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
"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1.從“笨小孩”到“別人家的孩子”相差一個學習方法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創建湘軍,能文能武的名人,可在他成名之前我,湖南鄉下流傳著一個關於他小時候讀書的笑話。

說是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下,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沒有背下來。小偷在橋樑上睡了兩覺,曾國藩還在那兒背:“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會背了。

到後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養,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完,小偷從頭背到尾。然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傳說說明兩件事:一個是曾國藩很用功,另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笨。

可就是這樣笨的人,卻成為中國歷史上傳奇人物。

問題來了,從原來“用功卻是笨小孩”的曾國藩,居然中了“秀才”,到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打通曾國藩任督二脈,不需要依靠死記硬背,也能學會呢?

轉折在曾國藩落榜後,曾國藩不在用蠻力學習,而是開始思考,以前的學習有什麼經驗教訓,自己的歷年考卷與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到底錯在哪裡。一對比,曾國藩發現自己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原因之後,曾國藩重點攻克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最終,他中了“秀才”。

曾國藩的學習方式,我稱之為 “項目學習法”。這個方法讓曾國藩從“笨小孩”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什麼是項目學習法呢?就是在開始學習之前,先設定一個1-3個月可以達成的目標,然後以這個目標為標杆去學習。

曾國藩以前只知道死記硬背,沒有目的性,也不知道到底在背什麼,為什麼背。後來,曾國藩通過對比模範試卷,找到問題所在,隨後把經歷放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攻下這個難關,成績自然就提上去,這就是典型的項目學習法。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你想要學英語,如果一上來就背單詞書,到最後背來背去永遠都是“abandon”,但用項目學習法,在背單詞之前,先問三個問題:

我學英語的目標是什麼? 是為了過CET4、6級還是為了撩男神呢?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我該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來評定?

通過這三個問題,學英語就變成具體的項目:我要過CET4級,最低425分。

有了具體目標之後,再倒推該如何學,怎麼學,差距在哪裡。

"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1.從“笨小孩”到“別人家的孩子”相差一個學習方法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創建湘軍,能文能武的名人,可在他成名之前我,湖南鄉下流傳著一個關於他小時候讀書的笑話。

說是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下,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沒有背下來。小偷在橋樑上睡了兩覺,曾國藩還在那兒背:“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會背了。

到後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養,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完,小偷從頭背到尾。然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傳說說明兩件事:一個是曾國藩很用功,另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笨。

可就是這樣笨的人,卻成為中國歷史上傳奇人物。

問題來了,從原來“用功卻是笨小孩”的曾國藩,居然中了“秀才”,到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打通曾國藩任督二脈,不需要依靠死記硬背,也能學會呢?

轉折在曾國藩落榜後,曾國藩不在用蠻力學習,而是開始思考,以前的學習有什麼經驗教訓,自己的歷年考卷與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到底錯在哪裡。一對比,曾國藩發現自己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原因之後,曾國藩重點攻克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最終,他中了“秀才”。

曾國藩的學習方式,我稱之為 “項目學習法”。這個方法讓曾國藩從“笨小孩”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什麼是項目學習法呢?就是在開始學習之前,先設定一個1-3個月可以達成的目標,然後以這個目標為標杆去學習。

曾國藩以前只知道死記硬背,沒有目的性,也不知道到底在背什麼,為什麼背。後來,曾國藩通過對比模範試卷,找到問題所在,隨後把經歷放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攻下這個難關,成績自然就提上去,這就是典型的項目學習法。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你想要學英語,如果一上來就背單詞書,到最後背來背去永遠都是“abandon”,但用項目學習法,在背單詞之前,先問三個問題:

我學英語的目標是什麼? 是為了過CET4、6級還是為了撩男神呢?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我該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來評定?

通過這三個問題,學英語就變成具體的項目:我要過CET4級,最低425分。

有了具體目標之後,再倒推該如何學,怎麼學,差距在哪裡。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2.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要有目的的學習

項目學習法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式。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我們是按照“時間導向”來學習,也就是小學要讀滿6年,初中讀3年,高中讀3年,大學讀4年,這12年,每一年學什麼老師安排好,做作業靠父母監督,逼著學,絕大數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通過學習想要達成什麼目的。

以“時間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根本不可能想到“學習是為了改變命運”這樣的話,這句話只會出現在答題捲上,絕大數人內心聲音是:我讀書,是為父母學的,父母逼著我學。

這種“時間導向”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成效慢,也容易放棄。

因為,它沒有培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我們都知道,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而項目學習幫助我們思考學習的內在意義,找到學習這件事情的驅動力。具體來說,有兩個好處。

第一:聚焦目標,提高效率

2019年過去一半了,說好的要做內外兼修的小仙女,但半年過去,床頭櫃上的《人性弱點》已經積灰了;鍛鍊就更不用說,肉長了一圈又一圈。

當初FLAG立的有多滿,現在打臉就有多狠。

為什麼我們立下的FLAG很難實現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目標不明確。

就比如看書這件事,永遠都只是說要多看書,但看幾本書,看什麼類型的書籍永遠都是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今年要讀24本書,每個月讀2本書,然後每個月給自己定一個主題,比如7月份的閱讀主題是“溝通”,那就挑選兩本與“溝通”有關的書籍。接著規定2周內要讀完第一本書,讀完之後再讀第二本。有了目標,就不會盲目讀,而是始終盯著這個目標做事情,提高效率。

第二:打開求知系統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學霸,還有現在的高考狀元,他們在分享學習經驗的時候,經常會說,要多問為什麼。

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廢話,覺得學霸故意藏著掖著不告訴我們學習祕籍,其實學霸已經告訴我們祕籍了。

學習的最大祕籍就在於:多問為什麼。一旦你有了問題,就會主動尋找答案。

還記得小時候,你看動畫片裡出現恐龍,會問媽媽:“為什麼我沒有看到過恐龍?”

媽媽回答:“恐龍已經滅絕了。”

你會接著問:“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啊?”

······

你看,動畫片裡的恐龍,就可以引伸出無數個為什麼,可長大之後,我們再也不會問為什麼了。

因為學校的教育都在教我們如何找到正確答案,而真正的教育是正確的提問才是更高級、更有價值的技能。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我們對一個問題感興趣的時候,就會調動眼耳鼻舌,提高敏感度,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自動尋找答案。

就好像我們大腦安裝了吸鐵石,在平常跟人聊天、吃飯或者看書,遇到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就會吸取、消化、吸收,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信息儲存能力。

你想一想,你是願意每天坐在書桌上,對著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尋找答案,還是願意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當作學習的對象,尋找問題答案呢?

很顯然,是後者。有趣又能漲姿勢,這也是項目學習的意義所在。

"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1.從“笨小孩”到“別人家的孩子”相差一個學習方法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創建湘軍,能文能武的名人,可在他成名之前我,湖南鄉下流傳著一個關於他小時候讀書的笑話。

說是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下,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沒有背下來。小偷在橋樑上睡了兩覺,曾國藩還在那兒背:“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會背了。

到後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養,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完,小偷從頭背到尾。然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傳說說明兩件事:一個是曾國藩很用功,另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笨。

可就是這樣笨的人,卻成為中國歷史上傳奇人物。

問題來了,從原來“用功卻是笨小孩”的曾國藩,居然中了“秀才”,到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打通曾國藩任督二脈,不需要依靠死記硬背,也能學會呢?

轉折在曾國藩落榜後,曾國藩不在用蠻力學習,而是開始思考,以前的學習有什麼經驗教訓,自己的歷年考卷與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到底錯在哪裡。一對比,曾國藩發現自己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原因之後,曾國藩重點攻克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最終,他中了“秀才”。

曾國藩的學習方式,我稱之為 “項目學習法”。這個方法讓曾國藩從“笨小孩”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什麼是項目學習法呢?就是在開始學習之前,先設定一個1-3個月可以達成的目標,然後以這個目標為標杆去學習。

曾國藩以前只知道死記硬背,沒有目的性,也不知道到底在背什麼,為什麼背。後來,曾國藩通過對比模範試卷,找到問題所在,隨後把經歷放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攻下這個難關,成績自然就提上去,這就是典型的項目學習法。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你想要學英語,如果一上來就背單詞書,到最後背來背去永遠都是“abandon”,但用項目學習法,在背單詞之前,先問三個問題:

我學英語的目標是什麼? 是為了過CET4、6級還是為了撩男神呢?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我該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來評定?

通過這三個問題,學英語就變成具體的項目:我要過CET4級,最低425分。

有了具體目標之後,再倒推該如何學,怎麼學,差距在哪裡。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2.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要有目的的學習

項目學習法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式。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我們是按照“時間導向”來學習,也就是小學要讀滿6年,初中讀3年,高中讀3年,大學讀4年,這12年,每一年學什麼老師安排好,做作業靠父母監督,逼著學,絕大數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通過學習想要達成什麼目的。

以“時間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根本不可能想到“學習是為了改變命運”這樣的話,這句話只會出現在答題捲上,絕大數人內心聲音是:我讀書,是為父母學的,父母逼著我學。

這種“時間導向”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成效慢,也容易放棄。

因為,它沒有培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我們都知道,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而項目學習幫助我們思考學習的內在意義,找到學習這件事情的驅動力。具體來說,有兩個好處。

第一:聚焦目標,提高效率

2019年過去一半了,說好的要做內外兼修的小仙女,但半年過去,床頭櫃上的《人性弱點》已經積灰了;鍛鍊就更不用說,肉長了一圈又一圈。

當初FLAG立的有多滿,現在打臉就有多狠。

為什麼我們立下的FLAG很難實現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目標不明確。

就比如看書這件事,永遠都只是說要多看書,但看幾本書,看什麼類型的書籍永遠都是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今年要讀24本書,每個月讀2本書,然後每個月給自己定一個主題,比如7月份的閱讀主題是“溝通”,那就挑選兩本與“溝通”有關的書籍。接著規定2周內要讀完第一本書,讀完之後再讀第二本。有了目標,就不會盲目讀,而是始終盯著這個目標做事情,提高效率。

第二:打開求知系統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學霸,還有現在的高考狀元,他們在分享學習經驗的時候,經常會說,要多問為什麼。

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廢話,覺得學霸故意藏著掖著不告訴我們學習祕籍,其實學霸已經告訴我們祕籍了。

學習的最大祕籍就在於:多問為什麼。一旦你有了問題,就會主動尋找答案。

還記得小時候,你看動畫片裡出現恐龍,會問媽媽:“為什麼我沒有看到過恐龍?”

媽媽回答:“恐龍已經滅絕了。”

你會接著問:“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啊?”

······

你看,動畫片裡的恐龍,就可以引伸出無數個為什麼,可長大之後,我們再也不會問為什麼了。

因為學校的教育都在教我們如何找到正確答案,而真正的教育是正確的提問才是更高級、更有價值的技能。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我們對一個問題感興趣的時候,就會調動眼耳鼻舌,提高敏感度,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自動尋找答案。

就好像我們大腦安裝了吸鐵石,在平常跟人聊天、吃飯或者看書,遇到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就會吸取、消化、吸收,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信息儲存能力。

你想一想,你是願意每天坐在書桌上,對著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尋找答案,還是願意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當作學習的對象,尋找問題答案呢?

很顯然,是後者。有趣又能漲姿勢,這也是項目學習的意義所在。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3.想清楚“為什麼學”比“怎麼學”更重要

既然項目學習法如此管用,我們該怎麼操作呢?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定目標

現在我們總能看到這類文章:我們被同齡人拋棄了,人家月薪10萬,你月薪3000,很多人看完之後,感到焦慮,覺得自己要學點什麼,才能對得起這份焦慮。

看到別人說寫作可以月薪10萬,就學寫作;

看到大家都在考證,自己也要考一個;

工作還是考研,寢室小夥伴都考研了,那我也考研;

大多數人隨波逐流,盲目規劃,結果就是越學越迷茫,越迷茫越焦慮,抱怨學習沒有用。

不是學習沒有用,是你沒有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

所以,在你做出某個決定的時候,問自己:

1. 當下我最應該要解決什麼問題?

2. 我現在要掌握什麼樣的技能,至少能有一口飯吃?

3. 學什麼內容可以改變我目前的現狀?

三個問題想清楚後,目標也就有了,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尋找資源,找學習方法,這才是學習的正確方式。

第二步:寧缺毋濫,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資源

明確目標之後,就要尋求相關的資源。比如你確定自己這學期要拿下CET4級。

接下來,你就會找資源,你覺得要買歷年真題、單詞書、模擬題還有各種分類的參考書,=買的時候,你美滋滋的想:把這些參考書都做完就能過CET4級。

但現實給了你一記耳光。

資料太多,以至於做不完。

做不完,就開始擔心,這題要是考到了怎麼辦,這張模擬卷沒做完怎麼辦。嚴重一點,你看到這麼多的參考書,感到恐慌,學不進去了。

問題出在哪裡?

資源太多。

在噹噹網上搜集“四級英語”,跳出106681件商品,你想要看完這些內容,少說也要20年,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1.從“笨小孩”到“別人家的孩子”相差一個學習方法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創建湘軍,能文能武的名人,可在他成名之前我,湖南鄉下流傳著一個關於他小時候讀書的笑話。

說是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下,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沒有背下來。小偷在橋樑上睡了兩覺,曾國藩還在那兒背:“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會背了。

到後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養,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完,小偷從頭背到尾。然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傳說說明兩件事:一個是曾國藩很用功,另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笨。

可就是這樣笨的人,卻成為中國歷史上傳奇人物。

問題來了,從原來“用功卻是笨小孩”的曾國藩,居然中了“秀才”,到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打通曾國藩任督二脈,不需要依靠死記硬背,也能學會呢?

轉折在曾國藩落榜後,曾國藩不在用蠻力學習,而是開始思考,以前的學習有什麼經驗教訓,自己的歷年考卷與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到底錯在哪裡。一對比,曾國藩發現自己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原因之後,曾國藩重點攻克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最終,他中了“秀才”。

曾國藩的學習方式,我稱之為 “項目學習法”。這個方法讓曾國藩從“笨小孩”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什麼是項目學習法呢?就是在開始學習之前,先設定一個1-3個月可以達成的目標,然後以這個目標為標杆去學習。

曾國藩以前只知道死記硬背,沒有目的性,也不知道到底在背什麼,為什麼背。後來,曾國藩通過對比模範試卷,找到問題所在,隨後把經歷放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攻下這個難關,成績自然就提上去,這就是典型的項目學習法。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你想要學英語,如果一上來就背單詞書,到最後背來背去永遠都是“abandon”,但用項目學習法,在背單詞之前,先問三個問題:

我學英語的目標是什麼? 是為了過CET4、6級還是為了撩男神呢?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我該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來評定?

通過這三個問題,學英語就變成具體的項目:我要過CET4級,最低425分。

有了具體目標之後,再倒推該如何學,怎麼學,差距在哪裡。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2.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要有目的的學習

項目學習法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式。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我們是按照“時間導向”來學習,也就是小學要讀滿6年,初中讀3年,高中讀3年,大學讀4年,這12年,每一年學什麼老師安排好,做作業靠父母監督,逼著學,絕大數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通過學習想要達成什麼目的。

以“時間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根本不可能想到“學習是為了改變命運”這樣的話,這句話只會出現在答題捲上,絕大數人內心聲音是:我讀書,是為父母學的,父母逼著我學。

這種“時間導向”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成效慢,也容易放棄。

因為,它沒有培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我們都知道,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而項目學習幫助我們思考學習的內在意義,找到學習這件事情的驅動力。具體來說,有兩個好處。

第一:聚焦目標,提高效率

2019年過去一半了,說好的要做內外兼修的小仙女,但半年過去,床頭櫃上的《人性弱點》已經積灰了;鍛鍊就更不用說,肉長了一圈又一圈。

當初FLAG立的有多滿,現在打臉就有多狠。

為什麼我們立下的FLAG很難實現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目標不明確。

就比如看書這件事,永遠都只是說要多看書,但看幾本書,看什麼類型的書籍永遠都是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今年要讀24本書,每個月讀2本書,然後每個月給自己定一個主題,比如7月份的閱讀主題是“溝通”,那就挑選兩本與“溝通”有關的書籍。接著規定2周內要讀完第一本書,讀完之後再讀第二本。有了目標,就不會盲目讀,而是始終盯著這個目標做事情,提高效率。

第二:打開求知系統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學霸,還有現在的高考狀元,他們在分享學習經驗的時候,經常會說,要多問為什麼。

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廢話,覺得學霸故意藏著掖著不告訴我們學習祕籍,其實學霸已經告訴我們祕籍了。

學習的最大祕籍就在於:多問為什麼。一旦你有了問題,就會主動尋找答案。

還記得小時候,你看動畫片裡出現恐龍,會問媽媽:“為什麼我沒有看到過恐龍?”

媽媽回答:“恐龍已經滅絕了。”

你會接著問:“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啊?”

······

你看,動畫片裡的恐龍,就可以引伸出無數個為什麼,可長大之後,我們再也不會問為什麼了。

因為學校的教育都在教我們如何找到正確答案,而真正的教育是正確的提問才是更高級、更有價值的技能。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我們對一個問題感興趣的時候,就會調動眼耳鼻舌,提高敏感度,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自動尋找答案。

就好像我們大腦安裝了吸鐵石,在平常跟人聊天、吃飯或者看書,遇到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就會吸取、消化、吸收,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信息儲存能力。

你想一想,你是願意每天坐在書桌上,對著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尋找答案,還是願意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當作學習的對象,尋找問題答案呢?

很顯然,是後者。有趣又能漲姿勢,這也是項目學習的意義所在。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3.想清楚“為什麼學”比“怎麼學”更重要

既然項目學習法如此管用,我們該怎麼操作呢?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定目標

現在我們總能看到這類文章:我們被同齡人拋棄了,人家月薪10萬,你月薪3000,很多人看完之後,感到焦慮,覺得自己要學點什麼,才能對得起這份焦慮。

看到別人說寫作可以月薪10萬,就學寫作;

看到大家都在考證,自己也要考一個;

工作還是考研,寢室小夥伴都考研了,那我也考研;

大多數人隨波逐流,盲目規劃,結果就是越學越迷茫,越迷茫越焦慮,抱怨學習沒有用。

不是學習沒有用,是你沒有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

所以,在你做出某個決定的時候,問自己:

1. 當下我最應該要解決什麼問題?

2. 我現在要掌握什麼樣的技能,至少能有一口飯吃?

3. 學什麼內容可以改變我目前的現狀?

三個問題想清楚後,目標也就有了,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尋找資源,找學習方法,這才是學習的正確方式。

第二步:寧缺毋濫,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資源

明確目標之後,就要尋求相關的資源。比如你確定自己這學期要拿下CET4級。

接下來,你就會找資源,你覺得要買歷年真題、單詞書、模擬題還有各種分類的參考書,=買的時候,你美滋滋的想:把這些參考書都做完就能過CET4級。

但現實給了你一記耳光。

資料太多,以至於做不完。

做不完,就開始擔心,這題要是考到了怎麼辦,這張模擬卷沒做完怎麼辦。嚴重一點,你看到這麼多的參考書,感到恐慌,學不進去了。

問題出在哪裡?

資源太多。

在噹噹網上搜集“四級英語”,跳出106681件商品,你想要看完這些內容,少說也要20年,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1.從“笨小孩”到“別人家的孩子”相差一個學習方法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創建湘軍,能文能武的名人,可在他成名之前我,湖南鄉下流傳著一個關於他小時候讀書的笑話。

說是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下,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沒有背下來。小偷在橋樑上睡了兩覺,曾國藩還在那兒背:“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會背了。

到後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養,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完,小偷從頭背到尾。然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傳說說明兩件事:一個是曾國藩很用功,另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笨。

可就是這樣笨的人,卻成為中國歷史上傳奇人物。

問題來了,從原來“用功卻是笨小孩”的曾國藩,居然中了“秀才”,到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打通曾國藩任督二脈,不需要依靠死記硬背,也能學會呢?

轉折在曾國藩落榜後,曾國藩不在用蠻力學習,而是開始思考,以前的學習有什麼經驗教訓,自己的歷年考卷與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到底錯在哪裡。一對比,曾國藩發現自己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原因之後,曾國藩重點攻克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最終,他中了“秀才”。

曾國藩的學習方式,我稱之為 “項目學習法”。這個方法讓曾國藩從“笨小孩”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什麼是項目學習法呢?就是在開始學習之前,先設定一個1-3個月可以達成的目標,然後以這個目標為標杆去學習。

曾國藩以前只知道死記硬背,沒有目的性,也不知道到底在背什麼,為什麼背。後來,曾國藩通過對比模範試卷,找到問題所在,隨後把經歷放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攻下這個難關,成績自然就提上去,這就是典型的項目學習法。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你想要學英語,如果一上來就背單詞書,到最後背來背去永遠都是“abandon”,但用項目學習法,在背單詞之前,先問三個問題:

我學英語的目標是什麼? 是為了過CET4、6級還是為了撩男神呢?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我該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來評定?

通過這三個問題,學英語就變成具體的項目:我要過CET4級,最低425分。

有了具體目標之後,再倒推該如何學,怎麼學,差距在哪裡。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2.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要有目的的學習

項目學習法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式。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我們是按照“時間導向”來學習,也就是小學要讀滿6年,初中讀3年,高中讀3年,大學讀4年,這12年,每一年學什麼老師安排好,做作業靠父母監督,逼著學,絕大數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通過學習想要達成什麼目的。

以“時間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根本不可能想到“學習是為了改變命運”這樣的話,這句話只會出現在答題捲上,絕大數人內心聲音是:我讀書,是為父母學的,父母逼著我學。

這種“時間導向”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成效慢,也容易放棄。

因為,它沒有培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我們都知道,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而項目學習幫助我們思考學習的內在意義,找到學習這件事情的驅動力。具體來說,有兩個好處。

第一:聚焦目標,提高效率

2019年過去一半了,說好的要做內外兼修的小仙女,但半年過去,床頭櫃上的《人性弱點》已經積灰了;鍛鍊就更不用說,肉長了一圈又一圈。

當初FLAG立的有多滿,現在打臉就有多狠。

為什麼我們立下的FLAG很難實現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目標不明確。

就比如看書這件事,永遠都只是說要多看書,但看幾本書,看什麼類型的書籍永遠都是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今年要讀24本書,每個月讀2本書,然後每個月給自己定一個主題,比如7月份的閱讀主題是“溝通”,那就挑選兩本與“溝通”有關的書籍。接著規定2周內要讀完第一本書,讀完之後再讀第二本。有了目標,就不會盲目讀,而是始終盯著這個目標做事情,提高效率。

第二:打開求知系統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學霸,還有現在的高考狀元,他們在分享學習經驗的時候,經常會說,要多問為什麼。

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廢話,覺得學霸故意藏著掖著不告訴我們學習祕籍,其實學霸已經告訴我們祕籍了。

學習的最大祕籍就在於:多問為什麼。一旦你有了問題,就會主動尋找答案。

還記得小時候,你看動畫片裡出現恐龍,會問媽媽:“為什麼我沒有看到過恐龍?”

媽媽回答:“恐龍已經滅絕了。”

你會接著問:“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啊?”

······

你看,動畫片裡的恐龍,就可以引伸出無數個為什麼,可長大之後,我們再也不會問為什麼了。

因為學校的教育都在教我們如何找到正確答案,而真正的教育是正確的提問才是更高級、更有價值的技能。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我們對一個問題感興趣的時候,就會調動眼耳鼻舌,提高敏感度,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自動尋找答案。

就好像我們大腦安裝了吸鐵石,在平常跟人聊天、吃飯或者看書,遇到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就會吸取、消化、吸收,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信息儲存能力。

你想一想,你是願意每天坐在書桌上,對著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尋找答案,還是願意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當作學習的對象,尋找問題答案呢?

很顯然,是後者。有趣又能漲姿勢,這也是項目學習的意義所在。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03.想清楚“為什麼學”比“怎麼學”更重要

既然項目學習法如此管用,我們該怎麼操作呢?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定目標

現在我們總能看到這類文章:我們被同齡人拋棄了,人家月薪10萬,你月薪3000,很多人看完之後,感到焦慮,覺得自己要學點什麼,才能對得起這份焦慮。

看到別人說寫作可以月薪10萬,就學寫作;

看到大家都在考證,自己也要考一個;

工作還是考研,寢室小夥伴都考研了,那我也考研;

大多數人隨波逐流,盲目規劃,結果就是越學越迷茫,越迷茫越焦慮,抱怨學習沒有用。

不是學習沒有用,是你沒有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

所以,在你做出某個決定的時候,問自己:

1. 當下我最應該要解決什麼問題?

2. 我現在要掌握什麼樣的技能,至少能有一口飯吃?

3. 學什麼內容可以改變我目前的現狀?

三個問題想清楚後,目標也就有了,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尋找資源,找學習方法,這才是學習的正確方式。

第二步:寧缺毋濫,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資源

明確目標之後,就要尋求相關的資源。比如你確定自己這學期要拿下CET4級。

接下來,你就會找資源,你覺得要買歷年真題、單詞書、模擬題還有各種分類的參考書,=買的時候,你美滋滋的想:把這些參考書都做完就能過CET4級。

但現實給了你一記耳光。

資料太多,以至於做不完。

做不完,就開始擔心,這題要是考到了怎麼辦,這張模擬卷沒做完怎麼辦。嚴重一點,你看到這麼多的參考書,感到恐慌,學不進去了。

問題出在哪裡?

資源太多。

在噹噹網上搜集“四級英語”,跳出106681件商品,你想要看完這些內容,少說也要20年,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為什麼你總覺得學習很痛苦,而別人學習很輕鬆呢?沒掌握一種方法

先找專業的英語老師或者師哥師姐,問他們考CET4級的時候,用到哪些參考書,這個時候你就篩掉很多書了。

隨後你可以去新華書店或者下載電子書,看前面幾頁,看他們推薦給你的書籍難易程度是否符合你現在的要求,這些程序全部完成,你就知道哪幾本參考書適合自己,買來之後,啃他們就行。

第三步:要有反饋

人類喜歡即時反饋。

我們為什麼喜歡打遊戲,因為每過一關遊戲,就會有獎勵還有排名,這種感覺很爽,有成就感。

而學習的過程註定是漫長的,有時候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有成效,很多人就會倦怠,會放棄,這個時候,要尋求“主動反饋”,讓自己處於興奮的狀態。你可以學完後嘗試教別人。

《如何學習》這本書裡提到過一個概念,叫「熟練度錯覺」,就是說學習的時候,那些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內容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但其實並沒有。

很多人喜歡用熒光筆劃重點句子,或者摘抄筆記,但這些都是無效、被動的學習方式,造成一個幻覺,抄寫筆記、劃重點等於學會了。

檢驗自己有沒有學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別人,像老師講課一樣,嘗試把你學到的東西講出來。如果講到一個地方卡住了,其實就是你對這個知識點還沒有完全理解,這時候再回去學習,印象會更加深刻。

學習是一場持久戰,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學習註定是痛苦,更不要說愛上學習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