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曾國藩 遠大前程 紙牌屋 於和偉 周星馳 影視圈Magazine 2018-11-29

把曾國藩擱到現在,他也能成為一個高杆導演,因為他有“成法口訣”:未來不迎,當時不雜……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當時不雜

要說清楚為何今年無爆款,得先明確爆款的依據及其標的。

即使一部劇有動輒數以億記的流量,也不能斷其為爆款,原因是:數據本身存在天然的不可信性,它就像賈躍亭的FF,搞不清到底誰在騙著誰。刷流量數據的事兒,在業界早就是個心照不宣的共識。前不久,忍無可忍的著名導演郭靖宇剛對數據造假放了一炮。


所以廣泛性地口碑才是爆款劇最真實、本質的依據。《紙牌屋》和《白夜追凶》就是近年東西兩岸最好的例子。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紙牌屋》的最大特點:劇情極其緊湊,並且每一集的末尾都留個包袱;劇集很短,每季只有13集。

《白夜追凶》雖然有32集,但它採取了“長+短”的雙線式敘事結構,“短”的那條線由單個案件串成,劇情仍然非常緊湊;“長線”在“短線”的巧妙掩護下,把誰是真凶的懸念扽到最後。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對比今年有基本條件、有可能、或已自詡成為爆款的幾部劇,如《天盛長歌》、《如懿傳》、《獵毒人》、《遠大前程》等,劇情上的嚴重拖沓,使得它們或高開低走、或呻吟過度。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於和偉身兼主演、藝術總監,《獵毒人》本有可能成就爆款。它最大的敗筆在於:劇50集太過漫長,不是什麼類型劇都可以做到《三國演義》的體量;故事線太過複雜纏繞,一個本是為兄弟復仇深入虎穴的故事,非要在其中設置N組“給年輕演員襯戲”的感情線;刻意營造的接近於電影視覺的畫面,在毒梟老巢的場景中,卻讓人聞到了一股新鮮塑料花的味道。

作為於和偉的資深擁躉,我瀝血堅持看到18集,終於堅持不下去了。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天盛長歌》更是。原本陳坤和倪妮領銜,袁弘、王鷗輔襯,趙立新、倪大紅兩個老戲骨加磅,視覺畫面堪稱精良……似乎成為爆款的條件它都具備。但是,56集的體量設定,導致它撲了街。就這,還是已經砍了十幾集之後的體量。若原貌呈現,估計更慘。

《如懿傳》更是驚人的綿延到了80集。

《遠大前程》48集,它最大的敗筆在於:擔任監製、總編劇和主演的陳思誠,成功地縱容、放大自己的慾望,尤其在表演方面。他在劇中採用了周星馳式的表演風格,卻不知道後者的高杆在於“剋制住了自己的表演慾望”,周星馳不再出演自己執導的電影。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經紀公司要推旗下藝人;

製片人要求給年輕的配角演員加戲;

出品方要求提高利潤,多賣一集是一集;

青年導演宣洩自己的創作和表達慾望。

這些,就是上述原本有機會成為爆款的電視(網)劇,最終爛掉口碑的根本原因,其背後是一顆顆貪心。


曾國藩說的“當時不雜”,意在專注與剋制。“大、全、長”的訴求,在“爆款進化論”的戰略上,已然處於下策。


在創作層面上,“剋制你的慾望”或許應該是導演需要經常捫心自問的第一要務。

未來不迎

郭敬明當年執導《小時代》和《爵跡》,既有大量C端忠粉的狂熱追捧,也有業內如大盛國際、樂視影業的加持。

做導演,郭敬明既無基礎,更無優勢和特色。從作家轉型到導演,是其高度、純粹的市場化行為,因此談不上創作層面的初心和創新。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郭敬明只需把原著小說書粉的幾十分之一拽進電影院,他的電影就能賺錢。當時的安曉芬和張昭一定深諳其道。

但電影最後的口碑,再次驗證了大流量+大IP,仍然不能推導出爆款的結論。

今年某部大導演+大IP+大流量明星的武俠玄幻鉅製,儘管播出平臺給了S級的流量支持,口碑仍然平庸。這與出品方和原著粉的預期有很大距離。

現在出一個高口碑+高流量的“雙高爆款”,為何如此之難?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前些年,《征服》、《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漢武大帝》、《楚漢傳奇》、《天道》、《潛伏》,這些劇的平均值都在9分上下。當下的劇到達8分寥落無幾。

曾國藩說的“未來不迎”,意在不必擔憂未來。但縱觀影視行業頻繁出現的IP改編現象,我們發現它們共同的敗筆是“迎合”,迎合90後、00後,迎合這些“未來”。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中國90後人口有四億,其中絕大多數是00後。這些“未來”的文化、藝術、審美、娛樂需求應該被滿足,然而滿足不等於迎合。


上述均值在9分上下的爆款劇,也有由原著改編而成。比如《天道》的原著叫《遙遠的救世主》,但在創作屬性上,它沒有迎合,反而提出中國人的“文化屬性”這一敏感概念。它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中國人好內鬥”的問題;同時也提出“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一極具禪韻的觀點,它告訴年輕人:認清、掌握事物的規律,是突破自我的根本。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士兵突擊》提出了“不拋棄,不放棄”的口號,其風靡之時,很多企業都用這句話來重塑、強調團隊文化。它同時暗喻了“我們的社會一直不缺乏聰明的年輕人,缺的是忠誠、厚道的年輕人”。

市場是個油滑的東西

之所以要在創作的緣起階段就強調“不要迎合年輕人”,還因為市場本身並不具備糾錯能力,至少在一定時間內是這樣。

著名編劇汪海林說:“別把市場估計的過高,它的調節能力沒有那麼智能。”就如出品公司和導演都明知劇集拉長勢必影響作品質量,但受利益驅動,仍抱著所謂的創新心態去壓寶。

有時候,市場不但保守而且投機。對於“看得見的需求”,各大網播平臺、頭腰部出品公司制訂90、00後戰略,充分研究他們的喜好、審美,就是例證。

在這樣的慣性態勢下,小鮮肉霸屏、偽娘當道的現象就有了合理解釋。

弔詭2018:今年為何沒有爆款劇?曾國藩可以告訴你答案


把《喜羊羊與灰太狼》當做爆款的孩子,看什麼動畫片都覺得精彩紛呈;覺得《小時代》切實關照自己內心、生活的孩子,喜歡活在夢境裡。


影視劇作為一種更高級的媒介形態和藝術表達方式,她在文化和審美上的傳播使命,應該立足於“引領、批判和提振”,這點尤為重要。就像上面說的《天道》和《士兵突擊》,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引領的大眾的思想,並且在客觀的進行批判,最後提出一定的新觀點,現在看來,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那種依據大流量+大IP去定製爆款的人,從市場運作的角度亦無可厚非;但從創作的角度看,談不上初心和創新,所以,只會迎合,沒有未來。


據瞭解,《白夜追凶2》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製作過程中,它的尾巴很長,其口碑影響力持續地在向三四線城市下沉;它能吸引粉絲重購、多刷。這才是一部爆款劇該有的樣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