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由於曹元深已經和甘州回鶻宰相打過招呼,所以這次張匡鄴的行程就快得多了。天福八年(943年)正月,張匡鄴就帶著朝廷敕書和旌節來到敦煌,授予曹元深檢校太傅、歸義軍節度使之職。

然而,曹元深和他的同胞哥哥曹元德一樣福薄緣淺,在獲得正式任命一年後,也就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曹元深病死。

(三)曹元忠

按照兄終弟及制,節度使之位由曹元深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元忠繼承。曹元忠是曹議金的夫人宋氏所生,而宋氏是漢人。與曹元德、曹元深生長於回鶻婦人之手不同,曹元忠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漢文化教育,飽讀詩書,頗具文才。

敦煌文書P.4976《兒郎偉》是一篇曹元深在位時期的驅儺儀式歌辭,在歌頌了節度使曹元深之後,歌辭又唱到“副使司空忠孝,執筆七步成章。”這裡的“副使”是指節度使的繼承人、曹元深的弟弟曹元忠,“執筆七步成章”或有誇大之處,但既然能夠這樣公開唱出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曹元忠應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論文化背景如何,曹元忠面臨的頭一個問題還是和兩位哥哥一樣,要去中原朝廷請求正式任命並賜予旌節。

其實,五代時期的中原小朝廷對遠在河西的敦煌沒有任何野心,不會像唐朝那樣暗中耍花招、下絆子,只要派出的使者能夠有機會和皇帝見上一面,一般都是有求必應,不會遭到為難。真正的問題是,五代的幾個小朝廷,大多祚命不長,內憂外患伴隨始終,很難分出精力來處理歸義軍事務。

這不?就在曹元忠滿懷希望地派出使者到開封時,後晉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危局。話說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完全是靠契丹的支持,不然他根本打不過後唐末帝李從珂。但石重貴繼位後,不願叫契丹作爸爸,與契丹關係破裂,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不用說,這時石重貴哪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忠等得心焦,但時局的混亂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繼後晉而起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就滅亡了,新王朝後周的皇帝郭威在位才3年就死了。這段時期換皇帝如同走馬燈,令人眼花繚亂。遠在敦煌翹首以盼的曹元忠,在聽了使者關於中原時局的彙報後,想必也是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吧。

不過,曹元忠始終沒有放棄,還是隔三差五地派出使者前往開封,以當時局勢的複雜,每天都有爆炸性的大新聞,使者們即使完不成求取旌節的任務,收集一些中原時事政治消息回去報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堅持就是勝利。曹元忠終於堅持到了勝利的日子。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中原局勢總算相對穩定下來,精力充沛的柴榮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處理歸義軍問題了。根據《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及《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載,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朝廷授予曹元忠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此時,距離曹元忠繼位掌權已經過去了11年。也許正是為了嘉獎曹元忠多年來堅持向朝廷盡忠,柴榮特別授予曹元忠“同平章事”一職(即唐宋時期的宰相職務),雖然這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象徵意義不同一般,表明歸義軍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曹元忠能夠等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和他的長壽也有關係。如果他也像兩個哥哥一樣短命,就等不了11年時間了。事實上,曹元忠一直活到了974年,那時已是北宋太祖開寶七年了。

曹元忠統治歸義軍前後長達30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曹元忠統治期間,他延續了兩個哥哥的“韜光養晦”“和氣生財”的政策,致力於維護與周邊勢力的和睦關係,同時在內政方面也頗有作為。根據有關敦煌文書記載,曹元忠統治期間除了與中原、回鶻、于闐、契丹等各大勢力展開外交周旋之外,還在沙、瓜二州實行開荒墾田、種桑養蠶、編制曆法、創辦學校、出版佛經、設置軍鎮等措施。也許是因為曹元忠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讓他以堯舜禹湯等明君自效,所以他實行的政策,都是比較開明的好政策。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由於曹元深已經和甘州回鶻宰相打過招呼,所以這次張匡鄴的行程就快得多了。天福八年(943年)正月,張匡鄴就帶著朝廷敕書和旌節來到敦煌,授予曹元深檢校太傅、歸義軍節度使之職。

然而,曹元深和他的同胞哥哥曹元德一樣福薄緣淺,在獲得正式任命一年後,也就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曹元深病死。

(三)曹元忠

按照兄終弟及制,節度使之位由曹元深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元忠繼承。曹元忠是曹議金的夫人宋氏所生,而宋氏是漢人。與曹元德、曹元深生長於回鶻婦人之手不同,曹元忠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漢文化教育,飽讀詩書,頗具文才。

敦煌文書P.4976《兒郎偉》是一篇曹元深在位時期的驅儺儀式歌辭,在歌頌了節度使曹元深之後,歌辭又唱到“副使司空忠孝,執筆七步成章。”這裡的“副使”是指節度使的繼承人、曹元深的弟弟曹元忠,“執筆七步成章”或有誇大之處,但既然能夠這樣公開唱出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曹元忠應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論文化背景如何,曹元忠面臨的頭一個問題還是和兩位哥哥一樣,要去中原朝廷請求正式任命並賜予旌節。

其實,五代時期的中原小朝廷對遠在河西的敦煌沒有任何野心,不會像唐朝那樣暗中耍花招、下絆子,只要派出的使者能夠有機會和皇帝見上一面,一般都是有求必應,不會遭到為難。真正的問題是,五代的幾個小朝廷,大多祚命不長,內憂外患伴隨始終,很難分出精力來處理歸義軍事務。

這不?就在曹元忠滿懷希望地派出使者到開封時,後晉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危局。話說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完全是靠契丹的支持,不然他根本打不過後唐末帝李從珂。但石重貴繼位後,不願叫契丹作爸爸,與契丹關係破裂,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不用說,這時石重貴哪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忠等得心焦,但時局的混亂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繼後晉而起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就滅亡了,新王朝後周的皇帝郭威在位才3年就死了。這段時期換皇帝如同走馬燈,令人眼花繚亂。遠在敦煌翹首以盼的曹元忠,在聽了使者關於中原時局的彙報後,想必也是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吧。

不過,曹元忠始終沒有放棄,還是隔三差五地派出使者前往開封,以當時局勢的複雜,每天都有爆炸性的大新聞,使者們即使完不成求取旌節的任務,收集一些中原時事政治消息回去報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堅持就是勝利。曹元忠終於堅持到了勝利的日子。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中原局勢總算相對穩定下來,精力充沛的柴榮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處理歸義軍問題了。根據《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及《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載,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朝廷授予曹元忠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此時,距離曹元忠繼位掌權已經過去了11年。也許正是為了嘉獎曹元忠多年來堅持向朝廷盡忠,柴榮特別授予曹元忠“同平章事”一職(即唐宋時期的宰相職務),雖然這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象徵意義不同一般,表明歸義軍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曹元忠能夠等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和他的長壽也有關係。如果他也像兩個哥哥一樣短命,就等不了11年時間了。事實上,曹元忠一直活到了974年,那時已是北宋太祖開寶七年了。

曹元忠統治歸義軍前後長達30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曹元忠統治期間,他延續了兩個哥哥的“韜光養晦”“和氣生財”的政策,致力於維護與周邊勢力的和睦關係,同時在內政方面也頗有作為。根據有關敦煌文書記載,曹元忠統治期間除了與中原、回鶻、于闐、契丹等各大勢力展開外交周旋之外,還在沙、瓜二州實行開荒墾田、種桑養蠶、編制曆法、創辦學校、出版佛經、設置軍鎮等措施。也許是因為曹元忠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讓他以堯舜禹湯等明君自效,所以他實行的政策,都是比較開明的好政策。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二、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政策

曹元忠之所以能夠在沙、瓜二州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是因為此時歸義軍擁有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外部政治環境。這無疑是得益於曹氏歸義軍的幾任節度使運用八面玲瓏的多邊外交手段,爭取並維護下來的。

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首當其衝的是搞好和中原朝廷的關係,這一點上面已經講過了。下面著重講講歸義軍與西北地區各勢力的關係。

(一)與甘州回鶻及於闐的聯姻

當年曹議金改善與甘州回鶻的關係,主要是靠聯姻。曹議金先娶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又將其與天公主所生之女嫁給阿咄欲可汗,實現了“親上加親”。自從與阿咄欲可汗聯姻之後,歸義軍再也沒有和甘州回鶻發生過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可以說是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基礎。

在西邊,曹議金延續張承奉的政策,繼續和于闐聯姻。于闐是吐火羅人在今新疆南部建立的王國,都城在今新疆和田縣一帶,國王姓尉遲(于闐語Visa的音譯)。曹議金與夫人宋氏生有一女,嫁給了于闐王尉遲散跋婆(Visa Sambhava)。這個尉遲散跋婆有個更為著名的漢文名字,叫作“李聖天”,還自稱是唐朝宗室。大家都知道他是瞎扯,但李聖天對中原文明的仰慕已經溢於言表,善良的中國人不便打擊他的美意,只好一笑了之。根據于闐語文獻記載,曹議金還讓兒子曹元忠娶了一位於闐公主。這位於闐公主世系不明,按常理推測應是李聖天的姐妹。

據敦煌文書P.t.1284《曹太保致於闐王札》,這是一封曹元忠寫給某位於闐王的私人書信。書信的開頭是“父王天神獅子李大王駕前:節度使、太保曹致帖。”“天神獅子李大王”是歸義軍對於闐王的尊稱,任何一位於闐王都可以這樣稱呼。曹元忠同時又稱這位於闐王為“父王”,應是岳父(至於此人是不是李聖天,則存在爭議)。

日本大阪藏敦煌文書羽686《于闐皇帝賜曹元忠札》,則是一封于闐王寫給曹元忠的書信。書信開頭是:“皇帝賜男元忠東河大玉壹團,重捌拾斤……”。這位於闐王稱曹元忠為“男”,應是曹元忠的岳父無疑。但于闐王自稱皇帝,而曹元忠自稱節度使,所以在外交規格上只能委屈一下,要接受于闐王的“賜”。

敦煌莫高窟98窟為曹議金功德窟,裡面有曹議金所有女婿的畫像,其中最大的一幅畫像就是李聖天。在畫像中,李聖天的人物尺寸特別的大,比他的皇后、也就是曹議金的女兒還大,而其他女婿都是和妻子等身大小。而且李聖天頭戴中原皇帝專用的十二冕旒,冕旒之上又有華蓋,在壁畫中可謂別出一格,華麗無雙。這個壁畫的畫師未必見過李聖天本人,畫像很可能是想象創作的,但李聖天在壁畫中的形象,反映了于闐國在歸義軍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由於曹元深已經和甘州回鶻宰相打過招呼,所以這次張匡鄴的行程就快得多了。天福八年(943年)正月,張匡鄴就帶著朝廷敕書和旌節來到敦煌,授予曹元深檢校太傅、歸義軍節度使之職。

然而,曹元深和他的同胞哥哥曹元德一樣福薄緣淺,在獲得正式任命一年後,也就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曹元深病死。

(三)曹元忠

按照兄終弟及制,節度使之位由曹元深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元忠繼承。曹元忠是曹議金的夫人宋氏所生,而宋氏是漢人。與曹元德、曹元深生長於回鶻婦人之手不同,曹元忠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漢文化教育,飽讀詩書,頗具文才。

敦煌文書P.4976《兒郎偉》是一篇曹元深在位時期的驅儺儀式歌辭,在歌頌了節度使曹元深之後,歌辭又唱到“副使司空忠孝,執筆七步成章。”這裡的“副使”是指節度使的繼承人、曹元深的弟弟曹元忠,“執筆七步成章”或有誇大之處,但既然能夠這樣公開唱出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曹元忠應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論文化背景如何,曹元忠面臨的頭一個問題還是和兩位哥哥一樣,要去中原朝廷請求正式任命並賜予旌節。

其實,五代時期的中原小朝廷對遠在河西的敦煌沒有任何野心,不會像唐朝那樣暗中耍花招、下絆子,只要派出的使者能夠有機會和皇帝見上一面,一般都是有求必應,不會遭到為難。真正的問題是,五代的幾個小朝廷,大多祚命不長,內憂外患伴隨始終,很難分出精力來處理歸義軍事務。

這不?就在曹元忠滿懷希望地派出使者到開封時,後晉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危局。話說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完全是靠契丹的支持,不然他根本打不過後唐末帝李從珂。但石重貴繼位後,不願叫契丹作爸爸,與契丹關係破裂,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不用說,這時石重貴哪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忠等得心焦,但時局的混亂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繼後晉而起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就滅亡了,新王朝後周的皇帝郭威在位才3年就死了。這段時期換皇帝如同走馬燈,令人眼花繚亂。遠在敦煌翹首以盼的曹元忠,在聽了使者關於中原時局的彙報後,想必也是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吧。

不過,曹元忠始終沒有放棄,還是隔三差五地派出使者前往開封,以當時局勢的複雜,每天都有爆炸性的大新聞,使者們即使完不成求取旌節的任務,收集一些中原時事政治消息回去報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堅持就是勝利。曹元忠終於堅持到了勝利的日子。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中原局勢總算相對穩定下來,精力充沛的柴榮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處理歸義軍問題了。根據《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及《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載,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朝廷授予曹元忠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此時,距離曹元忠繼位掌權已經過去了11年。也許正是為了嘉獎曹元忠多年來堅持向朝廷盡忠,柴榮特別授予曹元忠“同平章事”一職(即唐宋時期的宰相職務),雖然這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象徵意義不同一般,表明歸義軍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曹元忠能夠等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和他的長壽也有關係。如果他也像兩個哥哥一樣短命,就等不了11年時間了。事實上,曹元忠一直活到了974年,那時已是北宋太祖開寶七年了。

曹元忠統治歸義軍前後長達30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曹元忠統治期間,他延續了兩個哥哥的“韜光養晦”“和氣生財”的政策,致力於維護與周邊勢力的和睦關係,同時在內政方面也頗有作為。根據有關敦煌文書記載,曹元忠統治期間除了與中原、回鶻、于闐、契丹等各大勢力展開外交周旋之外,還在沙、瓜二州實行開荒墾田、種桑養蠶、編制曆法、創辦學校、出版佛經、設置軍鎮等措施。也許是因為曹元忠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讓他以堯舜禹湯等明君自效,所以他實行的政策,都是比較開明的好政策。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二、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政策

曹元忠之所以能夠在沙、瓜二州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是因為此時歸義軍擁有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外部政治環境。這無疑是得益於曹氏歸義軍的幾任節度使運用八面玲瓏的多邊外交手段,爭取並維護下來的。

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首當其衝的是搞好和中原朝廷的關係,這一點上面已經講過了。下面著重講講歸義軍與西北地區各勢力的關係。

(一)與甘州回鶻及於闐的聯姻

當年曹議金改善與甘州回鶻的關係,主要是靠聯姻。曹議金先娶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又將其與天公主所生之女嫁給阿咄欲可汗,實現了“親上加親”。自從與阿咄欲可汗聯姻之後,歸義軍再也沒有和甘州回鶻發生過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可以說是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基礎。

在西邊,曹議金延續張承奉的政策,繼續和于闐聯姻。于闐是吐火羅人在今新疆南部建立的王國,都城在今新疆和田縣一帶,國王姓尉遲(于闐語Visa的音譯)。曹議金與夫人宋氏生有一女,嫁給了于闐王尉遲散跋婆(Visa Sambhava)。這個尉遲散跋婆有個更為著名的漢文名字,叫作“李聖天”,還自稱是唐朝宗室。大家都知道他是瞎扯,但李聖天對中原文明的仰慕已經溢於言表,善良的中國人不便打擊他的美意,只好一笑了之。根據于闐語文獻記載,曹議金還讓兒子曹元忠娶了一位於闐公主。這位於闐公主世系不明,按常理推測應是李聖天的姐妹。

據敦煌文書P.t.1284《曹太保致於闐王札》,這是一封曹元忠寫給某位於闐王的私人書信。書信的開頭是“父王天神獅子李大王駕前:節度使、太保曹致帖。”“天神獅子李大王”是歸義軍對於闐王的尊稱,任何一位於闐王都可以這樣稱呼。曹元忠同時又稱這位於闐王為“父王”,應是岳父(至於此人是不是李聖天,則存在爭議)。

日本大阪藏敦煌文書羽686《于闐皇帝賜曹元忠札》,則是一封于闐王寫給曹元忠的書信。書信開頭是:“皇帝賜男元忠東河大玉壹團,重捌拾斤……”。這位於闐王稱曹元忠為“男”,應是曹元忠的岳父無疑。但于闐王自稱皇帝,而曹元忠自稱節度使,所以在外交規格上只能委屈一下,要接受于闐王的“賜”。

敦煌莫高窟98窟為曹議金功德窟,裡面有曹議金所有女婿的畫像,其中最大的一幅畫像就是李聖天。在畫像中,李聖天的人物尺寸特別的大,比他的皇后、也就是曹議金的女兒還大,而其他女婿都是和妻子等身大小。而且李聖天頭戴中原皇帝專用的十二冕旒,冕旒之上又有華蓋,在壁畫中可謂別出一格,華麗無雙。這個壁畫的畫師未必見過李聖天本人,畫像很可能是想象創作的,但李聖天在壁畫中的形象,反映了于闐國在歸義軍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般認為,于闐國只是一些沙漠綠洲城邦的聯合政權,並不以軍事見長,歸義軍的軍事實力比于闐要強許多。但歸義軍在對於闐的交往中自願低人一等,這反映了曹氏歸義軍節度使務實的外交手段。也許是因為出身粟特人的緣故,他們關心的只是實在的利益,對名分沒有太多的要求。即使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曹元忠也是如此。例如上面于闐王賜給曹元忠一大堆玉、馬、鑌鐵,曹元忠肯定是笑得合不攏嘴,讓他叫多少聲爸爸他都願意。

(二)朝貢契丹

在曹氏歸義軍時期,阿保機領導的契丹(遼)國迅猛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的霸主。甘州回鶻曾經不自量力,出兵攻打契丹,結果慘敗,可汗仁美也死於戰敗引發的內亂。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由於曹元深已經和甘州回鶻宰相打過招呼,所以這次張匡鄴的行程就快得多了。天福八年(943年)正月,張匡鄴就帶著朝廷敕書和旌節來到敦煌,授予曹元深檢校太傅、歸義軍節度使之職。

然而,曹元深和他的同胞哥哥曹元德一樣福薄緣淺,在獲得正式任命一年後,也就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曹元深病死。

(三)曹元忠

按照兄終弟及制,節度使之位由曹元深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元忠繼承。曹元忠是曹議金的夫人宋氏所生,而宋氏是漢人。與曹元德、曹元深生長於回鶻婦人之手不同,曹元忠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漢文化教育,飽讀詩書,頗具文才。

敦煌文書P.4976《兒郎偉》是一篇曹元深在位時期的驅儺儀式歌辭,在歌頌了節度使曹元深之後,歌辭又唱到“副使司空忠孝,執筆七步成章。”這裡的“副使”是指節度使的繼承人、曹元深的弟弟曹元忠,“執筆七步成章”或有誇大之處,但既然能夠這樣公開唱出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曹元忠應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論文化背景如何,曹元忠面臨的頭一個問題還是和兩位哥哥一樣,要去中原朝廷請求正式任命並賜予旌節。

其實,五代時期的中原小朝廷對遠在河西的敦煌沒有任何野心,不會像唐朝那樣暗中耍花招、下絆子,只要派出的使者能夠有機會和皇帝見上一面,一般都是有求必應,不會遭到為難。真正的問題是,五代的幾個小朝廷,大多祚命不長,內憂外患伴隨始終,很難分出精力來處理歸義軍事務。

這不?就在曹元忠滿懷希望地派出使者到開封時,後晉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危局。話說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完全是靠契丹的支持,不然他根本打不過後唐末帝李從珂。但石重貴繼位後,不願叫契丹作爸爸,與契丹關係破裂,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不用說,這時石重貴哪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忠等得心焦,但時局的混亂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繼後晉而起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就滅亡了,新王朝後周的皇帝郭威在位才3年就死了。這段時期換皇帝如同走馬燈,令人眼花繚亂。遠在敦煌翹首以盼的曹元忠,在聽了使者關於中原時局的彙報後,想必也是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吧。

不過,曹元忠始終沒有放棄,還是隔三差五地派出使者前往開封,以當時局勢的複雜,每天都有爆炸性的大新聞,使者們即使完不成求取旌節的任務,收集一些中原時事政治消息回去報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堅持就是勝利。曹元忠終於堅持到了勝利的日子。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中原局勢總算相對穩定下來,精力充沛的柴榮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處理歸義軍問題了。根據《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及《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載,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朝廷授予曹元忠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此時,距離曹元忠繼位掌權已經過去了11年。也許正是為了嘉獎曹元忠多年來堅持向朝廷盡忠,柴榮特別授予曹元忠“同平章事”一職(即唐宋時期的宰相職務),雖然這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象徵意義不同一般,表明歸義軍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曹元忠能夠等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和他的長壽也有關係。如果他也像兩個哥哥一樣短命,就等不了11年時間了。事實上,曹元忠一直活到了974年,那時已是北宋太祖開寶七年了。

曹元忠統治歸義軍前後長達30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曹元忠統治期間,他延續了兩個哥哥的“韜光養晦”“和氣生財”的政策,致力於維護與周邊勢力的和睦關係,同時在內政方面也頗有作為。根據有關敦煌文書記載,曹元忠統治期間除了與中原、回鶻、于闐、契丹等各大勢力展開外交周旋之外,還在沙、瓜二州實行開荒墾田、種桑養蠶、編制曆法、創辦學校、出版佛經、設置軍鎮等措施。也許是因為曹元忠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讓他以堯舜禹湯等明君自效,所以他實行的政策,都是比較開明的好政策。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二、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政策

曹元忠之所以能夠在沙、瓜二州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是因為此時歸義軍擁有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外部政治環境。這無疑是得益於曹氏歸義軍的幾任節度使運用八面玲瓏的多邊外交手段,爭取並維護下來的。

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首當其衝的是搞好和中原朝廷的關係,這一點上面已經講過了。下面著重講講歸義軍與西北地區各勢力的關係。

(一)與甘州回鶻及於闐的聯姻

當年曹議金改善與甘州回鶻的關係,主要是靠聯姻。曹議金先娶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又將其與天公主所生之女嫁給阿咄欲可汗,實現了“親上加親”。自從與阿咄欲可汗聯姻之後,歸義軍再也沒有和甘州回鶻發生過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可以說是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基礎。

在西邊,曹議金延續張承奉的政策,繼續和于闐聯姻。于闐是吐火羅人在今新疆南部建立的王國,都城在今新疆和田縣一帶,國王姓尉遲(于闐語Visa的音譯)。曹議金與夫人宋氏生有一女,嫁給了于闐王尉遲散跋婆(Visa Sambhava)。這個尉遲散跋婆有個更為著名的漢文名字,叫作“李聖天”,還自稱是唐朝宗室。大家都知道他是瞎扯,但李聖天對中原文明的仰慕已經溢於言表,善良的中國人不便打擊他的美意,只好一笑了之。根據于闐語文獻記載,曹議金還讓兒子曹元忠娶了一位於闐公主。這位於闐公主世系不明,按常理推測應是李聖天的姐妹。

據敦煌文書P.t.1284《曹太保致於闐王札》,這是一封曹元忠寫給某位於闐王的私人書信。書信的開頭是“父王天神獅子李大王駕前:節度使、太保曹致帖。”“天神獅子李大王”是歸義軍對於闐王的尊稱,任何一位於闐王都可以這樣稱呼。曹元忠同時又稱這位於闐王為“父王”,應是岳父(至於此人是不是李聖天,則存在爭議)。

日本大阪藏敦煌文書羽686《于闐皇帝賜曹元忠札》,則是一封于闐王寫給曹元忠的書信。書信開頭是:“皇帝賜男元忠東河大玉壹團,重捌拾斤……”。這位於闐王稱曹元忠為“男”,應是曹元忠的岳父無疑。但于闐王自稱皇帝,而曹元忠自稱節度使,所以在外交規格上只能委屈一下,要接受于闐王的“賜”。

敦煌莫高窟98窟為曹議金功德窟,裡面有曹議金所有女婿的畫像,其中最大的一幅畫像就是李聖天。在畫像中,李聖天的人物尺寸特別的大,比他的皇后、也就是曹議金的女兒還大,而其他女婿都是和妻子等身大小。而且李聖天頭戴中原皇帝專用的十二冕旒,冕旒之上又有華蓋,在壁畫中可謂別出一格,華麗無雙。這個壁畫的畫師未必見過李聖天本人,畫像很可能是想象創作的,但李聖天在壁畫中的形象,反映了于闐國在歸義軍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般認為,于闐國只是一些沙漠綠洲城邦的聯合政權,並不以軍事見長,歸義軍的軍事實力比于闐要強許多。但歸義軍在對於闐的交往中自願低人一等,這反映了曹氏歸義軍節度使務實的外交手段。也許是因為出身粟特人的緣故,他們關心的只是實在的利益,對名分沒有太多的要求。即使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曹元忠也是如此。例如上面于闐王賜給曹元忠一大堆玉、馬、鑌鐵,曹元忠肯定是笑得合不攏嘴,讓他叫多少聲爸爸他都願意。

(二)朝貢契丹

在曹氏歸義軍時期,阿保機領導的契丹(遼)國迅猛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的霸主。甘州回鶻曾經不自量力,出兵攻打契丹,結果慘敗,可汗仁美也死於戰敗引發的內亂。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契丹的強大讓曹議金深深感到惹不起,於是採取了向契丹稱臣朝貢的政策。契丹的朝貢體制是從中原王朝那裡學來的,為了吸引更多的“遠人”來朝,回賜的物品價值往往大大高於貢獻的物品價值。所以,對於曹議金來說,向契丹朝貢,只是多了一個穩賺不賠的貿易伙伴,有百利而無一害。

不過,“歸義軍”這一稱號畢竟是唐朝和五代王朝所封,而且契丹自身已經有一個“歸義軍”(設在上京),所以曹議金父子在與契丹的交往中都是自稱“敦煌國”。例如《遼史·太宗紀》載,天顯十二年(937年)十月,“皇太后永寧節,晉及回鶻、敦煌諸國皆遣使來賀。”又載,會同三年(940年)五月,“以端午宴群臣及諸國使,命回鶻、敦煌二使作本俗舞,俾諸使觀之。”

(三)維持與周邊大小勢力的關係

此外,歸義軍還和周邊的西州回鶻、達怛、仲雲等勢力都保持較為良好的關係。達怛曾經和甘州回鶻一起入侵歸義軍,仲雲曾經多次劫掠歸義軍派往于闐的使者。但歸義軍總是儘量使用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堅決不撕破臉。歸義軍近百年的安定和平,就是用“韜光養晦”換來的。

三、回鶻派與于闐派的鬥爭

歸義軍與回鶻、于闐的聯姻,改善了歸義軍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保持歸義軍政局穩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無疑意義重大。

但這種聯姻也產生了曹議金始料未及的後果,那就是使歸義軍分裂為回鶻派和于闐派。

從曹氏歸義軍的世系和姻親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曹氏歸義軍從第二代的曹元德兄弟開始,就明顯分成了兩派。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由於曹元深已經和甘州回鶻宰相打過招呼,所以這次張匡鄴的行程就快得多了。天福八年(943年)正月,張匡鄴就帶著朝廷敕書和旌節來到敦煌,授予曹元深檢校太傅、歸義軍節度使之職。

然而,曹元深和他的同胞哥哥曹元德一樣福薄緣淺,在獲得正式任命一年後,也就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曹元深病死。

(三)曹元忠

按照兄終弟及制,節度使之位由曹元深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元忠繼承。曹元忠是曹議金的夫人宋氏所生,而宋氏是漢人。與曹元德、曹元深生長於回鶻婦人之手不同,曹元忠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漢文化教育,飽讀詩書,頗具文才。

敦煌文書P.4976《兒郎偉》是一篇曹元深在位時期的驅儺儀式歌辭,在歌頌了節度使曹元深之後,歌辭又唱到“副使司空忠孝,執筆七步成章。”這裡的“副使”是指節度使的繼承人、曹元深的弟弟曹元忠,“執筆七步成章”或有誇大之處,但既然能夠這樣公開唱出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曹元忠應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論文化背景如何,曹元忠面臨的頭一個問題還是和兩位哥哥一樣,要去中原朝廷請求正式任命並賜予旌節。

其實,五代時期的中原小朝廷對遠在河西的敦煌沒有任何野心,不會像唐朝那樣暗中耍花招、下絆子,只要派出的使者能夠有機會和皇帝見上一面,一般都是有求必應,不會遭到為難。真正的問題是,五代的幾個小朝廷,大多祚命不長,內憂外患伴隨始終,很難分出精力來處理歸義軍事務。

這不?就在曹元忠滿懷希望地派出使者到開封時,後晉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危局。話說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完全是靠契丹的支持,不然他根本打不過後唐末帝李從珂。但石重貴繼位後,不願叫契丹作爸爸,與契丹關係破裂,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不用說,這時石重貴哪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忠等得心焦,但時局的混亂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繼後晉而起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就滅亡了,新王朝後周的皇帝郭威在位才3年就死了。這段時期換皇帝如同走馬燈,令人眼花繚亂。遠在敦煌翹首以盼的曹元忠,在聽了使者關於中原時局的彙報後,想必也是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吧。

不過,曹元忠始終沒有放棄,還是隔三差五地派出使者前往開封,以當時局勢的複雜,每天都有爆炸性的大新聞,使者們即使完不成求取旌節的任務,收集一些中原時事政治消息回去報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堅持就是勝利。曹元忠終於堅持到了勝利的日子。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中原局勢總算相對穩定下來,精力充沛的柴榮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處理歸義軍問題了。根據《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及《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載,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朝廷授予曹元忠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此時,距離曹元忠繼位掌權已經過去了11年。也許正是為了嘉獎曹元忠多年來堅持向朝廷盡忠,柴榮特別授予曹元忠“同平章事”一職(即唐宋時期的宰相職務),雖然這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象徵意義不同一般,表明歸義軍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曹元忠能夠等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和他的長壽也有關係。如果他也像兩個哥哥一樣短命,就等不了11年時間了。事實上,曹元忠一直活到了974年,那時已是北宋太祖開寶七年了。

曹元忠統治歸義軍前後長達30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曹元忠統治期間,他延續了兩個哥哥的“韜光養晦”“和氣生財”的政策,致力於維護與周邊勢力的和睦關係,同時在內政方面也頗有作為。根據有關敦煌文書記載,曹元忠統治期間除了與中原、回鶻、于闐、契丹等各大勢力展開外交周旋之外,還在沙、瓜二州實行開荒墾田、種桑養蠶、編制曆法、創辦學校、出版佛經、設置軍鎮等措施。也許是因為曹元忠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讓他以堯舜禹湯等明君自效,所以他實行的政策,都是比較開明的好政策。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二、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政策

曹元忠之所以能夠在沙、瓜二州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是因為此時歸義軍擁有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外部政治環境。這無疑是得益於曹氏歸義軍的幾任節度使運用八面玲瓏的多邊外交手段,爭取並維護下來的。

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首當其衝的是搞好和中原朝廷的關係,這一點上面已經講過了。下面著重講講歸義軍與西北地區各勢力的關係。

(一)與甘州回鶻及於闐的聯姻

當年曹議金改善與甘州回鶻的關係,主要是靠聯姻。曹議金先娶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又將其與天公主所生之女嫁給阿咄欲可汗,實現了“親上加親”。自從與阿咄欲可汗聯姻之後,歸義軍再也沒有和甘州回鶻發生過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可以說是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基礎。

在西邊,曹議金延續張承奉的政策,繼續和于闐聯姻。于闐是吐火羅人在今新疆南部建立的王國,都城在今新疆和田縣一帶,國王姓尉遲(于闐語Visa的音譯)。曹議金與夫人宋氏生有一女,嫁給了于闐王尉遲散跋婆(Visa Sambhava)。這個尉遲散跋婆有個更為著名的漢文名字,叫作“李聖天”,還自稱是唐朝宗室。大家都知道他是瞎扯,但李聖天對中原文明的仰慕已經溢於言表,善良的中國人不便打擊他的美意,只好一笑了之。根據于闐語文獻記載,曹議金還讓兒子曹元忠娶了一位於闐公主。這位於闐公主世系不明,按常理推測應是李聖天的姐妹。

據敦煌文書P.t.1284《曹太保致於闐王札》,這是一封曹元忠寫給某位於闐王的私人書信。書信的開頭是“父王天神獅子李大王駕前:節度使、太保曹致帖。”“天神獅子李大王”是歸義軍對於闐王的尊稱,任何一位於闐王都可以這樣稱呼。曹元忠同時又稱這位於闐王為“父王”,應是岳父(至於此人是不是李聖天,則存在爭議)。

日本大阪藏敦煌文書羽686《于闐皇帝賜曹元忠札》,則是一封于闐王寫給曹元忠的書信。書信開頭是:“皇帝賜男元忠東河大玉壹團,重捌拾斤……”。這位於闐王稱曹元忠為“男”,應是曹元忠的岳父無疑。但于闐王自稱皇帝,而曹元忠自稱節度使,所以在外交規格上只能委屈一下,要接受于闐王的“賜”。

敦煌莫高窟98窟為曹議金功德窟,裡面有曹議金所有女婿的畫像,其中最大的一幅畫像就是李聖天。在畫像中,李聖天的人物尺寸特別的大,比他的皇后、也就是曹議金的女兒還大,而其他女婿都是和妻子等身大小。而且李聖天頭戴中原皇帝專用的十二冕旒,冕旒之上又有華蓋,在壁畫中可謂別出一格,華麗無雙。這個壁畫的畫師未必見過李聖天本人,畫像很可能是想象創作的,但李聖天在壁畫中的形象,反映了于闐國在歸義軍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般認為,于闐國只是一些沙漠綠洲城邦的聯合政權,並不以軍事見長,歸義軍的軍事實力比于闐要強許多。但歸義軍在對於闐的交往中自願低人一等,這反映了曹氏歸義軍節度使務實的外交手段。也許是因為出身粟特人的緣故,他們關心的只是實在的利益,對名分沒有太多的要求。即使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曹元忠也是如此。例如上面于闐王賜給曹元忠一大堆玉、馬、鑌鐵,曹元忠肯定是笑得合不攏嘴,讓他叫多少聲爸爸他都願意。

(二)朝貢契丹

在曹氏歸義軍時期,阿保機領導的契丹(遼)國迅猛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的霸主。甘州回鶻曾經不自量力,出兵攻打契丹,結果慘敗,可汗仁美也死於戰敗引發的內亂。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契丹的強大讓曹議金深深感到惹不起,於是採取了向契丹稱臣朝貢的政策。契丹的朝貢體制是從中原王朝那裡學來的,為了吸引更多的“遠人”來朝,回賜的物品價值往往大大高於貢獻的物品價值。所以,對於曹議金來說,向契丹朝貢,只是多了一個穩賺不賠的貿易伙伴,有百利而無一害。

不過,“歸義軍”這一稱號畢竟是唐朝和五代王朝所封,而且契丹自身已經有一個“歸義軍”(設在上京),所以曹議金父子在與契丹的交往中都是自稱“敦煌國”。例如《遼史·太宗紀》載,天顯十二年(937年)十月,“皇太后永寧節,晉及回鶻、敦煌諸國皆遣使來賀。”又載,會同三年(940年)五月,“以端午宴群臣及諸國使,命回鶻、敦煌二使作本俗舞,俾諸使觀之。”

(三)維持與周邊大小勢力的關係

此外,歸義軍還和周邊的西州回鶻、達怛、仲雲等勢力都保持較為良好的關係。達怛曾經和甘州回鶻一起入侵歸義軍,仲雲曾經多次劫掠歸義軍派往于闐的使者。但歸義軍總是儘量使用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堅決不撕破臉。歸義軍近百年的安定和平,就是用“韜光養晦”換來的。

三、回鶻派與于闐派的鬥爭

歸義軍與回鶻、于闐的聯姻,改善了歸義軍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保持歸義軍政局穩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無疑意義重大。

但這種聯姻也產生了曹議金始料未及的後果,那就是使歸義軍分裂為回鶻派和于闐派。

從曹氏歸義軍的世系和姻親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曹氏歸義軍從第二代的曹元德兄弟開始,就明顯分成了兩派。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元德、曹元深兄弟為回鶻公主所生,接受的是回鶻文化教育,與回鶻人天然親近。前面提到的曹元深與甘州回鶻宰相的書信來往,用語非常輕鬆自如,可見他們絕不是第一次通信,而是長期保持著密切聯繫的。

而曹元忠為曹議金與漢人妻子所生,曹元忠娶了于闐公主為妻,他的同胞妹妹也嫁給於闐王李聖天。現存曹元忠書信幾乎都是和于闐人有關,可見曹元忠明顯親近於闐,而對回鶻則相對疏遠。

曹元忠與于闐的親密關係,到了曹元忠的兒子曹延祿時,得到了有力的增強。曹延祿任歸義軍節度使時,娶了于闐王尉遲達摩(Visa Dharma)的女兒,而曹延祿的女兒,又嫁給了尉遲達摩。這種相互娶對方女兒的騷操作,大大加強了雙方的親密關係。

在曹元德三兄弟統治時期,回鶻派和于闐派雖然已經開始逐漸涇渭分明,但還沒有出現大的矛盾。兄終弟及制能夠確保最高權力在回鶻派和于闐派之間流轉,使兩派和睦相處。

例如曹元深生前就讓曹元忠擔任節度副使,很明顯是指定曹元忠為未來的繼承人。曹元忠生前則任命曹元德之子曹延恭為瓜州刺史,要知道歸義軍的全部地盤也就是沙、瓜二州,瓜州刺史在歸義軍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曹元忠此舉,明顯是在培養曹延恭的行政能力,以便將來接班。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曹元忠病重時,任命曹延恭為節度留後,曹元忠死後,曹延恭繼任節度使,沒有任何爭議。

然而,曹延恭在位僅2年時間,便於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去世。曹延恭的堂弟、曹元忠的兒子曹延祿遂繼任節度使。這時仍是按照兄終弟及制的規則,不存在爭議。

但是大家不難發現,屬於回鶻派的三位節度使,曹元德、曹元深、曹延恭,在位時間都很短,倒是于闐派的兩位節度使,曹元忠、曹延祿,在位時間很長,曹元忠在位30年,曹延祿26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二人。這樣一來,就不免造成回鶻派與于闐派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于闐派明顯壓倒了回鶻派。

於是,在曹延祿晚年,他逐漸萌生了廢除兄終弟及制,像中原王朝和于闐王國那樣實行父死子繼制度的想法。如果真的這樣做,那麼屬於回鶻派的曹延恭的兒子曹宗壽就被剝奪繼承權了。

曹宗壽對於闐派的強盛早有不滿,加上曹延祿企圖剝奪他的繼承權,更令他怒火中燒。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曹宗壽與弟弟曹宗久聯合甘州回鶻,裡應外合,發動兵變,曹延祿被圍於府邸中,自殺身亡。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由於曹元深已經和甘州回鶻宰相打過招呼,所以這次張匡鄴的行程就快得多了。天福八年(943年)正月,張匡鄴就帶著朝廷敕書和旌節來到敦煌,授予曹元深檢校太傅、歸義軍節度使之職。

然而,曹元深和他的同胞哥哥曹元德一樣福薄緣淺,在獲得正式任命一年後,也就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曹元深病死。

(三)曹元忠

按照兄終弟及制,節度使之位由曹元深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元忠繼承。曹元忠是曹議金的夫人宋氏所生,而宋氏是漢人。與曹元德、曹元深生長於回鶻婦人之手不同,曹元忠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漢文化教育,飽讀詩書,頗具文才。

敦煌文書P.4976《兒郎偉》是一篇曹元深在位時期的驅儺儀式歌辭,在歌頌了節度使曹元深之後,歌辭又唱到“副使司空忠孝,執筆七步成章。”這裡的“副使”是指節度使的繼承人、曹元深的弟弟曹元忠,“執筆七步成章”或有誇大之處,但既然能夠這樣公開唱出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曹元忠應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論文化背景如何,曹元忠面臨的頭一個問題還是和兩位哥哥一樣,要去中原朝廷請求正式任命並賜予旌節。

其實,五代時期的中原小朝廷對遠在河西的敦煌沒有任何野心,不會像唐朝那樣暗中耍花招、下絆子,只要派出的使者能夠有機會和皇帝見上一面,一般都是有求必應,不會遭到為難。真正的問題是,五代的幾個小朝廷,大多祚命不長,內憂外患伴隨始終,很難分出精力來處理歸義軍事務。

這不?就在曹元忠滿懷希望地派出使者到開封時,後晉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危局。話說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完全是靠契丹的支持,不然他根本打不過後唐末帝李從珂。但石重貴繼位後,不願叫契丹作爸爸,與契丹關係破裂,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不用說,這時石重貴哪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忠等得心焦,但時局的混亂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繼後晉而起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就滅亡了,新王朝後周的皇帝郭威在位才3年就死了。這段時期換皇帝如同走馬燈,令人眼花繚亂。遠在敦煌翹首以盼的曹元忠,在聽了使者關於中原時局的彙報後,想必也是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吧。

不過,曹元忠始終沒有放棄,還是隔三差五地派出使者前往開封,以當時局勢的複雜,每天都有爆炸性的大新聞,使者們即使完不成求取旌節的任務,收集一些中原時事政治消息回去報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堅持就是勝利。曹元忠終於堅持到了勝利的日子。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中原局勢總算相對穩定下來,精力充沛的柴榮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處理歸義軍問題了。根據《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及《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載,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朝廷授予曹元忠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此時,距離曹元忠繼位掌權已經過去了11年。也許正是為了嘉獎曹元忠多年來堅持向朝廷盡忠,柴榮特別授予曹元忠“同平章事”一職(即唐宋時期的宰相職務),雖然這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象徵意義不同一般,表明歸義軍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曹元忠能夠等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和他的長壽也有關係。如果他也像兩個哥哥一樣短命,就等不了11年時間了。事實上,曹元忠一直活到了974年,那時已是北宋太祖開寶七年了。

曹元忠統治歸義軍前後長達30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曹元忠統治期間,他延續了兩個哥哥的“韜光養晦”“和氣生財”的政策,致力於維護與周邊勢力的和睦關係,同時在內政方面也頗有作為。根據有關敦煌文書記載,曹元忠統治期間除了與中原、回鶻、于闐、契丹等各大勢力展開外交周旋之外,還在沙、瓜二州實行開荒墾田、種桑養蠶、編制曆法、創辦學校、出版佛經、設置軍鎮等措施。也許是因為曹元忠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讓他以堯舜禹湯等明君自效,所以他實行的政策,都是比較開明的好政策。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二、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政策

曹元忠之所以能夠在沙、瓜二州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是因為此時歸義軍擁有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外部政治環境。這無疑是得益於曹氏歸義軍的幾任節度使運用八面玲瓏的多邊外交手段,爭取並維護下來的。

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首當其衝的是搞好和中原朝廷的關係,這一點上面已經講過了。下面著重講講歸義軍與西北地區各勢力的關係。

(一)與甘州回鶻及於闐的聯姻

當年曹議金改善與甘州回鶻的關係,主要是靠聯姻。曹議金先娶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又將其與天公主所生之女嫁給阿咄欲可汗,實現了“親上加親”。自從與阿咄欲可汗聯姻之後,歸義軍再也沒有和甘州回鶻發生過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可以說是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基礎。

在西邊,曹議金延續張承奉的政策,繼續和于闐聯姻。于闐是吐火羅人在今新疆南部建立的王國,都城在今新疆和田縣一帶,國王姓尉遲(于闐語Visa的音譯)。曹議金與夫人宋氏生有一女,嫁給了于闐王尉遲散跋婆(Visa Sambhava)。這個尉遲散跋婆有個更為著名的漢文名字,叫作“李聖天”,還自稱是唐朝宗室。大家都知道他是瞎扯,但李聖天對中原文明的仰慕已經溢於言表,善良的中國人不便打擊他的美意,只好一笑了之。根據于闐語文獻記載,曹議金還讓兒子曹元忠娶了一位於闐公主。這位於闐公主世系不明,按常理推測應是李聖天的姐妹。

據敦煌文書P.t.1284《曹太保致於闐王札》,這是一封曹元忠寫給某位於闐王的私人書信。書信的開頭是“父王天神獅子李大王駕前:節度使、太保曹致帖。”“天神獅子李大王”是歸義軍對於闐王的尊稱,任何一位於闐王都可以這樣稱呼。曹元忠同時又稱這位於闐王為“父王”,應是岳父(至於此人是不是李聖天,則存在爭議)。

日本大阪藏敦煌文書羽686《于闐皇帝賜曹元忠札》,則是一封于闐王寫給曹元忠的書信。書信開頭是:“皇帝賜男元忠東河大玉壹團,重捌拾斤……”。這位於闐王稱曹元忠為“男”,應是曹元忠的岳父無疑。但于闐王自稱皇帝,而曹元忠自稱節度使,所以在外交規格上只能委屈一下,要接受于闐王的“賜”。

敦煌莫高窟98窟為曹議金功德窟,裡面有曹議金所有女婿的畫像,其中最大的一幅畫像就是李聖天。在畫像中,李聖天的人物尺寸特別的大,比他的皇后、也就是曹議金的女兒還大,而其他女婿都是和妻子等身大小。而且李聖天頭戴中原皇帝專用的十二冕旒,冕旒之上又有華蓋,在壁畫中可謂別出一格,華麗無雙。這個壁畫的畫師未必見過李聖天本人,畫像很可能是想象創作的,但李聖天在壁畫中的形象,反映了于闐國在歸義軍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般認為,于闐國只是一些沙漠綠洲城邦的聯合政權,並不以軍事見長,歸義軍的軍事實力比于闐要強許多。但歸義軍在對於闐的交往中自願低人一等,這反映了曹氏歸義軍節度使務實的外交手段。也許是因為出身粟特人的緣故,他們關心的只是實在的利益,對名分沒有太多的要求。即使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曹元忠也是如此。例如上面于闐王賜給曹元忠一大堆玉、馬、鑌鐵,曹元忠肯定是笑得合不攏嘴,讓他叫多少聲爸爸他都願意。

(二)朝貢契丹

在曹氏歸義軍時期,阿保機領導的契丹(遼)國迅猛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的霸主。甘州回鶻曾經不自量力,出兵攻打契丹,結果慘敗,可汗仁美也死於戰敗引發的內亂。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契丹的強大讓曹議金深深感到惹不起,於是採取了向契丹稱臣朝貢的政策。契丹的朝貢體制是從中原王朝那裡學來的,為了吸引更多的“遠人”來朝,回賜的物品價值往往大大高於貢獻的物品價值。所以,對於曹議金來說,向契丹朝貢,只是多了一個穩賺不賠的貿易伙伴,有百利而無一害。

不過,“歸義軍”這一稱號畢竟是唐朝和五代王朝所封,而且契丹自身已經有一個“歸義軍”(設在上京),所以曹議金父子在與契丹的交往中都是自稱“敦煌國”。例如《遼史·太宗紀》載,天顯十二年(937年)十月,“皇太后永寧節,晉及回鶻、敦煌諸國皆遣使來賀。”又載,會同三年(940年)五月,“以端午宴群臣及諸國使,命回鶻、敦煌二使作本俗舞,俾諸使觀之。”

(三)維持與周邊大小勢力的關係

此外,歸義軍還和周邊的西州回鶻、達怛、仲雲等勢力都保持較為良好的關係。達怛曾經和甘州回鶻一起入侵歸義軍,仲雲曾經多次劫掠歸義軍派往于闐的使者。但歸義軍總是儘量使用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堅決不撕破臉。歸義軍近百年的安定和平,就是用“韜光養晦”換來的。

三、回鶻派與于闐派的鬥爭

歸義軍與回鶻、于闐的聯姻,改善了歸義軍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保持歸義軍政局穩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無疑意義重大。

但這種聯姻也產生了曹議金始料未及的後果,那就是使歸義軍分裂為回鶻派和于闐派。

從曹氏歸義軍的世系和姻親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曹氏歸義軍從第二代的曹元德兄弟開始,就明顯分成了兩派。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元德、曹元深兄弟為回鶻公主所生,接受的是回鶻文化教育,與回鶻人天然親近。前面提到的曹元深與甘州回鶻宰相的書信來往,用語非常輕鬆自如,可見他們絕不是第一次通信,而是長期保持著密切聯繫的。

而曹元忠為曹議金與漢人妻子所生,曹元忠娶了于闐公主為妻,他的同胞妹妹也嫁給於闐王李聖天。現存曹元忠書信幾乎都是和于闐人有關,可見曹元忠明顯親近於闐,而對回鶻則相對疏遠。

曹元忠與于闐的親密關係,到了曹元忠的兒子曹延祿時,得到了有力的增強。曹延祿任歸義軍節度使時,娶了于闐王尉遲達摩(Visa Dharma)的女兒,而曹延祿的女兒,又嫁給了尉遲達摩。這種相互娶對方女兒的騷操作,大大加強了雙方的親密關係。

在曹元德三兄弟統治時期,回鶻派和于闐派雖然已經開始逐漸涇渭分明,但還沒有出現大的矛盾。兄終弟及制能夠確保最高權力在回鶻派和于闐派之間流轉,使兩派和睦相處。

例如曹元深生前就讓曹元忠擔任節度副使,很明顯是指定曹元忠為未來的繼承人。曹元忠生前則任命曹元德之子曹延恭為瓜州刺史,要知道歸義軍的全部地盤也就是沙、瓜二州,瓜州刺史在歸義軍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曹元忠此舉,明顯是在培養曹延恭的行政能力,以便將來接班。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曹元忠病重時,任命曹延恭為節度留後,曹元忠死後,曹延恭繼任節度使,沒有任何爭議。

然而,曹延恭在位僅2年時間,便於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去世。曹延恭的堂弟、曹元忠的兒子曹延祿遂繼任節度使。這時仍是按照兄終弟及制的規則,不存在爭議。

但是大家不難發現,屬於回鶻派的三位節度使,曹元德、曹元深、曹延恭,在位時間都很短,倒是于闐派的兩位節度使,曹元忠、曹延祿,在位時間很長,曹元忠在位30年,曹延祿26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二人。這樣一來,就不免造成回鶻派與于闐派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于闐派明顯壓倒了回鶻派。

於是,在曹延祿晚年,他逐漸萌生了廢除兄終弟及制,像中原王朝和于闐王國那樣實行父死子繼制度的想法。如果真的這樣做,那麼屬於回鶻派的曹延恭的兒子曹宗壽就被剝奪繼承權了。

曹宗壽對於闐派的強盛早有不滿,加上曹延祿企圖剝奪他的繼承權,更令他怒火中燒。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曹宗壽與弟弟曹宗久聯合甘州回鶻,裡應外合,發動兵變,曹延祿被圍於府邸中,自殺身亡。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宗壽繼任節度使之位後,立即派出使臣至開封向北宋朝廷說明情況,聲稱曹延祿殘暴不仁,他是被三軍所迫,不得不殺掉曹延祿,出任節度使。按照曹宗壽的說法,這簡直就是敦煌版本的陳橋兵變嘛。此時北宋朝廷和五代王朝一樣,對歸義軍的事情沒有太大興趣,於是便順水推舟,授予曹宗壽歸義軍節度使之職。從此,回鶻派就在歸義軍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再加上曹宗壽的政變得到了甘州回鶻的支持,回鶻勢力在歸義軍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歸義軍與回鶻的接近,將會帶來何種深遠影響?已經走過了150多年曆程的歸義軍,將會以何種方式畫下句號?

請繼續關注《唐朝藩鎮·敦煌(歸義軍)》最後一集。謝謝!

參考文獻

榮新江:《歸義軍史: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楊寶玉、吳麗娛:《歸義軍政權與中央關係研究:以入奏活動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馮培紅:《敦煌的歸義軍時代》,甘肅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沙武田:《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樊錦詩:《莫高窟史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簡介

賴正直,男,80後,南蠻,刑事法官,法學博士。原本愛讀史書,為稻粱謀選擇了法律專業。法學和史學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重視證據,都是在利用殘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還原已經過去的事實真相,因而在寫文章時常常會有把歷史事件當作懸案來查的感覺。著有《機能主義刑法理論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證據認定的理論與實務》等書。目前的小目標是寫一部歷史小說。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一個嚴肅的問題:印度的疾病與醫療發展史

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

江浙滬曾經的老大揚州,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曹議金任節度使期間,歸義軍打敗了甘州回鶻,成為河西地區的霸主。但曹議金沒有像張氏家族歷代節度使那樣的“收復河西”的政治綱領,他安心經營沙、瓜二州,從不謀求擴張地盤。在曹議金統治期間,歸義軍基本上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與周邊各民族、各勢力、各政權,都維持較為良好的關係。只是和甘州回鶻打過一仗,但打完之後,阿咄欲可汗就娶了曹議金的女兒,雙方馬上又化敵為友了。

這大概是曹議金心中根深蒂固的粟特人思維方式的結果。

粟特人是商業民族,其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保持道路暢通,以便通商貿易,謀取經濟利益。曹議金東征回鶻,西結于闐,著眼點就是保持絲綢之路南路的暢通,以便商隊來往。相比之下,張議潮等漢人節度使的思維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思維,要的是一片片實打實的土地。而且,張議潮祖孫對唐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在他們的觀念裡,整個河西地區都是唐朝故地,所以“收復河西”也就成為他們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但曹議金作為粟特人,就沒有這種精神負擔,他本質上就是個“胡商”,只要能夠通商,甘州、肅州讓給回鶻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問題,反正歸義軍直接統治甘州、肅州也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讓回鶻來統治,可能歸義軍更省錢呢。曹議金從不關心中原統治者是唐朝還是後梁、後唐,只要有錢和他做生意發財,換誰來當皇帝都沒關係。

不得不說,曹議金“和氣生財”的算盤打得很精,也很有成效。在曹氏統治歸義軍期間,內外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不像張氏家族統治期間那樣充滿內憂外患。歸義軍的轄區也固定為沙、瓜二州,不再與周邊勢力出現領土爭端。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議金當了21年歸義軍節度使,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去世。這裡需要說明,粟特人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繼承,傳弟一般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弟弟一輩傳盡之後,再傳依次給哥哥之子或某個弟弟之子。中國古代夏、商王朝,春秋時期宋國,就是實行兄終弟及,後來雖然父死子繼成為主流,但兄終弟及仍不時出現,例如北宋的“金匱之盟”就是一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也是一種兄終弟及制。古代中亞地區諸民族多實行兄終弟及,粟特人即是如此。至今沙特、阿聯酋等君主國仍然實行兄終弟及制。

現存敦煌文書表明,曹議金有一個哥哥,名曹仁裕,已先曹議金去世。曹仁裕死後的功德窟為曹議金所建,由此又可知曉曹仁裕沒有兒子。曹議金大概就是兄弟兩人,曹議金已是最小的弟弟,哥哥曹仁裕又無子,所以曹議金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傳位於其子曹元德。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氏三兄弟的兄終弟及

曹議金有三位正妻:回鶻公主(後唐封汧國公主,歸義軍稱天公主)、索氏、宋氏。回鶻公主生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及一女(嫁回鶻可汗阿咄欲)。索氏無子。宋氏生三子曹元忠及一女(嫁於闐國王李聖天)。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曹元德

曹元德為回鶻公主所生,且是長子,自然就繼承了歸義軍節度使之位。曹元德在位期間,完全繼承了曹議金的政策,一邊保持和中原朝廷的朝貢貿易關係,一邊通過和平的多邊外交方式力圖保持河西絲綢之路暢通。

曹元德繼位的第二年,即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將都城遷回開封,建立後晉,稱後晉高祖。和張承奉一樣,石敬瑭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了父子之盟,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這時候大概是流行叫爸爸,而且叫得很隨意呢。

“兒皇帝”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對於遠懸流沙的敦煌人來說,後晉朝廷仍是中原文明的燈塔,是中央權威的象徵。所以曹元德仍然積極派遣使節到開封朝覲,求賜節度使旌節。

理論上,後晉對於不遠萬里前來朝覲的歸義軍使者是十分歡迎的。只是,後晉是在契丹的外力支持下取得天下,各地藩鎮對後晉政權多持懷疑觀望態度,而契丹人貪得無厭,予取予求,讓剛剛成立不久的後晉朝廷捉襟見肘,應付不暇。焦頭爛額的石敬瑭,一時之間還顧不上去管千里之外的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德挺能搞事情的,他看見石敬瑭沒空理他,心想人家這是嫌我的事情還不夠大,好嘞,那我就把事情搞大給你看看。

曹元德的辦法是,拉上于闐和回鶻,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聯合使團,一起到開封朝覲。

此時去往中原的道路需要經過涼州,而涼州混居著回鶻、吐蕃、党項、龍家、契丹等多個部落,局勢非常複雜,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帶著數量巨大的貢品,難免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為此,曹元德親率五千鐵騎兵,護送使團至肅州,在肅州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震懾周邊勢力不可輕舉妄動,接著又由甘州回鶻的軍隊,護送使團過涼州。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九月,聯合使團到達開封。自從唐末戰亂以來,于闐就和中原失去聯繫了,多年之後,于闐使者再次來朝,而且又是和歸義軍、回鶻使者一起,規模又是如此龐大,立即在開封城內引起轟動。使團成功地引起了石敬瑭的關注,在使團達到開封三個多月後,即同年十二月,于闐使者得到石敬瑭接見。於是就有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這段記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雄黃、鞍轡、氂牛尾、玉、氎(一種棉布)等。”

石敬瑭對此次聯合使團來到開封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派出張匡鄴、高居誨為冊封使,分別賜給於闐、歸義軍、回鶻各自想要的稱號頭銜。

不知是因何事耽擱,張匡鄴等人的行程走得稍微慢了一些。根據敦煌文書P.4065《曹元深上表》載,張匡鄴等人走了一年多,於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到達敦煌。此時曹元德已身患重病,不能與朝廷使者相見,只能由曹元德的弟弟、沙州刺史曹元深迎接,代為問候天子起居。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的“欽差”來到大臣家裡,無論怎麼重病,扶著抬著也要出來見個面,再不濟也得讓“欽差”到床邊探視一番。而曹元德竟然不能與使者相見,可見其患病之重,已是不省人事了。

曹元德得到了朝廷任命其為歸義軍節度使的敕書,但沒有什麼用了。就在敕書到達敦煌後沒幾天,曹元德去世,在位僅4年。

(二)曹元深

按照兄終弟及制,曹元德死後,由其同胞弟弟曹元深繼位。曹元深早年曾在敦煌三界寺出家,其兄曹元德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命曹元深還俗,出任行軍司馬。天福二年(937年),曹元深跟隨曹元德至肅州閱兵,以功升任沙州刺史。按照唐朝藩鎮慣例,如無特殊情況,節度使所在州的刺史一般由節度使兼任,例如後唐莊宗任命曹議金的官銜中就有“守沙州刺史”一職。而曹元德以曹元深為沙州刺史,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準備讓曹元深做繼承人,準備接班繼任節度使。

天福四年(939)年十二月,曹元深繼任歸義軍節度使。按照歸義軍一貫的做法,他可以先在轄區內自稱節度使,但終究還得請求朝廷正式任命。

這時曹元深有個現成的便利。張匡鄴等人到達敦煌後,還要繼續前往于闐。于闐路途遙遠,張匡鄴大約於天福五年(940年)底達到于闐,返回敦煌時已是天福六年(941年)十月了。在張匡鄴再次來到敦煌時,新任節度使曹元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目的是請他為曹元深上奏求賜節度使旌節及官職。

此時此地,張匡鄴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曹元深派出使者,跟隨張匡鄴,由大批人馬護送至肅州。因為此前甘州回鶻的盟約是和曹元德簽訂的,曹元深擔心甘州回鶻在曹元德死後翻臉不認賬,便修書一封,給甘州回鶻眾宰相,請甘州回鶻宰相照應、保護好朝廷使者,即敦煌文書P.2992v《曹元深致甘州回鶻眾宰相狀》。曹元深在文書中說道:“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

曹元深的書信透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甘州回鶻眾宰相曾與曹元德結為父子。這個時候的人叫爸爸真的很隨意。不過,曹元德是回鶻公主所生,又是回鶻可敦(可汗夫人)的哥哥,在甘州回鶻中身份尊貴,相當於既是阿咄欲可汗的表兄弟,又是大舅子,可以說是甘州回鶻的皇親國戚,眾宰相叫曹元德一聲爸爸,倒也不算很過分。

這情形與石敬瑭有些類似。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又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為義兄弟,說起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岳父的弟弟,石敬瑭就算不叫他爸爸,也得叫聲叔叔。所以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作爸爸,並不是“曲意逢迎”或“奴顏婢膝”,而是面對現實。當然,石敬瑭可以叫耶律德光爸爸,不等於他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兩碼事。

曹元深是曹元德的同胞弟弟,也是回鶻公主的兒子,按理說,甘州回鶻宰相也要叫曹元深一聲爸爸,至少也得叫叔叔吧。但曹元深的情商很高,他不願佔人便宜,所以還是拿哥哥曹元德來做招牌,意思是你們曾經叫我哥哥作爸爸,如今我哥哥雖然不在了,但希望你們還記得當年的情義。

曹元深話說得很客氣,但這是以歸義軍的強大兵力作後盾的,是綿裡藏針。甘州回鶻宰相當然不會不識抬舉,他們欣然接受了曹元深的請求,派兵護送後晉朝廷使者至涼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元深在書信末尾的落款,是“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曹元深自稱“留後使”而不是“節度使”,表明他志在求取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朝廷下達敕書之前,曹元深只是恭恭敬敬地以“留後”自居。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張匡鄴等人回到開封,已是天福七年(942年)冬。此時後晉皇帝已經換成石敬瑭收養的侄子石重貴,即後晉出帝。張匡鄴將曹元深的請求上奏石重貴,石重貴對曹元深的表現十分滿意,他派張匡鄴為“旌節官、告國信使”,再次前往歸義軍賜予曹元深節度使旌節。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由於曹元深已經和甘州回鶻宰相打過招呼,所以這次張匡鄴的行程就快得多了。天福八年(943年)正月,張匡鄴就帶著朝廷敕書和旌節來到敦煌,授予曹元深檢校太傅、歸義軍節度使之職。

然而,曹元深和他的同胞哥哥曹元德一樣福薄緣淺,在獲得正式任命一年後,也就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曹元深病死。

(三)曹元忠

按照兄終弟及制,節度使之位由曹元深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元忠繼承。曹元忠是曹議金的夫人宋氏所生,而宋氏是漢人。與曹元德、曹元深生長於回鶻婦人之手不同,曹元忠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漢文化教育,飽讀詩書,頗具文才。

敦煌文書P.4976《兒郎偉》是一篇曹元深在位時期的驅儺儀式歌辭,在歌頌了節度使曹元深之後,歌辭又唱到“副使司空忠孝,執筆七步成章。”這裡的“副使”是指節度使的繼承人、曹元深的弟弟曹元忠,“執筆七步成章”或有誇大之處,但既然能夠這樣公開唱出來,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曹元忠應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論文化背景如何,曹元忠面臨的頭一個問題還是和兩位哥哥一樣,要去中原朝廷請求正式任命並賜予旌節。

其實,五代時期的中原小朝廷對遠在河西的敦煌沒有任何野心,不會像唐朝那樣暗中耍花招、下絆子,只要派出的使者能夠有機會和皇帝見上一面,一般都是有求必應,不會遭到為難。真正的問題是,五代的幾個小朝廷,大多祚命不長,內憂外患伴隨始終,很難分出精力來處理歸義軍事務。

這不?就在曹元忠滿懷希望地派出使者到開封時,後晉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危局。話說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完全是靠契丹的支持,不然他根本打不過後唐末帝李從珂。但石重貴繼位後,不願叫契丹作爸爸,與契丹關係破裂,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不用說,這時石重貴哪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歸義軍的事情?

曹元忠等得心焦,但時局的混亂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繼後晉而起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就滅亡了,新王朝後周的皇帝郭威在位才3年就死了。這段時期換皇帝如同走馬燈,令人眼花繚亂。遠在敦煌翹首以盼的曹元忠,在聽了使者關於中原時局的彙報後,想必也是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吧。

不過,曹元忠始終沒有放棄,還是隔三差五地派出使者前往開封,以當時局勢的複雜,每天都有爆炸性的大新聞,使者們即使完不成求取旌節的任務,收集一些中原時事政治消息回去報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堅持就是勝利。曹元忠終於堅持到了勝利的日子。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中原局勢總算相對穩定下來,精力充沛的柴榮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處理歸義軍問題了。根據《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及《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載,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朝廷授予曹元忠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此時,距離曹元忠繼位掌權已經過去了11年。也許正是為了嘉獎曹元忠多年來堅持向朝廷盡忠,柴榮特別授予曹元忠“同平章事”一職(即唐宋時期的宰相職務),雖然這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象徵意義不同一般,表明歸義軍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曹元忠能夠等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和他的長壽也有關係。如果他也像兩個哥哥一樣短命,就等不了11年時間了。事實上,曹元忠一直活到了974年,那時已是北宋太祖開寶七年了。

曹元忠統治歸義軍前後長達30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曹元忠統治期間,他延續了兩個哥哥的“韜光養晦”“和氣生財”的政策,致力於維護與周邊勢力的和睦關係,同時在內政方面也頗有作為。根據有關敦煌文書記載,曹元忠統治期間除了與中原、回鶻、于闐、契丹等各大勢力展開外交周旋之外,還在沙、瓜二州實行開荒墾田、種桑養蠶、編制曆法、創辦學校、出版佛經、設置軍鎮等措施。也許是因為曹元忠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讓他以堯舜禹湯等明君自效,所以他實行的政策,都是比較開明的好政策。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二、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政策

曹元忠之所以能夠在沙、瓜二州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是因為此時歸義軍擁有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外部政治環境。這無疑是得益於曹氏歸義軍的幾任節度使運用八面玲瓏的多邊外交手段,爭取並維護下來的。

曹氏歸義軍的多邊外交,首當其衝的是搞好和中原朝廷的關係,這一點上面已經講過了。下面著重講講歸義軍與西北地區各勢力的關係。

(一)與甘州回鶻及於闐的聯姻

當年曹議金改善與甘州回鶻的關係,主要是靠聯姻。曹議金先娶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又將其與天公主所生之女嫁給阿咄欲可汗,實現了“親上加親”。自從與阿咄欲可汗聯姻之後,歸義軍再也沒有和甘州回鶻發生過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可以說是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基礎。

在西邊,曹議金延續張承奉的政策,繼續和于闐聯姻。于闐是吐火羅人在今新疆南部建立的王國,都城在今新疆和田縣一帶,國王姓尉遲(于闐語Visa的音譯)。曹議金與夫人宋氏生有一女,嫁給了于闐王尉遲散跋婆(Visa Sambhava)。這個尉遲散跋婆有個更為著名的漢文名字,叫作“李聖天”,還自稱是唐朝宗室。大家都知道他是瞎扯,但李聖天對中原文明的仰慕已經溢於言表,善良的中國人不便打擊他的美意,只好一笑了之。根據于闐語文獻記載,曹議金還讓兒子曹元忠娶了一位於闐公主。這位於闐公主世系不明,按常理推測應是李聖天的姐妹。

據敦煌文書P.t.1284《曹太保致於闐王札》,這是一封曹元忠寫給某位於闐王的私人書信。書信的開頭是“父王天神獅子李大王駕前:節度使、太保曹致帖。”“天神獅子李大王”是歸義軍對於闐王的尊稱,任何一位於闐王都可以這樣稱呼。曹元忠同時又稱這位於闐王為“父王”,應是岳父(至於此人是不是李聖天,則存在爭議)。

日本大阪藏敦煌文書羽686《于闐皇帝賜曹元忠札》,則是一封于闐王寫給曹元忠的書信。書信開頭是:“皇帝賜男元忠東河大玉壹團,重捌拾斤……”。這位於闐王稱曹元忠為“男”,應是曹元忠的岳父無疑。但于闐王自稱皇帝,而曹元忠自稱節度使,所以在外交規格上只能委屈一下,要接受于闐王的“賜”。

敦煌莫高窟98窟為曹議金功德窟,裡面有曹議金所有女婿的畫像,其中最大的一幅畫像就是李聖天。在畫像中,李聖天的人物尺寸特別的大,比他的皇后、也就是曹議金的女兒還大,而其他女婿都是和妻子等身大小。而且李聖天頭戴中原皇帝專用的十二冕旒,冕旒之上又有華蓋,在壁畫中可謂別出一格,華麗無雙。這個壁畫的畫師未必見過李聖天本人,畫像很可能是想象創作的,但李聖天在壁畫中的形象,反映了于闐國在歸義軍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一般認為,于闐國只是一些沙漠綠洲城邦的聯合政權,並不以軍事見長,歸義軍的軍事實力比于闐要強許多。但歸義軍在對於闐的交往中自願低人一等,這反映了曹氏歸義軍節度使務實的外交手段。也許是因為出身粟特人的緣故,他們關心的只是實在的利益,對名分沒有太多的要求。即使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曹元忠也是如此。例如上面于闐王賜給曹元忠一大堆玉、馬、鑌鐵,曹元忠肯定是笑得合不攏嘴,讓他叫多少聲爸爸他都願意。

(二)朝貢契丹

在曹氏歸義軍時期,阿保機領導的契丹(遼)國迅猛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的霸主。甘州回鶻曾經不自量力,出兵攻打契丹,結果慘敗,可汗仁美也死於戰敗引發的內亂。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契丹的強大讓曹議金深深感到惹不起,於是採取了向契丹稱臣朝貢的政策。契丹的朝貢體制是從中原王朝那裡學來的,為了吸引更多的“遠人”來朝,回賜的物品價值往往大大高於貢獻的物品價值。所以,對於曹議金來說,向契丹朝貢,只是多了一個穩賺不賠的貿易伙伴,有百利而無一害。

不過,“歸義軍”這一稱號畢竟是唐朝和五代王朝所封,而且契丹自身已經有一個“歸義軍”(設在上京),所以曹議金父子在與契丹的交往中都是自稱“敦煌國”。例如《遼史·太宗紀》載,天顯十二年(937年)十月,“皇太后永寧節,晉及回鶻、敦煌諸國皆遣使來賀。”又載,會同三年(940年)五月,“以端午宴群臣及諸國使,命回鶻、敦煌二使作本俗舞,俾諸使觀之。”

(三)維持與周邊大小勢力的關係

此外,歸義軍還和周邊的西州回鶻、達怛、仲雲等勢力都保持較為良好的關係。達怛曾經和甘州回鶻一起入侵歸義軍,仲雲曾經多次劫掠歸義軍派往于闐的使者。但歸義軍總是儘量使用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堅決不撕破臉。歸義軍近百年的安定和平,就是用“韜光養晦”換來的。

三、回鶻派與于闐派的鬥爭

歸義軍與回鶻、于闐的聯姻,改善了歸義軍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保持歸義軍政局穩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無疑意義重大。

但這種聯姻也產生了曹議金始料未及的後果,那就是使歸義軍分裂為回鶻派和于闐派。

從曹氏歸義軍的世系和姻親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曹氏歸義軍從第二代的曹元德兄弟開始,就明顯分成了兩派。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元德、曹元深兄弟為回鶻公主所生,接受的是回鶻文化教育,與回鶻人天然親近。前面提到的曹元深與甘州回鶻宰相的書信來往,用語非常輕鬆自如,可見他們絕不是第一次通信,而是長期保持著密切聯繫的。

而曹元忠為曹議金與漢人妻子所生,曹元忠娶了于闐公主為妻,他的同胞妹妹也嫁給於闐王李聖天。現存曹元忠書信幾乎都是和于闐人有關,可見曹元忠明顯親近於闐,而對回鶻則相對疏遠。

曹元忠與于闐的親密關係,到了曹元忠的兒子曹延祿時,得到了有力的增強。曹延祿任歸義軍節度使時,娶了于闐王尉遲達摩(Visa Dharma)的女兒,而曹延祿的女兒,又嫁給了尉遲達摩。這種相互娶對方女兒的騷操作,大大加強了雙方的親密關係。

在曹元德三兄弟統治時期,回鶻派和于闐派雖然已經開始逐漸涇渭分明,但還沒有出現大的矛盾。兄終弟及制能夠確保最高權力在回鶻派和于闐派之間流轉,使兩派和睦相處。

例如曹元深生前就讓曹元忠擔任節度副使,很明顯是指定曹元忠為未來的繼承人。曹元忠生前則任命曹元德之子曹延恭為瓜州刺史,要知道歸義軍的全部地盤也就是沙、瓜二州,瓜州刺史在歸義軍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曹元忠此舉,明顯是在培養曹延恭的行政能力,以便將來接班。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曹元忠病重時,任命曹延恭為節度留後,曹元忠死後,曹延恭繼任節度使,沒有任何爭議。

然而,曹延恭在位僅2年時間,便於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去世。曹延恭的堂弟、曹元忠的兒子曹延祿遂繼任節度使。這時仍是按照兄終弟及制的規則,不存在爭議。

但是大家不難發現,屬於回鶻派的三位節度使,曹元德、曹元深、曹延恭,在位時間都很短,倒是于闐派的兩位節度使,曹元忠、曹延祿,在位時間很長,曹元忠在位30年,曹延祿26年,是歷代歸義軍節度使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二人。這樣一來,就不免造成回鶻派與于闐派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于闐派明顯壓倒了回鶻派。

於是,在曹延祿晚年,他逐漸萌生了廢除兄終弟及制,像中原王朝和于闐王國那樣實行父死子繼制度的想法。如果真的這樣做,那麼屬於回鶻派的曹延恭的兒子曹宗壽就被剝奪繼承權了。

曹宗壽對於闐派的強盛早有不滿,加上曹延祿企圖剝奪他的繼承權,更令他怒火中燒。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曹宗壽與弟弟曹宗久聯合甘州回鶻,裡應外合,發動兵變,曹延祿被圍於府邸中,自殺身亡。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曹宗壽繼任節度使之位後,立即派出使臣至開封向北宋朝廷說明情況,聲稱曹延祿殘暴不仁,他是被三軍所迫,不得不殺掉曹延祿,出任節度使。按照曹宗壽的說法,這簡直就是敦煌版本的陳橋兵變嘛。此時北宋朝廷和五代王朝一樣,對歸義軍的事情沒有太大興趣,於是便順水推舟,授予曹宗壽歸義軍節度使之職。從此,回鶻派就在歸義軍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再加上曹宗壽的政變得到了甘州回鶻的支持,回鶻勢力在歸義軍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歸義軍與回鶻的接近,將會帶來何種深遠影響?已經走過了150多年曆程的歸義軍,將會以何種方式畫下句號?

請繼續關注《唐朝藩鎮·敦煌(歸義軍)》最後一集。謝謝!

參考文獻

榮新江:《歸義軍史: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楊寶玉、吳麗娛:《歸義軍政權與中央關係研究:以入奏活動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馮培紅:《敦煌的歸義軍時代》,甘肅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沙武田:《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樊錦詩:《莫高窟史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簡介

賴正直,男,80後,南蠻,刑事法官,法學博士。原本愛讀史書,為稻粱謀選擇了法律專業。法學和史學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重視證據,都是在利用殘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還原已經過去的事實真相,因而在寫文章時常常會有把歷史事件當作懸案來查的感覺。著有《機能主義刑法理論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證據認定的理論與實務》等書。目前的小目標是寫一部歷史小說。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一個嚴肅的問題:印度的疾病與醫療發展史

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

江浙滬曾經的老大揚州,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曹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統治:回鶻,于闐,哪一個是真愛?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