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

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在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個飯局,絕大部分都浪費大量的食物。

當今社會,物質空前的過剩和被浪費,而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按照《易經》的規律,一樣事物,發展過度,則物極必反,必然會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也持同樣的觀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

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在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個飯局,絕大部分都浪費大量的食物。

當今社會,物質空前的過剩和被浪費,而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按照《易經》的規律,一樣事物,發展過度,則物極必反,必然會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也持同樣的觀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清醒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保持適度原則,慢慢剋制對物質的過分消耗。比如說,如果7件衣服夠穿,你就不需要買10件;3個菜能吃飽,你就沒有必要去點5個菜。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時間長了都會有大變化。

《禮記·經解》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

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在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個飯局,絕大部分都浪費大量的食物。

當今社會,物質空前的過剩和被浪費,而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按照《易經》的規律,一樣事物,發展過度,則物極必反,必然會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也持同樣的觀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清醒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保持適度原則,慢慢剋制對物質的過分消耗。比如說,如果7件衣服夠穿,你就不需要買10件;3個菜能吃飽,你就沒有必要去點5個菜。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時間長了都會有大變化。

《禮記·經解》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不被物所役,才可以修身養性。

物質過剩的另一個弊端,人主動或者被動地陷入物質之中,慾望橫生,心生野草,失去本性,得不到清淨。

道家洞靈真人亢倉子說:“水之性慾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慾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

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在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個飯局,絕大部分都浪費大量的食物。

當今社會,物質空前的過剩和被浪費,而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按照《易經》的規律,一樣事物,發展過度,則物極必反,必然會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也持同樣的觀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清醒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保持適度原則,慢慢剋制對物質的過分消耗。比如說,如果7件衣服夠穿,你就不需要買10件;3個菜能吃飽,你就沒有必要去點5個菜。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時間長了都會有大變化。

《禮記·經解》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不被物所役,才可以修身養性。

物質過剩的另一個弊端,人主動或者被動地陷入物質之中,慾望橫生,心生野草,失去本性,得不到清淨。

道家洞靈真人亢倉子說:“水之性慾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慾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亢倉子說,水得不到清淨,是因為有泥土攪渾;人得不到長壽,是因為被物所牽絆。物本來是用來養性的,一個人如果吃不飽,穿不暖,他就沒有心思修身養性。

現在的問題是,人把它顛倒過來,變成以性養物,心被物質所役。當人心被物質困住,就會被迷惑,而不知孰輕孰重。人只有面對生命的存亡關頭,才會醒悟:原來除了生命,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

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在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個飯局,絕大部分都浪費大量的食物。

當今社會,物質空前的過剩和被浪費,而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按照《易經》的規律,一樣事物,發展過度,則物極必反,必然會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也持同樣的觀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清醒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保持適度原則,慢慢剋制對物質的過分消耗。比如說,如果7件衣服夠穿,你就不需要買10件;3個菜能吃飽,你就沒有必要去點5個菜。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時間長了都會有大變化。

《禮記·經解》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不被物所役,才可以修身養性。

物質過剩的另一個弊端,人主動或者被動地陷入物質之中,慾望橫生,心生野草,失去本性,得不到清淨。

道家洞靈真人亢倉子說:“水之性慾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慾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亢倉子說,水得不到清淨,是因為有泥土攪渾;人得不到長壽,是因為被物所牽絆。物本來是用來養性的,一個人如果吃不飽,穿不暖,他就沒有心思修身養性。

現在的問題是,人把它顛倒過來,變成以性養物,心被物質所役。當人心被物質困住,就會被迷惑,而不知孰輕孰重。人只有面對生命的存亡關頭,才會醒悟:原來除了生命,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適合自己的,則取之;不適合自己的,則去之。

人在享受物質的同時,懂得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就能掌握主動權。需要的時候,可以使用;不需要的時候,隨時放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很多人,拿是拿得起,放卻放不下。

談什麼都可以,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或者金錢的事情,人心就馬上變了,這就是俗人,因為沒有修行力而捲入各種煩惱中。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

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在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個飯局,絕大部分都浪費大量的食物。

當今社會,物質空前的過剩和被浪費,而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按照《易經》的規律,一樣事物,發展過度,則物極必反,必然會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也持同樣的觀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清醒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保持適度原則,慢慢剋制對物質的過分消耗。比如說,如果7件衣服夠穿,你就不需要買10件;3個菜能吃飽,你就沒有必要去點5個菜。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時間長了都會有大變化。

《禮記·經解》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不被物所役,才可以修身養性。

物質過剩的另一個弊端,人主動或者被動地陷入物質之中,慾望橫生,心生野草,失去本性,得不到清淨。

道家洞靈真人亢倉子說:“水之性慾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慾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亢倉子說,水得不到清淨,是因為有泥土攪渾;人得不到長壽,是因為被物所牽絆。物本來是用來養性的,一個人如果吃不飽,穿不暖,他就沒有心思修身養性。

現在的問題是,人把它顛倒過來,變成以性養物,心被物質所役。當人心被物質困住,就會被迷惑,而不知孰輕孰重。人只有面對生命的存亡關頭,才會醒悟:原來除了生命,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適合自己的,則取之;不適合自己的,則去之。

人在享受物質的同時,懂得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就能掌握主動權。需要的時候,可以使用;不需要的時候,隨時放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很多人,拿是拿得起,放卻放不下。

談什麼都可以,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或者金錢的事情,人心就馬上變了,這就是俗人,因為沒有修行力而捲入各種煩惱中。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亢倉子說:“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

對於聲色犬馬的生活,我們可以去選擇,而不是全盤接受,有利的東西,我們取之;不利的東西,我們去之。

比方說,抽菸喝酒,這種不利的事情,即使很多人都這麼做,你不必追隨大眾,而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抽菸,不喝酒,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

在一般人的心中,境界高的修行人,都清心寡慾,不喜歡物質;只有俗人,才喜歡物質享受。這種想法,使人陷入二元的選擇。其實,真正的修行,並不遠離世俗。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清代佚名《集俗語竹枝詞》有這樣的詩句:

“公門裡面好修行,

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到頭終有報,

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仕強先生曾引用說,人在衙門好修行。衙門,本來是權力和利益明爭暗鬥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官場。為什麼越是渾濁的地方,越好修行?可以想象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在這裡,我提出一種適合大眾的觀念:

一個人喜歡物質,是沒有錯的,適當的物質享受,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但是要剋制和自控,做到不被物所役,才是真修行。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物質過剩和被浪費,可能會物極必反,人要有清醒意識。

物質享受,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所有的活動和促銷,都在不停地鼓勵購物。在日常工作生活,每一個飯局,絕大部分都浪費大量的食物。

當今社會,物質空前的過剩和被浪費,而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按照《易經》的規律,一樣事物,發展過度,則物極必反,必然會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也持同樣的觀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清醒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保持適度原則,慢慢剋制對物質的過分消耗。比如說,如果7件衣服夠穿,你就不需要買10件;3個菜能吃飽,你就沒有必要去點5個菜。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時間長了都會有大變化。

《禮記·經解》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不被物所役,才可以修身養性。

物質過剩的另一個弊端,人主動或者被動地陷入物質之中,慾望橫生,心生野草,失去本性,得不到清淨。

道家洞靈真人亢倉子說:“水之性慾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慾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亢倉子說,水得不到清淨,是因為有泥土攪渾;人得不到長壽,是因為被物所牽絆。物本來是用來養性的,一個人如果吃不飽,穿不暖,他就沒有心思修身養性。

現在的問題是,人把它顛倒過來,變成以性養物,心被物質所役。當人心被物質困住,就會被迷惑,而不知孰輕孰重。人只有面對生命的存亡關頭,才會醒悟:原來除了生命,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適合自己的,則取之;不適合自己的,則去之。

人在享受物質的同時,懂得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就能掌握主動權。需要的時候,可以使用;不需要的時候,隨時放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很多人,拿是拿得起,放卻放不下。

談什麼都可以,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或者金錢的事情,人心就馬上變了,這就是俗人,因為沒有修行力而捲入各種煩惱中。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亢倉子說:“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

對於聲色犬馬的生活,我們可以去選擇,而不是全盤接受,有利的東西,我們取之;不利的東西,我們去之。

比方說,抽菸喝酒,這種不利的事情,即使很多人都這麼做,你不必追隨大眾,而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抽菸,不喝酒,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亢倉子: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世俗,而是不被物所役

以上3點,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人要清醒起來,享受物質的同時,要學會自控,不被物質所牽絆,保持適度,持之以恆,就是最大的修行。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