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曹丕 曹操 臧霸 曹彰 時拾史事 時拾史事 2017-09-02

賴正直 時拾史事

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作者|賴正直

本文系時拾史事原創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曹操死後,曹丕嗣丞相、魏王之位,繼而受禪稱帝,似乎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曹丕嗣位之時,地位並不穩固,面臨著來自內部外部的諸多危機。面對危機挑戰,曹丕充分發揮他的政治軍事才能,統攬全局,指揮部署,對幾件關鍵的大事應變自如,處置妥當,才順利接班並完成了由漢入魏的平穩過渡。

“沒錯,就是醬子!”曹丕一邊說,一邊伸手握起泡著枸杞的保溫杯,咂了一口:

“人到中年,誰沒遇到過幾個圍機?都不容易啊,呵呵噠!”

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01曹操之死給曹丕帶來了什麼危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曹操出兵漢中征討劉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退兵還長安,十月還至洛陽。雖然是主動撤退,但曹操在此役中損兵折將,漢中落入劉備之手,實際上是戰敗了。曹操在洛陽的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尚未走出戰敗失意的陰影,又發生了于禁投降、魏諷謀反、鍾繇免職、關羽被孫權所殺等大事,無不令曹操受到極大的精神刺激,終於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的春寒中死去。

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曹操之死,頗出世人意料之外。因為在一年之前,曹操還能親自領兵出戰,一下子說沒就沒了,事情發生得有點突然。曹操的身後之事如何處理,也讓人們一時手足無措。所以《三國志·陳矯傳》載陳矯說:“王薨於外,天下惶懼。”《晉書·安平王孚》載司馬孚說:“今大行晏駕,天下震動。”《三國志·賈逵傳》載:“群僚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均可見當時形勢之嚴峻。

就在這動盪未定的局面中,曹丕又遠在鄴城,因此發生了幾件對曹丕很不利的事。

[(一)曹彰出現異動]

曹操生前,曹丕和曹植的繼承人之爭一直存續著。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擔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但在同時,曹操也將曹植的平原侯府建成一個龐大的機構,為之延攬人才,聲勢並不亞於曹丕。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是想讓兩個兒子相互競爭。可是二子各有長短,讓曹操難以抉擇,十分困惑。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因發生了曹植從司馬門駕車入馳道(皇帝專用的御道)的事件,惹怒曹操,才使曹丕得以受封魏太子。曹丕的太子之位,得來有些偶然,也很不穩固,曹操既然可以一念立之,也可以一念廢之。萬一曹操思念起才華橫溢的曹植,重新立曹植為太子也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事實看起來好像正是向著這個方向發展。曹操臨死之前留有遺令,從《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的令文內容看,曹操只是強調“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根本沒有提到太子,更沒有給太子交代任何事情。蹊蹺的是,曹操反而驛召曹彰來洛陽。

所謂“驛召”,就是用驛馬傳遞文書,到一個驛站就換一匹馬,以保證馬的狀態和速度,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六百里加急”。下圖曹彰

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曹彰趕到洛陽時曹操已死,後人不得而知曹操究竟要對曹彰說什麼。按照曹彰自己的理解,正如他對曹植所說的“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彰是曹植的支持者,這一點世人皆知,當然也瞞不過曹操。曹植此時伴隨在曹操身邊,但曹植手上沒有兵,因此曹操臨死時不去叫太子曹丕來交代接班事宜,卻急急忙忙叫來在關中統領重兵、支持曹植的曹彰,確實不能排除有傳位給曹植的意思。

所以曹彰一到洛陽,就找到丞相主簿(曹操的辦公室主任、機要祕書)賈逵索要丞相印綬及魏王璽綬,而曹丕此時身在鄴城,如果曹彰真要起兵立曹植,曹丕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

[(二)洛陽發生兵亂]

曹操之死,在當時造成的震動不亞於1976年主席逝世。但是主席留有“你辦事我放心”的最高指示,而曹操的遺令只交代了一些無關緊要的瑣碎事情,完全沒有涉及誰來接班的問題,大概曹操也沒想到自己這麼快就掛了。

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三國志·賈逵傳》注引《魏略》載:“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曹彰)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曹操在洛陽,還帶著南征劉備所召集的各路部隊,這些大軍加上被徵發勞役的農民工兄弟駐紮在洛陽,人多的地方不免議論紛紛,大家眼看著曹操病重、死去,時局即將發生重大變化,自然會有好事之徒編造謠言,到處傳播。劉備、孫權等別有用心的南方勢力肯定也收買、安插了一小撮不法分子,在洛陽製造事端,企圖破壞魏國政府換屆工作,從中渾水摸魚。

《三國志·臧霸傳》載:“建安二十四年,(臧)霸遣別軍在洛。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臧霸時為徐州刺史,其所部為徐州兵,徐州兵和青州兵在曹操去世的敏感時期,竟然大張聲勢,鳴鼓而去,擅自歸還本州。這是性質非常嚴重的事件。鳴鼓在古代常用於軍隊發動進攻的信號,當年西漢時期周亞夫奉命討伐七國之亂,就曾經在洛陽鳴鼓,以自壯聲勢,威懾諸侯。唐朝末年駐紮桂州(今廣西桂林)的徐州戍兵擅自迴歸徐州,是為“龐勳之亂”。可見,鳴鼓、擅去,是帶有宣戰、叛亂性質的嚴重事件。

青州兵和徐州兵為何會在曹操死後出現離心傾向?這個又要說到當年往事了。(曹丕嘆了口氣:“開始喜歡回憶往事,也是中年危機的表現之一吧?”)

當年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安排曹操出任東郡太守,負責經營兗州。此時青州的黃巾軍殘部進入兗州,殺兗州牧劉岱,鮑信、陳宮等迎曹操為兗州牧,打敗青州黃巾,並擇其精銳,編成部隊,號稱“青州兵”。青州兵在曹軍陣營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且素來驕悍,軍紀較差。在曹操征討張繡時,青州兵曾因劫掠平民遭到于禁的鎮壓。此時青州兵挑頭鬧事,也不出意料之外。

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至於臧霸的徐州兵。臧霸本為兗州泰山郡人,因救父亡命至徐州,投陶謙部下,與孫觀、吳敦、尹禮等泰山郡老鄉自成一軍,各帥所部駐紮在徐州北部、青州南部的琅琊、濟南、北海等郡,被稱為“泰山諸將”。劉備、呂布執掌徐州時,臧霸等“泰山諸將”都拒不歸順,而是聽命於袁術。袁術死後,臧霸等人投降曹操,曹操亦樂於利用臧霸在青州、徐州的影響力,為其統治青徐地區。官渡之戰時,臧霸率兵進入青州攻打袁譚,袁譚當時駐紮平原郡,統治青州北部,其部隊未能到官渡主戰場參戰,就是因為受到臧霸的牽制,因此《臧霸傳》說“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臧霸忠於曹操,且立有大功,所以曹操“割青、徐二州,委之於(臧)霸”,臧霸長期擔任徐州刺史、揚威將軍,並得到“假節”(可無需上奏即殺犯軍令者)的特權。臧霸所部的徐州兵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此前沒有出現過抗命之舉。這時大概是聽信了“天下將亂”的謠言,又受到了青州兵的煽動(青徐兩州鄰近,地域文化相近,很容易融合交流),捲入了鳴鼓擅去的叛亂活動。

[(三)地方勢力觀釁待變]

青徐兵鳴鼓擅去,說明過去曹操完全將青徐二州委任給臧霸的半獨立統治模式,在曹操死後已開始失效。曹丕要穩定內部局面,就必須著手將青徐二州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並解決臧霸個人的去留問題。

不穩定的地方不僅僅是青徐地區,很多地方都相信“天下將亂”,對局勢發展持觀望態度,有的抱著賭一把的心態蠢蠢欲動,企圖造反甚至投靠亡魏之心不死的劉備、孫權等南方勢力。看來,曹操生前威望太著,給曹丕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很多人似乎不太相信曹丕能接下曹操的擔子。

果然,繼青徐之後,涼州也出事了,“酒泉黃華、張掖張進等各執太守以叛”(《三國志·文帝紀》)。荊州的宛縣也發生過殺太守以響應關羽的事件,樑(豫州)、郟(豫州潁川郡)、陸渾(司隸弘農郡)也有盜匪曾經“遙受(關)羽印號,為之支黨”(《三國志·關羽傳》)。這說明南部的荊州、豫州乃至司隸地區都存在著反曹武裝勢力,是危害地方政局的不穩定因素。關羽敗亡後,這些勢力的活動一度受挫,但接著曹操也死了,這是否會造成分裂主義勢力再度抬頭的嚴重後果,就成為曹丕不得不關注和思考的重大問題。

封建主義接班人曹丕的中年危機

02曹丕為應對危機採取了哪些措施?

面對內外齊發的重重危機,曹丕並沒有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他鎮定從容,在身邊幕僚和老一輩重臣的配合支持下,果斷採取一系列措施,順利、平穩地實現了接班。

[(一)搶先發喪、即王位]

曹丕的第一步行動,是在魏王軍司馬司馬懿、太子中庶子司馬孚兄弟的協助下“備禁衛,治喪事”,也就是宣佈由曹丕來主持曹操的喪事。曹操死於洛陽,梓宮當然是在洛陽。但曹丕搶先宣佈了治喪委員會名單和治喪工作方案,做好了治喪的準備工作,也就坐穩了曹操接班人的地位,掌握了主動權。

曹丕還利用其母親卞氏的權威,以曹操遺孀的名義通知在洛陽的賈逵等人奉曹操梓宮及丞相印綬、魏王璽綬回鄴城。並且繞過漢獻帝,直接以王太后令策曹丕即魏王之位,宣佈大赦。當然同時也派人去催促漢獻帝儘快予以追認,果然,不久之後,御史大夫華歆就帶著漢獻帝的天子策詔來到鄴城,宣佈任命曹丕為丞相、魏王,領冀州牧。至此,曹丕正式取得了曹操生前所擔任的全部官職爵位,完成了接班的法律手續。

[(二)令曹彰、曹植等諸侯歸國]

曹彰雖然急著立曹植,但曹植不願重蹈袁譚、袁尚兄弟覆轍,不與曹丕爭位。另外,曹彰向賈逵索要丞相印綬、魏王璽綬,也被賈逵霸氣回覆,懟了回去。就在曹彰還沒想好下一步怎麼走的時候,曹丕早已走完程序,辦好了接班手續。此時,主動權已經掌握在曹丕手裡,曹彰本有一手好牌,卻打得一塌糊塗,事事落後於人,只能徒喚奈何。

曹丕一旦掌握主動,就著手處置曹彰、曹植這兩個敏感人物。他命令所有曹氏諸侯都要歸國(回到封地),這看上去並不針對任何人,但實質上是剝奪曹彰的兵權,並將曹彰、曹植軟禁起來。早在曹操時期,就制定了諸侯不得結交朝官的嚴厲制度,並在各諸侯國設置監國謁者監視諸侯。曹彰因得曹操殊寵,能夠統兵在外,是個特例,但他一旦歸國,就處在監國謁者的管控之下,形同囚徒了。

[(三)安撫青徐叛軍]

青徐兵從洛陽鳴鼓而歸,形同叛逆。因而有人建議曹丕集結從洛陽至青徐的沿途各地的軍隊討伐叛軍,並改易各戰略要地的守將,換成譙、沛人(即曹氏家族的同鄉)。但曹丕沒有采納這種反應過度的做法,而是接受了魏郡太守徐宣的建議,不但不更換各地的守將,而且也不討伐叛軍,不但不討伐叛軍,而且下發通知要求沿途郡縣予以接待,提供飲食。

這樣的做法,就是不把叛軍當作叛軍對待,也就相當於沒有叛亂這回事。這等於是向全國宣佈:這不是叛亂,青徐兵是政府允許他們回去的。這樣做在當時能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至於那些挑頭鬧事的不法分子,以後有的是機會收拾他們,不必急在此時。

[(四)收奪臧霸兵權 ]

臧霸在曹操時代雖然位高權重,但他對曹操真心不貳,從未有跋扈之舉。青徐兵鳴鼓擅離,大概並非出於臧霸本人意思。但青徐兵敢於這樣做,跟臧霸平時管理不嚴肯定也有些聯繫。不論如何,既然發生了這樣的事件,曹丕就不可能再放心委任臧霸繼續全權統治青徐地區了。奪取臧霸的兵權,已是勢在必行,問題只是在於採用何種方法而已。

此前曹操曾經用於禁奪朱靈之兵,靠的是于禁在軍中的個人威望,“遣(於)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朱)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曹丕要奪臧霸之兵,也要選派一個在軍中威望卓著的將領。曹丕看中的人選是曹休,曹休是曹氏家族中傑出的將才,少年時代就被曹操稱為“吾家千里駒”,因他大約與曹丕同齡,被曹操視為養子,從小與曹丕玩耍,關係親密。但曹休此時並不具備于禁那樣的威望和震懾力,因而不能採取于禁那樣簡單粗暴的方法。

為了提升曹休的地位和威望,曹丕在一年之內三次調整他的職務。曹休本為中領軍,曹丕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嗣位,就將曹休轉為領軍將軍,領軍將軍是禁軍首領,此次職務調整當是讓曹休在洛陽處理青徐兵擅離後穩定局面的善後工作。四月,大將軍夏侯惇病死,曹休遷為鎮南將軍,接替夏侯惇生前為東南戰線負責人的位置。六月,曹丕決定南征孫權,曹休升任徵東將軍、領揚州刺史,顯然是對孫權作戰的最高指揮官。此時臧霸的職務是鎮東將軍、徐州刺史,曹休已初步具備與臧霸分庭抗禮的政治資本了。

黃初二年(221年),因孫權來降,曹丕徵吳之役暫時中止。到了黃初三年(222年),魏吳關係惡化,曹丕遂再度決定徵吳。此次徵吳,仍以曹休為最高指揮官,加曹休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臧霸率徐州兵就在“二十餘軍”之內,已被配置在曹休麾下。更重要的是,曹休獲得了“假黃鉞”,這個很厲害,《宋書·百官志》載:“假黃鉞則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而臧霸正是以鎮東將軍假節的“節將”。獲得“假黃鉞”的曹休擁有了壓倒臧霸的政治權威,甚至可以專戮臧霸,這就為將臧霸調離青徐地區提供了堅實保障。果然,洞浦一戰,魏軍打敗吳將呂範,獲得勝利,臧霸以功升任執金吾。執金吾在兩漢時期本是執掌京城治安的要職,到魏晉時期仍是位比九卿的高官,但已成為沒有實權的虛職。臧霸以刺史任執金吾,從職級上看算是升官,但權勢盡失。曹丕不動聲色,明升暗降,對臧霸來了個杯酒釋兵權,一舉將青徐二州拿下,取消了這個以臧霸為“特首”的“特別行政區”,顯示了他高超的政治運作能力。

[(五)堅決鎮壓其他地方叛亂 ]

因青徐地區的特殊性,曹丕採取了安撫為主、溫和過渡的政策。但對其他地區,曹丕就沒這麼客氣了。酒泉、張掖之叛,被金城太守蘇則討平,黃華被擒,張進被斬。馮翊山賊鄭甘降而復叛,被曹仁平定,斬鄭甘,剷除了危害司隸治安的勢力。

黃初六年(225年)六月,徐州利城郡兵蔡方反,殺太守徐質。曹丕派出禁軍中的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討平之。利城之亂,大概就是臧霸調離之後,曹丕派人在徐州清算當年鳴鼓擅去的責任,蔡方等人正是當年的領頭者,他們誤以為當年之事已經得到赦免,後來又從徵孫權有功,應該是過往不究了。沒想到曹丕如此刻薄寡恩、睚眥必報,一點仇也不放過,絕望的蔡方等人遂鋌而走險,推唐諮為主,起兵造反。兵敗後,蔡方被殺,唐諮逃奔吳國,成為吳國大將。利城之亂後,曹丕吸取了一點教訓,不再窮究責任,而是“其見脅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終於穩住了徐州局勢。

[(六)以東征、南巡為名穩定地方 ]

曹丕即位之後,每年都頻繁進行東征或南巡,地點大都為廣陵(漢代廣陵郡舊治今江蘇揚州,後遷至江蘇淮陰),均以徵孫權為名。但是,此時孫權已建都武昌,且廣陵以南的長江正當出海口,江面呈喇叭形,遠較上游寬闊,江中常遇海潮,風急浪大,並非適於渡江作戰的地點。《讀史方輿紀要》載:“自廣陵揚子鎮濟江,江面闊,相距四十餘里。唐立伊婁隸,江闊猶二十餘里。宋時瓜洲渡口猶十八里。”曹丕在親自察看了這四十餘里的浩瀚江面後,不禁發出“天隔南北”的感慨。後來晉武帝大舉滅吳時,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塗中(今安徽滁州),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指淮南、廬江),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今湖北武漢),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今湖北荊州),龍驤將軍王浚、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整個戰線最東側就是王渾進軍的江西,沒有從廣陵渡江的。

因此,曹丕的真實目的,主要還是以出征為名巡視地方。因為有出征之名,可以派出大量軍隊而不至於引起地方恐慌。曹丕每到一處,即可以大軍為後盾,賞順罰逆,清除異己勢力,同時疏通河道水渠,發展農業生產,為將來真正的伐吳之戰做準備。

曹丕的東征也附帶有一些軍事目的,主要是訓練水軍。特別是黃初六年八月,曹丕親率大量“舟師”循渦水進入淮水,又經中瀆水(古運河)進入長江,在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這場面不像是打仗,倒是很像一次軍事演習或閱兵式。當然,曹丕也不排除在適當的時機和吳軍打上幾仗,但是規模都不大,足可見曹丕的主要關注點並不在此。

03曹丕真正的危機

曹丕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得當,順利地解決了他在嗣位之初所面臨的種種危機。他的應對措施是如此完美,以致於後人讀史時若非有心探微鉤沉,都看不出他遇到了哪些危機。

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真正的危機,在於他自己。他的健康狀況,快要不行了。

就在黃初六年八月曹丕親至廣陵故城臨江觀兵,登上人生巔峰不到一年之後,黃初七年五月,曹丕崩於洛陽宮嘉福殿,享年40歲。

考慮到曹丕死時年紀並不太大,而且前一年還在生龍活虎地御駕親征,所以很可能是死於傳染性、流行性的疫病。曹丕於黃初六年八月率舟師出征,一路順水而下直至長江,數月時間均在船上度過,可能是在這些溫暖潮溼的地區被攜帶瘧原蟲的蚊子叮咬,感染了瘧疾病毒。部分瘧疾有8至14個月的潛伏期,曹丕自黃初六年八月被感染,9個月後的黃初七年五月病發身亡,正好與瘧疾潛伏期相符。瘧疾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都是不治之症,在三國時代,即使是尊貴如曹丕,感染瘧疾也只能束手無策。所以,曹丕很有可能是死於瘧疾。

參考文獻

【三國】曹丕:《魏文帝集》,易健賢譯註,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3042833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