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對朝廷寄予厚望,可慈禧召見他之後,這才明白大清沒救了

同治七年(1868年),官文因阻止農民起義失敗而被清政府免去了直隸總督一職,諭旨調兩江總督曾國藩充任直隸總督。不過這個時候的曾國藩不比往日,他在剿捻失敗後多多少少受到朝廷的猜忌,也沒有以前那麼信任他了。因此,曾國藩對此疑慮重重,不想上任直督,但一時間又拿不出理由推辭。

曾國藩對朝廷寄予厚望,可慈禧召見他之後,這才明白大清沒救了

​於是,曾國藩與同治七年十一月八日冒著嚴冬酷寒率趙烈文等一班幕僚啟程北上。按照慣例,凡是晉升直隸總督的大臣,是要朝見皇帝的。想來,自咸豐二年(1852年)離開京城後,曾國藩已經有十七年沒有踏入過京城一步,對此,他滿懷期待,希望在覲見中可以領略兩宮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等人的風采。

應該說,當時的曾國藩對大清朝還是存有幻想的。他一直認為,慈禧雖是大權獨攬,但遇事總能威斷,恭親王奕訢也頗為勤政,這些都是前無僅有的,或許在他心中看來,大清朝還沒有腐爛到無可救藥的地步。然而,這次朝見以後,曾國藩大失所望,他的幕僚趙烈文也發出了大清活不過五十年的預言。

曾國藩對朝廷寄予厚望,可慈禧召見他之後,這才明白大清沒救了

​曾國藩到達京師後,朝廷馬上傳出旨意:“賞曾國藩紫禁城騎馬,明日養心殿召見。”對於漢臣來說,這是一種至高的榮譽,曾國藩也感到十分高興。但是,比起紫禁城騎馬,他更關心的是拜見這位年輕的太后、年少的皇帝。曾國藩雖然未曾與他們謀面,但是奏摺往來不斷,他對清朝的希望都放在了這兩位掌權者的身上。

次日,曾國藩便由內廷官員引至乾清門,軍機大臣文祥、保鋆,沈桂芬、李鴻藻早已在此迎候,他們把曾國藩引至軍機處。這時,恭親王奕訢也來到軍機處。這是曾國藩第一次見到對自己久有推薦、有保護之恩的恭親王。他趕緊拜見,奕訢雙手扶住說:“老中堂免禮!”並拉著他的手,一同進入軍機處。

一時間,諸王爺及六部九卿皆至軍機處,大家對這位名震當朝的一等侯都頗為好奇,如眾星拱月般簇擁著曾國藩前往養心殿。曾國藩感慨萬千,認為自己得到的榮譽和恩澤太多了,一時的心酸委屈頓時化為烏有。

曾國藩對朝廷寄予厚望,可慈禧召見他之後,這才明白大清沒救了

​隨後,曾國藩在養心殿拜見了兩宮太后和同治帝,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寄予厚望的朝廷掌權者。但是,令曾國藩不解的是,兩宮只是一些禮節性的問話,如“你兄弟幾人?”、“出京多少年了?”、“這一路上可平靜?”等,曾國藩如實回答,可左等右等也沒有等到慈禧問他對朝政的看法,要知道,曾國藩最願意和慈禧探討類似的問題。

其後的幾天,曾國藩又有三次覲見,慈禧每次都是問他一些不關痛癢的問題,漫不經心,不著邊際。經過這幾次召見,曾國藩似乎看出了問題,原來兩宮太后和同治帝不過如此。尤其是同治帝,他做了八年皇帝,接見大臣時竟一言不發,簡直就是個擺設,不要說與14歲親裁大政的康熙相比,就是和他的那個多難的父皇咸豐相比,也很難相提並論。

曾國藩對朝廷寄予厚望,可慈禧召見他之後,這才明白大清沒救了

​至於慈禧,四次覲見都是她一人發問,專斷是專斷了,可在卻絲毫看不出她有何過人之處。從她的隻言片語中,曾國藩大致能猜出,這次調他出任直隸總督,不過是他能練湘軍,可以勝任拱衛京師的重任而已。

這次進京,曾國藩不僅對兩宮太后和同治帝極為失望,對滿朝大臣更是不抱任何幻想。在為他舉行的朝宴中,曾國藩被安排在漢官的首位,接受大家的祝賀。朝宴之後又是無數的宴會,有王爺專設之席、大學士專設之席、京官之席、幾科同年之席,以及眾多的舊友之席。曾國藩整日應酬在宴會之中,看著朝廷一派歌舞昇平的氣象。

曾國藩對朝廷寄予厚望,可慈禧召見他之後,這才明白大清沒救了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七日,曾國藩終於離開了那個已經讓他厭倦的京師,回到了直隸總督任上。當他和趙烈文談起這次的北京之行,他不禁落下了眼淚。曾國藩一一點評了朝中人等,認為慈禧說話不抓重點,皇帝不管事,恭親王無權,文祥能理事但心思不周詳,寶鋆則不滿人口,倭仁能理事但才薄識短。最後曾國藩不忘評價自己,說自己更蠢對朝廷寄予厚望,這樣的朝廷哪裡還有希望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