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與其他學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像曾昭燏這樣的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才能頑強發展,綿延千年的文化才不會斷絕。

除了對古蹟的勘察,曾昭燏還與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聯合撰寫了《博物館》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經典書籍。

在1942年初,曾昭燏、夏鼐和吳金鼎前往李莊進行彭山漢代崖墓挖掘工作。她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性,風餐露宿,從不抱怨。她每天上下攀爬,獨自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記,而她這份筆記被當時學術界認為是“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而那時,她剛過而立之年。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與其他學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像曾昭燏這樣的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才能頑強發展,綿延千年的文化才不會斷絕。

除了對古蹟的勘察,曾昭燏還與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聯合撰寫了《博物館》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經典書籍。

在1942年初,曾昭燏、夏鼐和吳金鼎前往李莊進行彭山漢代崖墓挖掘工作。她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性,風餐露宿,從不抱怨。她每天上下攀爬,獨自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記,而她這份筆記被當時學術界認為是“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而那時,她剛過而立之年。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堅守大陸,“嫁”給博物館的考古學家

抗戰勝利後,曾昭燏回到了南京,她先後參加了“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和“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等組織工作。在那裡,她組織了中央博物院主體大殿的修建工程,除此之外,還建成了一個陳列廳,用來陳列藏品並向民眾開放。

這個工程,曾昭燏盡心盡力,耗費許多心血,因此,擔任過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樑白泉猜測曾昭燏之所以在1949年堅守大陸:“很可能是因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大殿和陳列廳凝結著她的汗水與情感,也可能是她以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業還是在大陸”。

1948年,國民政府已現頹勢,當時的官員開始打包文物前往臺灣,曾昭燏極其反對這一行為。她四處奔走,到處勸說,她還寫信給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怒斥這一行為: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與其他學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像曾昭燏這樣的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才能頑強發展,綿延千年的文化才不會斷絕。

除了對古蹟的勘察,曾昭燏還與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聯合撰寫了《博物館》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經典書籍。

在1942年初,曾昭燏、夏鼐和吳金鼎前往李莊進行彭山漢代崖墓挖掘工作。她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性,風餐露宿,從不抱怨。她每天上下攀爬,獨自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記,而她這份筆記被當時學術界認為是“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而那時,她剛過而立之年。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堅守大陸,“嫁”給博物館的考古學家

抗戰勝利後,曾昭燏回到了南京,她先後參加了“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和“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等組織工作。在那裡,她組織了中央博物院主體大殿的修建工程,除此之外,還建成了一個陳列廳,用來陳列藏品並向民眾開放。

這個工程,曾昭燏盡心盡力,耗費許多心血,因此,擔任過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樑白泉猜測曾昭燏之所以在1949年堅守大陸:“很可能是因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大殿和陳列廳凝結著她的汗水與情感,也可能是她以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業還是在大陸”。

1948年,國民政府已現頹勢,當時的官員開始打包文物前往臺灣,曾昭燏極其反對這一行為。她四處奔走,到處勸說,她還寫信給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怒斥這一行為: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57年,曾昭燏在工作中

在她的周旋之下,三批運到臺灣的852箱文物重新運回了大陸。她藉口一些文物“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留下了很多大件文物,這其中,就有後來的國之重器“後母戊鼎”。

與文物一同留下來的還有曾昭燏,在很多親友和同事都前往臺灣的情況下,她始終選擇堅守大陸,與她鍾愛的考古事業一起。以她的才能,機會是很多的,可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

據說胡適還曾在機場打聽曾昭燏的下落:“曾小姐來了嗎?曾小姐來了嗎?”在得知曾昭燏選擇留在大陸時,他不住感嘆:“可惜了,此人真是一個人才。”

這片大陸是曾昭燏祖輩曾誓死守護的地方,是她完成學業的地方,還是她恩師同窗親人所在的地方,亦是她事業所在的地方。她堅信新中國需要她,新中國的考古事業更需要她。她曾在日記裡表達了這種情感:“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與其他學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像曾昭燏這樣的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才能頑強發展,綿延千年的文化才不會斷絕。

除了對古蹟的勘察,曾昭燏還與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聯合撰寫了《博物館》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經典書籍。

在1942年初,曾昭燏、夏鼐和吳金鼎前往李莊進行彭山漢代崖墓挖掘工作。她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性,風餐露宿,從不抱怨。她每天上下攀爬,獨自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記,而她這份筆記被當時學術界認為是“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而那時,她剛過而立之年。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堅守大陸,“嫁”給博物館的考古學家

抗戰勝利後,曾昭燏回到了南京,她先後參加了“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和“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等組織工作。在那裡,她組織了中央博物院主體大殿的修建工程,除此之外,還建成了一個陳列廳,用來陳列藏品並向民眾開放。

這個工程,曾昭燏盡心盡力,耗費許多心血,因此,擔任過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樑白泉猜測曾昭燏之所以在1949年堅守大陸:“很可能是因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大殿和陳列廳凝結著她的汗水與情感,也可能是她以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業還是在大陸”。

1948年,國民政府已現頹勢,當時的官員開始打包文物前往臺灣,曾昭燏極其反對這一行為。她四處奔走,到處勸說,她還寫信給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怒斥這一行為: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57年,曾昭燏在工作中

在她的周旋之下,三批運到臺灣的852箱文物重新運回了大陸。她藉口一些文物“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留下了很多大件文物,這其中,就有後來的國之重器“後母戊鼎”。

與文物一同留下來的還有曾昭燏,在很多親友和同事都前往臺灣的情況下,她始終選擇堅守大陸,與她鍾愛的考古事業一起。以她的才能,機會是很多的,可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

據說胡適還曾在機場打聽曾昭燏的下落:“曾小姐來了嗎?曾小姐來了嗎?”在得知曾昭燏選擇留在大陸時,他不住感嘆:“可惜了,此人真是一個人才。”

這片大陸是曾昭燏祖輩曾誓死守護的地方,是她完成學業的地方,還是她恩師同窗親人所在的地方,亦是她事業所在的地方。她堅信新中國需要她,新中國的考古事業更需要她。她曾在日記裡表達了這種情感:“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文集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的餘生都在此度過。她的宿舍就在辦公室旁,生活與工作早已融為一體。

曾昭燏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簡樸素衣。但是她對他人卻非常慷慨,她的存款都用來接濟經濟困難的職工和援助國家建設。

“愛人如愛己”,這是堂姐教會她的道理,也是她一生的信條。

後來,她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本院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她以身作則,甚至把自己收藏的清代茶具上交給國家。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與其他學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像曾昭燏這樣的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才能頑強發展,綿延千年的文化才不會斷絕。

除了對古蹟的勘察,曾昭燏還與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聯合撰寫了《博物館》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經典書籍。

在1942年初,曾昭燏、夏鼐和吳金鼎前往李莊進行彭山漢代崖墓挖掘工作。她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性,風餐露宿,從不抱怨。她每天上下攀爬,獨自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記,而她這份筆記被當時學術界認為是“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而那時,她剛過而立之年。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堅守大陸,“嫁”給博物館的考古學家

抗戰勝利後,曾昭燏回到了南京,她先後參加了“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和“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等組織工作。在那裡,她組織了中央博物院主體大殿的修建工程,除此之外,還建成了一個陳列廳,用來陳列藏品並向民眾開放。

這個工程,曾昭燏盡心盡力,耗費許多心血,因此,擔任過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樑白泉猜測曾昭燏之所以在1949年堅守大陸:“很可能是因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大殿和陳列廳凝結著她的汗水與情感,也可能是她以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業還是在大陸”。

1948年,國民政府已現頹勢,當時的官員開始打包文物前往臺灣,曾昭燏極其反對這一行為。她四處奔走,到處勸說,她還寫信給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怒斥這一行為: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57年,曾昭燏在工作中

在她的周旋之下,三批運到臺灣的852箱文物重新運回了大陸。她藉口一些文物“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留下了很多大件文物,這其中,就有後來的國之重器“後母戊鼎”。

與文物一同留下來的還有曾昭燏,在很多親友和同事都前往臺灣的情況下,她始終選擇堅守大陸,與她鍾愛的考古事業一起。以她的才能,機會是很多的,可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

據說胡適還曾在機場打聽曾昭燏的下落:“曾小姐來了嗎?曾小姐來了嗎?”在得知曾昭燏選擇留在大陸時,他不住感嘆:“可惜了,此人真是一個人才。”

這片大陸是曾昭燏祖輩曾誓死守護的地方,是她完成學業的地方,還是她恩師同窗親人所在的地方,亦是她事業所在的地方。她堅信新中國需要她,新中國的考古事業更需要她。她曾在日記裡表達了這種情感:“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文集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的餘生都在此度過。她的宿舍就在辦公室旁,生活與工作早已融為一體。

曾昭燏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簡樸素衣。但是她對他人卻非常慷慨,她的存款都用來接濟經濟困難的職工和援助國家建設。

“愛人如愛己”,這是堂姐教會她的道理,也是她一生的信條。

後來,她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本院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她以身作則,甚至把自己收藏的清代茶具上交給國家。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南京解放,曾昭燏代表博物院歡迎軍代表進駐

在中國考古界,有“南曾北夏”的說法,“北夏”是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南曾”便是指曾昭燏了。

曾昭燏為了能專心於考古事業,或許還受到了堂姐曾寶蓀的影響,她始終未婚。曾有個蘇聯專家來訪南博時,善意問她:“曾小姐準備何時出嫁?”而曾昭燏笑著回答:“我早就嫁給博物院了。”她確實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嫁給國家的考古事業了。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與其他學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像曾昭燏這樣的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才能頑強發展,綿延千年的文化才不會斷絕。

除了對古蹟的勘察,曾昭燏還與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聯合撰寫了《博物館》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經典書籍。

在1942年初,曾昭燏、夏鼐和吳金鼎前往李莊進行彭山漢代崖墓挖掘工作。她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性,風餐露宿,從不抱怨。她每天上下攀爬,獨自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記,而她這份筆記被當時學術界認為是“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而那時,她剛過而立之年。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堅守大陸,“嫁”給博物館的考古學家

抗戰勝利後,曾昭燏回到了南京,她先後參加了“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和“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等組織工作。在那裡,她組織了中央博物院主體大殿的修建工程,除此之外,還建成了一個陳列廳,用來陳列藏品並向民眾開放。

這個工程,曾昭燏盡心盡力,耗費許多心血,因此,擔任過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樑白泉猜測曾昭燏之所以在1949年堅守大陸:“很可能是因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大殿和陳列廳凝結著她的汗水與情感,也可能是她以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業還是在大陸”。

1948年,國民政府已現頹勢,當時的官員開始打包文物前往臺灣,曾昭燏極其反對這一行為。她四處奔走,到處勸說,她還寫信給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怒斥這一行為: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57年,曾昭燏在工作中

在她的周旋之下,三批運到臺灣的852箱文物重新運回了大陸。她藉口一些文物“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留下了很多大件文物,這其中,就有後來的國之重器“後母戊鼎”。

與文物一同留下來的還有曾昭燏,在很多親友和同事都前往臺灣的情況下,她始終選擇堅守大陸,與她鍾愛的考古事業一起。以她的才能,機會是很多的,可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

據說胡適還曾在機場打聽曾昭燏的下落:“曾小姐來了嗎?曾小姐來了嗎?”在得知曾昭燏選擇留在大陸時,他不住感嘆:“可惜了,此人真是一個人才。”

這片大陸是曾昭燏祖輩曾誓死守護的地方,是她完成學業的地方,還是她恩師同窗親人所在的地方,亦是她事業所在的地方。她堅信新中國需要她,新中國的考古事業更需要她。她曾在日記裡表達了這種情感:“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文集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的餘生都在此度過。她的宿舍就在辦公室旁,生活與工作早已融為一體。

曾昭燏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簡樸素衣。但是她對他人卻非常慷慨,她的存款都用來接濟經濟困難的職工和援助國家建設。

“愛人如愛己”,這是堂姐教會她的道理,也是她一生的信條。

後來,她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本院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她以身作則,甚至把自己收藏的清代茶具上交給國家。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南京解放,曾昭燏代表博物院歡迎軍代表進駐

在中國考古界,有“南曾北夏”的說法,“北夏”是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南曾”便是指曾昭燏了。

曾昭燏為了能專心於考古事業,或許還受到了堂姐曾寶蓀的影響,她始終未婚。曾有個蘇聯專家來訪南博時,善意問她:“曾小姐準備何時出嫁?”而曾昭燏笑著回答:“我早就嫁給博物院了。”她確實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嫁給國家的考古事業了。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51年曾昭燏在南京博物院

自殺身亡,高才命短人誰惜

曾昭燏留在大陸以後,她一直為融入新政權而努力。但是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特殊年代,她的家族歷史極其特殊,也給後輩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她的二哥曾昭掄突然被打成“右派”,甚至被撤職,還孤身一人從北京下放到武漢;她的侄子曾憲洛也被打成“右派”,下派到農場勞動改造,生死不明……她眼睜睜看著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因政治運動飽受迫害,卻無能為力。

在她自殺的前幾年,她精神高度緊張,寢食難安。心力交瘁之下,曾昭燏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終她選擇登塔自殺。

曾昭燏自殺前還收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書,她悲慼地對同事說:“這個也救不了我。”

曾昭燏的好友陳寅格得知她身亡的消息,淚流不止,悲痛不已,為她寫下一首悼亡詩:“論交三世舊通家,初見長安歲月賒。何待濟尼知道韞,未聞徐女配秦嘉。高才短命人誰惜,白璧青蠅事可嗟。靈谷煩寬應視哭,天陰雨溼隔天涯。”言辭悽切,令人唏噓。

"

1964年12月傍晚,南京東郊的靈谷寺風景區和往常一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在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冬日,一位女士登上了景區的靈谷塔,不一會兒,她的身影從塔上飄然墜下,猶如冬日的枯葉,生命轉瞬凋零……

這位自殺的女士是誰呢?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也是傑出的博物館家,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名門仕女,走出長沙看世界

曾昭燏,1909年出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的一個官宦世家。說起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大家肯定不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便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曾家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曾昭燏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優秀,才華橫溢的他們,都是當時非常出色的社會精英。

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碩士,後來擔任臺灣工況公司總經理;二哥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解放前是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首任學部委員;弟弟曾昭拯是著名書法家,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妹妹曾昭懿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門生,另外兩個妹妹分別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和生物系。而曾昭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怎麼可能會是普通人呢?

曾昭燏年幼便入讀私塾,熟讀古籍。12歲的時候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個學校的創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她一生未婚,終身為女子教育的事業奮鬥。曾昭燏年幼時曾好奇問起她不婚的原因,曾寶蓀如此回答她: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青年曾昭燏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我們慢慢形成三觀的時候,曾昭燏在女校讀書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始終牢牢記得堂姐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要愛人如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她把這句話視為信仰,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忠誠地執行著這一信仰。

在女校畢業後,曾昭燏考慮過在女校任教,但是她的二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長沙,去看看世界……

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曾昭燏一舉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後因中文的成績太好又轉去就讀中文系,她因此成為了學術大師胡小石的得意門生。她跟著老師研究甲骨文、金文,學習古文字聲韻;又聆聽胡小石講文學史、講楚辭……而曾昭燏本人更是寫得一手好詩詞,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我想正是老師的潛移默化,這才讓曾昭燏對考古有了興趣。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然而,她竟放棄快要到手的學位,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這一舉動讓很多人費解,但這是她深思以後的決定,她要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她想要學習西方考古方法,為發掘悠久的中華文明服務。

在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開始了異國求學之旅。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

學成歸國,為中國考古事業盡心盡力

當一個人心中懷揣夢想時,他總是充滿動力的,曾昭燏便是如此。她刻苦鑽研,專心致志,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不僅如此,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遠在異國他鄉的曾昭燏感到十分地震驚,陸陸續續傳到國外的消息更是讓她心急如焚,失聲痛哭,她在千里之外,無能為力,唯有完成學業,才能日後為國效力。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1938年,成績優秀的曾昭燏已經收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了,但是她心繫祖國,不顧家中勸阻,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中國。

曾昭燏留下足夠的路費,便把在英國省下的錢和自己的金戒指都一同捐獻給了前線戰鬥的中國軍隊。她帶著一腔熱血回國了,陪伴她一起回去的還有一張刊登在《新聞日報》的照片,照片上,在侵略者轟炸的廢墟邊上,一個幼兒坐在母親的遺體旁邊嚎啕大哭……這張照片她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立即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擔任專門設計委員。她參加了雲南大理洱海境內的考古工作,曾昭燏不辭辛苦,不怕日晒風吹,每天都堅持到現場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大理的考古發現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與其他學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像曾昭燏這樣的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才能頑強發展,綿延千年的文化才不會斷絕。

除了對古蹟的勘察,曾昭燏還與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聯合撰寫了《博物館》一書,這是一部關於博物館基礎理論的經典書籍。

在1942年初,曾昭燏、夏鼐和吳金鼎前往李莊進行彭山漢代崖墓挖掘工作。她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性,風餐露宿,從不抱怨。她每天上下攀爬,獨自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記,而她這份筆記被當時學術界認為是“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而那時,她剛過而立之年。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堅守大陸,“嫁”給博物館的考古學家

抗戰勝利後,曾昭燏回到了南京,她先後參加了“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和“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等組織工作。在那裡,她組織了中央博物院主體大殿的修建工程,除此之外,還建成了一個陳列廳,用來陳列藏品並向民眾開放。

這個工程,曾昭燏盡心盡力,耗費許多心血,因此,擔任過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樑白泉猜測曾昭燏之所以在1949年堅守大陸:“很可能是因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大殿和陳列廳凝結著她的汗水與情感,也可能是她以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業還是在大陸”。

1948年,國民政府已現頹勢,當時的官員開始打包文物前往臺灣,曾昭燏極其反對這一行為。她四處奔走,到處勸說,她還寫信給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怒斥這一行為: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57年,曾昭燏在工作中

在她的周旋之下,三批運到臺灣的852箱文物重新運回了大陸。她藉口一些文物“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留下了很多大件文物,這其中,就有後來的國之重器“後母戊鼎”。

與文物一同留下來的還有曾昭燏,在很多親友和同事都前往臺灣的情況下,她始終選擇堅守大陸,與她鍾愛的考古事業一起。以她的才能,機會是很多的,可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

據說胡適還曾在機場打聽曾昭燏的下落:“曾小姐來了嗎?曾小姐來了嗎?”在得知曾昭燏選擇留在大陸時,他不住感嘆:“可惜了,此人真是一個人才。”

這片大陸是曾昭燏祖輩曾誓死守護的地方,是她完成學業的地方,還是她恩師同窗親人所在的地方,亦是她事業所在的地方。她堅信新中國需要她,新中國的考古事業更需要她。她曾在日記裡表達了這種情感:“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文集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的餘生都在此度過。她的宿舍就在辦公室旁,生活與工作早已融為一體。

曾昭燏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簡樸素衣。但是她對他人卻非常慷慨,她的存款都用來接濟經濟困難的職工和援助國家建設。

“愛人如愛己”,這是堂姐教會她的道理,也是她一生的信條。

後來,她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本院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她以身作則,甚至把自己收藏的清代茶具上交給國家。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南京解放,曾昭燏代表博物院歡迎軍代表進駐

在中國考古界,有“南曾北夏”的說法,“北夏”是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南曾”便是指曾昭燏了。

曾昭燏為了能專心於考古事業,或許還受到了堂姐曾寶蓀的影響,她始終未婚。曾有個蘇聯專家來訪南博時,善意問她:“曾小姐準備何時出嫁?”而曾昭燏笑著回答:“我早就嫁給博物院了。”她確實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嫁給國家的考古事業了。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1951年曾昭燏在南京博物院

自殺身亡,高才命短人誰惜

曾昭燏留在大陸以後,她一直為融入新政權而努力。但是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特殊年代,她的家族歷史極其特殊,也給後輩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她的二哥曾昭掄突然被打成“右派”,甚至被撤職,還孤身一人從北京下放到武漢;她的侄子曾憲洛也被打成“右派”,下派到農場勞動改造,生死不明……她眼睜睜看著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因政治運動飽受迫害,卻無能為力。

在她自殺的前幾年,她精神高度緊張,寢食難安。心力交瘁之下,曾昭燏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終她選擇登塔自殺。

曾昭燏自殺前還收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書,她悲慼地對同事說:“這個也救不了我。”

曾昭燏的好友陳寅格得知她身亡的消息,淚流不止,悲痛不已,為她寫下一首悼亡詩:“論交三世舊通家,初見長安歲月賒。何待濟尼知道韞,未聞徐女配秦嘉。高才短命人誰惜,白璧青蠅事可嗟。靈谷煩寬應視哭,天陰雨溼隔天涯。”言辭悽切,令人唏噓。

名臣之後,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她笑稱:我早就嫁給博物館了

圖 | 曾昭燏墓

匆匆幾十載逝去,人事已非,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很少人知道曾昭燏了,但是靈谷塔的草木記得她,南京博物院的文物記得她,中國的考古歷史永遠記得她!

文 | 楊長思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