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的茶文化

雲臺山 中國古代史 明朝 流淚的魚兒 2017-06-26

山清水秀連雲港市有山有海,是一座有著豐厚文化沉澱的文明古城,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其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對於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連雲港的茶葉興於唐代流傳至今。連雲港唐代就有茶葉出產,公園九世紀,日本高僧圓仁入唐求法,他從今天的連雲港市宿城登岸,經該市朝陽鎮興國寺,至南城,到龍洞庵探訪,後拜訪府衙。所到之處,求法問佛,品茶聽經。一千二百多年後的二00一年九月,國學大師季羨林在給連雲港市首屆《西遊記》文化節的題詞就是:(日本慈覺大師圓仁登岸處)征帆一片繞蓬壺。此語出自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詩《哭晁卿》,日本大德高僧晁衡在大唐多年後隨船隊歸國,有消息傳到來,說其在海州附近的黃海遇難,李白得悉後隨賦詩紀念其好友:“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連雲港的茶文化

在宋代,連雲港海州茶以其優異的品質享譽朝野,宋代的海州茶其影響是很大的。海州作為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其輻射範圍至少達到現在的長江以北,京廣鐵路以東,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作為宋代貢茶,“海州茶在當時很貴但很好賣出,賣出價格是一兩不能少。”到了元朝,由於宋金交戰,海州作為主戰場,茶倉被毀,人民流離失所,茶園荒蕪,茶葉的生產和經營受到了極大損失。接著蒙古人與南宋也展開交戰,而元宋交戰的三大戰場海州佔其一,這樣對海州的經濟及文化也帶來了摧毀。由於蒙人對茶馬易市已不如宋朝廷那麼重視,整個元朝幾乎無茶可言,

連雲港的茶文化

到了明代,由於明代海州製鹽業的發展給海州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明代海州經濟很快得到了崛起。海州茶及茶文化也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明代海州佛、道教的興旺,寺廟、道觀遍及各地,尤其是三元宮、法起寺、碧霞寺等善男信女雲集,寺僧們每每佈施佛茶,講解經卷,這給雲霧茶在蘇北魯南地區提高知名度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海州產茶之山以雲臺為最”,明代海州茶“以雲臺為最”以此看出,明朝海州有茶,而且產茶地就不止雲臺一處,應該說當時的茶葉品種也不僅僅一隻雲霧茶。連雲港的茶葉好於他鄉貴於他州,這主要是由於花果山雲霧茶生長在連雲港市群山環繞的雲臺山中。明代《西遊記》描寫“四時好花常開,八節鮮果不絕”

連雲港的茶文化

由於明代軍事和經濟的需要,茶馬互市,朝廷對茶葉生產和發展及其重視,此外,海州製鹽業的發達,使海州成為商旅雲集之地,朱元璋的女婿就因販賣私茶、走私淮鹽被斬,可見明代海州鹽業的鼎盛地位。朝廷對茶葉生產的重視和鹽業的繁榮相應的推動了海州茶文化的發展,從吳承恩《西遊記》和李汝珍《鏡花緣》這二部以明朝的口吻說唐朝事件的小說裡其對海州的茶文化的描寫中可以看到,從茶葉生產,茶葉品種,泡茶用具,飲茶風俗等都具備了當代茶文化的雛形。

連雲港的茶文化

明亡後,清朝廷實行了嚴厲的裁海政策。給雲臺山的經濟及茶葉種植造成了重創,山民被迫遷出,大片的茶園荒蕪,直到清末民初,由廣東候補直隸知州宋治基聯合海州士紳沈雲霈等招商集股成立雲臺樹藝公司,在雲臺山中擇68處山地,在向陽的山坡上栽種茶樹,由於雲臺山優越的自然環境及良好的肥培管理,茶樹吸山川之靈氣,蘊花果之精華,樹藝公司生產的雲霧茶外形優美,湯色綠亮,香高味濃,口感爽滑,曾獲南洋勸業會金獎,雲霧茶一時名聞遐邇。可是好景不長,戰亂爆發,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等接二連三的戰事分起,尤其是雲臺扁擔會的革命,樹藝公司無疾而終,雲臺山的茶葉發展也就此擱淺。樹藝公司的成立要比清政府的振興茶葉計劃要早了多年。

連雲港的茶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連雲港市委市政府的領導逐漸樹立了發展山區經濟茶葉先行的意識,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宿城鄉開始小範圍試種茶樹,面積不到五百畝,此後,發展力度不大。到了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迎來了連雲港茶葉史上的大發展。一九七九年春天,連雲港各茶葉適種地區如市區的花果山、南雲臺、朝陽、宿城,贛榆的門河、班莊、夾山、金山、厲莊等中西部山區及灌雲的伊山都大面積種植茶樹,三年後,茶園開採。一九八二年,雲臺山的雲霧茶產區和贛榆縣的夾谷春開始了定型定級工作。雲霧茶的定型由當時省內多位茶葉高級工程師等茶葉專家把雲霧茶定型為:形似眉狀,條索緊結,鋒苗顯露,色澤綠潤,香高味濃,口感鮮爽厚重,湯色綠亮,葉底嫩勻。雲臺山古稱鬱洲山又稱蒼梧山位於江蘇最北部,東臨黃海,大小山頭149座,其最高峰玉女峰海拔625.3米,為江蘇第一高峰。花果山雲霧茶生長在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雨水適中,光照適度,土壤肥沃連雲港市境內花果山中,這樣的環境中得天時,合地利,鐘山川之靈秀,擅花果之精華,賦予此茶獨特的自然品質,再加上雲臺山茶人的精采細做,形成了該茶特有的外形風格。

連雲港的茶文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連雲港市贛榆縣的夾谷春茶也在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張堂恆等指導下建立了自己的標準體系。現在連雲港市市區的花果山、宿城、南雲臺,贛榆、灌雲等地共有云霧茶、夾谷春、聖人茗等十多隻地方名茶,由改革開放前的一花獨秀,發展到今天的百花齊開了。如今該市茶葉種植面積接近兩萬畝,年產幹茶三千噸噸,雲霧茶、夾谷春等茶葉已行銷大江南北,乃至出口到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地區,各種名茶不僅是招徠嘉賓的佳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等禮品。茶葉加工由三十年前傳統的一家一戶一鍋一灶的手工作坊式向機械化方向發展,單純的耗時費力低產的手工炒制已經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殺青機、揉捻機、理條機和整形機的系統高效的機械化生產,茶園種植也由一家一戶零星的小塊茶園向園戶聯合梯級成片的園林景觀式方向發展。

連雲港的茶文化

在國際上,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形成了茶道、六十年代韓國出現了茶禮、七十年代中國臺灣發展了茶藝,到了八十年代,飲茶之風尚在中國大陸普及開來,為了與其他國家地區的稱謂區別開來,中國大陸的專家學者們即把茶葉的栽培管理、加工製造、茶葉的食用、品飲、沖泡藝術、泡茶用水的選擇、茶具的製造和使用、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茶風茶俗、茶葉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曲娛舞蹈、書法藝術以及影視等有關文化創作的茶事活動統稱為茶文化,至此,中國大陸的茶文化體系已臻完備。由於受這種茶文化氛圍的影響,連雲港的茶事活動也在八十年代後逐漸多了起來。除了雲霧茶等地方名茶的加工制定了相應標準外,茶葉的評比、拍賣等活動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現在茶館包括經營茶葉的咖啡館在內已有近百家。現在茶葉的經營也更加細化,比過去茶葉專業店更進一步的出現了專營店,比如雲霧茶、普洱茶、烏龍茶、龍井茶等專營店相繼出現在市區主要街道上。在連雲港,喝茶、學茶已經變成一種時尚,許多人把喝茶看成為一件雅事,品茶的外延在擴大,品茶的內涵也在增加,過去,被用來解渴的茶葉,現在已經被健康和文化所代替。喝茶是品位,是修養,是文化,更是文明,這樣的概念正被越來越多的港城人接受。

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