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金庸 段譽 茭白 地道風物 地道風物 2017-09-16

這些美食在影視劇裡把主角的風頭都搶了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風物君語

金庸老爺子刻畫了這麼多纏綿悱惻的愛情

描述了一個殺伐滿地的江湖

大概所有男生心中都影影綽綽有個“金庸夢”吧

但是今天,風物君不說大俠,不說英雄

偏偏要跟你扒一扒金庸小說裡的美食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天龍八部》中的頂級高富帥段譽初到江南,卻對姑蘇美食一嘗傾心: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無不鮮美爽口,魚蝦肉食之中混以花瓣鮮果,顏色既美,自別有天然清香。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原來蝦仁還有這等絕妙的吃法,妙哉,妙哉!

又如,金庸筆下的另類英雄“洪七公”,一生隨心瀟灑,卻為了一個“吃“,竟拜倒在黃姑娘的”廚裙“之下。

這位九指神丐初次亮相,既沒有楊過在襄陽大戰中出場——“一聲清嘯鼓風而至”,如此炫酷;也沒有木婉清半揭面紗一匹“黑玫瑰”的雲山霧罩,如此神祕。卻是等黃蓉烹煮完叫花雞之時,出現在黃蓉身後說道:“撕作三份,雞屁股給我。”這一出場便與吃結緣。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然這位殿堂級的美食專家,卻被黃蓉姑娘的幾道江南美食弄得暈頭轉向,連自己看家的本領降龍十八掌也盡數教給她的“靖哥哥”。那兩道精美絕倫的美食“玉笛誰家聽落梅”和“好逑湯”,皆深得江南美食之精髓,容小編娓娓道來。

玉笛誰家聽落梅”乃是肉菜,洪七公閉眼回味猜出五種肉滋味:一條是羊羔坐臀,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子、還有獐腿肉加兔肉,這五種肉次序變化不計,卻有二十五變,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子,故因此得名。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好逑湯看似荷葉筍尖櫻桃湯,得荷葉之清、筍尖之鮮、櫻桃之甜,因櫻桃之中嵌入斑鳩而得名,取自《詩經》第一篇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這湯叫作“好逑湯”。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這段描寫,雖僅幾百字,但卻折射出江南飲食文化的深厚內涵——精美、和諧和典雅,其餘書中描寫飲食也貫穿著這一思想,使人讀於其中而得到美的享受。

《射鵰英雄傳》一開始寫嘉興醉仙樓,“醉仙樓雖是尋常酒樓,卻是蘇軾題字”,而“酒是紹興名釀女兒紅”,還有“松江四腮鱸魚”。黃蓉初遇郭靖,談吃喝之道,飲食藝術之高明,深得其父黃藥師之真傳,加之黃蓉來自江南海上的桃花島,那裡到處是竹子、桃花、荷塘,屋宇陳設無不清雅絕俗,道路是按著五行八卦造的,簫聲奏出“碧海潮生曲”,茶水是“顏色碧綠、冷若雪水、入口涼沁心脾”,菜餚也是“荷花瓣兒蒸雞、鮮菱荷葉羹”。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書劍恩仇錄》中寫到陳家洛回到朝思暮想的海寧家裡,也有一段:”銀盆中兩隻細瓷碗,一碗桂花白木耳百合湯,另一碗是四片糯米嵌糖藕。陳家洛離家十年,日處大漠窮荒之中,這般江南富貴之家的滋味今日重嘗,恍若隔世。他用銀匙舀一口湯喝,晴畫已經將他辮子打開,抹上頭油,用梳子梳理。他把糖藕中的糯米球一顆顆用筷子頂出來,自己吃一顆,在睛畫嘴裡塞一顆。”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還比如說,讓金庸老爺子心疼不已的阿碧姑娘也是從江南湖面划船而來,她唱的是唐宋詞兒,住的是 “琴韻小築”,做的幾道點心——玫瑰松子糖、茯苓軟糕、翡翠甜餅和藕粉火腿餃,都形狀精雅,像是藝術品。她隨手做幾個小菜,如荷葉冬筍湯、翡翠魚圓,都是“碧綠清新”,讓人一看就想起描寫江南的錦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就連最為粗鄙的韋小寶,也心心念念湖州的粽——“聞到一陣肉香和糖香。雙兒雙手端了木盤,用手臂掠開帳子。韋小寶見碟子中放著四隻剝開了粽子,心中大喜,入口甘美,無與倫比。說道:‘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浙江湖州所產粽子米軟餡美,天下無雙。每每麗春院中到了嫖客,常差韋小寶去揚州的湖州粽子店買。粽子整隻用粽箬裹住,韋小寶要偷吃原亦甚難,但他總在粽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嘗上一嘗。”

擠出些米粒也要嘗上一嘗,其中美味,看官自行聯想。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饞的段譽口水直流,金庸原來是個美食家

而且金庸還不止一次在書中提到嘉興、海寧——陳家洛心心念回到海寧家中,也先嚐嘗江南美食,連小說裡頂好看的姑娘們都得跟江南美食沾上邊。

原來金庸先生祖籍浙江海寧!

這位武俠鼻祖對故鄉浙江的深切懷念,大抵都揉在了湖州粽子,糯米嵌糖藕裡了吧!還延伸出了充滿詩情畫意的“好逑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笛誰家聽落梅”……

圖文均來源於網絡

編輯/絳秋

想看更多風物美文,關注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