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

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魚病、稱病毒性魚病。病毒寄生在魚類的細胞內、因此至今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靠預防來控制此類魚病的發生。

一、草魚出血病

"

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魚病、稱病毒性魚病。病毒寄生在魚類的細胞內、因此至今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靠預防來控制此類魚病的發生。

一、草魚出血病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病原體】草魚呼腸孤病毒,又名草魚出血病病毒。

【流行情況】1970年首次發現,此後相繼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各主要養區流行。草魚、青魚和麥魚都可發病,但主要危害草魚,2.5~15.0釐米大小的草魚都可發病,發病死亡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達60%-80%,危害極為嚴重,有時2足齡以上的大草魚也能想病。近年來由於各地忽視了免疫工作,草魚病毒病的發病率是上升趨勢。水溫在27~30℃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7-30℃、本病通常發生6月下旬到9月中旬。當水質器化、水中溶氧量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負體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時易發生流行;水溫在12℃以下及34.5℃以上時也有發生。從健康魚感染到族病發生需7-10大。一發生、常導致急性大批死亡。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各器官、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現象;小的魚種在陽光或燈光透視下,可見皮下肌肉充血、出血。主要症狀表現在病魚的口腔上下頜、頭頂部、眼眶周圍、鰓蓋、鰓及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眼球突出。大多數病魚在剝去皮膚後,可見肌肉呈點狀或寬塊狀充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呈鮮紅色。剝開腹腔,可見腸道全部或部分因腸壁充血而呈鮮紅色,但仍具有韌性,腸內無食物,但很少有氣泡或黏液,可區別於細菌性腸炎病。腸繫膜及周圍脂肪、鰾、膽囊、肝臟、脾臟、腎臟有出血點或血絲。一般鰓部無明顯病變,但由於內出血而導致鰓部蒼白,故稱“白鰓”,也有的鰓瓣呈紅色斑點狀充血。上述症狀可在各病魚中交替出現。

"

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魚病、稱病毒性魚病。病毒寄生在魚類的細胞內、因此至今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靠預防來控制此類魚病的發生。

一、草魚出血病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病原體】草魚呼腸孤病毒,又名草魚出血病病毒。

【流行情況】1970年首次發現,此後相繼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各主要養區流行。草魚、青魚和麥魚都可發病,但主要危害草魚,2.5~15.0釐米大小的草魚都可發病,發病死亡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達60%-80%,危害極為嚴重,有時2足齡以上的大草魚也能想病。近年來由於各地忽視了免疫工作,草魚病毒病的發病率是上升趨勢。水溫在27~30℃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7-30℃、本病通常發生6月下旬到9月中旬。當水質器化、水中溶氧量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負體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時易發生流行;水溫在12℃以下及34.5℃以上時也有發生。從健康魚感染到族病發生需7-10大。一發生、常導致急性大批死亡。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各器官、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現象;小的魚種在陽光或燈光透視下,可見皮下肌肉充血、出血。主要症狀表現在病魚的口腔上下頜、頭頂部、眼眶周圍、鰓蓋、鰓及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眼球突出。大多數病魚在剝去皮膚後,可見肌肉呈點狀或寬塊狀充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呈鮮紅色。剝開腹腔,可見腸道全部或部分因腸壁充血而呈鮮紅色,但仍具有韌性,腸內無食物,但很少有氣泡或黏液,可區別於細菌性腸炎病。腸繫膜及周圍脂肪、鰾、膽囊、肝臟、脾臟、腎臟有出血點或血絲。一般鰓部無明顯病變,但由於內出血而導致鰓部蒼白,故稱“白鰓”,也有的鰓瓣呈紅色斑點狀充血。上述症狀可在各病魚中交替出現。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按其症狀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差異大致可分為3個類型,可同時出現,也可交替出現。

(1)紅肌肉型

主要表現為肌肉明顯出血,呈鮮紅色,但體表無明顯症狀,與此同時鰓瓣則往往嚴重失血,出現“白鰓”。5~10釐米的草魚魚種易出現此種症狀。

(2)紅鰭紅鰓蓋型

主要表現為鰭基、鰓蓋、頭頂、眼、口腔等處有明顯出血點,有時片下也有充血現象,但肌肉充血不明顯,或僅局部出現點狀充血。10釐米以上的大草魚魚種易出現此種症狀。

(3)腸炎型

主要表現為腸道嚴重充血,體表和肌肉充血現象不明顯,各種規格的草魚魚種均可見到。

【診斷】通過肉眼觀察診斷,主要是充血、出血。發病魚一般體色為暗黑而微帶紅色,部分病魚的口腔、下頜、頭頂或眼眶周圍、鰓蓋、條基部表現為充血,嚴重時眼球突出;小的魚種,在陽光下或燈光下透視,可見皮下充血現象。

【防治方法】

(1)預防

  • 1)池塘消毒。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改善池塘養殖環境,並用
  • 每立方米200克的生石灰或每立方米20克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潑酒消毒。
  • 2)下塘前藥溶。魚種下塘前,用聚維碘30克/米藥浴20分鐘左右。
  • 3)養殖期內,每半個月全池潑酒二氯異氰尿酸鈉或三氯異氯尿酸或漂白精每立方米0.1~0.2克。
  • 4)人工免疫預防。發病季節到來之前,人工注射草魚出血病弱毒疫苗或草魚出血病病毒細胞滅活疫苗可產生特異性免疫力,保護草魚安全度過當年本病流行季節。

(2)藥物治療

  • 1)大黃粉。每100千克魚種每天用0.5~1.0千克大黃粉,拌入量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喂1星期
  • 2)喜旱蓮子草(水花生)等。每50千克魚種用水花生5千克、大黃粉0.5千克、韭菜1千克、大蒜0.25千克、食鹽0.25千克,將水花生、韭菜、大蒜搗爛拌人食鹽、大黃粉,加入麵粉、麥麩或浮萍等5~10千克製成藥餌投喂,連喂7~10天。
  • 3)使用強力殺菌消毒劑,每畝水深1米用量為500克;同時每100千克魚,每天用4%的碘液60毫升拌餌投喂4天。
  • 4)每萬尾魚種用楓香樹葉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過夜,與餌料混合後投喂,連用5天。
  • 5)三黃散(大黃、黃芪、黃檗三者的比例為5:3:2)與磺胺類藥物聯用,劑量參照藥品說明書,連喂5~7天為1個療程。

【提示】疫苗可以有效地預防本病的發生。在放苗前人工注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發的草魚出血病弱毒疫苗,對本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

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魚病、稱病毒性魚病。病毒寄生在魚類的細胞內、因此至今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靠預防來控制此類魚病的發生。

一、草魚出血病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病原體】草魚呼腸孤病毒,又名草魚出血病病毒。

【流行情況】1970年首次發現,此後相繼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各主要養區流行。草魚、青魚和麥魚都可發病,但主要危害草魚,2.5~15.0釐米大小的草魚都可發病,發病死亡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達60%-80%,危害極為嚴重,有時2足齡以上的大草魚也能想病。近年來由於各地忽視了免疫工作,草魚病毒病的發病率是上升趨勢。水溫在27~30℃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7-30℃、本病通常發生6月下旬到9月中旬。當水質器化、水中溶氧量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負體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時易發生流行;水溫在12℃以下及34.5℃以上時也有發生。從健康魚感染到族病發生需7-10大。一發生、常導致急性大批死亡。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各器官、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現象;小的魚種在陽光或燈光透視下,可見皮下肌肉充血、出血。主要症狀表現在病魚的口腔上下頜、頭頂部、眼眶周圍、鰓蓋、鰓及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眼球突出。大多數病魚在剝去皮膚後,可見肌肉呈點狀或寬塊狀充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呈鮮紅色。剝開腹腔,可見腸道全部或部分因腸壁充血而呈鮮紅色,但仍具有韌性,腸內無食物,但很少有氣泡或黏液,可區別於細菌性腸炎病。腸繫膜及周圍脂肪、鰾、膽囊、肝臟、脾臟、腎臟有出血點或血絲。一般鰓部無明顯病變,但由於內出血而導致鰓部蒼白,故稱“白鰓”,也有的鰓瓣呈紅色斑點狀充血。上述症狀可在各病魚中交替出現。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按其症狀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差異大致可分為3個類型,可同時出現,也可交替出現。

(1)紅肌肉型

主要表現為肌肉明顯出血,呈鮮紅色,但體表無明顯症狀,與此同時鰓瓣則往往嚴重失血,出現“白鰓”。5~10釐米的草魚魚種易出現此種症狀。

(2)紅鰭紅鰓蓋型

主要表現為鰭基、鰓蓋、頭頂、眼、口腔等處有明顯出血點,有時片下也有充血現象,但肌肉充血不明顯,或僅局部出現點狀充血。10釐米以上的大草魚魚種易出現此種症狀。

(3)腸炎型

主要表現為腸道嚴重充血,體表和肌肉充血現象不明顯,各種規格的草魚魚種均可見到。

【診斷】通過肉眼觀察診斷,主要是充血、出血。發病魚一般體色為暗黑而微帶紅色,部分病魚的口腔、下頜、頭頂或眼眶周圍、鰓蓋、條基部表現為充血,嚴重時眼球突出;小的魚種,在陽光下或燈光下透視,可見皮下充血現象。

【防治方法】

(1)預防

  • 1)池塘消毒。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改善池塘養殖環境,並用
  • 每立方米200克的生石灰或每立方米20克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潑酒消毒。
  • 2)下塘前藥溶。魚種下塘前,用聚維碘30克/米藥浴20分鐘左右。
  • 3)養殖期內,每半個月全池潑酒二氯異氰尿酸鈉或三氯異氯尿酸或漂白精每立方米0.1~0.2克。
  • 4)人工免疫預防。發病季節到來之前,人工注射草魚出血病弱毒疫苗或草魚出血病病毒細胞滅活疫苗可產生特異性免疫力,保護草魚安全度過當年本病流行季節。

(2)藥物治療

  • 1)大黃粉。每100千克魚種每天用0.5~1.0千克大黃粉,拌入量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喂1星期
  • 2)喜旱蓮子草(水花生)等。每50千克魚種用水花生5千克、大黃粉0.5千克、韭菜1千克、大蒜0.25千克、食鹽0.25千克,將水花生、韭菜、大蒜搗爛拌人食鹽、大黃粉,加入麵粉、麥麩或浮萍等5~10千克製成藥餌投喂,連喂7~10天。
  • 3)使用強力殺菌消毒劑,每畝水深1米用量為500克;同時每100千克魚,每天用4%的碘液60毫升拌餌投喂4天。
  • 4)每萬尾魚種用楓香樹葉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過夜,與餌料混合後投喂,連用5天。
  • 5)三黃散(大黃、黃芪、黃檗三者的比例為5:3:2)與磺胺類藥物聯用,劑量參照藥品說明書,連喂5~7天為1個療程。

【提示】疫苗可以有效地預防本病的發生。在放苗前人工注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發的草魚出血病弱毒疫苗,對本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二、傳雜性胰臟壞死病

【病原體】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

【流行情況】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發生於歐洲及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流行水溫為10~15℃。傳染性膜髒壞死病毒主要危害虹鱒、紅點鮭、河鱒、克氏、銀大馬哈魚、大口玫瑰大馬哈魚、大西洋鮭、大鱗大馬哈魚等,主要危害14~70日齡的魚苗和幼魚,發病率極高,水溫10~14℃.時為發病高峰,死亡率可高達80%~100%,魚越小死亡率越高。在不同的條件下發病率有較大差異,主要取決於宿主的種類、品系、年齡、病毒株的毒力差異及水溫。最重要的傳染源是病魚,也可通過卵、精子、糞便及被其汙染的水和漁具傳播。

【症狀】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的潛伏期為6~10天。病魚的特徵之一是生長髮育良好、外表正常的苗種突然死亡,並出現突然離群狂遊、翻滾、旋轉等異常游泳姿勢,隨後停於水底,間歇片刻後重覆上述姿勢遊動不久便沉人入水底而死。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影大,並在腹鰭的基部可見到充血、出血,肛門常拖一條灰白色類便。解剖病魚進行檢査,可見有腹水,病魚胰臟充血,幽門垂出血,組織細胞嚴重壞死;肝臟、牌髒、腎臟蒼白貧血,也有壞死病灶,胃出血,腸道內無食物有乳白色透明或淺黃色黏液,這些黏液樣物在5%-10%的福爾馬林中不凝固,這具有診斷價值。

【診斷】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觀察發病的魚是否是容易感染的種類,然後結合病魚遊動行為及特有的內外部症狀做出初步判斷:腸道內黏液是否在5%~-10%的福爾馬林中凝固,目檢病魚的內部器官通常蒼白,最明顯的特徵是胰臟壞死,如此可進一步做出診斷。用直接熒光抗體法、中和試驗法、補體結合法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能迅速、準確地檢測出在組織及培養細胞內的病毒。

【防治方法】

  • 1)加強綜合防治措施,建立嚴格檢疫制度,嚴格隔離病魚,不得留作親魚。
  • 2)發現疫情要嚴格進行消毒,切斷傳染源,防治水汙染,建立獨立水體,強化魚卵孵化和魚苗培育的消毒處理。
  • 3)魚卵(已有眼點)用含量為50克/米的複方聚維酮碘浸浴15分鐘。
  • 4)將大黃研成末,按每千克魚體重用藥5克的劑量拌人飼料中投喂,連喂5天為1個療程。
  • 5)把水溫降低到10℃以下,可降低死亡率。
  • 6)發病早期用聚維酮碘拌飼投喂,每千克魚每天用藥1.64-1.9克,連喂15天。
  • 7)2500尾0.4克的仔魚投喂3毫克植物血凝素,分2次投喂,間隔15天,據報道對預防本病有一定效果。

【注意】要將傳染性胰臟壞死病與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相區別,這兩種病毒都主要感染鮭科魚類的魚苗及當年魚種,且流行水溫相似,前者表現為生長髮有良好、外表正常的苗種突然死亡,且腸過常見乳自白色透明或淺黃色黏液,這些黏液樣物在5%~10%的福爾馬林中不凝固。

"

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魚病、稱病毒性魚病。病毒寄生在魚類的細胞內、因此至今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靠預防來控制此類魚病的發生。

一、草魚出血病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病原體】草魚呼腸孤病毒,又名草魚出血病病毒。

【流行情況】1970年首次發現,此後相繼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各主要養區流行。草魚、青魚和麥魚都可發病,但主要危害草魚,2.5~15.0釐米大小的草魚都可發病,發病死亡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達60%-80%,危害極為嚴重,有時2足齡以上的大草魚也能想病。近年來由於各地忽視了免疫工作,草魚病毒病的發病率是上升趨勢。水溫在27~30℃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7-30℃、本病通常發生6月下旬到9月中旬。當水質器化、水中溶氧量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負體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時易發生流行;水溫在12℃以下及34.5℃以上時也有發生。從健康魚感染到族病發生需7-10大。一發生、常導致急性大批死亡。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各器官、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現象;小的魚種在陽光或燈光透視下,可見皮下肌肉充血、出血。主要症狀表現在病魚的口腔上下頜、頭頂部、眼眶周圍、鰓蓋、鰓及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眼球突出。大多數病魚在剝去皮膚後,可見肌肉呈點狀或寬塊狀充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呈鮮紅色。剝開腹腔,可見腸道全部或部分因腸壁充血而呈鮮紅色,但仍具有韌性,腸內無食物,但很少有氣泡或黏液,可區別於細菌性腸炎病。腸繫膜及周圍脂肪、鰾、膽囊、肝臟、脾臟、腎臟有出血點或血絲。一般鰓部無明顯病變,但由於內出血而導致鰓部蒼白,故稱“白鰓”,也有的鰓瓣呈紅色斑點狀充血。上述症狀可在各病魚中交替出現。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按其症狀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差異大致可分為3個類型,可同時出現,也可交替出現。

(1)紅肌肉型

主要表現為肌肉明顯出血,呈鮮紅色,但體表無明顯症狀,與此同時鰓瓣則往往嚴重失血,出現“白鰓”。5~10釐米的草魚魚種易出現此種症狀。

(2)紅鰭紅鰓蓋型

主要表現為鰭基、鰓蓋、頭頂、眼、口腔等處有明顯出血點,有時片下也有充血現象,但肌肉充血不明顯,或僅局部出現點狀充血。10釐米以上的大草魚魚種易出現此種症狀。

(3)腸炎型

主要表現為腸道嚴重充血,體表和肌肉充血現象不明顯,各種規格的草魚魚種均可見到。

【診斷】通過肉眼觀察診斷,主要是充血、出血。發病魚一般體色為暗黑而微帶紅色,部分病魚的口腔、下頜、頭頂或眼眶周圍、鰓蓋、條基部表現為充血,嚴重時眼球突出;小的魚種,在陽光下或燈光下透視,可見皮下充血現象。

【防治方法】

(1)預防

  • 1)池塘消毒。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改善池塘養殖環境,並用
  • 每立方米200克的生石灰或每立方米20克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潑酒消毒。
  • 2)下塘前藥溶。魚種下塘前,用聚維碘30克/米藥浴20分鐘左右。
  • 3)養殖期內,每半個月全池潑酒二氯異氰尿酸鈉或三氯異氯尿酸或漂白精每立方米0.1~0.2克。
  • 4)人工免疫預防。發病季節到來之前,人工注射草魚出血病弱毒疫苗或草魚出血病病毒細胞滅活疫苗可產生特異性免疫力,保護草魚安全度過當年本病流行季節。

(2)藥物治療

  • 1)大黃粉。每100千克魚種每天用0.5~1.0千克大黃粉,拌入量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喂1星期
  • 2)喜旱蓮子草(水花生)等。每50千克魚種用水花生5千克、大黃粉0.5千克、韭菜1千克、大蒜0.25千克、食鹽0.25千克,將水花生、韭菜、大蒜搗爛拌人食鹽、大黃粉,加入麵粉、麥麩或浮萍等5~10千克製成藥餌投喂,連喂7~10天。
  • 3)使用強力殺菌消毒劑,每畝水深1米用量為500克;同時每100千克魚,每天用4%的碘液60毫升拌餌投喂4天。
  • 4)每萬尾魚種用楓香樹葉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過夜,與餌料混合後投喂,連用5天。
  • 5)三黃散(大黃、黃芪、黃檗三者的比例為5:3:2)與磺胺類藥物聯用,劑量參照藥品說明書,連喂5~7天為1個療程。

【提示】疫苗可以有效地預防本病的發生。在放苗前人工注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發的草魚出血病弱毒疫苗,對本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二、傳雜性胰臟壞死病

【病原體】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

【流行情況】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發生於歐洲及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流行水溫為10~15℃。傳染性膜髒壞死病毒主要危害虹鱒、紅點鮭、河鱒、克氏、銀大馬哈魚、大口玫瑰大馬哈魚、大西洋鮭、大鱗大馬哈魚等,主要危害14~70日齡的魚苗和幼魚,發病率極高,水溫10~14℃.時為發病高峰,死亡率可高達80%~100%,魚越小死亡率越高。在不同的條件下發病率有較大差異,主要取決於宿主的種類、品系、年齡、病毒株的毒力差異及水溫。最重要的傳染源是病魚,也可通過卵、精子、糞便及被其汙染的水和漁具傳播。

【症狀】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的潛伏期為6~10天。病魚的特徵之一是生長髮育良好、外表正常的苗種突然死亡,並出現突然離群狂遊、翻滾、旋轉等異常游泳姿勢,隨後停於水底,間歇片刻後重覆上述姿勢遊動不久便沉人入水底而死。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影大,並在腹鰭的基部可見到充血、出血,肛門常拖一條灰白色類便。解剖病魚進行檢査,可見有腹水,病魚胰臟充血,幽門垂出血,組織細胞嚴重壞死;肝臟、牌髒、腎臟蒼白貧血,也有壞死病灶,胃出血,腸道內無食物有乳白色透明或淺黃色黏液,這些黏液樣物在5%-10%的福爾馬林中不凝固,這具有診斷價值。

【診斷】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觀察發病的魚是否是容易感染的種類,然後結合病魚遊動行為及特有的內外部症狀做出初步判斷:腸道內黏液是否在5%~-10%的福爾馬林中凝固,目檢病魚的內部器官通常蒼白,最明顯的特徵是胰臟壞死,如此可進一步做出診斷。用直接熒光抗體法、中和試驗法、補體結合法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能迅速、準確地檢測出在組織及培養細胞內的病毒。

【防治方法】

  • 1)加強綜合防治措施,建立嚴格檢疫制度,嚴格隔離病魚,不得留作親魚。
  • 2)發現疫情要嚴格進行消毒,切斷傳染源,防治水汙染,建立獨立水體,強化魚卵孵化和魚苗培育的消毒處理。
  • 3)魚卵(已有眼點)用含量為50克/米的複方聚維酮碘浸浴15分鐘。
  • 4)將大黃研成末,按每千克魚體重用藥5克的劑量拌人飼料中投喂,連喂5天為1個療程。
  • 5)把水溫降低到10℃以下,可降低死亡率。
  • 6)發病早期用聚維酮碘拌飼投喂,每千克魚每天用藥1.64-1.9克,連喂15天。
  • 7)2500尾0.4克的仔魚投喂3毫克植物血凝素,分2次投喂,間隔15天,據報道對預防本病有一定效果。

【注意】要將傳染性胰臟壞死病與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相區別,這兩種病毒都主要感染鮭科魚類的魚苗及當年魚種,且流行水溫相似,前者表現為生長髮有良好、外表正常的苗種突然死亡,且腸過常見乳自白色透明或淺黃色黏液,這些黏液樣物在5%~10%的福爾馬林中不凝固。

漁業養殖中兩種病毒性魚病:草魚出血病及傳雜性胰臟壞死病解說

漁業生產中池塘真菌性疾病,水黴病和鰓黴病害預防及治療措施介紹:漁業生產中池塘真菌性疾病,水黴病和鰓黴病害預防及治療措施

原創實踐一線經驗分享,請關注“養魚百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