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我看曹丕

曹丕 曹操 曹植 于禁 領導文萃 2017-07-18
品讀|我看曹丕品讀|我看曹丕

與曹植相比,曹丕似乎有趣一些,他多少有點“邪”,不像曹植那麼正統。曹植的簡率、通脫,更多帶著文藝腔,他的正統在於觀念。當觀念指導行動,他便無法真正放縱起來,後期連行為都變得謹小慎微。

曹丕則不。他天生就是紅塵世界的玩家。他能射箭騎馬、彈棋作文,尤好田獵,“馳騁田獵,讓人心發狂”。他似乎並不想讓自己安靜下來,即便在爭太子最激烈的時刻,他的謹慎、沉默、靜思、隱忍,都是為了達到他所要達到的目的。

就其本性來說,曹丕是活潑有趣的,他甚至還有一些幽默。在從征途中,曹丕與王忠開玩笑,將死人頭骨掛在王忠的馬前,以為笑樂。因為三輔曾經大饑荒,王忠被飢餓所迫,啖過人肉。曹丕禪位後,孟達從蜀地投奔曹丕,曹丕拉著孟達的手,撫摸著他的背打趣說:“你不會是劉備派來的密探吧?”

曹丕可謂多才多藝,八歲時他就能夠騎射,還能做文章。很小時就誦讀《詩》《論》,年紀稍長,五經、四部、《史》《漢》及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曹丕“少好弓馬”,至年長而不衰。曹丕還會“持復”,即善用雙戟,自身就好像在鐵室中一般,無破綻讓對手有機可乘。他還拜師學習以單刀破雙刀,變化若神,對手根本無法明白他如何出手!

品讀|我看曹丕

△ 影視劇中的曹丕形象

令人奇怪的是曹操為什麼遲遲不願立曹丕為太子?

都說知子莫如父,曹操應該極了解他的這個兒子,可是至今在史籍記載中竟然很難見到曹操對曹丕的評價,僅有一條記錄,隱約透露一些信息: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時,曹操讓邴原為五官長史,並下令:“子弱不才,懼其難正,貪慾相屈,以匡勵之。雖雲利賢,能不恧恧!”

在曹操眼中,曹丕弱而不才。“弱”或指文弱,做事不果斷,缺乏魄力,不堪大任,都可稱“弱”;“不才”可能是謙辭,但也可能隱含對曹丕的真正看法,“懼其難正”更是傳達出一個父親的憂慮;“貪慾相屈”或許就直接點到曹丕的短處。曹丕的“貪慾”,史書有曲筆,但不無根據。

“弱”還表現在器量不大,心理強勢的人容易寬容他人。曹丕面上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講肝膽義氣,愛憎分明,實則錙銖必較,睚眥必報。最最顯明的事例莫過於對曾經不支持他當太子的人進行瘋狂報復。與曹植交情甚好,且頗得曹操喜愛的丁儀、丁廙兄弟,成為曹丕最先誅殺的對象。接著逐一被修理的有孔桂、楊俊等人。孔桂人品有問題,也許該殺;但楊俊之死完全是曹丕報私仇。幸好曹植的支持者不算多,否則當不知還有多少冤死者。

品讀|我看曹丕

△ 影視劇中的曹丕形象

經過爭太子過程,曹丕的政治素質明顯提高,對權力的掌控也相當老道。其禪位後,除了明擺的報恩復仇之外,對一般善惡是非的褒貶獎懲,自有一套招數。

請看他是怎麼修理于禁的。原為曹操“五虎將”之一的于禁,在與關羽作戰中敗降。關羽後為孫權所殺,于禁又歸孫權。曹丕稱帝后,孫權向曹丕示好,歸還於禁。曹丕見於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便撫慰一番,拜為安遠將軍,準備派遣他為赴吳使者,行前讓他到鄴城高陵拜謁,但事先卻讓人於陵屋畫于禁敗降關羽等圖像。于禁見後,“慚愧發病薨”。

曹丕一輩子最喜歡做的事是遊獵,對此項活動他已達到痴迷的程度。歷代王侯喜歡遊獵者不在少數,但對於曹丕來說,在縱馬馳騁中,他的徑趨之心也許能夠得到滿足,到後來,其內心的抑鬱不快借此得到釋放。看到一隻只禽獸應聲倒下,血漿四迸,垂死掙扎,他感覺到自己的力量。我懷疑他甚至嗜血。

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被壓抑感,只能在馳騁田獵中得到發洩。他不想沉湎於不著邊際的玄思,他的思想是具體的,他是活在現實之中。因為那個時代是現實的,生命的存在與消失都在瞬間。因為他沒有安全感,他不能不進取、攫取。早期,他在追殺獵獲中,可能更多是尋求激情豪氣,是青春期荷爾蒙的自然揮灑;可是漸至後來,血腥味、戾氣越來越濃,在獵場中自我放逐。

其實,就生性而言,曹丕並不惡。只不過他有點虛榮,感情有點脆弱。早年得到父親栽培,後來父親的注意力轉移到兩個弟弟身上,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原來是明媒正娶的妻子,遭到遺棄。他變得沒有安全感,只有危機感:不相信別人,只相信實際的利益;不相信世間的規則,只相信對他有用還是無用。他變得更加脆弱、敏感,甚至缺乏自信,經不起打擊,更無法適應正常的競爭。別人對他稍有好感,他也會心懷感激。空洞的原則對他無用,他只相信自己的感覺。

這種心理狀態,也影響到政治的運作。

比如黃初二年(221)八月,孫權來稱臣,當時侍中劉曄勸曹丕趁孫權現在處境不利,消滅他。曹丕卻因孫權願意俯首歸順,不僅沒有藉機出擊,還拜孫權為吳王,並加九錫。劉曄以為不可,並分析原因,曹丕卻堅持己見,以至給自己留下後患,就像曹操當年不聽程昱等人勸告,放走劉備一樣。但是曹操不殺劉備是因為他視劉備為英雄,也有想籠絡人心的打算。而曹丕則因孫權頻頻向魏示好,先是殺關羽以獻,後又屈尊稱臣,但孫權獨據江東,曹丕豈不知其與曹魏對立的野心?只因他對孫權無惡感,否則不會在與鍾繇書信中稱孫權“嫵媚”。

以主觀好惡取人,往往又取決於對方對他的態度。可憐的曹丕,他可能太缺少愛了,又太需要別人對他好。曹植大概太瞭解乃兄的心理,為了保住自己後半生的性命,他努力讓自己低下去,以顯示乃兄的高度,滿足他曾有的空虛,從而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品讀|我看曹丕

△ 影視劇中的曹丕形象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命運也能造就性格。個性的形成往往是多元的,也是變化的;既是先天的,也是後天的。

曹丕的人格具有多面性:儒雅的文人,風流倜儻的公子,能幹的五官中郎將,睚眥必報的復仇者。他聰明狡黠,及至詭詐;心思細密,近乎狹隘;生性風流,難免虛榮。其中有天賦資秉,更有後天環境造就的結果。由於天性敏感,他對善惡美醜得失恩怨,皆十分留意;又因自幼感覺良好,後來的事態變化,對他的刺激尤為強烈。但他的內心深處,一定有過詩意蘊藉的柔軟,只是在現實的權力之爭中,在皇冠炫目的光芒籠罩下,它們越來越稀薄,只在他午夜夢迴的輕嘆中偶爾一現。

他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帝王,來自其優秀的素質和實力,但是他器量心胸之狹隘,又侷限了他成為更有成就的統治者,甚至也限制了曹氏王朝的可持續發展。正如史家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三國志·文帝紀》)

然而,這就是曹丕。

(摘自《領導文萃》2017年7月下)

稿件來源:《文史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