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騖、裘

《書譜》中“鶩”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裘”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騖、裘

《書譜》中“鶩”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裘”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情”的右邊中部出現的翻轉彈跳等等,與前兩者一模一樣。

《書譜》中的這些翻轉彈跳,很細膩、微妙,同樣難度也很大,與晉人的翻轉極其相似,如出一轍,孫過庭將這個筆法運用的如此熟練,由此可見他對晉人彈跳筆法的熟知程度,可見一斑。

平面上的彈跳筆法與折印上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騖、裘

《書譜》中“鶩”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裘”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情”的右邊中部出現的翻轉彈跳等等,與前兩者一模一樣。

《書譜》中的這些翻轉彈跳,很細膩、微妙,同樣難度也很大,與晉人的翻轉極其相似,如出一轍,孫過庭將這個筆法運用的如此熟練,由此可見他對晉人彈跳筆法的熟知程度,可見一斑。

平面上的彈跳筆法與折印上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第一個之是在紙的平面上連續運用了三次彈跳,而第二個之,筆在摺痕上也連續跳了三次,辨析這兩個之字中的彈跳,其技法、效果都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對於彈跳筆法,孫過庭是完全運用自如的,與摺痕沒有一絲關係。

像這樣的例字,還有很多,比如: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騖、裘

《書譜》中“鶩”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裘”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情”的右邊中部出現的翻轉彈跳等等,與前兩者一模一樣。

《書譜》中的這些翻轉彈跳,很細膩、微妙,同樣難度也很大,與晉人的翻轉極其相似,如出一轍,孫過庭將這個筆法運用的如此熟練,由此可見他對晉人彈跳筆法的熟知程度,可見一斑。

平面上的彈跳筆法與折印上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第一個之是在紙的平面上連續運用了三次彈跳,而第二個之,筆在摺痕上也連續跳了三次,辨析這兩個之字中的彈跳,其技法、效果都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對於彈跳筆法,孫過庭是完全運用自如的,與摺痕沒有一絲關係。

像這樣的例字,還有很多,比如: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向、乃

“向”的豎勾是在紙的平面上寫的,而“乃”是出現在折印上的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騖、裘

《書譜》中“鶩”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裘”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情”的右邊中部出現的翻轉彈跳等等,與前兩者一模一樣。

《書譜》中的這些翻轉彈跳,很細膩、微妙,同樣難度也很大,與晉人的翻轉極其相似,如出一轍,孫過庭將這個筆法運用的如此熟練,由此可見他對晉人彈跳筆法的熟知程度,可見一斑。

平面上的彈跳筆法與折印上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第一個之是在紙的平面上連續運用了三次彈跳,而第二個之,筆在摺痕上也連續跳了三次,辨析這兩個之字中的彈跳,其技法、效果都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對於彈跳筆法,孫過庭是完全運用自如的,與摺痕沒有一絲關係。

像這樣的例字,還有很多,比如: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向、乃

“向”的豎勾是在紙的平面上寫的,而“乃”是出現在折印上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尚、而

“尚”的勾是出現在折印上的,而“而”的向左一勾也出現在折印上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騖、裘

《書譜》中“鶩”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裘”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情”的右邊中部出現的翻轉彈跳等等,與前兩者一模一樣。

《書譜》中的這些翻轉彈跳,很細膩、微妙,同樣難度也很大,與晉人的翻轉極其相似,如出一轍,孫過庭將這個筆法運用的如此熟練,由此可見他對晉人彈跳筆法的熟知程度,可見一斑。

平面上的彈跳筆法與折印上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第一個之是在紙的平面上連續運用了三次彈跳,而第二個之,筆在摺痕上也連續跳了三次,辨析這兩個之字中的彈跳,其技法、效果都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對於彈跳筆法,孫過庭是完全運用自如的,與摺痕沒有一絲關係。

像這樣的例字,還有很多,比如: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向、乃

“向”的豎勾是在紙的平面上寫的,而“乃”是出現在折印上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尚、而

“尚”的勾是出現在折印上的,而“而”的向左一勾也出現在折印上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而”的向左一勾,也是在摺痕上出現的

這四個字都在折印處出現了跳筆,而且,其與平面上用的跳筆是一樣的手法。

"

關於“彈跳筆法”

彈跳筆法簡稱“彈筆”或“跳筆”,《書譜》中則出現了大量此筆法,在運筆過程中,通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也有的斷開,然後繼續順著筆畫的上沿運行再落下、再彈起,如此反覆只出現在一個字眼上,而整個運筆過程,是非常自然、連貫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中的賞

可以看出,這個“賞”字出現了五次彈跳,其中四個是在折印上,而有一個彈跳是在摺痕的左邊,如果沒有彈跳的筆法,光是靠紙的折印,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僅看晉人的傳本墨跡,或是王羲之的傳本墨跡,都會忍不住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筆法從何而來,為何要這麼去寫?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樓蘭文書簡牘殘紙》

這是一份帶有彈跳筆法的例字,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彈跳筆法是從隸書演變而來。

隸書用筆講究“蠶頭燕尾”。在寫“燕尾”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的將筆重重按在紙上,再緩慢地提起出鋒,形成“燕尾”狀。章草是由隸書的快寫逐步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在作隸書時,當寫到“燕尾”,就習慣將筆重重按下,卻不再緩慢提筆出鋒,而是戛然而止,彈出筆鋒,於是這就形成了彈跳筆法。

當然,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彈跳筆法是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是也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彈跳筆法都是這麼演變成的。在晉人那裡,彈跳筆法用的很是普遍。孫過庭曾在《書譜》中這樣說:“......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在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認為:在東晉,有很多的筆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傳,越往後這種學習書法的氛圍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後失傳甚至無處可尋。但事實真的如他所說嗎?

一、王羲之傳本墨跡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初月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憂、力

從《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圖可以發現,“憂”的倒數第二筆,“力”的一橫,都體現了彈跳筆法。

“劣”的第二筆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平安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安”字寶蓋頭中部也體現出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孔侍中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從《孔侍中帖》中也不難發現,“懸”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間一筆和下面的“心”字的兩點;“須”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筆。

二、王羲之刻帖

《淳化閣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書三》局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羲”第二筆的末端;“延”下邊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過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橫的末端;“極”的底部一橫;“逋”底部的橫畫及與下一字的連線

王羲之行草書中的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與下個字“此”的連線;“亦”的第一筆畫;“都”的最後兩筆;“可”的起筆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想賓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太常帖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虞義興帖

《想賓帖》中的“釐”與下一個字“也”的連線;《太常帖》中的“可”橫的末端;《虞義興帖》的“寇”寶蓋頭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橫的中間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兩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彈跳筆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然是集王字行書,但是在這個帖中,不缺少帶有草書筆意的字,往往這些草書筆意的漢字中也會存在彈跳筆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拯、序、無、所、苦、空

“拯”左邊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彈起,由粗變細;“序”中間一橫的中部突然彈起,出現“斷筆”;“無”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圖中突然彈起;“所”的第一筆,用力按下隨即彈起,出現一個大大的虎頭;“苦”的中間一橫,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彈起,留下虎頭;“空”在寫寶蓋頭的途中,將筆彈起,再從橫的上方出鋒運筆。

通過對唐代前後的大草及行楷書的梳理,雖然零星的發現一些類似晉人的彈跳筆法,但還是構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書、行書、大草都不是從隸書演變而來,不可能留有隸書的痕跡。所以孫過庭才說“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而在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留下來的墨跡和刻帖中不難發現,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彈跳筆法確實是存在的,在晉人的今草(小草)中也運用的到。

《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與晉人運用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運用的彈跳筆法,晉人早已經運用了,並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分別是: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筆處出現了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筆與前者極為相似。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無

“無”,筆在由右上向左下連帶的途中突然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 學

“學”由第三點向左下過渡的過程與前者如出一轍。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等

“等” 筆在中間長橫的中段彈起。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書譜》無

“無”長橫中段的彈跳與前者相同。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十七帖》(三井本) 未、爾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邊出現了翻轉彈跳。“而”的左邊一點也出現了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騖、裘

《書譜》中“鶩”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裘”的左邊中部由左下向右上過渡時出現的翻轉彈跳。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情”的右邊中部出現的翻轉彈跳等等,與前兩者一模一樣。

《書譜》中的這些翻轉彈跳,很細膩、微妙,同樣難度也很大,與晉人的翻轉極其相似,如出一轍,孫過庭將這個筆法運用的如此熟練,由此可見他對晉人彈跳筆法的熟知程度,可見一斑。

平面上的彈跳筆法與折印上的彈跳筆法技法一致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第一個之是在紙的平面上連續運用了三次彈跳,而第二個之,筆在摺痕上也連續跳了三次,辨析這兩個之字中的彈跳,其技法、效果都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對於彈跳筆法,孫過庭是完全運用自如的,與摺痕沒有一絲關係。

像這樣的例字,還有很多,比如: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向、乃

“向”的豎勾是在紙的平面上寫的,而“乃”是出現在折印上的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尚、而

“尚”的勾是出現在折印上的,而“而”的向左一勾也出現在折印上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而”的向左一勾,也是在摺痕上出現的

這四個字都在折印處出現了跳筆,而且,其與平面上用的跳筆是一樣的手法。

解析晉唐草書中的筆法運用——

毅、經

“毅”在從左向右上過渡寫反文的中途出現了彈跳,“經”在左下到右上提筆的中途也出現了彈跳。

這些例字中的彈跳,有的是出現在紙的折印上,有的是出現在紙的平面上,但是,其用筆都是一樣的。如果硬是要說哪裡不同的話,大概就是在摺痕上出現的彈跳更為誇張罷了。

以上通過晉人的傳本墨跡及晉人刻帖中多次出現的彈跳筆法,以及《書譜》中出現的筆法,都能證明:

彈跳筆法在晉人時期運用非常廣泛,並且普遍存在;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反覆運用彈跳筆法,尤其是在《書譜》的中後部分。且他在有摺痕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彈跳筆法的幅度,以誇大特徵,似乎是在給人們傳遞某種信息,他在《書譜》中這麼寫道:.....東晉士人,互相陶染......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或許是他看到了晉人的很多筆法已經逐漸失傳,後人無人問津,所以他才努力把它誇大,從而表現出來,由此可見,他是帶有“目的性”的。

總而言之,中國書法,是我們的先輩留給我們的巨大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的國粹之一,我們應該做到將它好好傳承發揚,不再使之失傳!

作者:墨池 方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