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好運氣從哪裡來

曾國藩 左宗棠 郭嵩燾 大道知行 2019-06-19
曾國藩:好運氣從哪裡來

晚清學者朱克敬在《雨窗消意錄》中記載,曾國藩曾經和好友吳敏樹、郭嵩燾聊天時說:“我身後的碑銘必定會由你們兩個人來寫。別的話任你們捃飾,但碑銘的結尾語,我親自寫,叫做:‘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傳萬世。’”說完,相顧大笑。

這固然是曾國藩的戲謔之語,卻道出了一個傳統士大夫面對大變局回顧自己生平遭遇時總結的經驗之談,有人以為“不信書,信運氣”六字,讓人大跌眼鏡,卻是不懂得這正是曾國藩一生中最寶貴的智慧。

運氣不可掌控——多少人對此心有感慨,假如曾國藩也是抱著這種心態來做事來教子,那麼他所寫的千萬文字都是假話。曾國藩之所以要說“信運氣”,是因為他一生運氣好。

一介書生,只考了三次就如願考中進士,比起左宗棠,運氣實在太好;十年京官,從小小翰林做到二品大員,比起有清一代的湖南人,運氣沒得說;十年戎馬生涯,能夠幹成權傾一時的封疆大吏,運氣當然好;始終得到朝廷信任,死後身獲殊榮,流芳百世,運氣太好了。

可是,他的好運氣是怎麼來的呢?

曾國藩:好運氣從哪裡來

邊幹邊學——曾國藩是個文官、京官,沒有軍旅經歷,也沒有進過軍校。但是,他沒有藉口專業不對路,也沒有要求先培訓,就接受了朝廷的任務,組建起一支軍隊,最終憑著這支隊伍打敗了敵人。這期間,他是邊幹邊學。向歷史學,學到了戚繼光的治兵之法;向身邊人學,得到了諸如左宗棠等人的指點,悟出了李續賓帶兵的“渾”字訣,儘管曾經屢戰屢敗,但實踐出真知,時間一長運氣就好了。

邊幹邊籌——曾國藩組建湘軍時,朝廷沒有經費,士兵吃飯、發餉,購買武器,錢從哪裡來?只能自己想辦法。他沒有退縮,軍費邊幹邊籌;打出幾個勝仗,讓朝廷覺得可以依靠,然後爭取各地支持。即便不能按時發出餉錢,他也能想辦法做通湘軍的思想工作,使湘軍保持戰鬥力,運氣就來了。

邊幹邊等——曾國藩出山時只是一個在籍侍郎,沒有實職。徵兵籌餉、提拔將領,沒有權力,辦事極難,人心不附。但他沒有猶豫,而是邊幹邊等。慢慢地,他做出了成績,但他不爭名不爭利,以大局為重,在隱忍中崛起。這一等就是七年,最終,等來的是朝廷的信賴與支持。

邊幹邊聚——曾國藩組建湘軍時,孤家寡人一個,兵誰來帶?事誰來幹?他深知“大業憑眾人智慧而完成”,但他沒有等待,人才邊幹邊聚。先是找自己熟悉的朋友,做他們的工作;後來只要聽說誰有才,要麼寫信並附路費邀請他加盟,要麼找機會登門拜訪,要麼請朋友推薦,總之是費盡心機。剛開始兩三個,慢慢地十幾個、幾十個。一邊等待人才進來,一邊自己著手培養。多少白面書生、農家少年,在他的訓練培養下脫穎而出,從中下層軍官一躍成長為高級將領。幹事創業就得有人氣,人氣旺了,運氣就好了。

有道是,運氣來了,連門板都擋不住。

曾國藩:好運氣從哪裡來

曾國藩多次說:“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方有成事之可冀。”躬身入局,挺膺負責,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另一種表達。做事固然需要用手中的權力來調控,更需要以自己的言行來垂範。因此,曾國藩借用了孔門四科的說法:德行、言語、文學、政事,作為對自身的要求。而對於這四科,曾國藩用“磨礪”二字概括。運氣絕不會青睞蠢、笨、懶者,曾國藩一生勤學、勤政、勤悟,自省、自概、自修,但他知道,這些道德修養,只有落實到實踐中去磨礪,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他能從洋人精良的技術那裡悟出一個哲理:

“其銅鐵、樹木等,一經洋人琢磨成器,遂爾精曜奪目。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變換本質,別生精彩,何況人之於學,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何患不變化氣質,超凡入聖?”

同樣是銅鐵樹木,為什麼洋人做成的東西就光彩奪目,精巧耐用?不外“磨礪”或“琢磨”二字。人也一樣,只要肯磨礪自己,捨得吃苦,捨得用功,一樣能把自己磨礪發光。遇事做老爺,工作圖輕鬆,生活圖舒適,再好的人才都會變成鐵鏽朽木,再好的機會都會白白流失。曾國藩將實踐中的磨礪,看成是把握成功機會的基石,繼而化作了強大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內在的千鈞之力,讓自己一步步邁向成功。

一句話,好運氣是幹出來的。悟出了這一點,才算悟出了曾國藩智慧的真諦,才能化作行動。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劉緒義),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