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很難?

打造一個新的操作系統不難,難的是建立一個以之為核心的生態系統?

估計大家都被這兩個問題給困惑過。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有難度,但也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難。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我們今天就不會用到Windows,不會用到Linux,不會用到蘋果的iOS,也不會用到安卓。因為這些統統是後來者。既然是這樣,那麼今天再來一個更新的後來者又如何呢?

第二個問題,這裡給出的答案不直接,大家可以自行得出結論:

回顧歷史:Unix生態已建成時,微軟還沒影兒呢;Windows生態已完備時,谷歌還沒誕生;諾基亞的生態已日臻完善時,谷歌的安卓、蘋果的iOS還八字沒一撇,或頂多剛起了個頭。

總結一下,在移動互聯網大發展的今天,再有一家新的操作系統面世,並打造出一個完備的生態系統,雖然有難度,但還是可以完成的任務。

這家,廠商會是誰?想來,許多讀者心裡已有了數。

本文作者知道這家大型手機廠商的操作系統已基本打造好,其公司老總也透露出要圍繞自己的操作系統,建設生態系統的戰略規劃。但本文作者已答應要在該系列文章的最後,才完整講述他們的故事。這裡就先不說了。

《操作系統簡史》的系列文章,面向廣大關心打造新操作系統可能性的廣大讀者,不是純粹的技術型文章,文風雖活潑,但事實皆有出處,讀者可以從文章後面所列的參考文獻目錄可窺斑見豹。

本系列文章想告訴大家的是,操作系統領域,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沒有誰能獨霸天下:IBM不能,微軟不能,蘋果不能,谷歌也不能!為後來的、勇敢者的大門一直敞開著呢!

歌手鮑勃•迪倫在《時代在轉變》一詩中寫到:“動筆預言世事的作家與評論家們,張大你們的雙眼,機會不會再來第二遍,輪盤還在旋轉,先別言之過先,看不出來誰會被選,因為目前的輸家未來會領先,因為時代正在改變。”

讓歷史告訴未來。以下是《操作系統簡史》系列文章的第一章:

《操作系統簡史》(1)風起Unix

Unix?

這是多老的一個傳說啊!年輕一代的很多人似乎都沒聽說過。

不過,微軟的Windows NT、開源的Linux、谷歌的安卓、蘋果的iOS,大家不陌生吧?其實這些都帶著Unix的基因,我們今天花點篇幅,來個“鹽打哪兒鹹”式的刨根溯源。

Unix是“太監”一詞的戲稱?

到了上世紀60年代,計算機已不再是龐然大物了,但體積仍然不小,而且愛出故障。貝爾實驗室的肯•湯普生回憶:“計算讓人著迷,電子也讓人著迷,只是不太乾淨,很髒,因為經常有東西被燒壞。”

當時,操作這些又慢、又笨的大傢伙需要專業的計算機程序員,為了提高效率,急需新系統。在這種背景下,湯普生和他的同事丹尼斯•利奇研發了一套為這些大型計算機所使用的操作系統。

東方新的操作系統呼之欲出,讓我們回顧一下《操作系統簡史》(1)

圖注:1964年的大型計算機CDC,圖中為CDC公司創始人威廉•諾瑞斯

當時這套系統在貝爾實驗室裡流通,正如“文人相輕”,程序員間也有這種風情。一天,一位同事對湯普生說:“你寫的系統太差勁,乾脆就叫Unics算了。”

在英文裡,Unics發音與Eunuchs一樣,而後者的意思是“太監”。湯普生接下同事的嘲弄,稍作修改,把自己研發的系統叫做Unix。

此時,喬布斯和蓋茨還在中學裡搞惡作劇,PC和微軟操作系統要在10年後才初露端倪。

Unix兩位創始人和貝爾實驗室也沒把這套操作系統太當回事,只是在內部使用,後來大學、研究機構也可以免費使用,而且還提供給他們源代碼,因此Unix源代碼被廣為擴散。

此處劃重點,就是說Unix和第一臺計算機愛尼亞克一樣,一開始就沒有用專利法將其進行鎖定,所以就像大家都可以生產電腦那樣,只要你肯下功夫,你也有權利用自己的代碼重構一套操作系統,微軟、谷歌、蘋果對此無權置喙。

東方新的操作系統呼之欲出,讓我們回顧一下《操作系統簡史》(1)

圖注:早年的CDC 6600超級計算機

接著講歷史。在Unix誕生後的這段時間裡,它沒有像後來的商業軟件那樣急功近利,留下一堆窟窿和補丁。因此,Unix在誕生後的10年裡“養在深閨人未識”,在實驗室進行著充分的使用和論證,這也是它後來在要求穩定性、安全性較高的企業級客戶中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80年,Unix開始走出實驗室,有數以千計的技術高手想把Unix裝在家裡的機器上。

此時,後知後覺的貝爾實驗室開始認識到Unix的價值,但由於源代碼早已外散,無法將其攏起來進行精細的商業開發,於是乾脆採取對外授權的模式,研究機構使用免費,企業使用要交授權費,這有些金礦當做銅礦賣的味道。一位貝爾高級主管曾感慨,“Unix是繼晶體管以後的第二個最重要發明。”但貝爾實驗室錯失商業發展機遇。

對於貝爾實驗室來說是喪失了商業發展機遇,但對於操作系統行業乃至IT、互聯網產業來說,則是敞開了發展大門。貝爾的授權也混亂不堪,源頭雜亂,其中不乏渾水摸魚者,站出來稱自己是Unix的繼承者,但這基本不被世人所認可,我們後面章節會講到其中一個代表。

“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誤,它就掉價了。”培根在《論時機》中這樣寫到。

當時有多家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獲得了Unix授權,並由此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版本演化之路。 IBM、DEC、HP和Sun因為早年的授權緣故,也有權繼續進行各自的Unix版本的研發。

微軟的進進出出

八十年代末,有人問比爾•蓋茨怎麼看待Unix與微軟構成的競爭,他笑著問道:“哪個Unix?”

1979年,微軟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獲得授權,為英特爾處理器所開發一種Unix操作系統,由於它購買的授權無法直接讓該操作系統以“Unix”為名,於是該系統命名為Xenix,可用在個人電腦及微型計算機上使用。微軟並不直接把Xenix銷售給終端客戶,而是以OEM的形式再授權給英特爾、Tandy、施樂Altos及SCO公司。

東方新的操作系統呼之欲出,讓我們回顧一下《操作系統簡史》(1)

圖注: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青春照

對於微軟來說,由於需要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獲得授權,因而這是一種自己難以把握其未來發展命運的操作系統,而且當時其他廠商不同的版本在攪渾這個市場,所以,蓋茨在尋找機會退出這個領域。當微軟和IBM達成開發OS/2操作系統的協議後,蓋茨便失去了推廣Xenix的興趣。多年後的歷史資料揭祕顯示,微軟當時腳踩多條船,除和IBM聯手開發OS/2操作系統外,微軟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Windows3.0系統的研發。微軟不可能在三條線上同時投入精力,於是決定捨棄Xenix操作系統。

“賽車和做人一樣,有時候要停,有時候要衝。”這是電視劇《極速傳說》中的一句臺詞。

1987年,微軟與SCO公司達成了一項協議,以持有後者股票25%的條件轉讓了Xenix的所有權。從微軟接盤的SCO,將這種操作系統以最快速度移植到386電腦,成為首款支持英特爾386芯片的操作系統,抓住了市場的先機。

當時的市場格局是這樣,小型機加五花八門的Unix操作系統,把持了高端的企業級用戶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是IBM、DEC、惠普、SUN、SGI等;英特爾芯片加微軟操作系統,正在全面控制個人電腦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包括康柏、AST、佰德等。小型機加Unix操作系統的陣營鄙視英特爾芯片加微軟操作系統形成的Wintel聯盟,前者認為後者簡陋,而後者則認為前者是老頑固。

SCO此時扮演的角色有點像“蝙蝠”,非鳥非獸,它的運營模式是英特爾芯片加Unix操作系統,在兩大陣營間翩翩飛。隨著裝有英特爾芯片電腦的攻城略地,SCO也跟著分到一杯羹。80年代末,有媒體稱Xenix為“可能是傳播最廣的UNIX操作系統”。

SCO進入了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當然這段時間,Unix的發展也進入了黃金期,1984年9月《財富》雜誌稱,全球範圍內750所大學中80%的計算機領域的教授是Unix用戶,因此當時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接觸過Unix,他們畢業後成為IT領域的骨幹。

蓋茨拋棄了Unix,但沒打算拋棄這塊豐饒的市場,而且SCO的成功也刺激了他:自己扔掉的一塊雞肋竟然成了這個小跟班的肥美牛排。換誰不流口水啊?有句諺語是“別讓口饞的人看見你的大碗。”

Unix有個致命缺陷:從來就沒有通用版存在。多年以來,由於早期混亂的授權,五花八門、不同版本的Unix遍地開花,所以為其中一個版本寫的應用程序,常常要修改後才能運用到另一個上,這對於專業的程序員來說也許不是太大問題,但對技術實力較弱的用戶來說,則平添了許多麻煩。

從Unix脫身而出的蓋茨深知其支離破碎的弱點,他下令微軟打造一款“可移植的”的操作系統——“Unix殺手”。這就是微軟的Windows NT, Unix陣營將感受到它帶來的巨大壓力。

東方新的操作系統呼之欲出,讓我們回顧一下《操作系統簡史》(1)

圖注:早年的技術圖書《SCO Unix概述》:封面上是一隻伸出利爪的熊,進行一下發散聯想,這看起來很像晚期四處興訟的SCO的寫照

強悍對手逆襲

“我不會用狗屎去汙染(NT)”。Windows NT研發負責人大衛•卡特勒這樣高聲地嚷著,他拒絕允諾新一代的操作系統兼容已有的DOS和Windows。

原來,定下“Unix殺手”計劃後,蓋茨準備組織一個團隊來完成這項工作。“我太想要一個可移植的操作系統了,”蓋茨說,“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應該組成團隊,而在於何時能組成團隊去開發它。”

隨後機會來了,DEC的核心工程師卡特勒因在公司坐冷板凳而萌生去意。“大多數人學會如何把一件事做得很漂亮以後,便一生一直做這個,”卡特勒一個同事評價他:“卡特勒會從自己的成功中學習。下一次,他會做得更好。所以每次,他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卡特勒全身心地投入程序開發,而冷落了兩任妻子,後來他發誓再也不會結婚,“結婚是一個錯誤,你只能犯兩次錯。”

卡特勒在程序開發上精益求精,“對可能干擾他的任何人和事,他不僅置之不理,而且還會對其進行攻擊和詆譭。”因此,他與DEC公司高管們相處得很不愉快。

蓋茨親自拜會卡特勒,想讓他加盟微軟。初次見面,卡特勒就給蓋茨一個下馬威,直言不諱地稱微軟的代碼寫得很“爛”,認為蓋茨當時捧在手心裡的、深以為傲的DOS,在他的眼裡就是一個玩具。卡特勒說只有自己才有能力開發出一個能面向未來進行網絡管理、具有高可靠性的操作系統。

此時的蓋茨已走過創業期,擁有海量的財富與強勢的權力,耳邊吹過的都是“軟件神童”的悅耳之音。不過,卡特勒的刺耳之音和輕蔑態度反而堅定了蓋茨聘請他的決心,蓋茨向對方表示將給予充分的發展空間和自由。

勵志大師戴爾•肯耐基說:“在世界上,要影響別人的惟一辦法就是談論他們的需要,並告訴他們去如何滿足這些需要。”

卡特勒到微軟之後,蓋茨儘可能地滿足他的要求,有些甚至是打破微軟慣例的。譬如卡特勒不要微軟原來的工程師參與他的團隊,他把自己在DEC工作時的團隊帶了過來,其中有些是硬件工程師,是卡特勒的好友。蓋茨原來不打算要,但卡特勒威脅不讓他們來,自己就不來。

蓋茨讓步,滿足了卡特勒所需要的一切。此前,控制慾極強的蓋茨會親自檢查微軟的大部分代碼,在他刨根揭底地窮問下,程序員有時會露出破綻,這時蓋茨會不留情面地痛斥,帶有攻擊性言語,譬如“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代碼”的話會劈頭蓋臉地砸過去。但蓋茨對卡特勒的項目則放手到幾乎“放任自流”的地步。

蓋茨識才的眼光和用人不疑的態度,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1993年,Windows NT完美亮相,成為微軟撬動Unix市場的一把利器。卡特勒也獲得了Windows NT之父的讚譽,在微軟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羅傑•福爾克在《漫談企業管理》中提到:“一個人只有處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上,他才會幹得最好。”

蓋茨自己在這一時期說過,“對我來說,跟一夥聰明的工程師一起工作,研發出產品,然後你走出去看到人們確實在使用它們,這才是更大的樂趣所在。”

在 Unix陣營開足馬力貶低Windows NT之時,Windows NT卻在高端市場上大步前進,攻城略地。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本章結束,本系列未完待續)

東方新的操作系統呼之欲出,讓我們回顧一下《操作系統簡史》(1)

延伸閱讀:沒有鎖進專利籠子的重大發明

1946年2月15日, 美國人認為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臺計算機愛尼亞克誕生。之所以說是“美國人認為”,因為別的國家有自己的說法,譬如,英國人認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臺計算機是英國人發明的、影響二戰戰局的巨人計算機。

我們不管他們的爭論,今天就說愛尼亞克。愛尼亞克應該是三個人發明的,但主要是摩爾學院的物理學教授約翰•莫契利和當時的研究生約翰•埃克特研發的,第三個人是馮•諾依曼,對,他也是原子彈之父。

在愛尼亞克正式公佈之前,諾依曼就發表了《關於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諾依曼首次提出了在電子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存放程序的概念,這成為所有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範式,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它是在埃克特和莫契利前期工作基礎上的理論昇華,但論文發表時,只署了“馮•諾依曼” 作者名。

東方新的操作系統呼之欲出,讓我們回顧一下《操作系統簡史》(1)

圖注:馮•諾依曼

諾依曼搶人之功?看起來是有點!有後人替他解釋,愛尼亞克是美國軍方的項目,按照當時美國的有關保密法規,在研製期間,任何正式參與的科研人員一律不得發佈任何消息,更不要說發表論文了,所以莫契利和埃克特不能發佈相關信息。諾依曼雖然是曼哈頓原子彈項目的參與人員,但不是愛尼亞克項目的正式參與人員,可以發表技術論文,關鍵的是他想早些推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所以署自己的名字儘快發表。

作家諾曼•麥克雷評價:“埃克特悲傷地感到,馮•諾依曼掠奪了他的勝利果實。”

“莫契利和埃克特妄圖擁有計算機的專利權是不對的,我這樣做是想讓計算機成為共有財產,因為軍隊專利的保護期只有一年,自專利材料公佈一年後,專利自動失效。”諾依曼這樣認為。

作為原子彈之父,諾依曼顯然給人類帶來了一個巨大危險的陰影。但在計算機發展這件事上,他橫刀奪愛,將計算機技術給公開化了,有益人類。他此舉合法,不合情理,但似乎符合公理。

就像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成為今天全人類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那樣,計算機於是也成為了全世界今天共享的技術。

無獨有偶。計算機發明後的又一個重大發明Unix,竟然也這樣陰差陽錯地漏過了專利防護網,為微軟、蘋果、Linux、安卓等後起之秀留下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太平洋那麼寬,世界那麼大。再增加一家新的操作系統,市場容得下。

本文作者姜洪軍,著有《極客:改變世界的創新基因》、《喬布斯和他的對手們》、《雷軍: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微軟王朝危機》、《中國互聯網商業英雄列傳》、《對話新銳CEO》等圖書,開有線下講座《創新學》。微信公眾號:銳智號,郵箱:[email protected]

《操作系統簡史》系列文章參考文獻:

《天才的拓荒者:馮•諾依曼傳》 作者:諾曼•麥克雷,譯者:範秀華、朱朝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

《用戶驅動下的創新:世界第一臺商用計算機 LEO 的奇蹟》 作者:戴維•卡米納、約翰•阿里斯、彼得•赫蒙、弗蘭克•蘭德, 譯者:王克友、李彥文,中國標準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沃森父子與IBM王朝》 作者:理查德•S•泰德洛,譯者:趙鳳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硅谷熱》 作者:埃弗雷特•M•羅傑斯、朱迪斯•K•拉森,譯者:範國鷹、劉西漢、崔工、陳曉玲、黃方毅、張彤、高鐵生,經濟科學出版社,1985年

《硅谷之火(第2版)》 作者:保羅•弗賴伯格、邁克爾•斯韋因,譯者:王建華,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1年

《硅谷108將——150年來硅谷英雄史詩》 作者:大衛•卡普倫,譯者:陳建成、陳信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IT創業瘋魔史》 作者:傑瑞•卡普蘭,譯者:劉駿傑, 鳳凰出版社, 2012年

《蘋果傳奇》 作者:Owen W. Linzmayer,譯者:毛堯飛,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蘋果公司興衰內幕》 作者:吉姆•卡爾頓,譯者:朱貴東、楊芳,新華出版社,1999年

《重返小王國》 作者:邁克爾•莫里茨,譯者:樑卿,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1年

《我是沃茲》 作者: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吉娜•史密斯,譯者:賀麗琴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蘋果往事:開發麥金託什的非凡歲月》 作者:安迪•赫茨菲爾德,譯者:洪慧芳,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

《史蒂夫•喬布斯傳》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譯者:管延圻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1年

《甜蘋果?酸蘋果?》 作者:吉爾•阿梅里奧、威廉•西蒙,譯者:孟祥成,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撬開蘋果》 作者:利安德•卡尼 ,譯者:邱緒萍、王進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活著就為改變世界》 作者:傑弗裡•揚、威廉•西蒙,譯者:蔣永軍,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微軟的祕密》 作者:邁克爾.科索馬羅、理查德.塞爾比,譯者:章顯洲、賈菡、楊文俊,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

《我用微軟改變世界》 作者:保羅•艾倫,譯者:吳果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比爾•蓋茨》 作者:露西亞•拉特瑪,譯者:呂慶夏、薛阿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未來之路》 作者:比爾•蓋茨,譯者:辜正坤,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

《比爾•蓋茨的野蠻兵團》 作者:珍妮弗•艾斯瓊、馬林•埃勒,譯者:趙湘桂, 中信出版社, 2003年

《重啟微軟》 作者:羅伯特•斯萊特,譯者:屈陸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微軟壞小子鮑爾默》 作者:弗雷德裡克•艾倫•馬克斯韋爾,譯者:王瑜,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

《觀止-微軟創建NT和未來的奪命狂奔》 作者:G.Pascal Zachary ,譯者:張銀奎、王毅鵬、李妍 等,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

《世界大戰3.0版:微軟和它的敵人》 作者:肯•奧利塔, 譯者:董建輝、王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IT大敗局》 作者:Merrill R.Chapman,譯者:周良忠,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年

《編程大師訪談錄》 作者:Susan Lammers ,譯者:李琳驍、張菁、吳詠煒,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2年

《樂者為王》 作者:李納斯•託沃茲、大衛•戴蒙, 譯者:王秋海等,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搜》作者:約翰•巴特爾, 譯者:張巖、魏平,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被谷歌》 作者:肯•奧萊塔,譯者:薛紅衛、 譚曉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谷歌小子》 作者:理查德•勃蘭特,譯者:譚永樂,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永無止境:Google傳》 作者:道格拉斯•愛德華茲,譯者:劉純毅,中信出版社,2012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