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曹丕,人們都知道他是曹魏的開國皇帝,將大漢王朝末代天子趕下臺,自己創立了曹魏這個短命的朝代。然而,大家對曹丕的認識卻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說這是個沒啥存在感的開國皇帝。可是他所創立的一項選官制度,卻對中國接下來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年曆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為當時中國的實際統治階級門閥士族階級正名,開創了一個屬於門閥制度的時代。

今天我們聊一下三國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的故事。

說道曹丕,大家都知道,他幹了一件自己牛逼老爹到死也不敢幹的事情,就是把那個做了三十年傀儡皇帝的漢獻帝劉協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他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史稱魏文帝。

除此之外,他還有啥著名的事蹟?鑑於許多同學對三國時期的瞭解主要來自於那本著名的《三國演義》,我就替大夥總結一下這部著作提到的幾件事情。第一,曹操攻打袁熙,曹丕就做了隔壁老王,把人家袁熙的媳婦甄氏納為己有。第二,為了爭取魏王繼承權,曹丕跟弟弟曹植爭的你死我活,最終逼著弟弟裝逼寫了流傳千古的七步詩。第三,曹丕做了皇帝,開心的當起了吃瓜群眾,看著劉備和孫權打架,還點評了一下劉備拙劣的排兵佈陣。第四,曹丕當皇帝期間,主動出兵打孫權,被東吳的徐盛一把火給燒了回去。

差不多了吧,至少羅貫中老師書裡的東西,基本就這些了。如果還有漏的,大家可以自行補充。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然而,讀歷史只看歷史小說是不夠的。後世對曹丕的評價非常不錯。曹丕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此人從小文武雙全,據說他曾經擊敗過當時的武林高手鄧展。曹操為了培養這位兒子,讓他從小就跟著自己東征西討。曹丕第一次出征,就趕上了那場倒黴的宛城張繡之戰。由於色狼老爹的大意,大將典韋和曹丕的大哥曹昂都在這場戰爭中交代了,而曹丕卻僥倖逃脫。後來曹丕跟著曹操北伐袁熙,才遇見了大美女甄氏。

至於曹丕的文學成就,那就更是厲害。曹丕和自己的老爹曹操,弟弟曹植,並稱為“建安三曹”,他的文學才華一點也不亞於那個吟唱《短歌行》的老爹,和邊走路邊寫詩的老弟。曹丕在詩賦文章方面皆有成就,不但寫出並流傳了大量優秀的五言詩和樂府詩,更是創作了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燕歌行》。他還著有中國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典論》,開創了文學批評的風氣。曹丕用自己的才華和影響力,繁榮了建安文學,對後世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此外,曹丕做皇帝那幾年,在休養生息的同時,也平定外患,消除內亂,還順手收了孟達,擊敗劉封拿下上庸。所以,總體來說,魏文帝曹丕應該算是個不錯的開國之君。

既然他這麼優秀,為啥大夥都覺得他沒啥存在感呢?原因很簡單,人們最熟悉的《三國演義》不寫,難道指望大家都去翻各種正史?看看曹丕在位那幾年,先是劉備稱帝,張飛被殺。隨後,劉備和孫權在夷陵猇亭打了一架,成就了書生陸遜。再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七擒孟獲,蜀漢的新聞天天上熱搜,誰去管你曹丕在幹啥啊。最要命的是,曹丕短命,當了六年天子,剛剛四十歲就掛了。等到自帶流量的主人公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帶出來的都是魏明帝曹睿的故事。曹丕連諸葛亮的《出師表》都沒聽說,就急匆匆的去找老爹報告了。

好了,這就是這個沒啥存在感的開國皇帝的故事。不過,今天我倒是要說說他的一個影響後世的重要決定:九品官人法,後世更多稱之為九品中正制。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接班做了魏王和丞相。尚書陳群對曹丕說咱們現在的選官制度太亂了,提出用九品官人法。陳群建議在州郡設立中正這麼個職務,鑑別人物的品行,能力,分出不同的等級,再由中央統一管理,作為人才選拔的機制。曹丕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九品官人法也就成了曹魏的基本國策之一。陳群一看曹丕這麼痛快,二話不說就拉著一群大臣開始勸進,最終把曹丕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歷史學家對於九品中正制和九品官人法是否一致,有著很多的討論。他們之間的確存在一定包含關係,但是為了方便(我也不是個嚴謹的歷史學家),我姑且把他們混為一談,後面文章中就用九品中正制這個名字吧。

那麼這個九品中正制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為啥我說曹丕因此而開創了一個時代呢?

要想說明白這個事情,咱們要先回答另一個問題:如何在兩千多年前考上公務員。

在中國古代,主要行業的排位順序為士農工商,當時最熱門的專業是公務員,國家幹部。所以,中國古代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發展史。如果你生活在先秦時代,想做國家幹部,只要記住一句話: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一直到春秋時期,國家幹部都是世卿世祿,世襲產生。真的應了那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這種完全沒有技術含量的選拔方式被一個人領銜的一場變革而打破,這個人就是商鞅。商鞅變法時提出,獎勵軍功,能打仗就能升官。從此以後,許許多多的武將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戰國時期還形成了一種養士的風氣,許多有錢有名望的人(以戰國四公子為首)大肆供養門客,也對世襲制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那段時間國家分裂,戰亂頻發,一直到西漢初年,統一天下的皇帝們才開始思考如何統一官員選拔機制,就有了察舉制的雛形。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儒學思想地位的鞏固,察舉制也基本完善,成了兩漢選拔人才和官員的主要方法。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所謂察舉制,就是考察推舉,參考標準就是儒學那一套東西。當官的覺得哪個人在家孝順,生活廉潔,就向上級推薦這個人做官。這樣一來,先秦的貴族階級受到了打壓,會讀書懂儒學的士族開始嶄露頭角,中國歷史上終於有了一套成形的官員選拔體系。可是,這個制度的問題也不少。例如,你怎麼知道那個人是否真的孝順廉潔,是不是裝出來的,沒人知道。另外,官員喜歡推薦什麼樣的人?當然是熟人,包括親族,學生,老朋友等等。因此,到了東漢後期,察舉製造成的後患已經非常嚴重,許多官員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世家大族,例如“四世三公”的老袁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天子流離失所,各大諸侯割據一方。這樣一來,地方上推薦的人才根本到不了中央,而且各地的世家大族也趁機屯兵屯田,成為不可小瞧的地方勢力。然而,東漢末年鬧革命的幾個主要領導人,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沒有一個是世家大族。(諸葛家和老孫家都是搬了家的,沒有了根基。老曹家是太監出身,宦官和士族剛剛在黨錮之禍中打了一架。老劉家是皇室,但劉備是賣草鞋的……)這幫人為了壯大自己,紛紛招兵買馬,唯才是舉,哪裡顧得上什麼察舉制。所以,三國時期的英雄輩出,人才井噴,與三大巨頭的人才選拔機制有著密切的關係。

可是,當三大巨頭打下天下的時候,卻都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想要坐穩江山,他們卻不得不重新倚靠這些世家大族。而察舉制不但有眾多弊端,更無法保證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東漢名臣,士族代表陳寔的後人,潁川陳氏的代表陳群,就提出了九品中正制。曹丕剛剛掌權根基不穩,加上登基心切,需要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就這樣,九品中正制正式出現,成為曹魏的重要國策。

我們可以用一場公務員考試,來簡單描述一下九品中正制。既然要考試,那就要有考題,考生以及閱卷老師。我們來簡單的對位一下。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首先,閱卷老師的職位叫做“中正”。中正的工作就是考察每個考生,並把他們的考試結果(考察情況)填入一個九宮格,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就是九品)。地方上的閱卷老師是小中正,批完了卷子要讓中央的大中正審核,最終確定官吏選拔。

其次,考題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標準,主要看兩項。第一,出身和門第,第二,才華。第一條分數佔九成,第二條說實話就是曹丕給老爹曹操留個面子,畢竟曹操是“唯才是舉”的倡導者。等到老曹家被司馬家趕下臺後,考題基本就剩下了一條:出身門第。

最後,看一下考生。理論上講,誰都可以來到公務員考試的考場混混,只要你不怕被評個“下下”沒面子就行。後來,隨著考試標準的逐漸透明,非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也就不會來湊熱鬧。你別說,還真的有人不怕丟人來找中正評定了一下,這個人就是五胡十六國的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石勒是羯族人,還是奴隸出身,出身自然不好。雖然他通過一步步的努力,成為東晉時期統一北方的一代雄主。可是當他讓中正給他評判的時候,得出的結果卻是:下下。

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是一個赤裸裸的支持世家大族利益,維持魏晉時期形成的門閥制度的工具,自然也就得到了全國上下的士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和擁護,為將來魏晉統一全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曹魏剛剛建立時,由於這個制度進一步明確了官員選拔標準和政績考核(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中,有一部分是對現任官吏的考核,文中不多贅述),對曹魏整頓吏治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隨著魏晉的統一和九品中正制的延續,由於地方州郡選拔的人才也都需要得到中央大中正的審核,許多地方大族也得到了抑制。

九品中正制的最終產物則是新興盤踞朝廷的世家官僚,我們稱之為門閥士族。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開創了一個屬於門閥士族的年代。

在這個年代,九品中正制徹底成為一個門閥制度的裝飾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統為貴,到了晉朝,真正做到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尤其在東晉,世家大族的勢力早已凌駕於皇權之上,甚至連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也是在門閥士族的擁立下登基,而譙國桓氏的代表桓玄則一度推翻司馬氏的統治。我們沒有幾個人知道東晉有哪些皇帝,卻都知道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兩大家族,後世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式這一幕很好的寫照。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就這樣,門閥士族從東漢末年開始萌芽,三國時期建立,兩晉期間達到鼎盛,並一直持續到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自然也就成了魏晉南北朝最主要的選官制度。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拿著九品中正制當回事的,例如東晉時期北方的十六國,以及北朝。因為這些政權是當時的少數民族或者說是胡人建立的,不可一世的石勒竟然被中正評了個下下,那麼其他胡人政權憑啥要來受這個氣啊。不過,這樣的後果就是,他們也得不到漢人的支持,北方的政權更替非常迅速。直到北魏孝文帝時期,漢文化的鐵粉元宏改革,又重新用起了九品中正制。可惜沒過多久,該制度在北魏就流於形式了。

任何制度都有它的興衰成敗,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它的衰亡自然是伴隨著門閥士族制度的衰敗。既然門閥士族可以凌駕於皇權,那麼統治者們自然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從南朝開始,以宋朝開國皇帝劉裕為首的南朝統治者們,就開始在政治上孤立門閥士族,只是在經濟上讓他們繼續榮華富貴。軍閥們也越來越不待見門閥,侯景之亂時,大肆屠殺都城建康(南京)的士族,使其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會給門閥士族好臉色,有一次西魏南征,攻陷了荊州,將當地門閥士族俘獲一空,帶回北方當了奴隸。因此,到了陳朝的時候,門閥士族制度已經成了一副空架子,搖搖欲墜。

隨著南北朝的結束,中國的再一次統一,九品中正制再也無法適應重組的社會結構,新的一種重視才華而不是出身的選官制度孕育而生:科舉制。門閥士族制度也在隋唐時期進一步消亡,並在唐朝末年基本消失。

故事結束之前,我們再說一件曹丕的事情,那就是他逼著他老弟曹植寫的那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七步詩人人皆知,字裡行間表達了曹植對手足相殘的痛惜,曹丕也因此饒過曹植一條命。不過,這件事是真的嗎?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大夥有興趣可以翻一翻《三國志》《資治通鑑》,很遺憾,兩部正史都沒提這事。第一次提到這首詩的,是南朝那部著名的魏晉小說集《世說新語》。裡面提到,曹丕也弄死曹植,除非他七步成詩,於是曹植邊走邊說:“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在其他的史書中,更有說曹植寫這首詩,是在與曹丕一起打獵時完成的。

最早呈現“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著作,則是《三國演義》。所以,很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首五言絕句的作者,就是羅貫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