙成勇;文:林瓊珍

本文版權屬古往今來國茶生活平臺

轉載及合作事宜請在後臺留言

版權所有,侵權必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