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勻毛尖·貴臺紅杯”首屆貴州古茶樹鬥茶大賽結果揭曉 七星關區太極古樹紅茶獲銀獎

都勻毛尖 紅茶 古樹茶 畢節網 2017-06-13

6月9日,“都勻毛尖·貴臺紅杯”首屆貴州古茶樹鬥茶比賽結果揭曉,七星關區七星古茶開發有限公司選送的“太極古樹紅茶(一級)”榮獲古樹紅茶銀獎。

“香氣高藏,古墨幽香,湯色紅色明亮,滋味醇厚清爽,回味悠長。”當天,在2017都勻毛尖(國際)茶人會“都勻毛尖之夜”的頒獎晚會上,專家組對七星關區太極古樹紅茶給出了品鑑語。

據瞭解,“都勻毛尖·貴臺紅杯”首屆貴州古茶樹鬥茶比賽由貴州省茶葉協會、黔南州茶葉產業發展管理局、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民族民間茶文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按照國家評茶規範分別對古樹紅茶、古樹綠茶進行評審,各評出茶王獎1個、金獎1個、銀獎2個、優質獎3個。

古茶樹是指分佈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百年以上的古茶園(林)。七星關區生態良好,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古茶甚多,有著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相關部門的考察結果顯示,在亮巖、燕子口等鄉鎮,尚存具有價值的古茶樹有69877株,七星關區是目前畢節乃至貴州古茶樹存量最多的地方。

這些古茶樹基徑20至30釐米的共767株,30至36釐米的17株,基徑最大達36釐米(1株),株高最高的達5米。據中茶所專家考證屬灌木型禿房品種,是耐貧瘠、抗寒性強的地方優良品種。古茶樹姿多半開張,分枝密,葉片呈水平狀,其特性是:芽葉生育力、持嫩性較強。春茶萌發期在3月下旬,一芽三葉盛產期在4月中旬,夏、秋茶產量特別高,適宜制紅、綠茶。用其原料製作的綠茶芽葉色澤綠潤、葉肉肥厚,外形扁平有毫,耐沖泡。沖泡時葉芽堅立,茶湯黃綠明亮,滋味醇厚爽口。

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七星關區古茶始終藏在“深閨”無人識。2016年8月28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七星關區“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號。近年來,七星關區各鄉鎮也對古茶樹進行掛牌管理。

太極(俗稱水田壩)村是七星關區古茶對最多的一個自然村,位於亮巖鎮東南部,赤水河畔上游。境內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清澈的河水沿山繞行,形成了一個S型大拐彎,把村莊一分為二,一陰一陽,河岸平原上,自然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天然“山水太極圖”。“太極古茶”由此而來。

這裡海拔800至1300米,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8℃,年降水量1100毫米,日照多,無霜期長。地貌起伏變化較大,高山密佈,溝壑縱橫,土壤大面積以酸性黃壤、馬歇泥為主,少數沙壤土分佈於溝壑、緩坡地帶,無論氣候還是土壤,都適合茶葉生長。

2015年,太極村“兩委”和群眾在七星關區信訪局駐村“第一書記”李德亮的帶領下,立足生態和地理優勢,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古茶產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創辦了七星古茶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短短兩年的努力,藏在“深閨”的太極古茶終於實現了“華麗”轉身,所生產的古樹綠茶、紅茶分別榮獲2016年貴州省秋季鬥茶大賽金獎和優質獎;技術幹部張俊製作的茶在貴州省第五屆手工製茶技能大賽榮獲手工紅茶一等獎,其所制產品通過廣東省有關部門的幫助,迅速搶佔沿海市場,2016年生產的20噸古樹茶,供不應求。

以茶揚名,靠茶脫貧。太極村在不斷髮展茶產業的同時,也撐鼓了當地群眾的腰包,讓越來越多農戶擺脫貧困。

李德亮表示,七星古茶開發有限公司(太極茶合作社)下一步將加快新建廠房步伐,爭取在明年春茶以前,將廠房建成投入使用,彌補太極古茶生產上的短板。

此次大賽評比中,眾多評委對七星關區太極古樹茶給予高度評價,也指出了目前太極村茶產業的短板,為太極古樹茶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經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