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許在曾梵志的眼裡,除了畫畫,他所經歷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歡自由。他看到體制背後的僵化,活著的人們沒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縛,於是把他們臉上無處安放的茫然焦慮都記錄在畫紙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筆刷下刻畫的人物,同時也反映了他當時內心的焦慮和控訴。

他觀察生活,繼續堅持自由創作,畫了肉聯繫列、醫院題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題材的作品。後來他的作品《協和三聯畫》被刊登在了美國雜誌《藝術新聞》,知名度逐漸上升。受到關注的曾梵志,受邀參加多個藝術展,也受到了拍賣場的追捧。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許在曾梵志的眼裡,除了畫畫,他所經歷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歡自由。他看到體制背後的僵化,活著的人們沒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縛,於是把他們臉上無處安放的茫然焦慮都記錄在畫紙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筆刷下刻畫的人物,同時也反映了他當時內心的焦慮和控訴。

他觀察生活,繼續堅持自由創作,畫了肉聯繫列、醫院題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題材的作品。後來他的作品《協和三聯畫》被刊登在了美國雜誌《藝術新聞》,知名度逐漸上升。受到關注的曾梵志,受邀參加多個藝術展,也受到了拍賣場的追捧。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協和三聯畫》

如今,曾梵志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家之一。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許在曾梵志的眼裡,除了畫畫,他所經歷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歡自由。他看到體制背後的僵化,活著的人們沒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縛,於是把他們臉上無處安放的茫然焦慮都記錄在畫紙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筆刷下刻畫的人物,同時也反映了他當時內心的焦慮和控訴。

他觀察生活,繼續堅持自由創作,畫了肉聯繫列、醫院題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題材的作品。後來他的作品《協和三聯畫》被刊登在了美國雜誌《藝術新聞》,知名度逐漸上升。受到關注的曾梵志,受邀參加多個藝術展,也受到了拍賣場的追捧。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協和三聯畫》

如今,曾梵志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家之一。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與劉德華

曾梵志作為一個畫家,本應該是和流行歌手劉德華扯不上關係的。說起他們認識的淵源,劉德華曾在訪談中透露,二人已經相識十多年了。

劉德華曾經想學油畫,就透過朋友介紹拜訪了曾梵志的工作室,後來大家都比較忙就沒有太多聯繫。

去年劉德華因墜馬摔傷了,《My Love Andy Lau劉德華World Tour》跨年演唱會對華仔來說,就像是“涅槃重生”的意義一般。所以,當他看到了曾梵志用亂筆風格畫的梵高肖像時,就決定要親自邀請曾梵志來為主題海報作畫。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許在曾梵志的眼裡,除了畫畫,他所經歷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歡自由。他看到體制背後的僵化,活著的人們沒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縛,於是把他們臉上無處安放的茫然焦慮都記錄在畫紙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筆刷下刻畫的人物,同時也反映了他當時內心的焦慮和控訴。

他觀察生活,繼續堅持自由創作,畫了肉聯繫列、醫院題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題材的作品。後來他的作品《協和三聯畫》被刊登在了美國雜誌《藝術新聞》,知名度逐漸上升。受到關注的曾梵志,受邀參加多個藝術展,也受到了拍賣場的追捧。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協和三聯畫》

如今,曾梵志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家之一。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與劉德華

曾梵志作為一個畫家,本應該是和流行歌手劉德華扯不上關係的。說起他們認識的淵源,劉德華曾在訪談中透露,二人已經相識十多年了。

劉德華曾經想學油畫,就透過朋友介紹拜訪了曾梵志的工作室,後來大家都比較忙就沒有太多聯繫。

去年劉德華因墜馬摔傷了,《My Love Andy Lau劉德華World Tour》跨年演唱會對華仔來說,就像是“涅槃重生”的意義一般。所以,當他看到了曾梵志用亂筆風格畫的梵高肖像時,就決定要親自邀請曾梵志來為主題海報作畫。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劉德華演唱會主題海報

這張以劉德華肖像作的畫,以亂筆的風格完成。背景由藍色、紅色與黑色的亂線相互交織,劉德華的肖像則以相對明亮的線條表現出來,微抬的下巴和深邃而堅定的眼神,傳達了華仔心中那股的信念——就算是阻攔、是挫折、是跌倒,依然是重新站起,勇往直前。

曾梵志在一天裡完成這幅畫,連續繪畫近十小時。他作畫時,發揮油彩的質感和流動性,勾勒出層層重疊的色彩線條,需要在油彩仍未乾時,不斷勾勒線條、描繪及造型。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許在曾梵志的眼裡,除了畫畫,他所經歷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歡自由。他看到體制背後的僵化,活著的人們沒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縛,於是把他們臉上無處安放的茫然焦慮都記錄在畫紙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筆刷下刻畫的人物,同時也反映了他當時內心的焦慮和控訴。

他觀察生活,繼續堅持自由創作,畫了肉聯繫列、醫院題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題材的作品。後來他的作品《協和三聯畫》被刊登在了美國雜誌《藝術新聞》,知名度逐漸上升。受到關注的曾梵志,受邀參加多個藝術展,也受到了拍賣場的追捧。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協和三聯畫》

如今,曾梵志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家之一。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與劉德華

曾梵志作為一個畫家,本應該是和流行歌手劉德華扯不上關係的。說起他們認識的淵源,劉德華曾在訪談中透露,二人已經相識十多年了。

劉德華曾經想學油畫,就透過朋友介紹拜訪了曾梵志的工作室,後來大家都比較忙就沒有太多聯繫。

去年劉德華因墜馬摔傷了,《My Love Andy Lau劉德華World Tour》跨年演唱會對華仔來說,就像是“涅槃重生”的意義一般。所以,當他看到了曾梵志用亂筆風格畫的梵高肖像時,就決定要親自邀請曾梵志來為主題海報作畫。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劉德華演唱會主題海報

這張以劉德華肖像作的畫,以亂筆的風格完成。背景由藍色、紅色與黑色的亂線相互交織,劉德華的肖像則以相對明亮的線條表現出來,微抬的下巴和深邃而堅定的眼神,傳達了華仔心中那股的信念——就算是阻攔、是挫折、是跌倒,依然是重新站起,勇往直前。

曾梵志在一天裡完成這幅畫,連續繪畫近十小時。他作畫時,發揮油彩的質感和流動性,勾勒出層層重疊的色彩線條,需要在油彩仍未乾時,不斷勾勒線條、描繪及造型。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以亂筆風格繪畫的劉德華肖像

筆者看來,為商業海報作畫,也有其靈魂所在。就像這幅演唱會海報一樣,即帶有曾梵志的繪畫藝術風格,又帶有肖像者劉德華本人的個性精神。

堅持表現主義的曾梵志,他給劉德華畫的肖像,不在於表現他的帥氣,而著重表現於人物當中的那股堅韌的氣質。跨界的結合,往往會碰撞出新穎的火花,不妨是個大膽的嘗試。

後記

不像大多的數學題有標準答案,藝術審美這東西非常的主觀。

筆者個人覺得《面具》《肉聯》等系列早期作品,帶有些塗鴉和宣洩的痕跡,它內涵不在於審美,而在於帶給人的情緒和反思;而相對而言,《亂筆》系列從顏值上來說,觀賞性比較高,從作畫技藝來說,也更加成熟。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許在曾梵志的眼裡,除了畫畫,他所經歷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歡自由。他看到體制背後的僵化,活著的人們沒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縛,於是把他們臉上無處安放的茫然焦慮都記錄在畫紙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筆刷下刻畫的人物,同時也反映了他當時內心的焦慮和控訴。

他觀察生活,繼續堅持自由創作,畫了肉聯繫列、醫院題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題材的作品。後來他的作品《協和三聯畫》被刊登在了美國雜誌《藝術新聞》,知名度逐漸上升。受到關注的曾梵志,受邀參加多個藝術展,也受到了拍賣場的追捧。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協和三聯畫》

如今,曾梵志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家之一。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與劉德華

曾梵志作為一個畫家,本應該是和流行歌手劉德華扯不上關係的。說起他們認識的淵源,劉德華曾在訪談中透露,二人已經相識十多年了。

劉德華曾經想學油畫,就透過朋友介紹拜訪了曾梵志的工作室,後來大家都比較忙就沒有太多聯繫。

去年劉德華因墜馬摔傷了,《My Love Andy Lau劉德華World Tour》跨年演唱會對華仔來說,就像是“涅槃重生”的意義一般。所以,當他看到了曾梵志用亂筆風格畫的梵高肖像時,就決定要親自邀請曾梵志來為主題海報作畫。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劉德華演唱會主題海報

這張以劉德華肖像作的畫,以亂筆的風格完成。背景由藍色、紅色與黑色的亂線相互交織,劉德華的肖像則以相對明亮的線條表現出來,微抬的下巴和深邃而堅定的眼神,傳達了華仔心中那股的信念——就算是阻攔、是挫折、是跌倒,依然是重新站起,勇往直前。

曾梵志在一天裡完成這幅畫,連續繪畫近十小時。他作畫時,發揮油彩的質感和流動性,勾勒出層層重疊的色彩線條,需要在油彩仍未乾時,不斷勾勒線條、描繪及造型。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以亂筆風格繪畫的劉德華肖像

筆者看來,為商業海報作畫,也有其靈魂所在。就像這幅演唱會海報一樣,即帶有曾梵志的繪畫藝術風格,又帶有肖像者劉德華本人的個性精神。

堅持表現主義的曾梵志,他給劉德華畫的肖像,不在於表現他的帥氣,而著重表現於人物當中的那股堅韌的氣質。跨界的結合,往往會碰撞出新穎的火花,不妨是個大膽的嘗試。

後記

不像大多的數學題有標準答案,藝術審美這東西非常的主觀。

筆者個人覺得《面具》《肉聯》等系列早期作品,帶有些塗鴉和宣洩的痕跡,它內涵不在於審美,而在於帶給人的情緒和反思;而相對而言,《亂筆》系列從顏值上來說,觀賞性比較高,從作畫技藝來說,也更加成熟。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亂筆》系列作品

他的畫作能拍出高價,源於資本運作起了主要的推動作用。另外,與他結合當時社會背景,敢於表達內心世界,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脫不了關係,畢竟“物以稀為貴”。

許多人質疑他的畫到底值不值過億的價,反正拍下的買家覺得值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

國際藝術大觀《中國當代第一突破億元的藝術家,為什麼他這麼“貴”?》

小雅娛樂秀《1.4億元<最後的晚餐>被噴胡亂畫,曾梵志成最貴是炒作還是實力》

藝術市場通訊《人物丨為什麼他會是國際畫廊追捧的香餑餑/曾梵志》

廣州日報《藝評家談曾梵志過億作品:是在侮辱國人智商 》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引言

曾梵志,曾憑藉一幅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畫作拍賣的億元大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沒有看錯,他這幅作品不僅與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同名,而且連基本構圖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畫的作品,或者說是原畫的再創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作品拍出了1.8億港元,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和藝術家滿宇,都談到不能用如此天價去衡量一個藝術作品。

王華祥認為:儘管《最後的晚餐》拍出如此天價,我認同其中大有水分,但這並不妨礙曾梵志本身是一個好畫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無需否認。

藝術家滿宇認為:事實上,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關心《最後的晚餐》賣到1.8億港元,那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跟藝術本身無關。

收藏家馮毅和策展人崔燦燦對曾梵志作品的態度就比較批判。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自由引導人民》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自由引導人民》,左為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馮毅認為:他的不過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個概念來,沒有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不管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人,看到它都會怦然心動。藝術創作也應該是有難度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馬拉之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馬拉之死》,左為雅克·路易·大衛作品,右為曾梵志作品

崔燦燦認為:曾梵志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畫畫的,一個十幾年沒有創新、實驗的畫家,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自我複製,畫了“面具”系列又畫“風景”系列的畫家。別看他畫得很壓抑,其實恰恰是為了滿足某種漂亮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資本新貴自我救贖的需求。

大家眾說紛紜,儘管對曾梵志的作品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基本不否認1.8億的天價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於20世紀初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後來發展到繪畫、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它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

用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來代入,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愛德華.蒙克作品《吶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現主義尤為明顯,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協和醫院》系列。這些作品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焦慮、恐懼的情感。

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戴著紅領巾的學生,但是畫的並非勤奮學習、陽光向上的形象。

這些學生和一些社會人,都有出現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裡。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們戴著一張幾乎貼著臉的蒼白麵具,面容木訥,瘦弱的身軀支配著與比例不協調的四肢,四肢筋肉發達,雙手巨大而粗糙。這些人物表現出的強大反差和張力,讓目睹作品的人看著略感不安。

拍出1.8億港幣天價的《最後的晚餐》,畫的也是這些戴紅領巾和麵具的學生。結合原畫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不禁思索畫中學生驚訝的討論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紅西瓜,究竟在暗喻著什麼。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這一群學生勾肩搭背,笑容“燦爛”地直面前方,黃色的背景襯托出陽光的氣息。這幅畫看似陽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僅僅只是裂開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帶有些猙獰。

而且他們的面容和行為相對成熟,顯得很“社會”,不是一副學生模樣本該有的青春的樣子。

觀察他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們凝視著每個觀察著自己的人,死死盯著。你看著畫裡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一張張同化了的面孔透露著他們生存的無奈與絕望,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其實是不是與他們一樣。

我們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麼樣,是流淚還是恐懼,是難過還是痛苦,或者說已經與面具融為了一體。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寫

還有那雙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著腥紅,不由得讓人思考,這些人做過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銳利的眼神,成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的作畫風格,在於表現而不是一般的寫實,這與他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受有密切關係。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於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從小就不是表現突出的“三好學生”,對於學校裡的環境,他是厭棄的。當時班上僅有的三位非少先隊員的孩子裡就有曾梵志。

初中畢業後,曾梵志走上了社會,在印刷廠裡打工。後來他結識到了一個比他大十歲的鄰居,他們經常在一起畫畫,慢慢地曾梵志培養了畫畫的興趣和基礎。

幾年後,他不再打工,而是與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遊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現代畫家的作品,覺得十分震驚,立志要深造藝術的學習。

由於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落榜後,第五次他終於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畫系。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青年曾梵志

在學院裡,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業就是考試。喜歡到處看展覽的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的表現主義風格越發的突出,他認為這樣的畫風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狀態。但他的作品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老師和年輕老師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廣告公司。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畢業後有生活著落,但是曾梵志覺得很失望,甚至認為這樣的體制會把專業廢掉。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許在曾梵志的眼裡,除了畫畫,他所經歷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歡自由。他看到體制背後的僵化,活著的人們沒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縛,於是把他們臉上無處安放的茫然焦慮都記錄在畫紙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筆刷下刻畫的人物,同時也反映了他當時內心的焦慮和控訴。

他觀察生活,繼續堅持自由創作,畫了肉聯繫列、醫院題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題材的作品。後來他的作品《協和三聯畫》被刊登在了美國雜誌《藝術新聞》,知名度逐漸上升。受到關注的曾梵志,受邀參加多個藝術展,也受到了拍賣場的追捧。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作品《協和三聯畫》

如今,曾梵志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家之一。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曾梵志與劉德華

曾梵志作為一個畫家,本應該是和流行歌手劉德華扯不上關係的。說起他們認識的淵源,劉德華曾在訪談中透露,二人已經相識十多年了。

劉德華曾經想學油畫,就透過朋友介紹拜訪了曾梵志的工作室,後來大家都比較忙就沒有太多聯繫。

去年劉德華因墜馬摔傷了,《My Love Andy Lau劉德華World Tour》跨年演唱會對華仔來說,就像是“涅槃重生”的意義一般。所以,當他看到了曾梵志用亂筆風格畫的梵高肖像時,就決定要親自邀請曾梵志來為主題海報作畫。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劉德華演唱會主題海報

這張以劉德華肖像作的畫,以亂筆的風格完成。背景由藍色、紅色與黑色的亂線相互交織,劉德華的肖像則以相對明亮的線條表現出來,微抬的下巴和深邃而堅定的眼神,傳達了華仔心中那股的信念——就算是阻攔、是挫折、是跌倒,依然是重新站起,勇往直前。

曾梵志在一天裡完成這幅畫,連續繪畫近十小時。他作畫時,發揮油彩的質感和流動性,勾勒出層層重疊的色彩線條,需要在油彩仍未乾時,不斷勾勒線條、描繪及造型。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以亂筆風格繪畫的劉德華肖像

筆者看來,為商業海報作畫,也有其靈魂所在。就像這幅演唱會海報一樣,即帶有曾梵志的繪畫藝術風格,又帶有肖像者劉德華本人的個性精神。

堅持表現主義的曾梵志,他給劉德華畫的肖像,不在於表現他的帥氣,而著重表現於人物當中的那股堅韌的氣質。跨界的結合,往往會碰撞出新穎的火花,不妨是個大膽的嘗試。

後記

不像大多的數學題有標準答案,藝術審美這東西非常的主觀。

筆者個人覺得《面具》《肉聯》等系列早期作品,帶有些塗鴉和宣洩的痕跡,它內涵不在於審美,而在於帶給人的情緒和反思;而相對而言,《亂筆》系列從顏值上來說,觀賞性比較高,從作畫技藝來說,也更加成熟。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 曾梵志《亂筆》系列作品

他的畫作能拍出高價,源於資本運作起了主要的推動作用。另外,與他結合當時社會背景,敢於表達內心世界,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脫不了關係,畢竟“物以稀為貴”。

許多人質疑他的畫到底值不值過億的價,反正拍下的買家覺得值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

國際藝術大觀《中國當代第一突破億元的藝術家,為什麼他這麼“貴”?》

小雅娛樂秀《1.4億元<最後的晚餐>被噴胡亂畫,曾梵志成最貴是炒作還是實力》

藝術市場通訊《人物丨為什麼他會是國際畫廊追捧的香餑餑/曾梵志》

廣州日報《藝評家談曾梵志過億作品:是在侮辱國人智商 》

這個“小學生”畫家被劉德華請畫演唱會海報,一幅畫竟敢賣1.8億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