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然而,持不同看法也大有其人,比如《圍城》作者,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對曾鞏的詩評價很高,他在《宋詩選注》中說: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我覺得錢先生的話是很中肯的。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這首名為《西湖納涼》是時任濟南市長的曾鞏在大明湖納涼時所寫,不僅平仄規矩,意境美妙,湖水中金鱗暢遊,泛起層層新浪;長堤上綠柳蔭深,百鳥婉轉鳴唱。岸邊虹橋臥波,青松翠柏掩映;水面畫舫高聳,人穿綠浪過,涼風朗月照,荷香撲鼻,泉聲盈耳,此情此景的描寫,絕對不輸任何宋之大家風采。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然而,持不同看法也大有其人,比如《圍城》作者,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對曾鞏的詩評價很高,他在《宋詩選注》中說: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我覺得錢先生的話是很中肯的。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這首名為《西湖納涼》是時任濟南市長的曾鞏在大明湖納涼時所寫,不僅平仄規矩,意境美妙,湖水中金鱗暢遊,泛起層層新浪;長堤上綠柳蔭深,百鳥婉轉鳴唱。岸邊虹橋臥波,青松翠柏掩映;水面畫舫高聳,人穿綠浪過,涼風朗月照,荷香撲鼻,泉聲盈耳,此情此景的描寫,絕對不輸任何宋之大家風采。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詠柳》可謂是曾鞏詩的代表作了,自古詠柳者多多,意象也是多多,章臺柳的無情;宮牆柳的無奈;灞橋柳的傷感;林下風的柳絮,賀詩狂的剪刀, 那似乎已將柳寫盡,而這曾鞏卻是立意新穎,寫出了詠柳的別一番光景。

他將柳樹比作小人無狀,遇上東風就得志便猖狂,連那柳絮也囂張到連日月都要遮蔽的程度,接下來話鋒一轉警告說,別忘了天地有正氣,待霜氣降臨之時,那時再看你們這些小人,早已是身填溝壑,夢葬他鄉。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然而,持不同看法也大有其人,比如《圍城》作者,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對曾鞏的詩評價很高,他在《宋詩選注》中說: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我覺得錢先生的話是很中肯的。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這首名為《西湖納涼》是時任濟南市長的曾鞏在大明湖納涼時所寫,不僅平仄規矩,意境美妙,湖水中金鱗暢遊,泛起層層新浪;長堤上綠柳蔭深,百鳥婉轉鳴唱。岸邊虹橋臥波,青松翠柏掩映;水面畫舫高聳,人穿綠浪過,涼風朗月照,荷香撲鼻,泉聲盈耳,此情此景的描寫,絕對不輸任何宋之大家風采。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詠柳》可謂是曾鞏詩的代表作了,自古詠柳者多多,意象也是多多,章臺柳的無情;宮牆柳的無奈;灞橋柳的傷感;林下風的柳絮,賀詩狂的剪刀, 那似乎已將柳寫盡,而這曾鞏卻是立意新穎,寫出了詠柳的別一番光景。

他將柳樹比作小人無狀,遇上東風就得志便猖狂,連那柳絮也囂張到連日月都要遮蔽的程度,接下來話鋒一轉警告說,別忘了天地有正氣,待霜氣降臨之時,那時再看你們這些小人,早已是身填溝壑,夢葬他鄉。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從這首詩來看,曾鞏寫詩還是很好的,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他可能是沒在這上面下功夫,以至於沒有為我們留下幾首婦孺皆知、張口能誦的詩句。

更詭異的是,生在大宋這樣一個人人填詞的時代,曾鞏此生只填有一首《賞南枝·暮冬天氣閉》,是其它都軼失了還是他不恥為,我想,應該是後者,因為在曾鞏這樣的正人君子來看,詞是小道,是“詩餘”,他可能不願在這上面多費精力,但無論怎麼說,作為一代文豪這也有點不可思議。似乎可以說,

曾鞏的成就在他的文,但細想一下,他又沒有一篇如《岳陽樓記》或《醉翁亭記》那樣高顏值的文章面世,而唐宋八大家說的就是古文,按說這應該正是他的長項,應該是精品多多才是,但遺憾的是,當前而今眼目下,我估計沒幾人看過他老人家的文章。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然而,持不同看法也大有其人,比如《圍城》作者,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對曾鞏的詩評價很高,他在《宋詩選注》中說: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我覺得錢先生的話是很中肯的。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這首名為《西湖納涼》是時任濟南市長的曾鞏在大明湖納涼時所寫,不僅平仄規矩,意境美妙,湖水中金鱗暢遊,泛起層層新浪;長堤上綠柳蔭深,百鳥婉轉鳴唱。岸邊虹橋臥波,青松翠柏掩映;水面畫舫高聳,人穿綠浪過,涼風朗月照,荷香撲鼻,泉聲盈耳,此情此景的描寫,絕對不輸任何宋之大家風采。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詠柳》可謂是曾鞏詩的代表作了,自古詠柳者多多,意象也是多多,章臺柳的無情;宮牆柳的無奈;灞橋柳的傷感;林下風的柳絮,賀詩狂的剪刀, 那似乎已將柳寫盡,而這曾鞏卻是立意新穎,寫出了詠柳的別一番光景。

他將柳樹比作小人無狀,遇上東風就得志便猖狂,連那柳絮也囂張到連日月都要遮蔽的程度,接下來話鋒一轉警告說,別忘了天地有正氣,待霜氣降臨之時,那時再看你們這些小人,早已是身填溝壑,夢葬他鄉。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從這首詩來看,曾鞏寫詩還是很好的,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他可能是沒在這上面下功夫,以至於沒有為我們留下幾首婦孺皆知、張口能誦的詩句。

更詭異的是,生在大宋這樣一個人人填詞的時代,曾鞏此生只填有一首《賞南枝·暮冬天氣閉》,是其它都軼失了還是他不恥為,我想,應該是後者,因為在曾鞏這樣的正人君子來看,詞是小道,是“詩餘”,他可能不願在這上面多費精力,但無論怎麼說,作為一代文豪這也有點不可思議。似乎可以說,

曾鞏的成就在他的文,但細想一下,他又沒有一篇如《岳陽樓記》或《醉翁亭記》那樣高顏值的文章面世,而唐宋八大家說的就是古文,按說這應該正是他的長項,應該是精品多多才是,但遺憾的是,當前而今眼目下,我估計沒幾人看過他老人家的文章。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的文風在歷代書評中,都會有這樣的字眼,即“質樸、淡雅、中平、沖和、少文”。歸納起來其實就一個字,“素”,不僅他的議論文還是敘述文素,即使是如遊記《墨池記》,描寫書聖王羲之這樣能煽情的好題材,也被他寫得來正氣滿滿,最終轉到以教育人們學習王羲之勤奮好學的路子上來了,直讓人讀得興趣索然。

所以,當你看多了曾鞏的文章後,就能理解為何有人在他的名頭上,加上一個“教育家”的頭銜,他就象一個和藹可親的老者,通過身邊的物和事,委婉而含蓄地對你進行浸潤,讓你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中,理解和接受正統地儒家思想,所以,在他文風“素”之上,又冠以一個詞,那便是“正”。

一個“素”一個“正”,二者體現了曾鞏文章之特色,他用辭絕少色彩,不堆砌辭藻,不用典故,杜絕生僻詞句,平鋪直敘,漸次深入,中正平和,不溫不火,如空山遠眺般地平淡爽氣,在陣陣松濤中感受風激崖聳。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然而,持不同看法也大有其人,比如《圍城》作者,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對曾鞏的詩評價很高,他在《宋詩選注》中說: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我覺得錢先生的話是很中肯的。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這首名為《西湖納涼》是時任濟南市長的曾鞏在大明湖納涼時所寫,不僅平仄規矩,意境美妙,湖水中金鱗暢遊,泛起層層新浪;長堤上綠柳蔭深,百鳥婉轉鳴唱。岸邊虹橋臥波,青松翠柏掩映;水面畫舫高聳,人穿綠浪過,涼風朗月照,荷香撲鼻,泉聲盈耳,此情此景的描寫,絕對不輸任何宋之大家風采。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詠柳》可謂是曾鞏詩的代表作了,自古詠柳者多多,意象也是多多,章臺柳的無情;宮牆柳的無奈;灞橋柳的傷感;林下風的柳絮,賀詩狂的剪刀, 那似乎已將柳寫盡,而這曾鞏卻是立意新穎,寫出了詠柳的別一番光景。

他將柳樹比作小人無狀,遇上東風就得志便猖狂,連那柳絮也囂張到連日月都要遮蔽的程度,接下來話鋒一轉警告說,別忘了天地有正氣,待霜氣降臨之時,那時再看你們這些小人,早已是身填溝壑,夢葬他鄉。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從這首詩來看,曾鞏寫詩還是很好的,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他可能是沒在這上面下功夫,以至於沒有為我們留下幾首婦孺皆知、張口能誦的詩句。

更詭異的是,生在大宋這樣一個人人填詞的時代,曾鞏此生只填有一首《賞南枝·暮冬天氣閉》,是其它都軼失了還是他不恥為,我想,應該是後者,因為在曾鞏這樣的正人君子來看,詞是小道,是“詩餘”,他可能不願在這上面多費精力,但無論怎麼說,作為一代文豪這也有點不可思議。似乎可以說,

曾鞏的成就在他的文,但細想一下,他又沒有一篇如《岳陽樓記》或《醉翁亭記》那樣高顏值的文章面世,而唐宋八大家說的就是古文,按說這應該正是他的長項,應該是精品多多才是,但遺憾的是,當前而今眼目下,我估計沒幾人看過他老人家的文章。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的文風在歷代書評中,都會有這樣的字眼,即“質樸、淡雅、中平、沖和、少文”。歸納起來其實就一個字,“素”,不僅他的議論文還是敘述文素,即使是如遊記《墨池記》,描寫書聖王羲之這樣能煽情的好題材,也被他寫得來正氣滿滿,最終轉到以教育人們學習王羲之勤奮好學的路子上來了,直讓人讀得興趣索然。

所以,當你看多了曾鞏的文章後,就能理解為何有人在他的名頭上,加上一個“教育家”的頭銜,他就象一個和藹可親的老者,通過身邊的物和事,委婉而含蓄地對你進行浸潤,讓你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中,理解和接受正統地儒家思想,所以,在他文風“素”之上,又冠以一個詞,那便是“正”。

一個“素”一個“正”,二者體現了曾鞏文章之特色,他用辭絕少色彩,不堆砌辭藻,不用典故,杜絕生僻詞句,平鋪直敘,漸次深入,中正平和,不溫不火,如空山遠眺般地平淡爽氣,在陣陣松濤中感受風激崖聳。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其實曾鞏之文在宋時即受推崇,明清之時尤甚,他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他遠學韓愈又師承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宋代以降,許多人將其作品奉為典範,他也因此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大家中獨服膺曾鞏。他曾說過:“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而南宋著名史學家呂祖謙編選《古文關鍵》時,連王安石的文章都排斥在外,唯獨鍾曾鞏。

但可惜的是,這僅侷限於業內人士,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曾鞏之文過正過素,亦使得他的文章在普及性上欠缺了許多關注的元素,以至於今天幾無人讀其作品,從而也成為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之人。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然而,持不同看法也大有其人,比如《圍城》作者,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對曾鞏的詩評價很高,他在《宋詩選注》中說: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我覺得錢先生的話是很中肯的。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這首名為《西湖納涼》是時任濟南市長的曾鞏在大明湖納涼時所寫,不僅平仄規矩,意境美妙,湖水中金鱗暢遊,泛起層層新浪;長堤上綠柳蔭深,百鳥婉轉鳴唱。岸邊虹橋臥波,青松翠柏掩映;水面畫舫高聳,人穿綠浪過,涼風朗月照,荷香撲鼻,泉聲盈耳,此情此景的描寫,絕對不輸任何宋之大家風采。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詠柳》可謂是曾鞏詩的代表作了,自古詠柳者多多,意象也是多多,章臺柳的無情;宮牆柳的無奈;灞橋柳的傷感;林下風的柳絮,賀詩狂的剪刀, 那似乎已將柳寫盡,而這曾鞏卻是立意新穎,寫出了詠柳的別一番光景。

他將柳樹比作小人無狀,遇上東風就得志便猖狂,連那柳絮也囂張到連日月都要遮蔽的程度,接下來話鋒一轉警告說,別忘了天地有正氣,待霜氣降臨之時,那時再看你們這些小人,早已是身填溝壑,夢葬他鄉。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從這首詩來看,曾鞏寫詩還是很好的,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他可能是沒在這上面下功夫,以至於沒有為我們留下幾首婦孺皆知、張口能誦的詩句。

更詭異的是,生在大宋這樣一個人人填詞的時代,曾鞏此生只填有一首《賞南枝·暮冬天氣閉》,是其它都軼失了還是他不恥為,我想,應該是後者,因為在曾鞏這樣的正人君子來看,詞是小道,是“詩餘”,他可能不願在這上面多費精力,但無論怎麼說,作為一代文豪這也有點不可思議。似乎可以說,

曾鞏的成就在他的文,但細想一下,他又沒有一篇如《岳陽樓記》或《醉翁亭記》那樣高顏值的文章面世,而唐宋八大家說的就是古文,按說這應該正是他的長項,應該是精品多多才是,但遺憾的是,當前而今眼目下,我估計沒幾人看過他老人家的文章。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的文風在歷代書評中,都會有這樣的字眼,即“質樸、淡雅、中平、沖和、少文”。歸納起來其實就一個字,“素”,不僅他的議論文還是敘述文素,即使是如遊記《墨池記》,描寫書聖王羲之這樣能煽情的好題材,也被他寫得來正氣滿滿,最終轉到以教育人們學習王羲之勤奮好學的路子上來了,直讓人讀得興趣索然。

所以,當你看多了曾鞏的文章後,就能理解為何有人在他的名頭上,加上一個“教育家”的頭銜,他就象一個和藹可親的老者,通過身邊的物和事,委婉而含蓄地對你進行浸潤,讓你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中,理解和接受正統地儒家思想,所以,在他文風“素”之上,又冠以一個詞,那便是“正”。

一個“素”一個“正”,二者體現了曾鞏文章之特色,他用辭絕少色彩,不堆砌辭藻,不用典故,杜絕生僻詞句,平鋪直敘,漸次深入,中正平和,不溫不火,如空山遠眺般地平淡爽氣,在陣陣松濤中感受風激崖聳。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其實曾鞏之文在宋時即受推崇,明清之時尤甚,他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他遠學韓愈又師承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宋代以降,許多人將其作品奉為典範,他也因此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大家中獨服膺曾鞏。他曾說過:“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而南宋著名史學家呂祖謙編選《古文關鍵》時,連王安石的文章都排斥在外,唯獨鍾曾鞏。

但可惜的是,這僅侷限於業內人士,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曾鞏之文過正過素,亦使得他的文章在普及性上欠缺了許多關注的元素,以至於今天幾無人讀其作品,從而也成為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之人。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臺灣著名學者李敖對曾鞏的文章有個評價,說他的文章是“如波澤春漲”,雖然我不是太喜歡李敖,但對他的這個評價卻是相當地認可。

這便是曾鞏之文,他沒有韓文“崇山大海”般的磅礴氣勢,沒有柳文“幽巖怪壑”般的冷峻深刻,沒有歐文“秋山平遠”般的意味悠遠,也沒有蘇軾的“長江大河”般的豁達灑脫,更沒有王安石的“斷岸千尺”般的引人入勝,他就是一個平直淡素,層層循序而來。

他的文,就是如春水入澤一般,或細流涓涓,或洶湧澎湃,一但進入了它的懷抱,便平和了許多,你只會藉著堤岸和湖邊的草叢,感覺水在慢慢地上漲,在不知不覺中,將四周沒入……

"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飛花蒙日月,天地有清霜

曾同幾位愛好文學的朋友聊天,談及唐宋八大家時,三蘇歐陽修地一路數來,至七便戛然而止,怎麼也想不起還有一個是誰。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於文學的愛好僅侷限於唐詩宋詞,甚至元曲都背不上幾首,更不要說文了,而這八大家是以古文為主,所以,能看過這八位文章之人怕是不多,那知名的七位也許還稍有涉獵,至於這被遺忘之人,恐怕是極少有人讀過他的文章的。

這位被遺忘之人就是曾鞏,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的瞭解也是極少的,閉目細想,大概也只能背出他的《詠柳》一詩,至於看過他的什麼文,也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及至前兩年,他唯一傳世的一件書法《局事帖》,拍出了兩億多人民幣的天價,才又引起我的注意,又將不知何時買的一本偽線裝本的曾鞏文選,從書櫃的角落裡翻了出來,認真地看了一番,方才對曾鞏有了個大致地瞭解。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可以說曾鞏是八大家中存在感最差的,據說現在中學課本中其它七人都有詩文選入,而且如《師說》這些都要求背誦,卻唯獨這曾鞏被遺漏,即使知道,也最多是在唐宋八大家中湊個名字而已,難怪很多人是不知這曾鞏是何方神聖。

就唐宋八大家來說,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宗元有“千山鳥飛絕”;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就是那於詩不太聞名的蘇轍和蘇洵,藉著蘇東坡之勢,用一個“三蘇”便借風上船了,獨有這曾鞏,似乎啥都木有,難怪人們記不住你。

記得有人對曾鞏有個比喻,說他是一桌豐盛宴席中的米飯,這個我認為很是形象,中國有個成語叫“酒足飯飽”,這其實是沒道理的,酒喝足之人一般是不吃飯的,有那滿桌“東坡肉”般地佳餚相佐,早已是吃了個肚圓,這時誰還會去吃那米飯。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字子固,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進士出身,授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62歲時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兩年後卒於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和學者,他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史稱其“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曾鞏家族在宋時也是名藻一時,號“十年十進士”,兄弟族人皆文士名人,亦有“南豐七曾”之名。

雖然曾鞏家族了得,但他本人還是很悲催,他兄弟姐妹眾多,有十餘個之多,父親後來又被罷官,家道隨之中落,所以,曾鞏很早就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為支撐這一家人而辛勤操勞。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宋時要出人頭地,這科舉是必須參加的,曾鞏18歲時入京趕考,結識王安石併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當時的文壇魁首歐陽修,獻《時務策》一文並得其賞識,歐陽修言:“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王安石則有詩讚曰:“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但曾鞏此生並不以文采出眾,他擅長策論,而當時文壇是輕時文而重詩賦,於是這曾鞏屢試不第,很是不爽,加上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回鄉,一直到他37歲時,歐陽修主持會試,倡導“平淡典要”的文風。將詩賦降為輔題,重古文,考試以策論為主,曾鞏方考中進士。

可千萬不認為這是歐陽修刻意提攜的結果,歐陽修這次對科舉的改革,成就了中國科舉上最牛的一屆“龍虎榜”榜上有除曾鞏外,還有三蘇,加上主考官歐陽修本人,唐人的韓柳就不說了,八大家中聚齊了五位,另外還有大學者張載、程顥,以及後來宰相級別的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直將人眼耀花。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步入仕途後,他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也就是現在安徽當塗縣司法局長,五年後調任京師任館閣校勘,在此期間,他整理了大量史書和名人詩集,如《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這對後世及中華文化的保存,有著極大地貢獻。

又五年後,他下派到地方任知州,堅定的支持王安石變法,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踏踏實實地為地方民眾做了很多實事。

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可以說,曾鞏是一位成效卓著,頗有政聲的能臣幹吏,也是一位在基層踏實為民的政治家。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很少有人關注過曾鞏的政績,他在好幾個地方任父母官,就政績來說,可以說是詩人中除了王安石外最高的一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在朝堂,一個在地方,曾鞏是王安石新法堅定地踐行者,他在基層的卓越表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亮點。

曾鞏的才能是全方位的,他無論是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地建樹,但唯一可惜地是,在詩詞方面卻乏善可陳,以至於受到後世詬病。比如秦觀就曾說道:“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其意思是杜甫詩冠天下,但他的文章卻不忍卒讀,而曾鞏的文章雖然名動天下,但寫詩卻不行。少遊同學的話雖有點過分,卻也表達了時人對曾鞏的基本看法。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然而,持不同看法也大有其人,比如《圍城》作者,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對曾鞏的詩評價很高,他在《宋詩選注》中說: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我覺得錢先生的話是很中肯的。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這首名為《西湖納涼》是時任濟南市長的曾鞏在大明湖納涼時所寫,不僅平仄規矩,意境美妙,湖水中金鱗暢遊,泛起層層新浪;長堤上綠柳蔭深,百鳥婉轉鳴唱。岸邊虹橋臥波,青松翠柏掩映;水面畫舫高聳,人穿綠浪過,涼風朗月照,荷香撲鼻,泉聲盈耳,此情此景的描寫,絕對不輸任何宋之大家風采。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詠柳》可謂是曾鞏詩的代表作了,自古詠柳者多多,意象也是多多,章臺柳的無情;宮牆柳的無奈;灞橋柳的傷感;林下風的柳絮,賀詩狂的剪刀, 那似乎已將柳寫盡,而這曾鞏卻是立意新穎,寫出了詠柳的別一番光景。

他將柳樹比作小人無狀,遇上東風就得志便猖狂,連那柳絮也囂張到連日月都要遮蔽的程度,接下來話鋒一轉警告說,別忘了天地有正氣,待霜氣降臨之時,那時再看你們這些小人,早已是身填溝壑,夢葬他鄉。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從這首詩來看,曾鞏寫詩還是很好的,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他可能是沒在這上面下功夫,以至於沒有為我們留下幾首婦孺皆知、張口能誦的詩句。

更詭異的是,生在大宋這樣一個人人填詞的時代,曾鞏此生只填有一首《賞南枝·暮冬天氣閉》,是其它都軼失了還是他不恥為,我想,應該是後者,因為在曾鞏這樣的正人君子來看,詞是小道,是“詩餘”,他可能不願在這上面多費精力,但無論怎麼說,作為一代文豪這也有點不可思議。似乎可以說,

曾鞏的成就在他的文,但細想一下,他又沒有一篇如《岳陽樓記》或《醉翁亭記》那樣高顏值的文章面世,而唐宋八大家說的就是古文,按說這應該正是他的長項,應該是精品多多才是,但遺憾的是,當前而今眼目下,我估計沒幾人看過他老人家的文章。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曾鞏的文風在歷代書評中,都會有這樣的字眼,即“質樸、淡雅、中平、沖和、少文”。歸納起來其實就一個字,“素”,不僅他的議論文還是敘述文素,即使是如遊記《墨池記》,描寫書聖王羲之這樣能煽情的好題材,也被他寫得來正氣滿滿,最終轉到以教育人們學習王羲之勤奮好學的路子上來了,直讓人讀得興趣索然。

所以,當你看多了曾鞏的文章後,就能理解為何有人在他的名頭上,加上一個“教育家”的頭銜,他就象一個和藹可親的老者,通過身邊的物和事,委婉而含蓄地對你進行浸潤,讓你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中,理解和接受正統地儒家思想,所以,在他文風“素”之上,又冠以一個詞,那便是“正”。

一個“素”一個“正”,二者體現了曾鞏文章之特色,他用辭絕少色彩,不堆砌辭藻,不用典故,杜絕生僻詞句,平鋪直敘,漸次深入,中正平和,不溫不火,如空山遠眺般地平淡爽氣,在陣陣松濤中感受風激崖聳。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其實曾鞏之文在宋時即受推崇,明清之時尤甚,他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他遠學韓愈又師承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宋代以降,許多人將其作品奉為典範,他也因此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大家中獨服膺曾鞏。他曾說過:“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而南宋著名史學家呂祖謙編選《古文關鍵》時,連王安石的文章都排斥在外,唯獨鍾曾鞏。

但可惜的是,這僅侷限於業內人士,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曾鞏之文過正過素,亦使得他的文章在普及性上欠缺了許多關注的元素,以至於今天幾無人讀其作品,從而也成為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之人。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臺灣著名學者李敖對曾鞏的文章有個評價,說他的文章是“如波澤春漲”,雖然我不是太喜歡李敖,但對他的這個評價卻是相當地認可。

這便是曾鞏之文,他沒有韓文“崇山大海”般的磅礴氣勢,沒有柳文“幽巖怪壑”般的冷峻深刻,沒有歐文“秋山平遠”般的意味悠遠,也沒有蘇軾的“長江大河”般的豁達灑脫,更沒有王安石的“斷岸千尺”般的引人入勝,他就是一個平直淡素,層層循序而來。

他的文,就是如春水入澤一般,或細流涓涓,或洶湧澎湃,一但進入了它的懷抱,便平和了許多,你只會藉著堤岸和湖邊的草叢,感覺水在慢慢地上漲,在不知不覺中,將四周沒入……

曾鞏:為何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