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的茶文化

茶樹 紅茶 糕點 茶語農林 2017-06-26

嘉興的茶文化

在嘉興,不知何時起,茶館茶店鱗次櫛比,喝茶談茶習以為常,綠茶、白茶、紅茶、巖茶輪番登場。隨之而來的,是茶藝熱度的攀升。似乎一夜間,不懂喝茶,不秀兩手茶藝,便貽笑大方了。

嘉興茶文化的發展

唐時禪茶不分家,有高僧船子和尚,長住華亭縣,其詩文多有飲茶內容。

北宋時,寺廟僧人和文化官僚喜飲茶。蘇東坡三過嘉禾,與僧人品茶,在本覺寺、景德寺(即後來的茶禪寺)及真如寺留下三處煮茶(雪)亭。

南宋遷都臨安,大批世家大族遷入嘉興,潘師旦造會景園,有景點叫茶溪

元代屠兼善造了個茶屋,飲茶藏茶。嘉興的茶文化

明中晚期,嘉興幾可代表當時中國茶文化的最高端。百姓飲茶,茶館眾多,僅濮院就有茶館上百家。文人飲茶,以項元汴和李日華為代表,不僅對茶葉品性非常瞭解,注重茶葉和水的搭配,運無錫惠山泉水泡茶,而且對茶的品鑑也十分獨到。茶文化的兩個走向,也自此開始明朗。

清代,乾隆下江南必去景德寺,併為景德寺題名“茶禪寺”。而至今仍保留完整的章氏古茶園,也是隨清初顏馬浜章先生的返鄉,在嘉興落成的,並成為嘉興平原地帶唯一的產茶地

章氏茶園

章氏茶園,靜臥市區已三百年,是嘉興平原地帶唯一的產茶地,在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塘匯街道轄區內,城東路南側顏馬浜一個河流圍成的半島上,園中茶林呈不規則四邊形,從空中俯瞰茶林形同元寶狀,東西長約210米,南北長約120米,佔地約2.7畝。

章氏茶園原為私人所有,1962年起,章家在當時社會政治大背景下不敢獨立經營,將茶園交公。2008年,塘匯街道以28萬元的價格買下茶園經營權。當時的嘉興市委書記陳德榮也對茶園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責成各部門要切實保護好嘉興唯一的茶園。

明中晚期,嘉興幾可代表當時中國茶文化的最高端。百姓飲茶,茶館眾多,僅濮院就有茶館上百家。文人飲茶,以項元汴和李日華為代表,不僅對茶葉品性非常瞭解,注重茶葉和水的搭配,運無錫惠山泉水泡茶,而且對茶的品鑑也十分獨到。茶文化的兩個走向,也自此開始明朗。

清代,乾隆下江南必去景德寺,併為景德寺題名“茶禪寺”。而至今仍保留完整的章氏古茶園,也是隨清初顏馬浜章先生的返鄉,在嘉興落成的,並成為嘉興平原地帶唯一的產茶地

章氏茶園

章氏茶園,靜臥市區已三百年,是嘉興平原地帶唯一的產茶地,在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塘匯街道轄區內,城東路南側顏馬浜一個河流圍成的半島上,園中茶林呈不規則四邊形,從空中俯瞰茶林形同元寶狀,東西長約210米,南北長約120米,佔地約2.7畝。

章氏茶園原為私人所有,1962年起,章家在當時社會政治大背景下不敢獨立經營,將茶園交公。2008年,塘匯街道以28萬元的價格買下茶園經營權。當時的嘉興市委書記陳德榮也對茶園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責成各部門要切實保護好嘉興唯一的茶園。嘉興的茶文化

清朝初年,塘匯顏馬浜有一位品學兼優的章先生,為紹興一私塾慕名相邀,在那裡任教多年,深得當地村民和學生的尊敬。年老還鄉時,學生也功成名就,問他需要何種物品,先生答道:“鍾愛貴地之茶也”。為感謝先生厚德,學生以山地茶樹敬贈,並設法用紹興農船連樹帶土運到章家,移植在顏馬浜,前後經歷了三年時間,終使茶園小具規模。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路過塘匯茶園村陶永橋,因口渴下馬到農家討杯水喝,一農婦拿了一隻茶木做的茶杯盛了章園茗茶給他喝,他喝了以後覺得香醇可口,趣贊此茶為“茶裡茶”。這“茶裡茶”語帶雙關,一讚此茶醇香,為茶中精品,二指茶木杯裡裝的茶。被稱為“乾隆後三家”的秀水詩派詩人王曇曾稱讚:“徐王廟後三弓地,羅嶰山頭一品春。”把這裡的茶葉與長興顧渚山的紫筍茶相媲美。
嘉興的茶文化

"章園茗茶"只採春茶,採摘時間一般都集中在清明到穀雨之間,這時茶葉嫩芽是全年裡最肥、最厚的,炒出來的茶葉品質最好。"章園茗茶"一般每四年會出現一次"明前茶",其餘都是"明後茶"。茶園原屬章家,因此早先稱為"章園"。1962年,章園歸屬茶園村七組,但集體所有帶來的問題,就是長年以來缺乏專人管理,茶樹日趨老化,產量不斷下降,目前,"章園茗茶"頭茶只產1.5公斤左右,年產量也不過二十多公斤,因此市場上罕見"章園茗茶"的蹤影,使"章園茗茶"缺乏市場知名度。由於產量稀少,不少品茗愛好者出價上千元也難以"一親芳澤"。

章氏茶園中的茶樹基本上不修剪,茶樹外形高大,達兩米多高,悠久的歷史背景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注意,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駱耀平、嘉興市園藝科學研究所陸其華先生等,都曾專程去茶園調查。陸其華先生說,因為這樣的茶樹已經很難再見到了。而且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嘉興的古樹正在逐漸減少,這些都應該作為種子資源保存下來。

鷹窠頂青頂茶

海鹽縣南北湖產茶歷史悠久,宋《澉水志》就有植茶的記載明代學者詩中有詠“茶產鷹窠頂類武夷”的說法,武夷茶聲名顯赫,由此可見南北湖當時的茶葉水平。

三面環山、南鄰大海的地理位置,使南北湖一帶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小氣候,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當地農民有“春茶秋橘冬鳥臘,夏至楊梅滿山紅,桃熟筍肥枇杷黃,松花寒露兩藫鮮”之說。因此,南北湖是茶樹生長的絕佳環境。嘉興的茶文化

海鹽茶葉的製作工藝與西湖龍井的工藝相似,講究“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壓”十大手工炒制手法。憑藉南北湖卓越的區域性小氣候,尤以鷹窠頂出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鴻安茶廠坐落於終年氣候宜茶的4A級浙江省南北湖風景名勝區,擁有茶園880餘畝,其中300餘畝自主翡翠茶園,年產4噸多優質茶葉。主要產品有“鷹窠頂”牌青頂茶,素為“青山頂上茶”、“鷹窠頂”牌工夫紅茶,炒青等。生產工藝在原有的基礎上,根據海鹽茶葉的本質特性,不斷完善和提高製作手法,鴻安茶廠研發了屬於自己的一套製作海鹽茶葉的工序,為海鹽茶葉的生產量身打造。
嘉興的茶文化

“鷹窠頂”茶葉外形平扁光滑,色澤翠綠,湯色清亮,香氣清幽,滋味甘醇鮮爽,葉底嫩綠成朵,清明前一芽一葉或二葉的嫩芽精製而成,稱明前茶,為上品。產品1999年被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中心鑑定為國內先進水平,2009年被定為嘉興市優秀旅遊商品,2012年被評為嘉興市十大名牌產品。

嘉興馬厙茶館

半兩茶葉,一壺熱水,一隻茶杯,半個上午,一群老夥伴……在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的馬厙(shè)老街上,一個近百歲的老茶館靜靜佇立著。

八九十平方米的大開間老房子,屋頂三角形的屋架,牆壁、屋頂都被薰得黑漆漆的。老式的長板凳和長條桌子上,坑坑窪窪的都是歷史。昏黃的燈光下,幾臺搖搖欲墜的吊扇上纏滿了蜘蛛網。角落裡,嶄新的燒柴火的鍋爐正在工作,不時冒出一陣陣白色的蒸汽。嘉興的茶文化

屋子裡坐了二三十號人。有點昏暗的燈光下,乍一看去,全部是深色的衣服和帽子、偏黑的皮膚、滿臉的皺紋、或多或少的白頭髮。他們捧著新舊不一的各式各樣的杯子,一邊小口小口地喝著茶,一邊低聲交談。在熱氣騰騰的茶水中,整個畫面和諧、溫暖、恬靜。雖然這一切,都讓人恍然覺得穿越了時空。

烏鎮:最後的茶客

烏鎮上的茶館店,大多依街傍水而築,其作用有二,一為取水方便;二為臨街又可作買賣。茶店一般為二三個門面,內設茶灶、茶具,放數只乃至十多隻茶桌、條凳,供茶客們飲茶之用。
嘉興的茶文化

鄉村小茶館最為吸引也最受歡迎的是當地的農民。茶店一般是凌晨二三點鐘就生火澆茶,開門營業。當地四鄰八鄉的農民也就趕黑上街飲茶。家民們上街飲茶,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把昨天傍晚整理好的諸如大蒜、香蔥、青茶、蘿蔔,裝上提籃到茶店門口一擺,以賣個新鮮吸引城裡人購買,從而換點茶錢其二是飲茶,俗稱“皮包水”,飲上一口清香撲鼻的茶水,乃是他們最為“愜意”的樂事,而茶水又補充了人體水分,對健康有益;三是靈通信息,茶館店俗稱“百口衙門”,在這裡遠至兩伊戰爭等國內外大事,近則張家剛孵出的小雞生了三隻腳等等趣事,無計不談、無話不說,茶館成了小鎮“新華社”。當然談論最多的還是今年種什麼、養什麼、怎麼種、怎麼養,張家收成好,李家收成差等等發家至富的新鮮經驗。

嘉興茶食

嘉興人善制精細的糕點。周作人《再談南北的點心》一文記雲:“點心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裡,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嘉湖細點這四字正文雅又形象地概述了一類食品的風貌。

清《畫舫餘譚》中所記載的“茶食店”,就是一種專做茶點市售的店鋪。嘉興的茶文化

民國初年海鹽天祿號的糕點茶食單所列雲片糕,就有“人物雲片”、“松子雲片”、“胡桃雲片”、“桂花雲片”、“雙桃雲片”、“五色雲片”、“ 字雲片”七種,其中“人物雲片”以刻有《三國演義》《水滸傳》人物的模子壓制而成,說它精細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